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西洋番國誌·鄭和航海圖·兩種海道針經

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西洋番國誌·鄭和航海圖·兩種海道針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鞏珍 著
圖書標籤:
  • 交通史
  • 航海史
  • 鄭和
  • 海道針經
  • 西洋番國誌
  • 明代
  • 地圖
  • 曆史地理
  • 中外交通
  • 航海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202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82995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外交通史籍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0-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2
字數:2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洋番國誌》是記載鄭和下西洋最早文獻之一。作者參加鄭和船隊,記述所經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地20個國傢的情況,是航海史、中外交通史的珍貴史科。現以僅存的孤本知聖道齋抄本校注整理,後附有關資料九篇。《鄭和航海圖》為明末根據鄭和下西洋時所用的海圖針經編繪而成。共收航海所經地名500多個,為我國最早的航海圖。現據原圖縮印,並編有地名索引,注齣今地所在。《兩種海道針經》包括《順風相送》、《指南正法》兩部分,原是明末清初舟師所用遠洋航海的針簿,是研究航海史的珍貴史料。書末附地名索引。

目錄

校注鞏珍西洋番國誌序言
西洋番國誌自序
勅書

諸番國名
占城圖 原目1
爪哇國 原目2
舊港國 原目4
暹羅國 原目3
滿刺加國 原目6
啞魯國 原目5
蘇門答刺國 原目7
那孤兒小邦 原目8
黎代小邦 原目9
南浡裏國 原目10 原本目作喃勃裏本文作南浡裏
锡蘭國 原目18
小葛蘭國 原目14
柯枝國 原目15
古裏國 原目16
溜山國 原目11
祖法兒國 原目17
阿丹國 原目19
榜葛刺國 原目12
忽魯謨廝國 原目18
天方國 原目20

附錄一
1 鞏珍西洋番國誌一捲 錢曾讀書敏求記史地輿圖
2 西洋番國誌提要 西庫全書目提要捲七十八史部地理頭存目七
3 西洋番國誌跋 彭元瑞知聖道讀書齋跋尾捲一

附錄二
1 李至剛撰鄭和父馬哈隻墓誌鉤
2 鄭和在锡蘭所立碑
3 永樂十五年鄭和於泉州迴敎先腎塚行得石刻
4 婁東劉傢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
5 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記
6 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

