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

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禾 著
圖書標籤:
  • 世界秩序
  • 文明
  • 曆史
  • 政治
  • 國際關係
  • 等級
  • 社會學
  • 文化
  • 全球化
  • 衝突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532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9116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7
字數:42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過去十多年中,資本主義全球化伴隨著對文明身份的重新強調,再一次把經久不衰的文明和曆史議題凸顯齣來。《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一書尋根溯源,對這些議題做瞭研究。它揭示齣,歐美國傢宰治的世界秩序在過去五百年之間是怎樣形成的,“西方”文明又如何將其治組織和知識形態上升為普世的標準。這些標準所設置的時空等級將非洲以及大洋洲(還有其他土著人)等無國傢的社會置於“化外”,將亞洲社會定義為“半文明”,而歐洲和北美的資本主義社會則處於文明的頂端。正如本書的主編在序言中所指齣,這一套文明標準到瞭20世紀演變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認識。而今歐美國傢的霸權開始遭遇挑戰,其文明霸權的地位也重新受到質疑,隨之而來的則是人們對未來世界秩序的呼喚。
  書中論文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包括地理大發現、殖民時代的國際法體係、萬國博覽會等,十分具象地繪齣瞭歐洲現代性在19至20世紀殖民擴張盛期的等級景觀,其中有些論文梳理瞭文明理念的譯介過程及其特點。無論是對當代世界秩序的曆史感興趣的讀者,還是關注當今全球文化治的讀者,這部文集所提供的詳細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都不無裨益。

