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初版于1934年的伦敦,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溥仪被质押苏联期间,苏联人就是以这本书为线索对他进行问讯的。溥仪编撰《我的前半生》一书,绝大部分史料亦参照庄士敦这本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行文老辣,颇有文采。该书也是毛泽东喜欢的书籍之一,据毛泽东的英文教师章含之回忆,当年他们练习英文文法时,所列的参考书中即有庄士敦这本书。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系列,有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拔都汗》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成吉思汗》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成吉思汗后世子孙》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慈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袁世凯》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费起鹤和孔祥熙》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溥仪》讲述了作者庄士敦担任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教师期间,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19年,庄士敦开启了自己的帝师生涯,成为了溥仪的老师。这一年溥仪14岁,庄士敦45岁。庄士敦带着先进的西方思想与现代科学步入紫禁城,为这个古老皇宫带来了新气象。庄士敦的到来让自幼封闭宫中的溥仪大开眼界。在这位洋夫子的引导下,溥仪戴上了眼睛,剪掉了辫子,在宫里装上电话,骑起自行车。庄士敦则对这位特殊的学生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
在本书中,庄士敦以洋帝师的独特视角,披露了末代皇帝在紫禁城中的生活细节,以及大量鲜为人知的宫廷文化、习俗和秘事,也从他的立场回顾和反思了清王朝灭亡的全过程和历史逻辑,讲述在国民革命的影响下,溥仪最终丧失特权,离开紫禁城的惶恐生活,将溥仪经历的人生落差描述得惟妙惟肖,能让读者看到鲜活的历史场景。
庄士敦(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国人。他是“辛亥革命”之后,惟一进入小朝廷的帝后生活之中,并在紫禁城中生活过的外国人,也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拥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在华生活工作三十多年,醉心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后成为著名汉学家。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1930年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其间,庄士敦指导过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庄士敦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从北京到瓦城》《佛教中国》《佛教徒的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中国戏剧》等。
序言
第一章 1898:戊戌变法
第二章 维新运动的失败
第三章 1898-1901:太后反击与义和团运动
第四章 1901-1908:光绪皇帝的最后岁月
第五章 慈禧太后
第六章 1911:辛亥革命
第七章 清室“优待条件”
第八章 大清皇帝和洪宪皇帝
第九章 1917:张勋复辟
第十章 《松寿老人自述》
第十一章 紫禁城:1919-1924
第十二章 帝师
第十三章 黄昏中的清廷
第十四章 内务府
第十五章 少年皇帝
第十六章 君主制的希望和梦想
第十七章 龙的躁动
第十八章 龙振双翅
第十九章 龙凤呈祥
第二十章 阴谋与计策
第二十一章 御花园
第二十二章 颐和园
第二十三章 十一月五日事件
第二十四章 龙的困顿
第二十五章 皇帝出逃
第二十六章 龙归故里
第一章 1898:戊戌变法
十九世纪,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当时他们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窘境,这一切似乎都是一个“崩溃”来临的前兆,无论是国内的战乱还是外交的泥潭,看上去都使得这个大厦即将倒塌。前文提到的贝思福勋爵就写了一本书描述当时他的见闻,书名为《中国的崩溃》,这个书名是非常切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的。
四年前,一个弹丸小国把中国击败了,并开始对这个庞大但是孱弱的国家进行肆无忌惮的欺凌,而在过去,在历史上,这个国家从来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是更加悲哀的是,这并不是中国遭受的唯一欺凌。台湾被日本强占,旅顺和大连也差点落入虎口,不过三年之后,这两个地方还是没有逃脱厄运,俄国人堂而皇之地占领了这些地方。我们应当注意,中国民众从未参与过任何阻止俄国人占领满洲地域的行为,若不是在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五年间,俄国在战争中失败,那我们有理由相信,满洲到今天恐怕就会成为俄国的一个省。不过即便这块地方逃离了这样的命运,听上去仍然很让人无奈,因为自始至终这片中国的土地中国人没有任何发言权。
其实台湾和满洲,跟在一八九八年中国丢失的其他领土相比,只不过是一小部分,当时的中国已经削弱到极点。西方列强纷纷开始在中国强占土地、划定租界。德国人占领了青岛和胶州地区,英国租借了威海卫三百平方英里,香港则直接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法国占据了广东省南部的沿海地区,甚至连意大利也想来分一杯羹,结果遭到了拒绝。最终,当时的意大利内阁,因没能抢到这块馅饼而遭受诘难,以至于倒台。
