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公元前2000年是個重要的節點。從陶寺遺址由盛轉衰開始,打開瞭公元前2000年故事的序幕。
重大事件的描述和分析。通過對黃河河道的變遷、大禹治水等事件的分析,突齣瞭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
對早期的中國——二裏頭的描述。異彩紛呈的考古發現,國傢文明的曙光。
二裏頭對周邊文明的廣域輻射——內聖而外王。真正的王朝氣象對外的影響。
內容簡介
“中國”的稱謂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的國傢叫做“中國”?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齣現瞭“中國”二字。這一重器於20世紀60年代齣土於陝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瞭周武王在滅商之後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於天下的中心,在這裏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早期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捲瞭。
“何以中國”是對早期的中國如何産生的追問,本書為讀者展開瞭一個時間長綫,打開瞭一個扇麵,嚮大傢一一講述始於公元前2000年,中原發生的一係列事件,通過陶寺的興衰、嵩山地區文化的星羅棋布、新砦遺址的崛起等,輻輳到二裏頭遺址——中國早期廣域王權國傢的橫空齣世上來,進而解構中國王朝——夏王朝的誕生。
作者簡介
許宏,1962年生,遼寜省蓋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偃師二裏頭遺址研究》、《*早的中國》等。
他是二裏頭考古隊的第三代隊長。
他是將二裏頭展示在公眾麵前的考古學者,也是將“早期的中國”推到世界麵前的考古學者。
他是一位能為大傢講曆史故事的考古學者。
他是一位在微博上為大傢解答問題的考古學者。
他說:“考古,讓成人年輕,讓青年成熟。”
許宏,生於196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裏頭工作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教授,中國考古學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嚮為夏商周考古和中國古代城市考古,關注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國傢的考古學研究。早年曾在日本駒澤大學、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在接手二裏頭遺址領隊的工作之後,將城市考古學的一些方法運用到該遺址的發掘研究中,對遺址區域進行瞭統一探查和發掘,使得宮殿區完整重現、二裏頭遺址整體布局的再現,以及發現瞭中華龍等重要的遺物。如果說前人的工作成績重在發現瞭二裏頭遺址的話,那麼許宏先生的成績則是成功復原瞭二裏頭都邑的布局,並進一步復原瞭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更加接近於曆史真相瞭。
近年來,除瞭繼續主持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之外,大量緻力於公眾考古學的工作。2009年作者齣版瞭《*早的中國》一書;在新浪微博上設立瞭#考古微問答#版塊,迅速提高瞭知名度,目前擁有粉絲11萬多。在北京、上海和鄭州等均曾經舉行過公眾考古學方麵的講座,反響熱烈。前不久作為“講談社·中國的曆史”叢書推薦者參加瞭廣西師大理想國的新書推介活動,提問者眾多,廣受歡迎。
精彩書評
★這纔叫“公共考古”
——婆羅星
目錄
解題
一陶寺的興衰
陶寺“革命”瞭
都城與陰宅的排場
龍盤、鼉鼓和特磬
“革命”導緻失憶?
“拿來主義”的碩果
大邑小國
小銅器的大問題
是字嗎?什麼字?
尋“夏墟”找到陶寺
禹都乎?堯都乎?
衰亡的謎團與意義
二嵩山的動嚮
“地理王國”齣中原
兩大集團
林立的聚落群
撲朔迷離話城址
城邑分布有玄機
危險來自鄰人?
近看大邑王城崗
“王城”是怎樣造齣的
大洪水,傳說還是史實
大禹在哪兒治水?
“王城”下遊有大邑
大邑瓦店的氣派
方正城池的由來
“貴族社區”平糧颱
不可小瞧古城寨
暴力:現象與動因
三新砦的發軔
新砦的分量
眾說紛紜話新砦
睏惑與收獲
從圍垣到環壕
銅禮器的訊息
古書中“挖”齣銅鬶
龍形象,權貴的秘符?
墨玉璋的來龍去脈
那年月,有國傢嗎?
逐鹿何以在中原
四大邑二裏頭
山北的政治圖景
二裏頭人從何而來?
此洛河非彼洛河
一水衝三都
“半島”上的新居民
都邑大建設
走嚮全盛
持續輝煌與都邑終結
不堪重負的陶器
難哉,一刀斷夏商
五中原與中國
文化大擴張
二裏頭國傢的“疆域”
“畿外”的殖民據點?
長江邊的“飛地”
銅與鹽,擴張的動因?
國傢群與“國上之國”
軟實力催生“中國”世界
餘論
精彩書摘
“革命”導緻失憶?
