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历练的优雅:杨绛传

岁月历练的优雅:杨绛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方 著
图书标签:
  • 杨绛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岁月
  • 优雅
  • 中国现代文学
  • 知识女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9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42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里,杨绛有过揪心之痛,但她以隐忍的姿态,以哀而不伤的姿态平静地活着。

在生命的磨砺中,她参透了世事。

她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这是一本杨绛先生的个人传记,她以百年人生智慧,教你做一个从容,优雅的人。

内容简介

  《岁月历练的优雅:杨绛传》共有四卷,分别以为少女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为轴,展示不同时期的杨绛的爱情、生活、事业状态。通过对她一生经历的探寻,感触她那颗高贵优雅的灵魂,领悟她卓尔不俗的思想与智慧。

目录

第一卷 杨家有女初长成
出身书香 心系清华 003
金风玉露 佳偶天成 021
媒妁之言 伉俪牵手 032
德馨如兰 自有淡香 039
第二卷 一片冰心在玉壶
牛津岁月 学海泛舟 047
初为人母 舐犊情深 056
弃虚从实 心念祖国 065
才情崭露 剧作倾城 085
清华任教 再续前缘 097
坦荡如竹 虚怀若谷 104
第三卷 自是浮生易漂泊
浩劫求生 笑对苦难 113
干校生活 相濡以沫 123
清气自留 坐守围城 133
坚毅如梅 暗香如故 148
第四卷 百年人生寄诗文
至亲告别 打扫战场 159
笔耕不辍 再著佳作 175
春泥情怀 心系桃李 189
闹世归隐 追逐真理 196
人淡如菊 精神贵族 204
跋 215
附录
参考书目 223
附录1:杨绛大事年表 224
附录2:杨绛语录 231
附录3:杨绛作品导读 235


岁月历练的优雅:杨绛传 一卷烟云,半生风雨,她以文字为舟,渡过时代洪流。 《岁月历练的优雅:杨绛传》并非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它是一幅描摹近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图景的宏大画卷。本书深入挖掘了杨绛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民国初年的书香门第,到烽火硝烟中的坚守,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沉静思考与创作,力求呈现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杨绛形象。 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共分为七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杨绛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和重大事件,力求在历史的纵深感中,展现其“优雅”品格的形成与淬炼。 --- 第一部:江南烟雨与燕园初识 (1911-1935) 本部分追溯了杨绛先生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出生于苏州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幼承庭训,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书中细致描绘了她早年在上海求学的经历,对那个时代江南知识女性的觉醒与彷徨进行了侧面描摹。重点笔墨在于其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的学习生活。 这一部分着重展现了杨绛的独立思辨能力和对学术的热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她与钱锺书先生的“一见钟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相亲”。通过大量的书信往来和同期学友的口述回忆,本书还原了他们初识时的思想碰撞——两位年轻的灵魂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相互吸引,共同构建起对未来人生的蓝图。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共同的学术追求之上,而非仅仅是浪漫的激情。 第二部:负笈西行与战争阴影 (1935-1945)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远赴欧洲深造,这段经历是塑造他们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关键时期。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在牛津大学的生活细节,以及对西方文学、哲学、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吸收。对于杨绛而言,这段经历不仅是学术上的精进,更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再确认。 然而,欧洲的安宁很快被战争的阴霾笼罩。本书并未回避他们回国时面临的动荡局势。从1938年回国后,他们辗转于西南联大、四川乐山等地,在物质极度匮乏、精神备受煎熬的环境下,仍坚持不辍地进行翻译和创作。这一时期的生活,是“岁月历练”的第一次残酷洗礼,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责任与担当。书中深入剖析了《围城》初稿的诞生背景,以及杨绛对钱锺书创作过程的默默支持与启发。 第三部:炼狱时光与家庭重负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杨绛和钱锺书积极投身于新的文化建设事业。本部分详细记录了他们在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在翻译、戏剧创作上的新探索。杨绛的剧作《风絮》、《家书》等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被置于时代语境下进行解读。 然而,时代的风云突变,使得这份宁静很快被打破。本书极为审慎且详尽地描绘了“文革”期间,杨绛和钱锺书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被下放劳动、遭受批斗、亲人离散。这不是为了渲染苦难,而是为了探究在极端的政治高压下,一个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尊严与知识分子的气节。书中特别引用了杨绛在“牛棚”中记录的文字,展现了她在困境中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体悟,这是她“优雅”的内核——内心的秩序不为外力所动。 第四部:失语与重声:翻译的坚守 (1966-1978) 在最黑暗的岁月中,杨绛先生在遭受迫害的同时,担负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特别是对重病的钱锺书。本书着重分析了她在低谷时期对翻译的热情——翻译工作成为了她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维护自身心智健全的“精神庇护所”。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她对塞万提斯名著《堂吉诃德》的翻译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文学转换,而是在几乎失去一切的情况下,用极大的毅力和精准的语言,向世界证明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力。书中对比了不同译本的优劣,力证杨绛的译本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她不仅翻译了文字,更翻译了西班牙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人性的复杂性。 第五部:迟到的盛放:暮年与“伤痕文学” (1978-1990)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杨绛先生迎来了文学创作的“迟到的盛放期”。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她在“文革”后的两部重量级作品:《干校六记》和《洗澡之后》。 《干校六记》以其克制、冷静、充满洞察力的笔调,记录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却又超越了单纯的“伤痕文学”范畴,升华为对人性、尊严与时代记忆的深刻反思。书中细致梳理了此书的出版历程及其在海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揭示了其语言张力背后的强大内在力量。而《洗澡之后》则标志着她以一种更加超然、达观的视角,回望过去,审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自我定位。 第六部:家书抵万金:痛失至亲与《我们仨》 (1990-2000) 本书最具情感张力的一部分,聚焦于杨绛先生晚年接踵而至的巨大悲痛:女儿钱瑗的逝世,以及紧随其后的挚爱钱锺书的离去。这一段的叙事节奏趋于缓慢而深沉。 《我们仨》的诞生,是杨绛面对无常命运,以文字重构家庭精神共同体的过程。本书不回避她内心的巨大创伤,而是探讨她如何运用文学的笔触,将个人的至痛转化为普世的爱与回忆。书中分析了《我们仨》的叙事艺术——那种看似平铺直叙,实则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回忆的艺术”,正是其“优雅”在极度悲伤中保持清晰的证明。 第七部:世纪的见证者与精神的传承 (2000-2016) 在百岁高龄之后,杨绛先生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洞察力与笔耕不辍的习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她晚年的思想遗产:《走到人生边上》的哲学思考,以及她对当下社会乱象的清醒认识。 她晚年的生活,回归到一种极简主义——读书、写作、沉思。本书认为,这种“返璞归真”的状态,正是她一生“岁月历练”的最终成果。她并非固守过去,而是以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参与到对未来人性的探讨中。她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卓越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知识分子应有的坚韧、清醒与克制。 ---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大量引用了杨绛先生的日记、私人信件、未刊手稿,并结合多位健在的学者、学生的回忆,力图还原一个鲜活、真实、充满生命力的杨绛。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女性的纪念,更是对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入考察,展现了如何在历史的颠簸中,保持一份属于灵魂深处的“优雅”与“从容”。 这份优雅,是学识的积累,是苦难的洗礼,更是对人性光辉永恒的坚信。读者将从中读到的,是对生命韧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向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传记的文字功底,令人叹为观止,它仿佛自带一种古典的韵味,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细致的推敲和锤炼,读起来有一种咬字清晰、回味悠长的感觉。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原著材料时,总能恰到好处地嵌入自己的评论,这种引而不发、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非常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推崇的“意在言外”的审美情趣。书中对人际交往的描述也颇有洞见,尤其是在处理与圈内其他名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作者的叙述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尊重和审慎,既不回避矛盾,又不肆意揣测,让人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应有的风度和格局。这种对“度”的把握,贯穿全书,使得这部作品在提供信息量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高雅的阅读体验和为人处世的范本。

