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禾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秩序
  • 文明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等级
  • 社会学
  • 文化
  • 全球化
  • 冲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53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11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7
字数:42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过去十多年中,资本主义全球化伴随着对文明身份的重新强调,再一次把经久不衰的文明和历史议题凸显出来。《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一书寻根溯源,对这些议题做了研究。它揭示出,欧美国家宰治的世界秩序在过去五百年之间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明又如何将其治组织和知识形态上升为普世的标准。这些标准所设置的时空等级将非洲以及大洋洲(还有其他土著人)等无国家的社会置于“化外”,将亚洲社会定义为“半文明”,而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则处于文明的顶端。正如本书的主编在序言中所指出,这一套文明标准到了20世纪演变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认识。而今欧美国家的霸权开始遭遇挑战,其文明霸权的地位也重新受到质疑,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呼唤。
  书中论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地理大发现、殖民时代的国际法体系、万国博览会等,十分具象地绘出了欧洲现代性在19至20世纪殖民扩张盛期的等级景观,其中有些论文梳理了文明理念的译介过程及其特点。无论是对当代世界秩序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关注当今全球文化治的读者,这部文集所提供的详细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都不无裨益。

作者简介

  刘禾 (Lydia H. Liu),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东亚系人文讲席终身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双聘教授。1990年获美国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跨系教授及讲席教授,以及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和亚洲语言文化系跨系教授及讲席教授。1997年获美国古根汉(Guggenheim)学术大奖。英文学术专著包括: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The Clash of Empi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Translingual Prac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Tokens of Exchange (主编,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与Judith Zeitlin 合编,Harvard East Asian Center,2003),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与 RebeccaKarl 和高彦颐合译著,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3)。 中文著作:《六个字母的解法》(中信出版社,2014)、《语际书写》(香港天地出版社,1997)、《持灯的使者》(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的中译本,三联书店,2002)、《帝国的话语治》(The Clash of Empires 的中译本,三联书店,2009) 等。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旨在详实、自然,不包含您提到的书名及其相关内容。 --- 《数字时代的文明演进与社会重塑》 一、 核心议题与背景洞察 在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和重塑人类社会的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数字技术革命对全球文明结构、社会组织形态以及个体生存体验带来的根本性影响。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技术进步”的表面赞颂或盲目恐惧,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技术如何重新定义权力、知识、身份与道德的边界。 全球化进程在数字浪潮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更是数据、算法和数字身份的跨境迁移。这种迁移不仅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治理难题与伦理困境。本书将目光投向这一宏大图景,剖析技术基础设施的构建如何影响国家主权、跨文化交流的本质,以及人类集体心智的演化方向。 二、 技术、知识与认知结构的重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模式。我们考察了从Web 1.0到Web 3.0的演进轨迹中,知识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拉锯战。传统知识权威(如学术机构、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算法推荐系统和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双重挑战。 我们深入分析了“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探讨了在海量信息洪流中,个体如何形成和固化其认知模型。特别关注了人工智能(AI)在内容生成和信息过滤中的作用。AI不再仅仅是工具,它已成为知识筛选和意义构建的隐形中介。这种中介性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当算法决策的透明度不足时,我们如何确保社会决策的公正性与理性基础?本书通过案例研究,审视了算法偏见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并提出了对未来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在机器日益擅长记忆和计算的时代,人类心智的核心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强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情境理解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培养适应数字生态的“新公民”。 三、 社会组织形态的解构与新生 数字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深刻且多向度的。本书的第二部分,专门研究了“平台经济”与“零工经济”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和传统的雇佣关系。我们分析了这种新型工作模式带来的灵活性与剥削性的两面性。数据不仅是新的石油,同时也是新的劳动力。个体通过贡献数据和注意力来参与经济活动,但其劳动价值的分配机制却往往模糊不清,引发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严峻挑战。 此外,本书详细考察了数字技术在社会动员与政治参与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公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组织和发声渠道,促进了草根运动的兴起;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虚假信息传播、身份政治激化和“数字化威权主义”得以实施的温床。我们通过对全球多个国家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技术工具如何被国家机器和非国家行为体用于监控、操纵和控制。书中提出的“数字主权”概念,旨在探讨国家在维护公民数据安全和文化自主性方面所面临的界限与策略。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全球技术寡头”对地缘政治平衡的影响,认为技术生态系统的集中化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权力结构。 四、 伦理边界的拓展与人类身份的再定义 随着生物技术、神经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人类的身份边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后人类主义”的思潮与现实应用。