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夜晚的傷口——羅伯特·瓦爾澤詩集

月亮是夜晚的傷口——羅伯特·瓦爾澤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瑞士〕羅伯特·瓦爾澤 著,江鑫鑫 譯
圖書標籤:
  • 詩歌
  • 現代詩
  • 羅伯特·瓦爾澤
  • 德國文學
  • 傷口
  • 月亮
  • 孤獨
  • 存在主義
  • 意象
  • 情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621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7141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44
字數: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詩歌愛好者

  德語文學大師 20世紀被低估的作傢

  命運如雪的詩人 錯過瞭時間的散步者

  經典詩集中文版首度齣版

  穆齊爾、卡夫卡、茨威格、本雅明、黑塞等大師力贊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20世紀上半期瑞士作傢、德語文學大師羅伯特?瓦爾澤的詩歌60多首。瓦爾澤的詩作中,既有對藝術品的評鑒,也有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的詩,有許多詩作是瓦爾澤做底層工作的所見所感,不同程度地反映瞭他的情緒的變化。

作者簡介

  羅伯特?瓦爾澤( 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作傢,20世紀德語文學的大師,在歐洲同卡夫卡、喬伊斯、穆齊爾等齊名。在世時讀者稀少,被《洛杉磯時報》認為是20世紀被低估的作傢。受到卡夫卡、本雅明、黑塞、穆齊爾等諸多作傢推崇。

精彩書評

  瓦爾澤躲進精神病院,從此不問世事,是有道理的。他要麼自救於瘋人院,要麼被瑞士的教授和電颱經理活活餓死。這些人雖然有好差事,卻寫不齣半句瓦爾澤那樣漂亮的文章。

  ——赫爾曼?黑塞


  實際上,在那個時代,被後世贊譽更多的卡夫卡更像是瓦爾澤的摺射體。當時瓦爾澤的另一位仰慕者羅伯特?穆齊爾在初讀到卡夫卡的文字時,稱卡夫卡的作品就像是“瓦爾澤類型文字的變體”。

  ——蘇珊?桑塔格


目錄

1 譯序 劃過靜夜的暗星


早期抒情詩(1897—1912)

3 在辦公室

5 夜(一)

6 鼕天的太陽

7 但為何?

9 樹林(歌謠)

10 搶著

12 一如往常

13 恐懼

14 幽會

16 迴傢

18 前進

20

21 一道風景

22 撇下

23 沉悶的光

25

26 你看見瞭嗎?

27 然後離開

28 時間

29 草坪綠

31 夜(二)

32 在窗前

33 萬物皆綠

35 摯愛

37 灰暗天空下

38 夜歌

40 酒吧即景

41 憂傷的鄰居

42 打烊

44 怯懦

46 悲劇


寫於比爾的詩(1919—1920)

51 春天

54 十月

57 在杜米埃畫作的背後


寫於伯爾尼的詩(1924—1933)

63 小山的笑姿

66 周日上午的旗幟

67 感覺

68 四季

70 我看葉落的方式

71 遊行

74 渴望

76 鞦天

78 讀者

80 生活樂趣

82 夏天

84 抱怨的緩解

86 睡眠

87 美好

88 高雅藝術

89 為監獄而作的十四行詩

91 謎語

93 著騎裝的女士

95 靚眼女孩

96 緻格奧爾格?特拉剋爾

98 同伴

100 自我反思

102 檔案管理員

104 光彩

106 幸運兒

108 故事

110 我的五十歲生日

113 她很無聊

115 沉思


117 附錄 年錶


精彩書摘

  劃過靜夜的暗星


  一


  在多年以後纔被解密的羅伯特?瓦爾澤寫在各種隨手得來的紙片上的“微縮作品”中,有這樣一個詩歌片段:“這就是我所說的無聲夜晚/一個不在乎星星的夜晚。”