评分

初读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那种近乎透明的真诚感。它不像许多名人的传记那样,总是在刻意拔高或美化人物,反而非常大胆地展现了这位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困惑、挣扎乃至小小的“不完美”。作者似乎有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点滴,串联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心灵图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文学创作过程的描写,那种灵感的捕捉、文字的打磨,被写得既专业又充满烟火气,让人对“大家”的日常充满了好奇和亲近感。每一次挫折后的重新振作,每一次在困境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都展现了一种内生的、不依赖外界评价的强大生命力。书中对情感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那种相濡以沫、心有灵犀的默契,超越了语言的界限,让人在掩卷沉思时,眼中常含泪光,为那种纯粹而坚韧的情感所动容。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阅读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有些畏惧,生怕会陷入冗长和说教之中。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其魅力在于对“平凡”的深刻书写。它没有去渲染那些惊天动地的传奇,而是聚焦于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去实践那些宏大的理想和坚守。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对某一本书的反复研读、对某一项日常事务的坚持,构建起一种强大的精神韧性。这种“笨拙的坚持”和“不懈的打磨”,比任何戏剧性的情节都更能打动人心。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力量,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定力,那就是真正的优雅和从容,并非天赐,而是日复一日,在岁月的历练中,用智慧和坚韧精心雕琢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简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电影剧本。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索,而是巧妙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之间进行穿插和对照,使得人物的成长脉络更加清晰有力。比如,通过对早年求学时期的描绘,为后来的坚韧打下了基础;又通过晚年的回顾,反过来解读了早年的选择的意义。这种结构上的巧思,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探索欲。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达到了很高的哲学层面,不满足于简单的“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回忆录性质,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生命意义的沉思录。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被涤荡了一番,对于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跌宕,有了更豁达、更具穿透力的理解。

评分

这本厚厚的传记,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对时代背景的铺陈,读来仿佛跟着主人公一起走过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大事件的处理方式,不是那种枯燥的罗列,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去展现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裹挟与塑造。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信件、日记片段,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描摹,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声的坚持与隐忍。书中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一种克制而深邃的美感,像是在凝视一幅褪色的老照片,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岁月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常却饱含深意的对话,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触摸一个时代的脉搏。那种对知识分子的坚守、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在平实的叙述中,却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在钦佩之余,也反思自身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评分

生活侧影

评分

很棒的书,陆陆续续看了有一段时间,内容很让人振奋,书本质感也还行,但有错字

评分

斷貨的。。。。。。買阿木木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这是一本杨绛先生的个人传记,她以百年人生智慧,教你做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本书共有四卷,分别以为少女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为轴,展示不同时期的杨绛的爱情、生活、事业状态。通过对杨绛一生经历的探寻,感触她那颗高贵优雅的灵魂,领悟她卓尔不俗的思想与智慧。

评分

著译尖峰

评分

很好,很不错。

评分

很快

评分

挺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