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治国策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治国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波] 尼扎姆·莫尔克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历史学
  • 治国理政
  • 西方政治思想
  • 经典著作
  • 译著
  • 学术
  • 政治哲学
  • 社会科学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5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491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治国策》是波斯人尼扎姆·莫尔克的一部名著,他是塞尔柱突厥帝国的宰相,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治国策》中他阐述了如果治理国家,是一部研究当时历史(9—11世纪)很好的一手资料,同时也是中东一带最早的行政学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英译本绪论
原书序言
第l章 论幸运之轮的转动及对“世界之主”的赞颂
第2章 论真主赋予国王恩惠的限度
第3章 论纠错扬善和主持公正的上朝
第4章 对收税者及宰相的事务进行持久的调查
第5章 关于土地代理者及他们对待农民的调查
第6章 论法官、传教士和监察官工作的重要性
第7章 论获悉税官、法官、警察和市长诸类官员行为的情报及对他们的审查
第8章 论对宗教、宗教法之类问题的询问调查
第9章 关于领主及其津贴
第lO章 论情报员和书记及其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重要性
第11章 论对朝廷最高命令和布告的尊重
第12章 论朝廷派侍卫处理重大事务
第13章 论密探的派遣和使用
第14章 关于雇佣信使和交通员
第15章 论颁布口谕的重要性
第16章 关于王室管家及职责的重要性
第17章 关于国王的好友和熟友的举止行为
第l8章 论如何向学者和有经验者请教
第19章 关于特种〔卫兵〕及其装备和管理
第20章 论宝石装饰武器的供应和使用
第2l章 关于使节及其待遇
第22章 论驿站和驿馆的储备
第23章 论军饷的支付
第24章 论创建多种族部队
第25章 论朝廷扣押人质
第26章 论土库曼人以侍卫身份在军中服役
第27章 论组织奴隶劳动
第28章 论公开和单独接见
第29章 论酒宴的规章制度
第30章 论值班奴隶及侍从的岗位
第3l章 关于士兵、侍从和雇员的要求和请求
第32章 论战争和远征时的备战武器和设备
第33章 论惩罚身居高位的罪犯和有过错者
第34章 关于夜班警卫、卫士和看门人
第35章 论盛宴的安排
第36章 论对仆人、奴隶价值的报偿
第37章 论对农民的状况及其摊派采取谨慎态度
第38章 论国王草率处事的失策
第39章 关于卫兵、持权杖者的指挥者及惩罚手段
第二部分
第40章 对上帝创造之生物表示仁慈及将所有错误习俗恢复适当的秩序
第4l章 关于不要把两个职务给予一个人;论把职务给失业者和让他们摆脱贫困;论把职务给正教信仰及出身好的人,不启用异教和邪教教义者,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42章 关于戴面纱者
第43章 揭露敌视伊斯兰教和国家的异教徒的事实
第44章 马兹达克起义及其教义;正义者奴细尔汪如何摧毁
他及其信徒
第45章 尼沙普尔的昔班德.马奇及其在雷伊的起义
第46章 卡尔马特和巴颓尼教派的兴起及其邪教教义(愿安拉诅咒它们)
第47章 库拉马丁教在伊斯法罕的兴起
第48章 关于财富及其保管手续和条例
第49章 关于处理原告、答复和执法
第50章 论保留各省税收账目及处理它的方法
题记
图书馆管理员的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1章 论幸运之轮的转动及
  对“世界之主”的赞颂
  1.在任何年代和仟何时候,真主(至高无上的)在人类挑选一个成员,赋予他王者之美德,把世界之利益及其奴仆之福利托付于他。真主告诫此人,要把腐化、糜乱和冲突拒之门外。真主给予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尊严与权威,在他公正的统治下,这些人可以过着持久安宁的生活,他们甚至希望他的统治继续下去。
  2.无论何时(安拉庇护我们!)只要有奴仆违令或忽视神旨之举,或者出现对真主(至高无上的)的命令不忠或忽视的行为,真主将磨练他们,使他们尝到因其行为而应得的惩罚——愿真主不要给我们安排这样的命运,使我们远离这样的灾难!——无疑,真主的愤怒将会降临到这些人头上,他们会因不服从的卑劣行为而被真主抛弃;王位随之消失,反抗之剑出鞘,鲜血流淌,暴力做了它所想做的事,直到这些不信神的人在动乱和流血中全部被消灭,世界摆脱和扫清了罪恶。经历这些不信神者的罪恶,许多无辜清白的人也会在混乱中死去;这就好比芦苇荡烧起来之时,所有干燥之物都会被吞噬,而许多湿柴也因靠近干燥之物而被烧焦一样。