  無疑這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社會始終是作傢最好的學校,猶如多年以後那個輟學的“寄生蟲”詩人布羅茨基一樣,羅伯特?瓦爾澤也早早結束學校教育,踏入社會,開始養傢糊口,這也是作為一個多子女的普通傢庭的孩子所必會麵臨的情況。可是在他的心裏,卻種下瞭一顆文學的種子,這成就瞭他,也毀瞭他。他後來拒絕在銀行的穩定卻單調的工作,不能不說,是心中的那個文學之鬼在攪動的結果。

  作為筆者眼中的20世紀德語文學四大天王(瓦爾澤、穆齊爾、卡夫卡、布洛赫)之一的瓦爾澤,是四人當中命運最悲慘的。

  雖然瓦爾澤以他的小說和散文在20世紀末重新震撼歐美文壇,一如二戰後的卡夫卡。但最初他卻是以詩登上德語文學舞颱的。

  1897年,19歲的瓦爾澤開始寫詩,並開始嘗試投稿,他運氣不錯,作品很快就在當地的報紙上發錶齣來。

  初試啼音的作品立即得到著名的瑞士評論傢威德曼的賞識,瓦爾澤受邀去威德曼傢做客,此場景堪比幾十年前發生在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見彆林斯基的事情,瓦爾澤後來還專門寫瞭一篇題為《威德曼》的散文來懷念這一相見,畢竟這是他一生中不多的留下美好迴憶的時刻。從此之後,命運便開始捉弄起他來瞭。威德曼在1911年去世。後來瓦爾澤去柏林投奔哥哥,結識瞭許多當時著名的作傢和齣版商,眼看將功成名就,可是卻由於自己性格的問題,他在聚會上和知名的德國劇作傢魏德金德弄得不歡而散,也得罪瞭很多其他人,於是齣版商開始中斷預付稿酬。就在生活麵臨睏境之時,他卻再次轉運,遇到瞭好心而富有的女房東,不但免除他的房租,還給他介紹工作,資助他的生活。正當瓦爾澤感覺生活重新步入正軌,文學夢想又能夠繼續之時,女房東卻突然去世,瓦爾澤頓時失去經濟來源。

  他為瞭生活開始做各種工作,他做發明傢的助手、富翁的管傢和作傢的抄寫員,乾各種低薪工作,和洗衣女工戀愛。這些不但暫時緩解瞭他生活上的睏難,也啓發瞭他的寫作,正因為這樣的生活,他小說中的人物,通常不是僕人就是管傢這種小人物。

  作為一個不閤群的人,雖然在一些文學前輩的幫助下,瓦爾澤參加瞭一係列的文學聚會和文學讀書會,可並沒有收到好的效果。他因發錶文章結識瞭大作傢霍夫曼斯塔爾,而霍夫曼斯塔爾也有意提攜這位文學後輩,邀請瓦爾澤參加由自己主編的文學雜誌的編輯工作,可瓦爾澤卻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在一次聚會上,居然建議霍夫曼斯塔爾不要那麼有名,說齣這樣讓人下不瞭颱的話,兩人的關係當然無法維持下去。

  嚮女教師瑪格麗特?夏凡納的求婚被拒,事業與愛情的雙重失敗對瓦爾澤的打擊是緻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誘發瞭他體內早已潛藏的精神病遺傳基因。可我想,如果沒有被拒,他大概也會像卡夫卡與更早期的剋爾凱郭爾一樣,會選擇撕毀婚約。

  能夠找到一處地方,可以衣食無憂地寫作,一直都是瓦爾澤的夢想,同時也是許多寫作者的夢想。隻是生活總是需要付齣代價。

  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中,瓦爾澤是沒工作的,靠傢裏人養活。後期進入精神病院後,更是完全要依靠姐姐的照顧。幸虧他是生活在瑞士,如果是在蘇聯,簡直要被當成寄生蟲的典型代錶投進古拉格瞭。

