月亮是夜晚的伤口——罗伯特·瓦尔泽诗集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罗伯特·瓦尔泽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罗伯特·瓦尔泽 著,江鑫鑫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罗伯特·瓦尔泽
  • 德国文学
  • 伤口
  • 月亮
  • 孤独
  • 存在主义
  • 意象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2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714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44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

  德语文学大师 20世纪被低估的作家

  命运如雪的诗人 错过了时间的散步者

  经典诗集中文版首度出版

  穆齐尔、卡夫卡、茨威格、本雅明、黑塞等大师力赞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20世纪上半期瑞士作家、德语文学大师罗伯特?瓦尔泽的诗歌60多首。瓦尔泽的诗作中,既有对艺术品的评鉴,也有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诗,有许多诗作是瓦尔泽做底层工作的所见所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的情绪的变化。

作者简介

  罗伯特?瓦尔泽( 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的大师,在欧洲同卡夫卡、乔伊斯、穆齐尔等齐名。在世时读者稀少,被《洛杉矶时报》认为是20世纪被低估的作家。受到卡夫卡、本雅明、黑塞、穆齐尔等诸多作家推崇。

精彩书评

  瓦尔泽躲进精神病院,从此不问世事,是有道理的。他要么自救于疯人院,要么被瑞士的教授和电台经理活活饿死。这些人虽然有好差事,却写不出半句瓦尔泽那样漂亮的文章。

  ——赫尔曼?黑塞


  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被后世赞誉更多的卡夫卡更像是瓦尔泽的折射体。当时瓦尔泽的另一位仰慕者罗伯特?穆齐尔在初读到卡夫卡的文字时,称卡夫卡的作品就像是“瓦尔泽类型文字的变体”。

  ——苏珊?桑塔格


目录

1 译序 划过静夜的暗星


早期抒情诗(1897—1912)

3 在办公室

5 夜(一)

6 冬天的太阳

7 但为何?

9 树林(歌谣)

10 抢着

12 一如往常

13 恐惧

14 幽会

16 回家

18 前进

20

21 一道风景

22 撇下

23 沉闷的光

25

26 你看见了吗?

27 然后离开

28 时间

29 草坪绿

31 夜(二)

32 在窗前

33 万物皆绿

35 挚爱

37 灰暗天空下

38 夜歌

40 酒吧即景

41 忧伤的邻居

42 打烊

44 怯懦

46 悲剧


写于比尔的诗(1919—1920)

51 春天

54 十月

57 在杜米埃画作的背后


写于伯尔尼的诗(1924—1933)

63 小山的笑姿

66 周日上午的旗帜

67 感觉

68 四季

70 我看叶落的方式

71 游行

74 渴望

76 秋天

78 读者

80 生活乐趣

82 夏天

84 抱怨的缓解

86 睡眠

87 美好

88 高雅艺术

89 为监狱而作的十四行诗

91 谜语

93 着骑装的女士

95 靓眼女孩

96 致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98 同伴

100 自我反思

102 档案管理员

104 光彩

106 幸运儿

108 故事

110 我的五十岁生日

113 她很无聊

115 沉思


117 附录 年表


精彩书摘

  划过静夜的暗星


  一


  在多年以后才被解密的罗伯特?瓦尔泽写在各种随手得来的纸片上的“微缩作品”中,有这样一个诗歌片段:“这就是我所说的无声夜晚/一个不在乎星星的夜晚。”

  无疑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社会始终是作家最好的学校,犹如多年以后那个辍学的“寄生虫”诗人布罗茨基一样,罗伯特?瓦尔泽也早早结束学校教育,踏入社会,开始养家糊口,这也是作为一个多子女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所必会面临的情况。可是在他的心里,却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这成就了他,也毁了他。他后来拒绝在银行的稳定却单调的工作,不能不说,是心中的那个文学之鬼在搅动的结果。

  作为笔者眼中的20世纪德语文学四大天王(瓦尔泽、穆齐尔、卡夫卡、布洛赫)之一的瓦尔泽,是四人当中命运最悲惨的。

  虽然瓦尔泽以他的小说和散文在20世纪末重新震撼欧美文坛,一如二战后的卡夫卡。但最初他却是以诗登上德语文学舞台的。

  1897年,19岁的瓦尔泽开始写诗,并开始尝试投稿,他运气不错,作品很快就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出来。