  3.根据神的法令,每个人都可获得繁荣和力量,根据他的功过,真主赐予他好运和给予他聪明智慧;以此,他可以雇佣他的属从,并根据每一个属下的优点授予适合于他们能力的高官和地位.他从这些人中选拔大臣及官员,赋予他们职位和官阶,他依靠他们.有效地管理教俗事务。如果他的臣民遵循服从之道,并勤于职守,那么,他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使他们不感到忧虑,以便他们能够在他的公正统治下度过他们的任期。如果他的一位官员或大臣做了不正当的事或有压制行为,他只有让此人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才能使之改正,在劝告或处罚之后有起色,从疏忽大意的睡梦中觉醒;如果他仍未能改正,那么他将不再留用,而以胜任者取代他;一旦他的臣民不知好歹,意识不到自己的舒适,而心存逆反,假装任性,做些出格之事,他要对他们的不端行为提出警告,并依情节对其罪行进行惩罚。其后,他要以宽恕和赦免对待他们的罪行。此外,他还要做一些与文明发展有关的事情,如建地下水渠、挖大运河,在大河上架桥,复兴村庄和农场,加固防御工事、建筑新城镇、兴建高楼大厦;他还要在交通要道旁建客栈,为那些求知者建学校;他将因此而流芳百世,他将为来世积善果,神将赐福于他。
  ……
好的,请看以下为您准备的关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治国策》之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理想国 (The Republic) 作者:柏拉图 (Plato) 内容简介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负盛名且最具影响力的对话录之一,被誉为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奠基之作。这部鸿篇巨制不仅探讨了正义的本质,更构建了一个关于理想城邦(Kallipolis)的宏伟蓝图,深刻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思想史。 全书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发言人,通过一系列与不同人物的辩论与探讨,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对话开始于对“正义”的日常理解的质疑,随后,苏格拉底引导对话者们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大、更清晰的结构——城邦。柏拉图认为,研究城邦的结构和职能,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个体灵魂的结构和正义。 城邦的构建与三级结构 柏拉图在书中描绘了一个建立在“天赋”与“分工”基础上的理想城邦。他将其划分为三个严格对应的阶层,每个阶层都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并由一种特定的德性所主导: 1. 生产者阶层(Appetitive Part/欲望部分): 这一阶层主要负责满足城邦的物质需求,包括农民、工匠和商人。他们受“欲望”的驱使,主要德性是“节制”(Temperance)。 2. 护卫者阶层(Spirited Part/激情部分): 这一阶层负责城邦的安全与防卫。他们英勇、富有激情,主要德性是“勇敢”(Courage)。 3. 统治者阶层(Rational Part/理性部分): 这一阶层是城邦的最高管理者,他们掌握了智慧与真理。他们不追求财富或权力,而是致力于城邦的整体福祉,其核心德性是“智慧”(Wisdom)。 哲学王与教育体系 《理想国》的核心论断之一是“哲学王”理论。柏拉图坚信,只有那些真正洞悉了“理念”(Forms,特别是“善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资格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不是因为喜爱权力而统治,而是因为责任感和对真理的认识。 为了培养出哲学家,柏拉图详尽规划了一套严苛而漫长的教育制度。这套制度贯穿个体从幼年到中年的整个过程,涵盖了音乐、体育、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的学习,最终通过辩证法(Dialectics)的训练,使未来的统治者能够脱离感官世界的表象,直观地把握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 洞穴寓言与理念论 书中著名的“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是理解柏拉图认识论的关键。寓言描述了一群自幼被锁在洞穴中,只能看到墙壁上影子的人们。对他们而言,影子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当其中一人挣脱束缚,走出洞穴,看到了太阳(象征“善的理念”)时,他才真正认识了实在。这个寓言阐明了知识的层级——从基于感官经验的“意见”(Doxa)到基于理性的“知识”(Episteme),强调了哲学家从幻象走向真理的艰辛历程。 灵魂的正义与城邦的正义 柏拉图最终将城邦的和谐与个体的正义联系起来。一个正义的灵魂,是其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各司其职,并在理性的领导下达到和谐状态。同样,一个正义的城邦,是其三个阶层各尽其责,并由哲学王引导,整体保持平衡与秩序。城邦中的正义并非简单的法律遵守,而是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的健康状态。 