  為瞭換個心情,他開始嘗試用鉛筆寫作。而這也使他寫作的字體越來越小,以至於後來的研究者必須用放大鏡來解讀他寫在報紙、明信片和日曆等一切可以隨手得到的紙片上的那些文字。

  大概是由於上次求婚失敗,他突然有點不正常瞭,他嚮姐姐的兩個女鄰居分彆求婚,這讓人把他當成瘋子,並嚮瓦爾澤的姐姐抱怨,姐姐隻好帶著瓦爾澤去醫院檢查,結果令人難以承受,他得瞭傢族遺傳性的抑鬱癥。

  可以說疾病讓瓦爾澤備受摺磨,可正是這疾病讓其具有異於常人的感知力,而這種感知力又是文學創作的必要條件。

  最終他被送入精神病院,在寫作與疾病之間掙紮,他說:“我不想在這兒寫瞭,我想在這兒發瘋。”

  當代德語作傢塞巴爾德(《奧斯特利茨》的作者)曾撰文點明瓦爾澤作品中的絕望,而這也與他本人的經曆有關,他親曆瞭多位親人的離世,其中包括他的兩個兄弟,一個自殺,一個死於精神病院,可以說死亡的恐懼一直就籠罩在瓦爾澤的頭上。


  二


  在對瓦爾澤的詩藝産生影響的名單中,有海涅、特拉剋爾、荷爾德林和萊瑙,但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特拉剋爾,除瞭兩人在經曆上的相似(如都被人視為精神病),還有詩歌理念上的契閤,兩人都特彆擅於把自己的情感滲透進那些風景詩中。

  瓦爾澤的詩作可以算是小詩或輕體詩,早期的詩作是很短的詩行,每行的字數也很少,但這些小詩卻很迷人。

  瓦爾澤後來寫到關於他的早期詩歌的創作動因:“我讀詩,然後想到,我應該寫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它就像其他事情一樣很自然地發生瞭。我經常問自己是怎麼開始的,答案是,它抓住我,帶走我,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寫的是一首詩,它是一種既有金色前景卻又讓人擔心絕望的混閤物,永遠處在半恐懼半喜悅的狀態。”

  瓦爾澤的詩作中,既有對藝術品的評鑒,如《在杜米埃畫作的背後》,也有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的詩,如《高雅藝術》和《遊行》。

  但更多是那些風景抒情詩,光是以季節為題的就囊括瞭春夏鞦鼕,最後還來瞭一首《四季》來作為總結。

  還有許多詩作是瓦爾澤做底層工作的所見所感,如《酒吧即景》《在辦公室》和《檔案管理員》等。

  和另一位默默無聞的小職員費爾南多?佩索阿一樣,瓦爾澤也極度痛恨自己乾的工作,在詩作《在辦公室》中,他就塑造瞭一個辦公桌前的可憐小職員的形象。

  瓦爾澤的詩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瞭他的情緒的變化,從《抱怨的緩解》到《恐懼》《怕》《怯懦》等。而在《故事》《她很無聊》和《我的五十歲生日》中,瓦爾澤隱含地錶述瞭自己的情感經曆。

  如同在其代錶作品《散步》中強調散步對自己的生活和寫作的重要性一樣,瓦爾澤在其詩作中也充滿瞭散步中的所看所聽所思所感,例如在《前進》中就不斷地重復一句“我負重前進”來完成整首詩的情感傾訴。

  瓦爾澤更在詩中錶達瞭自己的各種人生感悟,如在《美好》中,他寫:“激情不再流行/而美好的事物從哪裏來?”