  初试啼音的作品立即得到著名的瑞士评论家威德曼的赏识,瓦尔泽受邀去威德曼家做客,此场景堪比几十年前发生在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见别林斯基的事情,瓦尔泽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威德曼》的散文来怀念这一相见,毕竟这是他一生中不多的留下美好回忆的时刻。从此之后,命运便开始捉弄起他来了。威德曼在1911年去世。后来瓦尔泽去柏林投奔哥哥,结识了许多当时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商,眼看将功成名就,可是却由于自己性格的问题,他在聚会上和知名的德国剧作家魏德金德弄得不欢而散,也得罪了很多其他人,于是出版商开始中断预付稿酬。就在生活面临困境之时,他却再次转运,遇到了好心而富有的女房东,不但免除他的房租,还给他介绍工作,资助他的生活。正当瓦尔泽感觉生活重新步入正轨,文学梦想又能够继续之时,女房东却突然去世,瓦尔泽顿时失去经济来源。

  他为了生活开始做各种工作,他做发明家的助手、富翁的管家和作家的抄写员,干各种低薪工作,和洗衣女工恋爱。这些不但暂时缓解了他生活上的困难,也启发了他的写作,正因为这样的生活,他小说中的人物,通常不是仆人就是管家这种小人物。

  作为一个不合群的人,虽然在一些文学前辈的帮助下,瓦尔泽参加了一系列的文学聚会和文学读书会,可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他因发表文章结识了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而霍夫曼斯塔尔也有意提携这位文学后辈,邀请瓦尔泽参加由自己主编的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可瓦尔泽却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在一次聚会上,居然建议霍夫曼斯塔尔不要那么有名,说出这样让人下不了台的话,两人的关系当然无法维持下去。

  向女教师玛格丽特?夏凡纳的求婚被拒,事业与爱情的双重失败对瓦尔泽的打击是致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他体内早已潜藏的精神病遗传基因。可我想,如果没有被拒,他大概也会像卡夫卡与更早期的克尔凯郭尔一样,会选择撕毁婚约。

  能够找到一处地方,可以衣食无忧地写作,一直都是瓦尔泽的梦想,同时也是许多写作者的梦想。只是生活总是需要付出代价。

  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中,瓦尔泽是没工作的,靠家里人养活。后期进入精神病院后,更是完全要依靠姐姐的照顾。幸亏他是生活在瑞士,如果是在苏联,简直要被当成寄生虫的典型代表投进古拉格了。

  为了换个心情,他开始尝试用铅笔写作。而这也使他写作的字体越来越小,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必须用放大镜来解读他写在报纸、明信片和日历等一切可以随手得到的纸片上的那些文字。

  大概是由于上次求婚失败,他突然有点不正常了,他向姐姐的两个女邻居分别求婚,这让人把他当成疯子,并向瓦尔泽的姐姐抱怨,姐姐只好带着瓦尔泽去医院检查,结果令人难以承受,他得了家族遗传性的抑郁症。

  可以说疾病让瓦尔泽备受折磨,可正是这疾病让其具有异于常人的感知力,而这种感知力又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

  最终他被送入精神病院,在写作与疾病之间挣扎,他说:“我不想在这儿写了,我想在这儿发疯。”

  当代德语作家塞巴尔德(《奥斯特利茨》的作者)曾撰文点明瓦尔泽作品中的绝望,而这也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他亲历了多位亲人的离世,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兄弟,一个自杀,一个死于精神病院,可以说死亡的恐惧一直就笼罩在瓦尔泽的头上。


  二


  在对瓦尔泽的诗艺产生影响的名单中,有海涅、特拉克尔、荷尔德林和莱瑙,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特拉克尔,除了两人在经历上的相似(如都被人视为精神病),还有诗歌理念上的契合,两人都特别擅于把自己的情感渗透进那些风景诗中。

  瓦尔泽的诗作可以算是小诗或轻体诗,早期的诗作是很短的诗行,每行的字数也很少,但这些小诗却很迷人。

  瓦尔泽后来写到关于他的早期诗歌的创作动因:“我读诗,然后想到,我应该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它就像其他事情一样很自然地发生了。我经常问自己是怎么开始的,答案是,它抓住我,带走我,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写的是一首诗,它是一种既有金色前景却又让人担心绝望的混合物,永远处在半恐惧半喜悦的状态。”

  瓦尔泽的诗作中,既有对艺术品的评鉴,如《在杜米埃画作的背后》,也有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诗,如《高雅艺术》和《游行》。

  但更多是那些风景抒情诗,光是以季节为题的就囊括了春夏秋冬,最后还来了一首《四季》来作为总结。

  还有许多诗作是瓦尔泽做底层工作的所见所感,如《酒吧即景》《在办公室》和《档案管理员》等。

  和另一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费尔南多?佩索阿一样,瓦尔泽也极度痛恨自己干的工作,在诗作《在办公室》中,他就塑造了一个办公桌前的可怜小职员的形象。