艺术、爱情与城邦的衰落 在后续的篇章中,柏拉图还深入探讨了政治形态的演变,从理想的贵族制(哲学家统治)逐步退化为荣誉制(武士统治)、寡头制(财富统治)、民主制(自由放纵)乃至最差的僭主制(暴政)。他严厉批评了模仿性艺术(如诗歌和戏剧),认为它们仅仅是现实的影子,会进一步削弱灵魂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理想城邦中应受到严格限制。此外,书中对爱情(Eros)的探讨,特别是“柏拉图式的爱”,也被视为一种引导灵魂向上攀升,最终与美和善结合的动力。 《理想国》是一部横跨政治学、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提出的问题和构建的体系,至今仍是所有严肃思想家必须面对的起点与挑战。 --- 图书名称:国父之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内容简介 《政治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留下的关于政治理论、城邦结构、宪法分析和公民实践的里程碑式著作。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着重于构建一个完美但可能遥不可及的蓝图,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是一部建立在对现实世界、对历史案例的细致观察和归纳之上的经验主义政治科学经典。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的动物(Zoon Politikon)”,城邦(Polis)是人类实现其最高善(Eudaimonia,通常译为“幸福”或“繁荣”)的必要场所。 从家庭到城邦的逻辑递进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结构是系统且层层推进的。他从研究城邦的最小构成单位——家庭(Oikos)——开始。他分析了家庭中主人与奴隶、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并首次对私有制进行了系统的辩护,反对柏拉图公有制的提议。 他随后探讨了村社(Village),最终归结到城邦。城邦被定义为“一个自足的、完整的共同体,其目的在于最高善”。城邦并非仅仅为了生命存续而存在,而是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建立。 公民身份与宪法分类 《政治学》的一大贡献是对“公民”概念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本质在于参与城邦的审判和行政决策。他清晰地排除了奴隶、工匠、外邦人和妇女的公民资格,将政治权力的核心限定在具有闲暇、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自由公民之中。 在对现有城邦进行广泛考察(据称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考察了158种宪法)的基础上,他建立了一套经典的宪法分类体系。他根据“谁统治”和“为谁统治”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 统治者人数 | 正式政体(为共同体利益) | 变态政体(为统治者自身利益) | | :--- | :--- | :--- | | 一人 | 王政(Monarchy) | 僭主制(Tyranny) | | 少数人 |Aristocracy(贵族制/贤人治国) | Oligarchy(寡头制/富人治国) | | 多数人 |Politeia(共和制/混合政体) | Democracy(平民制/暴民政治) | 亚里士多德尤其推崇“共和制”(Politeia),认为它是一种由中产阶级主导的混合政体,能够平衡寡头的财富偏见和民主的贫民冲动,是现实中最可行的“良好政体”。 关于财产、奴隶制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辩护是其著作中争议最大的一部分。他认为存在“天生的奴隶”,这些人缺乏完全的理性能力,但具备行动能力,他们通过服务于主人,可以帮助主人实现闲暇,从而投身于政治活动,达到他们作为人的潜能。 在经济方面,他虽然支持私有财产,但反对无限制的累积财富(即反对高利贷和过度囤积),认为财产应服务于城邦的需要,而非成为目的本身。 在教育方面,他强调城邦应承担起对未来公民的统一培养责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性和政治能力,使公民能够在城邦中过上至善的生活。 中道原则与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深受其伦理学“中道”(Golden Mean)思想的影响。他反对极端,无论是极端的寡头统治还是极端的民主统治。他倡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强调统治者必须具备“实践智慧”(Phronesis),即根据具体情境做出合乎德性的判断的能力。 《政治学》是一部务实且细致的政治分析手册,它通过对现实的解剖,指出了一个稳定、繁荣的城邦所依赖的结构性要素、法律基础以及公民的德性要求。它为后世的政治学者提供了研究国家结构的严谨方法论。 --- 图书名称:君主论 (The Prince) 作者: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Niccolò Machiavelli) 内容简介 《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在1513年写就、后于1532年出版的一部探讨政治权力获取、巩固与维护的经典论著。