附錄三
星槎勝覧瀛涯勝覧西洋番國誌三書篇目封照錶
16-17世紀之“東西洋”略圖

前言/序言


《東亞海域的燈塔:明代航海技術與地理知識的探索》 一、引言:海洋的召喚與帝國的航跡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演進中,海洋始終是連接不同文化與貿易網絡的關鍵通道。尤其在明代,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強大國力和高度發達航海技術的東方帝國,其遠洋探索的腳步不僅重塑瞭當時的亞洲乃至全球地理格局,也留下瞭寶貴的文獻遺産。本捲《東亞海域的燈塔:明代航海技術與地理知識的探索》旨在聚焦於明代中前期,特彆是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前後,中國航海傢們如何運用其獨特的航海知識體係,以及這些知識體係如何體現在當時的航海文獻中。本書將深入探討明代海圖繪製的演變、導航工具的應用,以及中國傳統航海地理學與西方地理學在早期接觸中的異同。我們試圖通過梳理和分析現存的珍貴史料,重構齣當時東亞海域航行的真實圖景。 二、明代航海技術的基石:天文、羅盤與水文 明代航海能力的顯著提升,建立在對天文、磁羅盤和水文地理的深刻理解之上。與歐洲同期的航海技術相比,中國擁有一套成熟且係統化的導航體係。 2.1 天文導航的精微:觀星測位的實踐 在開闊的遠洋航行中,星辰的指引至關重要。本書將詳盡介紹明代水手如何利用北極星(或特定的星群)來確定緯度,以及通過太陽高度角進行日間定位的技術。我們分析瞭相關文獻中對“觀星位”和“候時”的描述,揭示瞭這些技術如何被轉化為可操作的航海指南。這不僅是簡單的天文觀測,更是一種將天體運動規律與地球地理位置相結閤的實用科學。 2.2 磁羅盤的演進與應用 中國的指南針發明及其在航海中的應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本書將探討明代羅盤(或稱“針盤”)的結構和刻度體係。重點關注“水羅盤”的精確性及其在“針路”測定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到航海傢如何利用磁偏角的知識來修正航嚮,保證航行在預定航綫上的準確性。 2.3 水文地理的積纍:洋流與季風的把握 成功的遠洋航行依賴於對海洋環境的精確感知。明代航海傢對季風的周期性規律有著非常成熟的掌握,這是保障下西洋航期可預測性的關鍵。此外,本書還將梳理關於洋流、暗礁、淺灘以及海域水深變化的記錄,這些“水文信息”構成瞭當時航海知識體係中不可或缺的“活地圖”部分。 三、東亞海域的地理認知與圖譜繪製 明代航海活動極大地拓展瞭中國人的地理視野,使得傳統上的“四海之內”概念得以延伸。 3.1 傳統海圖的分類與特點 不同於歐洲後來的側重投影的地圖,明代的航海圖譜(或稱“航海針路圖”)具有高度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它們通常以文字描述(針路)和方位點的標記為主。本書將分類介紹不同類型的航海圖,例如記錄特定航綫片段的“針路簿”和用於戰略規劃的區域性海圖。這些圖譜的特點在於其極強的操作性,而非純粹的地理還原。 3.2 航綫與重要錨地的記錄 鄭和下西洋的航綫橫跨南海、印度洋直至東非,覆蓋瞭大量的港口和貿易節點。我們將詳細考察這些航綫上的關鍵節點,如占城、三佛齊、科裏科德等地。對於每個錨地的描述,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更包含瞭補給、氣候、人文風俗等方麵的綜閤信息,體現瞭當時“海貿地理學”的廣博。 四、航海文獻中的知識傳承與實踐 航海知識的有效傳遞是維持長期航海活動的基礎。明代的航海文獻是這種傳承的載體。 4.1 航海日誌與“針經”的結構解析 對現存的航海記錄進行文本分析,有助於理解水手日常工作的流程。我們關注其中的“記錄規範”,例如如何記錄每日的航行距離、羅盤讀數、天氣變化以及途中遇到的特殊事件。這些看似枯燥的記錄,實則是第一手的、最可靠的航海數據。 4.2 地理知識的本土化與實用化 明代的航海地理知識是建立在中國本土的經驗基礎上的,並吸收瞭部分來自南洋群島及印度洋沿岸地區的非正式交流信息。本書將分析這些知識是如何被“中國化”和“實用化”,使其完全服務於當時大航海的需求。例如,如何將外來地名音譯並納入已有的地理框架中。 五、結語:超越時代的航海智慧 明代航海活動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巔峰體現之一。通過對相關航海技術、地理知識和文獻資料的深入考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高度成熟、係統化的海洋探索體係。這種建立在韆年經驗積纍之上的航海智慧,不僅支撐瞭龐大的海上遠徵,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技術參照。本書的研究意在嚮世人展示,在近代地理大發現浪潮的背景下,東方文明在海洋探索領域所達到的獨特高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書中收錄的那些早期西方的航海記錄和地理文獻,讀起來簡直就是一趟充滿奇遇的探險之旅。那些描述尚未被完全認知的大陸、奇異的動植物,以及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的文字,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局限性。作者們用當時有限的工具和知識體係去描繪廣闊的世界,這種“以已知推未知”的邏輯非常迷人。我尤其喜歡看他們如何笨拙又充滿好奇地去解釋一些他們從未見過的現象,比如對不同膚色人群的描述,或者對新奇物産的猜測。這些文字既是曆史的記錄,也是人類認知邊界拓展的生動寫照,讓人在閱讀時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開眼看世界”的激動心情。每一次翻閱,都仿佛能聽到海上傳來的風聲和遠古的號角。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種沉穩而又不失古典韻味的氣質所吸引。封麵采用的是一種很有質感的布麵材質,摸上去能感受到一種歲月的沉澱感,配閤著燙金的書名,在光綫下會摺射齣低調而典雅的光芒。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米黃色的紙張不僅保護瞭讀者的視力,更烘托齣瞭一種古籍的氛圍。雖然是古籍的影印或者整理本,但校對和排版的精細程度非常高,很多細節處理得恰到好處,比如字體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讓人在閱讀時感到十分舒適,完全沒有傳統影印本那種閱讀障礙。裝幀的側麵也能看到清晰的綫裝感,即使是現代工藝,也力求還原古代書籍的形態,這對於喜愛傳統文化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享受。整體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已經達到瞭收藏級的標準,不僅僅是內容的價值,其物理形態本身也值得珍視。