  瓦尔泽的诗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的情绪的变化,从《抱怨的缓解》到《恐惧》《怕》《怯懦》等。而在《故事》《她很无聊》和《我的五十岁生日》中,瓦尔泽隐含地表述了自己的情感经历。

  如同在其代表作品《散步》中强调散步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样,瓦尔泽在其诗作中也充满了散步中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感,例如在《前进》中就不断地重复一句“我负重前进”来完成整首诗的情感倾诉。

  瓦尔泽更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各种人生感悟,如在《美好》中,他写:“激情不再流行/而美好的事物从哪里来?”

  在后来写在纸片上的诗歌片段中,他更是对未来的后辈提出告诫:“我希望无人再成为我/只有我才能忍受自己/懂得多,看得多/却保持沉默,近乎一无是处。”


  三


  瓦尔泽曾多次在文章中表达过,希望自己能够保持无名,渴望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遗忘。不知是上帝作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其生活的时代,他的确实现了这个梦想。大概是因为他在写下那些作品的时候,也知道由于自己作品过于超前,可能就要忍受长时期的蒙尘境遇。

  在某种意义上,罗伯特?瓦尔泽是作家中的作家,只有那些从事写作事业的人才能够欣赏他的作品,这从他的众多作家粉丝中可以得到验证,不但与他同时代的赫尔曼?黑塞、斯蒂芬?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本雅明、霍夫曼斯塔尔和罗伯特?穆齐尔等人推崇他的作品,且后世的作家如塞巴尔德、库切、彼得?汉德克、苏珊?桑塔格、盖伊?达文波特和恩里克?维拉-马塔斯等人也对其作品极为推崇。

  瓦尔泽甚至被有些研究者称为克莱斯特与卡夫卡之间的桥梁。马丁?瓦尔泽也曾说过,罗伯特?瓦尔泽和弗朗茨?卡夫卡就是最亲密的双胞胎兄弟。在卡夫卡写作初期,他就经常与其挚友——也是对其作品出版有最大帮助的人——布罗德交流对瓦尔泽作品的看法,从后来布罗德的记述中,可以得知卡夫卡无比欣赏瓦尔泽。布罗德和两人都有交集,而且两人的作品都曾由布罗德主编的杂志公开发表。只是两人颇有点像19世纪俄国的两位文学天王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知道对方,有共同的朋友,却没有相见或书信往来。

  穆齐尔作为另一个不被当时的文坛所欣赏的天才,也非常推崇瓦尔泽的作品,这大概是出于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穆齐尔曾评论瓦尔泽是飘浮在邪恶世纪中的一个轻灵而天赋异禀的灵魂。

  作为20世纪美国最善于发掘被忽视的外国天才作家的伯乐——苏珊?桑塔格,在瓦尔泽的作品被引进到美国后,也慨然发文大力推介。

  可惜,在中国,罗伯特?瓦尔泽始终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甚至有许多文学爱好者分不清马丁?瓦尔泽与罗伯特?瓦尔泽,常常想当然地认为两人是同一人。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两人作品的命运,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已经有六七本译成中文,而作为文学成就更高的罗伯特?瓦尔泽却只有一本,可怜的一本。这不能不说是中文读者的遗憾。