这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理想道德的哲学著作,而是一本极其务实、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政治手册,直接向有志于建立或巩固世俗权力的统治者提供建议。 现实主义政治的奠基 马基雅维利的核心出发点是彻底的政治现实主义。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忘恩负义、易变和贪婪的。君主的首要任务不是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而是确保国家的生存和稳定。因此,君主必须学会“不善良”,必要时采取被传统道德所不齿的手段。 他鲜明地划分了“应该是什么”(理想状态)和“实际是什么”(现实运作)。政治的逻辑是独立于宗教和传统伦理的,它有着自己独立运行的法则。 力量与形象的平衡:狮子与狐狸 《君主论》中最著名的比喻之一是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 1. 狮子的力量(武力): 君主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暴力的掌控能力。马基雅维利极力主张君主应该拥有自己的国民军队,而非依赖雇佣兵或援军,因为前者忠诚可靠,后者则不可信赖且危险。 2. 狐狸的狡猾(权谋): 君主必须擅长欺骗和伪装。为了维持统治,君主无需真正拥有所有美德(如仁慈、诚信、虔诚),但必须让自己看起来拥有这些美德。 爱戴与畏惧的取舍 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难题:君主是应该被爱戴还是被畏惧?他的结论是:如果必须二选一,被畏惧远比被爱戴更安全。因为爱戴是建立在君主施予恩惠的基础上,易受人性变迁的影响而消逝;而畏惧则建立在对惩罚的恐惧上,这种恐惧是持续且可靠的。但他强调,君主被畏惧不等于被憎恨。被憎恨是危险的,君主应极力避免夺取臣民的财产和妇女,这是最容易招致仇恨的行为。 “目的证明手段的正当性” 尽管马基雅维利从未直接写下“目的证明手段的正当性”这句话,但该书的核心思想却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君主的行为必须以维持国家权力(即政治目的)为最终标准。如果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使用残暴手段是必要的,那么这种残暴就是“被善用”的,因为它能够带来长远的和平与秩序。反之,如果仁慈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和覆灭,这种仁慈就是“被恶用”的。 “命运”(Fortuna)与“能力”(Virtù) 马基雅维利承认,人的行动受到“命运”(Fortuna,即不可预测的运气、外部环境)的制约,他估计命运大约控制着一半的事务。然而,君主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Virtù,指的不是传统道德意义上的美德,而是能力、魄力、果断和政治手腕)去应对和驾驭命运的冲击。一个有“能力”的君主,应像面对洪水泛滥的河流一样,预先筑堤,以应对无法避免的灾祸。 《君主论》以其对权力运行机制的坦诚剖析,挑战了中世纪以来的政治伦理观,是现代政治学领域中不可回避的经典文本。 ---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刚翻完这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里的另一本,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虽然手头这本是讲古代政治哲学的,但那本讲的是社会学理论,视角完全不一样,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记得那本书里对现代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其是在讨论“原子化”现象时,作者的洞察力令人咋舌。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追溯到了工业革命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个体精神世界的重塑。比如,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田野调查资料,那些鲜活的城市角落里的故事,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批判性的态度,他不仅仅是描述,更是在质疑既定的秩序和权力结构。读完后,我出门看人,看车水马龙,都觉得多了一层滤镜,总能联想到书里那些关于异化和疏离的论述。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相当高,术语的精准拿捏,使得那些晦涩的概念也能被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所理解和消化,可以说是学术普及和深度研究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