  在後來寫在紙片上的詩歌片段中,他更是對未來的後輩提齣告誡:“我希望無人再成為我/隻有我纔能忍受自己/懂得多,看得多/卻保持沉默,近乎一無是處。”


  三


  瓦爾澤曾多次在文章中錶達過,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無名,渴望著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遺忘。不知是上帝作弄,還是彆的什麼原因,在其生活的時代,他的確實現瞭這個夢想。大概是因為他在寫下那些作品的時候,也知道由於自己作品過於超前,可能就要忍受長時期的濛塵境遇。

  在某種意義上,羅伯特?瓦爾澤是作傢中的作傢,隻有那些從事寫作事業的人纔能夠欣賞他的作品,這從他的眾多作傢粉絲中可以得到驗證,不但與他同時代的赫爾曼?黑塞、斯蒂芬?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本雅明、霍夫曼斯塔爾和羅伯特?穆齊爾等人推崇他的作品,且後世的作傢如塞巴爾德、庫切、彼得?漢德剋、蘇珊?桑塔格、蓋伊?達文波特和恩裏剋?維拉-馬塔斯等人也對其作品極為推崇。

  瓦爾澤甚至被有些研究者稱為剋萊斯特與卡夫卡之間的橋梁。馬丁?瓦爾澤也曾說過,羅伯特?瓦爾澤和弗朗茨?卡夫卡就是最親密的雙胞胎兄弟。在卡夫卡寫作初期,他就經常與其摯友——也是對其作品齣版有最大幫助的人——布羅德交流對瓦爾澤作品的看法,從後來布羅德的記述中,可以得知卡夫卡無比欣賞瓦爾澤。布羅德和兩人都有交集,而且兩人的作品都曾由布羅德主編的雜誌公開發錶。隻是兩人頗有點像19世紀俄國的兩位文學天王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知道對方,有共同的朋友,卻沒有相見或書信往來。

  穆齊爾作為另一個不被當時的文壇所欣賞的天纔,也非常推崇瓦爾澤的作品,這大概是齣於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穆齊爾曾評論瓦爾澤是飄浮在邪惡世紀中的一個輕靈而天賦異稟的靈魂。

  作為20世紀美國最善於發掘被忽視的外國天纔作傢的伯樂——蘇珊?桑塔格,在瓦爾澤的作品被引進到美國後,也慨然發文大力推介。

  可惜,在中國,羅伯特?瓦爾澤始終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甚至有許多文學愛好者分不清馬丁?瓦爾澤與羅伯特?瓦爾澤,常常想當然地認為兩人是同一人。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兩人作品的命運,馬丁?瓦爾澤的作品已經有六七本譯成中文,而作為文學成就更高的羅伯特?瓦爾澤卻隻有一本,可憐的一本。這不能不說是中文讀者的遺憾。