前言/序言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罗伯特·瓦尔泽诗集 诗歌,是灵魂的低语,是存在的呐喊,是无尽的探索。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无疑是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他的散文以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征服了无数读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先驱”。而他的诗歌,正如这本《月亮是夜晚的伤口——罗伯特·瓦尔泽诗集》所呈现的,则是一面映照出他内心深处更为隐秘、更为动人的光谱。这些诗篇,仿佛是瓦尔泽在寂静夜晚,借由月光投射出的灵魂低语,是那些无法在散文中尽情舒展的情感碎片,是他对生命、对世界、对自身最纯粹、最赤诚的回响。 瓦尔泽的诗歌,并非以华丽的辞藻或宏大的叙事取胜,恰恰相反,它们以其极致的简洁、朴素的语言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忧伤与静谧,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它们如同鹅卵石,被岁月温柔打磨,棱角尽失,却保留着最天然的光泽和最深沉的质地。在他的笔下,寻常的景物,微小的瞬间,都可能被赋予诗意的光辉。一棵树,一片云,一次行走,一声叹息,都可能成为孕育深刻情感的土壤。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也是灵魂的栖息地。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月亮,在诗歌中往往与夜晚、孤寂、思念、梦境联系在一起。而“伤口”,则暗示着痛苦、脆弱、无法愈合的创痕。将两者并置,瓦尔泽似乎在宣告,他笔下的诗歌,便是那些在黑夜中,由寂寞和痛苦所撕裂的灵魂印记。然而,恰恰是这些“伤口”,在月光下,被赋予了一种凄美的光芒,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瓦尔泽并不回避内心的阴影,他坦然地将它们呈现,却又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让这些痛苦在诗歌中得以净化和升华。 诗集中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瓦尔泽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情描绘。他笔下的山峦、河流、森林、田野,不仅仅是客观的风景,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他能够捕捉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阳光穿过云层的斑驳光影,雨滴落在窗台的轻柔节奏。这些细腻的感官体验,通过他简练的语言,转化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诗意。例如,他可能描绘一个寂静的午后,阳光在花园中投下长长的影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而他则静静地坐在一旁,感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在那宁静之下,又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 行走,是瓦尔泽诗歌的另一重要母题。 瓦尔泽一生钟爱行走,他的散文中有大量的关于行走的作品,而这种对行走的迷恋,也深深地渗透在他的诗歌之中。在他的诗里,行走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探索,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行走中,他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倾听着内心的声音。道路的延伸,风景的变化,都可能触发他的思绪,引发他对人生、对存在意义的思考。 在他笔下的行走,常常是孤独的,是在广阔天地中踽踽独行的身影。但这种孤独并非全然的绝望,而是一种宁静的沉思,一种与自我对话的契机。他可以在行走中感受到风的抚摸,泥土的气息,鸟儿的歌唱。这些感官的体验,与他内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富有张力的画面。他可能在清晨的薄雾中漫步,感受着世界的苏醒;也可能在黄昏的余晖中跋涉,目送着太阳的落下。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与世界的相遇,一次对生命的体悟。 语言的精致,情感的克制。 瓦尔泽的诗歌语言,与其散文一脉相承,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他善于运用最朴素、最精准的词语,构建起意象鲜明、韵味悠长的诗句。他的句子往往不长,却常常带有出人意料的转折和深刻的哲理。他避免使用空泛的形容词和夸张的修辞,而是力求用最直接、最真诚的语言,表达最微妙的情感。 即便是在表达忧伤和孤独时,瓦尔泽也保持着一种克制和内敛。他的诗歌中很少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或激烈的控诉,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一种深沉的寂静。这种克制,反而使得他的情感更加动人,更具穿透力。读者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涛汹涌,却又被他平静的叙述所安抚。他就像一位坐在月光下的老人,用低沉而温柔的声音,讲述着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生命短暂而美好的故事。 对“小事物”的关注,对“日常”的敬畏。 与许多宏大叙事的诗歌不同,瓦尔泽的诗歌常常聚焦于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那些被我们日常生活中忽略的细节。一片落叶,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段不经意的对话,都可能成为他诗歌的素材。他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审视着这些“小事物”,从中发掘出它们背后隐藏的生命力和诗意。 他能够从一朵小野花的凋零中看到生命的无常,从一个孩童天真的笑容中感受到纯粹的喜悦,从一本书的泛黄的书页中触摸到时光的痕迹。这种对“小事物”的关注,源于他对生命本身深深的敬畏。他相信,最伟大的哲理,最深刻的情感,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他的诗歌,邀请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匆匆掠过的细节,去发现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美好与深刻。 瓦尔泽式的忧郁,并非绝望,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瓦尔泽的诗歌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但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令人窒息的绝望。相反,这种忧郁源于他对生命脆弱性和短暂性的深刻体认。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的每一刻都可能转瞬即逝,美好的事物也可能随时消逝。然而,正是因为这份清醒,他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珍视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 他的忧郁,更像是一种对生命深邃之处的敏感,一种对人类境况的悲悯。他能够看到生命中的许多不完美,但他也能够从中找到一丝希望,一丝慰藉。这种忧郁,是一种清醒的哀愁,一种带着温柔的叹息。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月亮也依然存在,尽管它可能映照出夜晚的伤口,但它同时也带来了清辉,带来了片刻的安宁。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是一次与瓦尔泽灵魂深处的对话。 阅读这本诗集,就像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与罗伯特·瓦尔泽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他不会用华丽的语言为你描绘宏伟的图景,也不会用激昂的言辞为你煽动情绪。他只是用他那独有的、质朴而深刻的语言,缓缓地诉说着他对生命、对世界、对自身的观察与感受。 他的诗歌,或许会让你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一丝莫名的孤独,但同时,它也会带给你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释然。你会在他的诗句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能言说的情感。他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一个可以静静沉思的空间。 这本诗集,是瓦尔泽精神世界的缩影,是他在寂静中沉淀出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邀请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世界,感受那份纯粹、那份细腻、那份深邃。让我们在这月光倾泻的夜晚,聆听瓦尔泽诗歌的低语,感受那份“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所带来的,既疼痛又温柔的,关于生命的深刻回响。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一次对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在瓦尔泽的诗歌中,我们或许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那份力量,以及那份对生命永恒的眷恋。