就在外国人瓜分中国领土到不亦乐乎的时候,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开始不只是皱一皱眉头、骂两句脏话。他们意识到了这些人是在瓜分他们的祖国,并且也意识到了祖国所面临的危机。当时的中国就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了,而且领土之广要超过那些正在瓜分他们的国家二十倍,然而得到的尊重却不及一般国家的十分之一。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骄傲的民族,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落后的时候,就绝对不会甘于落后。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西方人和日本人比他们更优越,然而我要告诉你,如果你了解中国人的话,你就绝对不会这么想了。中国人自一开始就拒绝接受这样的认识,不仅是因为他们的骄傲。很多有智慧的中国人开始思考问题,他们把中国的现状与他们的理想进行比较,然后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差距,于是他们开始探索差距的产生原因,随之而来的就是改革,这是必然的一步。而有了改革,改革派内部的划分也是必然的,一派人认为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更改大国体而改革技术,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必须从根本上变革才能挽救整个国家。
康有为一直被人们当成温和的一派,因为他对皇帝忠心耿耿,然而到了一八九八年大家才发现,这人竟是一个危险的激进派,他给皇帝的奏折直接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开始,这一运动使得皇室和那些所谓贵胄们感到了恐惧,他们对康有为和他的学说又怕又恨,简直就像如今的人们对法西斯主义的看法。虽然他的主张并没有能够成功,但是在后来,他却因为自己的主张而被人们认为是死硬派。
康有为做官是被特别推荐的。做官之前,他在家乡享有很好的声誉,被人们誉为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领导者,又与章太炎齐名,同为文学派领袖。一八九八年,康有为已经有了很多学生,这些学生们都热情洋溢,同时康有为还不停地鼓动他们。他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最终他的名声传遍了中国,陈宝箴、翁同龢、许景澄都注意到了他。
翁同龢是当时著名的大学者,江苏常熟人,后来因为非凡的学问、诗作和书法而成为了帝师,并且还先后担任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可谓位极人臣。
翁同龢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并不固步自封,而是思想非常开明,当他注意到康有为之后,便与许景澄等人一起于一八九八年向皇帝举荐了康有为,并且和皇帝讨论了康有为的政治观点。他能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他是帝师。虽然当时的光绪皇帝已经三十多岁,并不再需要老师,但是这个帝师的头衔却是终身的,并且赋予他一个旁人所没有的条件——可以私下觐见皇帝,并且向皇帝阐述自己的想法不受礼节的拘束。
翁同龢就利用这一点,向皇帝大力推荐了康有为和他的政治主张,这也体现出他坦荡的胸襟。此外,这还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皇帝并不像一些文人所描述的那样,是毫无思想和主见的傀儡。翁同龢比慈禧太后更了解皇帝的能力和想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不会和一个昏君去讨论康有为的改革思想的。
就这样,在一八九八年的春天,康有为和皇帝会面了。这个年轻的皇帝对康有为的印象非常深刻,同时康有为对皇帝也产生了深沉的敬意。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和康有为提到当年会面的事情,他一提到皇帝,便表现出十分尊敬的神态。如果光绪皇帝是一个昏君的话,那么康有为早就加入革命派了。革命派的人们都认为清朝已经阻挡了中国前进的脚步,因此才想推翻清朝。当康有为和皇帝见面之后,他发现皇帝不但非常赞成他的政治主张,而且还迫切的想要实践。
有人把康有为也称作帝师,事实上他并没有担任过这个职位,甚至和皇帝见面的次数也不多,但就是那么几次会面,康有为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皇帝给了他直接递交奏折的特权。对此,康有为十分感激。一八九八年的夏天,康有为上了一封奏折,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这些改革的法令使得当时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们既惊且喜,同时也引发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弹。
后来,人们一提到康有为的改革,总说他的法令和政策很草率,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批判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是当时施加强制力量,使中国步入民主模式,也是一件太过突然的事情。康有为中年时期,回忆自己年轻时候提出的改革主张时,也承认自己当时有些政策确实欠考虑。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他的大部分主张都是十分具有合理性和闪光点的。
虽然康有为和光绪皇帝倾注极大热情的改革失败了,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想法荒唐可笑。改革的失败与他们的智力和性格无关,而与另一些因素有关,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说。