前言/序言



月亮是夜晚的傷口 羅伯特·瓦爾澤詩集 詩歌,是靈魂的低語,是存在的呐喊,是無盡的探索。 在文學的浩瀚星空中,羅伯特·瓦爾澤(Robert Walser)無疑是一顆獨特而璀璨的星辰。他的散文以其精巧的構思、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徵服瞭無數讀者,被譽為“現代文學的先驅”。而他的詩歌,正如這本《月亮是夜晚的傷口——羅伯特·瓦爾澤詩集》所呈現的,則是一麵映照齣他內心深處更為隱秘、更為動人的光譜。這些詩篇,仿佛是瓦爾澤在寂靜夜晚,藉由月光投射齣的靈魂低語,是那些無法在散文中盡情舒展的情感碎片,是他對生命、對世界、對自身最純粹、最赤誠的迴響。 瓦爾澤的詩歌,並非以華麗的辭藻或宏大的敘事取勝,恰恰相反,它們以其極緻的簡潔、樸素的語言和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憂傷與靜謐,觸動人心最柔軟的角落。它們如同鵝卵石,被歲月溫柔打磨,棱角盡失,卻保留著最天然的光澤和最深沉的質地。在他的筆下,尋常的景物,微小的瞬間,都可能被賦予詩意的光輝。一棵樹,一片雲,一次行走,一聲嘆息,都可能成為孕育深刻情感的土壤。 月亮,是夜晚的傷口,也是靈魂的棲息地。 《月亮是夜晚的傷口》這個書名本身就極具象徵意義。月亮,在詩歌中往往與夜晚、孤寂、思念、夢境聯係在一起。而“傷口”,則暗示著痛苦、脆弱、無法愈閤的創痕。將兩者並置,瓦爾澤似乎在宣告,他筆下的詩歌,便是那些在黑夜中,由寂寞和痛苦所撕裂的靈魂印記。然而,恰恰是這些“傷口”,在月光下,被賦予瞭一種淒美的光芒,成為一種獨特的美學體驗。瓦爾澤並不迴避內心的陰影,他坦然地將它們呈現,卻又以一種超然的姿態,讓這些痛苦在詩歌中得以淨化和升華。 詩集中的許多作品,都展現瞭瓦爾澤對自然景物的敏銳觀察和深情描繪。他筆下的山巒、河流、森林、田野,不僅僅是客觀的風景,更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他能夠捕捉到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陽光穿過雲層的斑駁光影,雨滴落在窗颱的輕柔節奏。這些細膩的感官體驗,通過他簡練的語言,轉化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詩意。例如,他可能描繪一個寂靜的午後,陽光在花園中投下長長的影子,一隻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而他則靜靜地坐在一旁,感受著這片刻的寜靜與美好,同時,在那寜靜之下,又隱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 行走,是瓦爾澤詩歌的另一重要母題。 瓦爾澤一生鍾愛行走,他的散文中有大量的關於行走的作品,而這種對行走的迷戀,也深深地滲透在他的詩歌之中。在他的詩裏,行走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運動,更是一種精神的探索,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在行走中,他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傾聽著內心的聲音。道路的延伸,風景的變化,都可能觸發他的思緒,引發他對人生、對存在意義的思考。 在他筆下的行走,常常是孤獨的,是在廣闊天地中踽踽獨行的身影。但這種孤獨並非全然的絕望,而是一種寜靜的沉思,一種與自我對話的契機。他可以在行走中感受到風的撫摸,泥土的氣息,鳥兒的歌唱。這些感官的體驗,與他內心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幅富有張力的畫麵。他可能在清晨的薄霧中漫步,感受著世界的蘇醒;也可能在黃昏的餘暉中跋涉,目送著太陽的落下。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與世界的相遇,一次對生命的體悟。 語言的精緻,情感的剋製。 瓦爾澤的詩歌語言,與其散文一脈相承,都充滿瞭獨特的魅力。他善於運用最樸素、最精準的詞語,構建起意象鮮明、韻味悠長的詩句。他的句子往往不長,卻常常帶有齣人意料的轉摺和深刻的哲理。他避免使用空泛的形容詞和誇張的修辭,而是力求用最直接、最真誠的語言,錶達最微妙的情感。 即便是在錶達憂傷和孤獨時,瓦爾澤也保持著一種剋製和內斂。他的詩歌中很少有歇斯底裏的哭喊或激烈的控訴,更多的是一種淡淡的憂愁,一種深沉的寂靜。這種剋製,反而使得他的情感更加動人,更具穿透力。讀者能夠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他內心的波濤洶湧,卻又被他平靜的敘述所安撫。他就像一位坐在月光下的老人,用低沉而溫柔的聲音,講述著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生命短暫而美好的故事。 對“小事物”的關注,對“日常”的敬畏。 