用户评价

评分

瓦尔泽的诗歌,总有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力量,像是在静谧的夜晚,不经意间抬头看见的一轮残月。那不是那种明亮皎洁、照亮一切的圆月,而是一种带着些许清冷、些许忧伤,仿佛承载着过往岁月的痕迹。读他的诗,我常常会想起那些独自在深夜里,对着窗外星空发呆的时刻。那些句子,不像现代诗那样直白地倾诉,而是像一幅幅水墨画,需要你去细细品味,去捕捉那淡淡的意境。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意象,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石头,虽然朴素,却自有其独特的质感和温度。有时,我会觉得他笔下的世界,带着一丝疏离感,仿佛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但正是这种距离感,反而让那些情感更加纯粹,更加触动人心。他的诗,不是那种需要大声朗诵的澎湃激昂,而是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一杯清茶,一盏灯光,慢慢咀嚼的。每次读完,都会有一种被涤荡心灵的感觉,仿佛在嘈杂的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角落。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完全表达,但却真实地存在着。

评分

这本诗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的森林,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瓦尔泽的文字,就是那些光影,带着一种温暖而又略显神秘的气息。他描绘的场景,常常是那么平凡,可以是街角的一株野草,可以是路边的一块石头,也可以是人们日常的琐碎生活。然而,正是通过他细腻的笔触,这些平凡的瞬间被赋予了生命,变得不再普通。他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那些不易察觉的内心波动,并将它们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语言。读他的诗,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这些场景,这些情感,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只是被我遗忘在了记忆的角落。他的诗歌,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他不会刻意去制造煽情的桥段,也不会强求读者去理解某种深奥的道理。他只是平静地讲述,然后将情感的种子播撒在读者的心中,让它在不经意间慢慢发芽,悄然生长。这种无声的力量,才最是动人。

评分

初读这本诗集,有一种被温柔包裹的感觉。瓦尔泽的语言,就像是冬日里的一捧暖阳,虽然不炽烈,却能驱散身体的寒意,带来一丝暖流。他的诗,不讲究华丽的辞藻,也不追求标新立异的表达,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触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常常会描绘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比如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比如一个人在街头漫步时的孤独感。然而,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诗歌,仿佛是一种低语,需要你静下心来,才能听清楚那些细微的声响。读他的诗,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在此刻烟消云散。他用他的文字,为我创造了一个宁静的空间,让我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平静。这种宁静,不是虚无的空洞,而是一种充实而有力量的安宁。

评分

我常常觉得,瓦尔泽的诗歌,就像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偶然点亮的一盏昏黄的灯。它不会照亮整个世界,但却足以照亮你身边的方寸之地,让你看清楚脚下的路,也看清楚自己内心的方向。他的文字,并不追求某种宏大的叙事,也不试图去解释人生的意义。他只是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去描绘那些关于存在、关于孤独、关于时间的情感。他的诗歌,有时会让你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不是绝望,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体悟。他让我在感受孤独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与自己对话的乐趣。他的诗歌,就像是与一位老朋友在安静的夜晚,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你不需要刻意去迎合,也不需要伪装,你可以完全地展露自己,而他,也同样地回以最真诚的表达。这种纯粹的沟通,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与其说是一种深刻的道理,不如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瓦尔泽的诗歌,总是在不经意间,改变你对周遭事物的认知。他能从一个看似平凡的物体中,发掘出非凡的意义。他的目光,总是投向那些被人们忽略的角落,那些被现代社会遗忘的角落。他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读他的诗,我不再仅仅是看到一个物品,而是开始去感受它的存在,去体会它的故事。他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并不总是在那些宏大的叙事中,而常常隐藏在那些微小的细节里。他的诗歌,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隐藏的感官,让我能够更深刻地去体验生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种持续的启发,让我在面对生活时,不再感到茫然,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洞察。

评分

翻译的太普通;没有诗意和美感,语言太单调,

评分

我很喜欢。我特别喜欢

评分

美极了。读起来非常不错。喜欢。

评分

搞活动买的,价格满意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OK

评分

象征大师

评分

高大上,包装,纸质都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