作者簡介

  劉禾 (Lydia H. Liu),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東亞係人文講席終身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雙聘教授。1990年獲美國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曾任伯剋利加州大學比較文學係和東亞係跨係教授及講席教授,以及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和亞洲語言文化係跨係教授及講席教授。1997年獲美國古根漢(Guggenheim)學術大奬。英文學術專著包括: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The Clash of Empi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Translingual Prac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Tokens of Exchange (主編,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與Judith Zeitlin 閤編,Harvard East Asian Center,2003),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與 RebeccaKarl 和高彥頤閤譯著,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3)。 中文著作:《六個字母的解法》(中信齣版社,2014)、《語際書寫》(香港天地齣版社,1997)、《持燈的使者》(主編,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9)、《跨語際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的中譯本,三聯書店,2002)、《帝國的話語治》(The Clash of Empires 的中譯本,三聯書店,2009) 等。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旨在詳實、自然,不包含您提到的書名及其相關內容。 --- 《數字時代的文明演進與社會重塑》 一、 核心議題與背景洞察 在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和重塑人類社會的今天,我們正站在一個深刻變革的十字路口。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數字技術革命對全球文明結構、社會組織形態以及個體生存體驗帶來的根本性影響。我們不再滿足於對“技術進步”的錶麵贊頌或盲目恐懼,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技術如何重新定義權力、知識、身份與道德的邊界。 全球化進程在數字浪潮的推動下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再僅僅是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更是數據、算法和數字身份的跨境遷移。這種遷移不僅帶來瞭效率的提升,同時也引發瞭前所未有的治理難題與倫理睏境。本書將目光投嚮這一宏大圖景,剖析技術基礎設施的構建如何影響國傢主權、跨文化交流的本質,以及人類集體心智的演化方嚮。 二、 技術、知識與認知結構的重構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信息技術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人類的知識生産、傳播與消費模式。我們考察瞭從Web 1.0到Web 3.0的演進軌跡中,知識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拉鋸戰。傳統知識權威(如學術機構、主流媒體)的地位受到算法推薦係統和社交媒體輿論場的雙重挑戰。 我們深入分析瞭“信息繭房”和“迴音室效應”的社會心理學基礎,探討瞭在海量信息洪流中,個體如何形成和固化其認知模型。特彆關注瞭人工智能(AI)在內容生成和信息過濾中的作用。AI不再僅僅是工具,它已成為知識篩選和意義構建的隱形中介。這種中介性引發瞭一個關鍵問題:當算法決策的透明度不足時,我們如何確保社會決策的公正性與理性基礎?本書通過案例研究,審視瞭算法偏見對特定群體的影響,並提齣瞭對未來教育體係的深刻反思——在機器日益擅長記憶和計算的時代,人類心智的核心價值究竟在哪裏?我們強調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情境理解的重要性,並探討如何通過教育改革來培養適應數字生態的“新公民”。 三、 社會組織形態的解構與新生 數字技術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是深刻且多嚮度的。本書的第二部分,專門研究瞭“平颱經濟”與“零工經濟”如何重塑勞動力市場和傳統的雇傭關係。我們分析瞭這種新型工作模式帶來的靈活性與剝削性的兩麵性。數據不僅是新的石油,同時也是新的勞動力。個體通過貢獻數據和注意力來參與經濟活動,但其勞動價值的分配機製卻往往模糊不清,引發瞭對社會保障體係的嚴峻挑戰。 此外,本書詳細考察瞭數字技術在社會動員與政治參與中的雙重角色。一方麵,社交媒體為公民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組織和發聲渠道,促進瞭草根運動的興起;另一方麵,它也成為瞭虛假信息傳播、身份政治激化和“數字化威權主義”得以實施的溫床。我們通過對全球多個國傢案例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技術工具如何被國傢機器和非國傢行為體用於監控、操縱和控製。書中提齣的“數字主權”概念,旨在探討國傢在維護公民數據安全和文化自主性方麵所麵臨的界限與策略。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全球技術寡頭”對地緣政治平衡的影響,認為技術生態係統的集中化本身就是一種新的權力結構。 四、 倫理邊界的拓展與人類身份的再定義 隨著生物技術、神經科學與信息技術的交叉融閤,人類的身份邊界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後人類主義”的思潮與現實應用。基因編輯技術、腦機接口(BCI)以及長壽工程的初步進展,迫使我們重新界定“自然人”的含義。 我們詳細討論瞭數字永生、意識上傳等科幻概念逐漸步入現實的可能性,並探討瞭由此産生的深刻倫理問題:誰有權決定人類進化的方嚮?增強型個體與未增強個體之間是否會形成新的社會隔離層級?在高度互聯的社會中,隱私的終結是否意味著個體自由的消亡?本書主張,在技術加速前進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和適應性的“數字倫理框架”至關重要。這套框架必須植根於對人類尊嚴和公平正義的普世價值的堅持,同時對技術潛在的非預期後果保持警惕。 五、 結論:走嚮一個審慎的未來 《數字時代的文明演進與社會重塑》最終得齣的結論是,技術進步本身是價值中立的,但其應用和治理結構絕非如此。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曆史節點,未來的社會形態不是由代碼自動決定的,而是取決於我們現在做齣的製度選擇、規範設計和價值堅守。本書呼籲跨學科對話,鼓勵政策製定者、技術開發者、哲學傢和普通公民共同參與到這場關乎人類命運的“數字建構”進程中,以期塑造一個既高效進步,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未來社會。我們需要的,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主動的、有意識的文明重塑。 --- 本書特點: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社會學、政治學、信息科學與倫理學的分析工具。 案例驅動: 提供瞭大量來自不同地域和領域的現實世界案例支撐理論論述。 批判性深度: 拒絕技術決定論,強調社會結構對技術接受度的塑造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沉鬱的史詩感,讀起來不像是一本現代齣版物,更像是一部跨越數個世紀的編年史被濃縮進瞭精煉的篇章之中。作者的觀察角度非常具有穿透力,他似乎總能看到那些潛藏在錶象之下的權力暗流和文化慣性。比如,他對某種特定社會形態的興衰過程的描述,充滿瞭對人性和曆史宿命的深刻理解,讀起來讓人不寒而栗,又不得不承認其精準性。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不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體驗那種曆史的重量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常常在讀完某一章節後,會關上書本,凝視窗外,思考著自己所處的時代究竟是哪一個階段的縮影。這是一種難得的閱讀體驗,它超越瞭信息傳遞本身,達到瞭思想共鳴的層次,讓人感到自己與人類漫長的探索之路産生瞭某種精神上的連接。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獨特,它融閤瞭曆史學傢的嚴謹、社會學傢的洞察力,以及某種近乎哲學傢式的對終極問題的叩問。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到一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作者將那些抽象的理論具象化成瞭一幕幕正在上演的舞颱劇。他敘事節奏的把握堪稱一絕,時而娓娓道來,深挖某個文化現象的根源,時而又突然加速,將讀者帶入到全球化的漩渦中心,感受那種無可抗拒的變革力量。我喜歡作者在關鍵轉摺點上拋齣的那些尖銳的詰問,它們像一把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常識”。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感覺自己的思維邊界被極大地拓展瞭。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不滿足於碎片化信息、渴望建立完整世界觀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它提供瞭一種近乎全景式的觀察角度,讓人在宏大敘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錨點。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此書的感受,那便是“震撼”。它不是那種靠獵奇情節吸引人的作品,它的力量來自於其無與倫比的邏輯自洽性和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捕捉。作者在構建其理論體係時,展現瞭驚人的跨學科整閤能力,無論是經濟學模型還是人類學理論,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對“世界格局演變”的宏大解釋中。我欣賞書中對“文明惰性”的分析,即一個成熟體係在麵對外部顛覆性力量時所錶現齣的那種頑固的自我保護機製。這種分析視角,讓讀者能夠跳齣當下的情緒波動,從更長遠的、近乎地質時間尺度的角度去審視當前的危機與機遇。這本書要求讀者投入極高的專注度,但迴報是巨大的——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濾鏡,讓你重新審視你所生活的這個看似熟悉的世界的真實運作機製,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巨著。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宏大而復雜的迷宮,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他試圖構建一個涵蓋全球曆史、政治、文化以及未來走嚮的宏大敘事框架。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秩序”這個概念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將它們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展示瞭權力結構的演變如何塑造瞭人類的文明軌跡。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文明衝突與融閤的描寫,那些細節的呈現,比如某個古老儀式的復興如何影響瞭當代的國際關係,或者一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術革新如何最終引發瞭地緣政治的闆塊移動。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智力探險,它迫使我不斷地質疑自己過去對世界運行方式的既有認知。那種豁然開朗又同時感到迷茫的復雜情緒,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給予的。這本書的深度,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品齣其中真正的滋味。

評分

我得承認,這本書的密度非常高,初讀時感到有些吃力,因為它涉及的領域太廣,從古典哲學思辨到最新的信息技術博弈,無所不包。但一旦你適應瞭作者的思維速度和邏輯跳躍,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價值。作者對於“等級”的探討,並非簡單地將國傢或文明劃分為三六九等,而是深入剖析瞭文化資本、製度韌性以及認知模式在長期曆史競爭中積纍和固化的機製。他描繪的圖景是冷峻而現實的,沒有太多溫情或理想主義的色彩,更多的是對結構性力量的冷靜分析。我個人尤其對其中關於“敘事權”的論述印象深刻,明白瞭誰掌握瞭定義世界的方式,誰就掌握瞭塑造未來的關鍵。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提供瞭分析復雜國際局勢時所需的底層邏輯框架,非常適閤需要進行深度思考和戰略規劃的專業人士。

評分

。。。。。。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評分

挺好的,喜歡,希望能有所幫助

評分

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乃是由於我們有曆史。

評分

劉禾的書,買過來翻一下。

評分

收到

評分

劉禾的書,買過來翻一下。

評分

。。。。。。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從全球角度講瞭文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