……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清醒的旁观”。它提供的不是对溥仪个人的赞美或批判,而是一种关于“现代化转型阵痛”的深度剖析。那些来自异邦的观察者,他们不需要为维护某种民族自尊心而进行修饰,因此他们的记录往往更加坦诚和锐利。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清宫生活细节描写的段落,那些繁缛的礼仪和阶层固化如何像无形的枷锁一样,将这个皇室集团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关在笼子里”的窒息感,以及溥仪试图挣脱却又无力回天的徒劳。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它更像是一份关于旧世界如何优雅而又痛苦地向新世界投降的备忘录,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独树一帜,让我这个从小在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人,都忍不住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民族内部的复杂性。它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历史论述那样,总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完美的叙事;相反,它提供了一面镜子,通过“局外人”的眼睛,折射出清末民初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一个皇室成员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如何努力适应一个天翻地覆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人类学观察的冷静,他们记录的细节,比如宫廷礼仪的僵化与外部世界的迅猛发展之间的巨大鸿沟,那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可能习以为常,但对于外人来说却显得如此怪诞和触目惊心。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溥仪的个体命运感到唏嘘,那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衰落,更是一个旧时代的无可挽回的终结的缩影。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让历史多了一层维度,少了一些刻板的标签,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册子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落入那种猎奇或者肤浅描摹的窠臼,毕竟“外国人看中国人”这个主题太容易流于表面。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忧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似乎抓住了溥仪这个特定人物身上那种“不合时宜”的悲剧性。他既是神坛上的皇帝,又在异国他乡成为一个普通人,这种身份的撕裂感,被西方观察者的笔触勾勒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文字里,那种对于权力结构瓦解后个体心理的细腻捕捉,比我们自己写时要来得更为直白和不加粉饰。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镜头语言精准,不带感情色彩地记录了历史的残酷性,让你不得不承认,脱离了本土意识形态的滤镜后,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甚至带着一种令人心酸的脆弱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而且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跟随那些外国观察者一同经历了历史的转折点。它很少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政治气候和深层的文化冲突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书中描述溥仪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对的外部势力——无论是日本、苏联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那种复杂且充满算计的互动,写得非常精彩。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知道一个帝王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单线叙事那么简单。每一次阅读,都像是揭开了一层陈旧的壁画,看到了后面隐藏的肌理,那种揭示真相的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它不断地在颠覆我既有的认知框架。那种从外部视角审视东方神秘主义和旧制残余的笔法,常常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但正是这种疏离感,逼迫我去思考那些我曾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比如“天命”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是如何被解构的,或者,一个被至高权力所塑形的人,在失去权力后如何重新学习“做人”。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安慰,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这种“错位”。比如,书中关于溥仪在不同阶段对外来文化的适应与排斥的描写,那种挣扎和迷茫,远比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要深刻得多。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口,看着那个走不出来的人,心中五味杂陈。
评分哈哈哈哈哈家
评分我一直喜欢阅读国外作者写的书籍,他们的评说比较诚恳
评分这个王朝的结束,2000多年的帝王制的结束。
评分还没看
评分现在安徽台正在播放末代皇帝传奇,再看溥仪就是看一部历史。
评分东西挺好的!非常满意!使用方便!
评分好书
评分很不错,送货也很准时,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很不错,送货也很准时,下次还会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