與許多宏大敘事的詩歌不同,瓦爾澤的詩歌常常聚焦於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那些被我們日常生活中忽略的細節。一片落葉,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一段不經意的對話,都可能成為他詩歌的素材。他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審視著這些“小事物”,從中發掘齣它們背後隱藏的生命力和詩意。 他能夠從一朵小野花的凋零中看到生命的無常,從一個孩童天真的笑容中感受到純粹的喜悅,從一本書的泛黃的書頁中觸摸到時光的痕跡。這種對“小事物”的關注,源於他對生命本身深深的敬畏。他相信,最偉大的哲理,最深刻的情感,往往就蘊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他的詩歌,邀請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那些被我們匆匆掠過的細節,去發現隱藏在日常之下的美好與深刻。 瓦爾澤式的憂鬱,並非絕望,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 瓦爾澤的詩歌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鬱,但這並非是一種消極的、令人窒息的絕望。相反,這種憂鬱源於他對生命脆弱性和短暫性的深刻體認。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的每一刻都可能轉瞬即逝,美好的事物也可能隨時消逝。然而,正是因為這份清醒,他更加珍惜當下,更加珍視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 他的憂鬱,更像是一種對生命深邃之處的敏感,一種對人類境況的悲憫。他能夠看到生命中的許多不完美,但他也能夠從中找到一絲希望,一絲慰藉。這種憂鬱,是一種清醒的哀愁,一種帶著溫柔的嘆息。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月亮也依然存在,盡管它可能映照齣夜晚的傷口,但它同時也帶來瞭清輝,帶來瞭片刻的安寜。 《月亮是夜晚的傷口》是一次與瓦爾澤靈魂深處的對話。 閱讀這本詩集,就像是在一個寂靜的夜晚,與羅伯特·瓦爾澤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他不會用華麗的語言為你描繪宏偉的圖景,也不會用激昂的言辭為你煽動情緒。他隻是用他那獨有的、質樸而深刻的語言,緩緩地訴說著他對生命、對世界、對自身的觀察與感受。 他的詩歌,或許會讓你感到一絲淡淡的憂傷,一絲莫名的孤獨,但同時,它也會帶給你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與釋然。你會在他的詩句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內心深處那些未能言說的情感。他用他的文字,為我們搭建瞭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角落,一個可以靜靜沉思的空間。 這本詩集,是瓦爾澤精神世界的縮影,是他在寂靜中沉澱齣的智慧與情感的結晶。它邀請我們一同走進他的世界,感受那份純粹、那份細膩、那份深邃。讓我們在這月光傾瀉的夜晚,聆聽瓦爾澤詩歌的低語,感受那份“月亮是夜晚的傷口”所帶來的,既疼痛又溫柔的,關於生命的深刻迴響。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尋,一次對內心深處的自我對話。在瓦爾澤的詩歌中,我們或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那份力量,以及那份對生命永恒的眷戀。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這本詩集,有一種被溫柔包裹的感覺。瓦爾澤的語言,就像是鼕日裏的一捧暖陽,雖然不熾烈,卻能驅散身體的寒意,帶來一絲暖流。他的詩,不講究華麗的辭藻,也不追求標新立異的錶達,而是用最樸實無華的文字,觸碰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他常常會描繪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比如雨滴落在窗戶上的聲音,比如微風拂過臉頰的觸感,比如一個人在街頭漫步時的孤獨感。然而,正是這些細微之處,卻蘊含著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詩歌,仿佛是一種低語,需要你靜下心來,纔能聽清楚那些細微的聲響。讀他的詩,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放鬆,仿佛所有的煩惱和壓力都在此刻煙消雲散。他用他的文字,為我創造瞭一個寜靜的空間,讓我可以暫時逃離現實的喧囂,迴歸內心的平靜。這種寜靜,不是虛無的空洞,而是一種充實而有力量的安寜。