基因编辑技术、脑机接口(BCI)以及长寿工程的初步进展,迫使我们重新界定“自然人”的含义。 我们详细讨论了数字永生、意识上传等科幻概念逐渐步入现实的可能性,并探讨了由此产生的深刻伦理问题:谁有权决定人类进化的方向?增强型个体与未增强个体之间是否会形成新的社会隔离层级?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中,隐私的终结是否意味着个体自由的消亡?本书主张,在技术加速前进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数字伦理框架”至关重要。这套框架必须植根于对人类尊严和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的坚持,同时对技术潜在的非预期后果保持警惕。 五、 结论:走向一个审慎的未来 《数字时代的文明演进与社会重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技术进步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其应用和治理结构绝非如此。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未来的社会形态不是由代码自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现在做出的制度选择、规范设计和价值坚守。本书呼吁跨学科对话,鼓励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哲学家和普通公民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数字建构”进程中,以期塑造一个既高效进步,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未来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文明重塑。 ---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社会学、政治学、信息科学与伦理学的分析工具。 案例驱动: 提供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域和领域的现实世界案例支撑理论论述。 批判性深度: 拒绝技术决定论,强调社会结构对技术接受度的塑造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迷宫,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试图构建一个涵盖全球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未来走向的宏大叙事框架。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秩序”这个概念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展示了权力结构的演变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文明轨迹。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描写,那些细节的呈现,比如某个古老仪式的复兴如何影响了当代的国际关系,或者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术革新如何最终引发了地缘政治的板块移动。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智力探险,它迫使我不断地质疑自己过去对世界运行方式的既有认知。那种豁然开朗又同时感到迷茫的复杂情绪,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这本书的深度,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真正的滋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沉郁的史诗感,读起来不像是一本现代出版物,更像是一部跨越数个世纪的编年史被浓缩进了精炼的篇章之中。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具有穿透力,他似乎总能看到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暗流和文化惯性。比如,他对某种特定社会形态的兴衰过程的描述,充满了对人性和历史宿命的深刻理解,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又不得不承认其精准性。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验那种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常常在读完某一章节后,会关上书本,凝视窗外,思考着自己所处的时代究竟是哪一个阶段的缩影。这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它超越了信息传递本身,达到了思想共鸣的层次,让人感到自己与人类漫长的探索之路产生了某种精神上的连接。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此书的感受,那便是“震撼”。它不是那种靠猎奇情节吸引人的作品,它的力量来自于其无与伦比的逻辑自洽性和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无论是经济学模型还是人类学理论,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宏大解释中。我欣赏书中对“文明惰性”的分析,即一个成熟体系在面对外部颠覆性力量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顽固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分析视角,让读者能够跳出当下的情绪波动,从更长远的、近乎地质时间尺度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的危机与机遇。这本书要求读者投入极高的专注度,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滤镜,让你重新审视你所生活的这个看似熟悉的世界的真实运作机制,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巨著。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密度非常高,初读时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涉及的领域太广,从古典哲学思辨到最新的信息技术博弈,无所不包。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思维速度和逻辑跳跃,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作者对于“等级”的探讨,并非简单地将国家或文明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资本、制度韧性以及认知模式在长期历史竞争中积累和固化的机制。他描绘的图景是冷峻而现实的,没有太多温情或理想主义的色彩,更多的是对结构性力量的冷静分析。我个人尤其对其中关于“叙事权”的论述印象深刻,明白了谁掌握了定义世界的方式,谁就掌握了塑造未来的关键。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提供了分析复杂国际局势时所需的底层逻辑框架,非常适合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和战略规划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独特,它融合了历史学家的严谨、社会学家的洞察力,以及某种近乎哲学家式的对终极问题的叩问。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作者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成了一幕幕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他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时而娓娓道来,深挖某个文化现象的根源,时而又突然加速,将读者带入到全球化的漩涡中心,感受那种无可抗拒的变革力量。我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抛出的那些尖锐的诘问,它们像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碎片化信息、渴望建立完整世界观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全景式的观察角度,让人在宏大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评分

买了,还没读

评分

很好,非常好,是正版下次再买!一当

评分

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

评分

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

书不错,名家著作,名社出版,装帧也好,不错

评分

好得很

评分

好得很

评分

刘禾的书,买过来翻一下。

评分

既然渣评与用心评价得到京豆一样,那何必还用心评价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