最近淘到一本关于环境经济学的译著,它和我们手头的这本(假设是《治国策》)在主题上可以说是相隔十万八千里,一个古老智慧,一个前沿科学。但让我惊奇的是,这本书在论证复杂模型时所采用的逻辑推演方式,竟然让我联想到了古代辩论的严谨性。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生态赤字”的概念及其量化方法,数据图表多得令人头皮发麻,但作者的行文却非常克制和清晰,每一层逻辑的推进都像是步步为营的棋局。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外部性成本内部化”这个难题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精确性,它试图用数学语言去驯服那些难以量化的社会成本。虽然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读完后,我对资源分配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一下子从模糊的概念上升到了可以被量化的层面。这种严密的科学叙事,和政治学中那种侧重于修辞和道德说服的论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体会到不同学科对“真理”的追求方式是多么的不同。

评分

我记得翻阅过一套关于近代思想史的传记文集,它和我们手头这本(假设是《治国策》)的时代背景和核心关切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聚焦于启蒙运动后的个体觉醒与社会变革,后者则关注古代国家的治理之道。那套传记写得极其细腻,它没有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把他们置于具体的、充满矛盾的生活情境之中。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某位哲学家的描述,详细描绘了他如何因为一笔遗产纠纷而与朋友反目,这种对“天才人性”的挖掘,使得那些高深的哲学理论不再高不可攀,反而变得可理解、可亲近。它展现的是思想是如何在日常的琐碎和痛苦中孕育和挣扎出来的。相比之下,我们手头的古典著作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普适的“道”,而这套传记则是在追问“人”是如何在具体的时空中创造出这些“道”的。这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和深入挖掘,让阅读成为一种与历史人物共情的旅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评分

说实话,这套丛书里其他书的阅读体验,很多都和手边的这本(假设是《治国策》)有相似的沉重感,但唯独有一本关于古希腊历史的译著,读起来简直是另一种境界的享受。那本书的叙事手法太高明了,简直就像一位身临其境的史官在娓娓道来。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对账,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描写,作者对不同城邦决策者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政治博弈中的进退失据和英雄主义的悲壮。更妙的是,这本书的配图和地图注解都极其精良,每当读到某个关键战役或者重要的政治集会场景,翻到对应的插图,那种画面感立刻就建立起来了,仿佛自己正站在雅典的广场上,亲耳聆听着辩论。这种阅读体验,是一种知识的吸收与美学的享受,跟那种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理解的哲学著作,完全是两种风味,一个让你深思,一个让你沉浸。

评分

前段时间我沉迷于一套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文集,它和我们手头这本(假设是《治国策》)的关注点大相径庭,一个聚焦于文本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另一个则更偏向于古典政治的内在逻辑。那套文集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关于“翻译的不可译性”的讨论。书中分析了几个中国古典诗词被翻译成英文时,那些意境和韵味是如何被切割和重构的过程,理论分析严密,案例选择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有几篇文章甚至直接挑战了传统文学批评中对“原创性”的崇拜,提出了非常颠覆性的观点。读起来感觉非常过瘾,因为它鼓励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它不是给你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你自己去拆解和重装那些复杂的文学现象。这种对既有范式的不断解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智力上的兴奋感,完全没有那种“被告知”的阅读压力,自由度极高。

评分

第一部分

评分

第3章 论纠错扬善和主持公正的上朝

评分

第3章 论纠错扬善和主持公正的上朝

评分

尼扎姆·莫尔克是在吐斯学习文化和神学与法学的,学满之后便去投靠巴尔赫一地的统治者。该统治者把他介绍给塞尔柱人阿尔普·阿尔斯兰。当时阿尔普·阿尔斯兰是受他的伯父托格利尔·贝格的派遣,代替自己的父亲贾格里·贝格作为呼罗珊的地方官进行统治的。当图格利尔·贝格去世后,王位传给阿尔斯兰的弟弟苏莱曼。当此消息传到呼罗珊之后,阿尔普·阿尔斯兰不愿服从胞弟的统治,他在尼扎姆·莫尔克的支持下,自称是图格利尔·贝格的继承人。

评分

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

评分

第7章 论获悉税官、法官、警察和市长诸类官员行为的情报及对他们的审查

评分

第9章 关于领主及其津贴

评分

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评分

或许是国家的国情的差异或许是年代不同 还是有的地方不能理解 民族文化的差距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