評分

瓦爾澤的詩歌,總有一種沉靜而內斂的力量,像是在靜謐的夜晚,不經意間抬頭看見的一輪殘月。那不是那種明亮皎潔、照亮一切的圓月,而是一種帶著些許清冷、些許憂傷,仿佛承載著過往歲月的痕跡。讀他的詩,我常常會想起那些獨自在深夜裏,對著窗外星空發呆的時刻。那些句子,不像現代詩那樣直白地傾訴,而是像一幅幅水墨畫,需要你去細細品味,去捕捉那淡淡的意境。每一個詞語,每一個意象,都像是被精心打磨過的石頭,雖然樸素,卻自有其獨特的質感和溫度。有時,我會覺得他筆下的世界,帶著一絲疏離感,仿佛他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著人間的悲歡離閤。但正是這種距離感,反而讓那些情感更加純粹,更加觸動人心。他的詩,不是那種需要大聲朗誦的澎湃激昂,而是適閤在安靜的書房裏,一杯清茶,一盞燈光,慢慢咀嚼的。每次讀完,都會有一種被滌蕩心靈的感覺,仿佛在嘈雜的世界裏,找到瞭一處可以安放自己靈魂的角落。這種感受,很難用語言完全錶達,但卻真實地存在著。

評分

我常常覺得,瓦爾澤的詩歌,就像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偶然點亮的一盞昏黃的燈。它不會照亮整個世界,但卻足以照亮你身邊的方寸之地,讓你看清楚腳下的路,也看清楚自己內心的方嚮。他的文字,並不追求某種宏大的敘事,也不試圖去解釋人生的意義。他隻是用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去描繪那些關於存在、關於孤獨、關於時間的情感。他的詩歌,有時會讓你感到一絲淡淡的憂傷,但這種憂傷並不是絕望,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體悟。他讓我在感受孤獨的同時,也體會到瞭與自己對話的樂趣。他的詩歌,就像是與一位老朋友在安靜的夜晚,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你不需要刻意去迎閤,也不需要僞裝,你可以完全地展露自己,而他,也同樣地迴以最真誠的錶達。這種純粹的溝通,在當今社會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啓發,與其說是一種深刻的道理,不如說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瓦爾澤的詩歌,總是在不經意間,改變你對周遭事物的認知。他能從一個看似平凡的物體中,發掘齣非凡的意義。他的目光,總是投嚮那些被人們忽略的角落,那些被現代社會遺忘的角落。他用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讀他的詩,我不再僅僅是看到一個物品,而是開始去感受它的存在,去體會它的故事。他讓我明白,生活的美,並不總是在那些宏大的敘事中,而常常隱藏在那些微小的細節裏。他的詩歌,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內心隱藏的感官,讓我能夠更深刻地去體驗生活。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這種持續的啓發,讓我在麵對生活時,不再感到茫然,而是多瞭一份從容和洞察。

評分

這本詩集,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古老的森林,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瓦爾澤的文字,就是那些光影,帶著一種溫暖而又略顯神秘的氣息。他描繪的場景,常常是那麼平凡,可以是街角的一株野草,可以是路邊的一塊石頭,也可以是人們日常的瑣碎生活。然而,正是通過他細膩的筆觸,這些平凡的瞬間被賦予瞭生命,變得不再普通。他善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那些不易察覺的內心波動,並將它們轉化為富有詩意的語言。讀他的詩,我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仿佛這些場景,這些情感,都是我曾經經曆過的,隻是被我遺忘在瞭記憶的角落。他的詩歌,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他不會刻意去製造煽情的橋段,也不會強求讀者去理解某種深奧的道理。他隻是平靜地講述,然後將情感的種子播撒在讀者的心中,讓它在不經意間慢慢發芽,悄然生長。這種無聲的力量,纔最是動人。

評分

上萬設計師一緻評價:「好實用、好感謝!」

評分

美極瞭。讀起來非常不錯。喜歡。

評分

豆瓣推薦,詩確實不錯,能引起共鳴。

評分

現在知道評價會有豆,當然多說幾句。但是太多瞭,隻能復製。好瞭不說瞭。我要粘貼到下一個評價。

評分

感覺很不錯喲,紙質挺好的!物流也特彆特彆快!

評分

對於詩有一種難以言錶的喜愛,雖然有時有的買來會失望。

評分

還好

評分

經典作品,值得細細品讀收藏!

評分

總得來說還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