評分

作為對曆史地理愛好者,我發現本書在史料的選取和整理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文獻堆砌在一起,而是通過巧妙的編排,構建齣一條清晰的知識脈絡。不同區域的記錄相互印證,時間序列的安排也很有條理,這使得讀者能夠相對輕鬆地梳理齣早期中西方在地理認知上的交流與碰撞。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具體航綫、港口名稱的對照,需要深厚的考據功底纔能做到如此清晰易懂。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保存瞭這些稀有的文獻,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閱讀和研究平颱,為我們理解古代的全球化雛形提供瞭堅實的文獻基礎,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學術底蘊。

評分

這套叢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所采取的清晰的翻譯和注釋策略。盡管原文可能晦澀難懂,充滿古代特有的語法結構和生僻詞匯,但後人的精煉解讀和詳盡的腳注,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這些經典文獻的精髓。注釋部分不僅解釋瞭生詞,更穿插瞭大量的背景知識補充,幫助讀者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讓那些看似孤立的航行記錄一下子立體瞭起來。這種詳略得當的處理方式,使得學術性和普及性達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確保瞭內容能夠真正地被現代讀者所吸收和欣賞,而不是成為束之高閣的難啃的硬骨頭。

評分

坦率地說,在閱讀這些早期文獻時,我常常會産生一種時空錯亂的奇妙感覺。書中的描述,無論是在地理信息上還是文化認知上,都與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知識體係相去甚遠。那些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但在今天看來已完全改觀的城池景象,那些基於神話或道聽途說構建的地理概念,都像是濛著一層厚厚的曆史濾鏡。這種“失真”恰恰是它最寶貴的地方——它逼真地還原瞭特定曆史時期人們對世界的集體想象。我仿佛能夠透過文字,看到那些手捧羊皮捲、依靠星象和經驗摸索前行的水手和學者們,他們的勇氣和睏惑,都凝固在瞭這些泛黃的紙頁之上,讓人感慨萬韆。

評分

《西洋番國誌》是記載鄭和下西洋最早文獻之一。作者參加鄭和船隊,記述所經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地20個國傢的情況,是航海史、中外交通史的珍貴史科。現以僅存的孤本知聖道齋抄本校注整理,後附有關資料九篇。《鄭和航海圖》為明末根據鄭和下西洋時所用的海圖針經編繪而成。共收航海所經地名500多個,為我國最早的航海圖。現據原圖縮印,並編有地名索引,注齣今地所在。《兩種海道針經》包括《順風相送》、《指南正法》兩部分,原是明末清初舟師所用遠洋航海的針簿,是研究航海史的珍貴史料。書末附地名索引。

評分

好書,可惜沒有活動,不過還是必讀之書

評分

諸番國名

評分

6 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

評分

書不錯,馬上就派上用場,可惜買重瞭。。。

評分

忽魯謨廝國 原目18

評分

阿丹國 原目19

評分

(三)法顯帶迴並譯齣的《大般泥洹經》六捲,在中國最先傳遞瞭標誌大乘佛教發展新階段思想的“佛性”論,鼓吹一切眾生皆有與佛一樣的本性(佛性),人人可以成佛。然而此經尚未提齣“-闡提”(善性滅絕的惡人)也有佛性的主張。在法顯以前到達建康的鳩摩羅什的弟子竺道生(355-434年),在法顯譯齣《大般泥洹經》後,立即深入鑽研,“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高僧傳》捲七《道生傳》)當時北涼曇無讖所譯四十捲本《大涅槃經》尚未傳到江南,道生是從簡單的邏輯推理提齣這一結論的。既然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一闡提”是眾生,當然也有佛性,也能成佛。因為道生是“孤明先發”,沒有佛經的根據,受到當時守舊的僧人的攻擊,一時被開除僧團,直到《大涅槊經》傳到江南,他纔得以恢復名譽。道生是南北朝時期涅槃學派的創始人,對推動中國佛教義理的發展,文化思想史上心性學說的傳播,影響很大。

評分

校注鞏珍西洋番國誌序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