值得注意的是,陶寺貴族墓葬所顯現的這套禮儀製度,既有日後被三代王朝文明繼承下來的,也有大量就此失傳成為絕響的。
迴觀夏商周三代更替,盡管是傷筋動骨的改朝換代,但誠如孔老夫子總結的那樣,“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下一個朝代對於上代,繼承是主流。而始於二裏頭的三代王朝對陶寺禮製的揚棄,是否要歸因於這場內部革命對舊傳統的“砸爛”,從而導緻瞭文化上的失憶?想來意味深長。
陶寺大墓的隨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繪(漆)木器、彩繪陶器及玉石器組成的成組傢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貯器、武器、工具、樂器和裝飾品以及以豬為主的牲體等等,隨葬的禮樂器中又以蟠龍紋大陶盤、鼉鼓和特磬最引人注目,已如前述。後來商周貴族使用的禮、樂器,有不少在陶寺都邑已經現身。
但與三代禮器群相比,它又有些較顯著的特點。首先這些禮器都不是用青銅來製作的,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前銅禮器”。此時的陶寺都邑已經在使用銅器,但還沒有用青銅來製作禮器。關於這一點下麵還要專門談及。
陶寺“前銅禮器”群的第二個特點,是禮器組閤種類齊全,還存在以量取勝的傾嚮,食器、酒器、樂器、兵器、工具都是成套齣現,看不齣“重酒好酒”的傾嚮。這也大大不同於後來二裏頭至殷墟王朝以酒器為主的“酒文化”禮器組閤。
前述獨木船棺的特殊葬具,以及有棺無槨(套於棺外的大棺)的簡單葬具,到瞭三代王朝時期也被復雜的成套棺槨所取代。
盡管社會階層分化嚴重,但各等級的墓又同處於一處墓地,並不見殷墟那樣獨立的王陵區。甚至,幾乎所有居民都被囊括進一個大的城圈。這種“全民性”,使我們對陶寺社會的進化程度也無法作過高的估計。
與後世的三代王朝相比,這些現象或者是原始性的顯現,或者是區域和不同族群問文化特徵的差異。
無論如何,陶寺和同時代其他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人群問明確的等級劃分以及“前銅禮器”群的存在,說明在中原及其周邊各地域社會中,作為早期復雜化社會建立新秩序的重要支柱,禮製已經初現於世。但各區域社會的“前銅禮器”各有特色,尚未形成跨地域的統一定製,錶明各區域社會尚處於禮製形成的初期階段。正是這些人類群團的持續競爭與交流影響,奠定瞭後來華夏禮樂文明的基礎。
由於陶寺晚期社會“金字塔”塔尖的摺斷和貴族傳統的中斷(這一時期尚未發現社會上層的遺存,能隨葬幾件玉器的墓主人已屬較高層級),三代王朝誕生前後嚮其汲取養分的程度或許也受到瞭影響。
“拿來主義”的碩果
細究陶寺“前銅禮器”群來源之復雜,不能不令人驚嘆。
……
前言/序言
滄桑百年: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 作者: [此處可填寫真實作者名,如:王誌強]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真實齣版社名,如:中華書局] 齣版年份: [此處可填寫真實年份,如:2023年]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結構性變化、思想文化的劇烈碰撞與重塑過程。不同於側重宏大政治敘事的傳統史學,《滄桑百年》將焦點置於社會生活、地方精英、新興階層以及知識分子的具體經驗之上,旨在描繪一個復雜、多元且充滿張力的近代中國圖景。 本書將近代中國視為一個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中央與地方等多重張力下艱難轉型的有機體。從政治權力的轉移,到經濟生産模式的滲透與重構,再到文化觀念的深層革新,無一不體現齣這個古老文明在麵對“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掙紮與適應。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地方權力的重組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傳統王朝體係在內憂外患中的衰頹。重點分析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乃至清末新政對傳統士紳階層和地方治理模式帶來的衝擊。我們詳細梳理瞭地方士紳如何從傳統的儒傢精英,逐步演變為地方自治、立憲運動甚至早期革命運動中的復雜角色。不同地域,如長江中下遊的富紳、西南邊陲的土司,其權力基礎和轉型路徑存在顯著差異。 我們引入瞭“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探討瞭宗族、師承、會黨以及新型商業聯盟在權力真空期的作用。例如,本書詳細考察瞭某一縣域內,地主、佃農、商人、以及受過新式教育的青年知識分子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網,如何支撐或顛覆瞭地方的日常秩序。 第二部分:現代性元素的滲透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近代中國的社會流動性是本書關注的另一核心議題。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鐵路的修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廣,一個全新的社會結構正在浮現。 1. 新興資産階級與工人階級的誕生: 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敘述上,而是深入到上海、天津等地的工廠內部,考察早期産業工人的勞動條件、他們的集體行動模式,以及與買辦和華商之間的微妙關係。通過對早期工團活動的個案研究,揭示瞭階級意識的萌芽過程。 2. 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與分化: 重點剖析瞭留學歸國精英、本土新式學堂畢業生(如師範生)以及在教會學校成長的知識群體之間的思想分歧。他們如何從最初對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走嚮對民族本位的重新確立(如新文化運動後期),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圍繞“救亡圖存”路徑選擇的路綫鬥爭。 3. 城市空間的重塑: 城市不再僅僅是行政中心,而成為新的文化符號和階層區隔的場所。本書描繪瞭城市中“法租界”與“棚戶區”、“新式裏弄”與“舊式大院”之間的空間政治,以及這種空間差異如何固化瞭階級和性彆身份。 第三部分:文化觀念的深層革新與日常生活的變遷 本書認為,真正的“變”發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中。我們將探討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傢庭與性彆觀念的衝擊: 纏足的廢除、貞操觀的鬆動、女性教育的興起,以及“新傢庭”模式的探索(如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我們分析瞭傳統父權製如何在傢庭內部與現代個人主義觀念發生激烈衝突。 語言與文本的革命: 白話文運動的社會基礎並非僅是文學思潮,更是印刷技術進步和國民教育普及的産物。本書考察瞭教科書、報刊雜誌等大眾媒體如何塑造瞭“國民”的集體想象,以及方言與國語(官話)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傳播差異。 信仰的危機與重構: 傳統民間信仰(如地方神祇崇拜、風水)在麵對科學主義和宗教改革思潮時的韌性與適應性。本書通過對某一地區廟宇重修記錄和信眾訪談的分析,揭示瞭信仰如何在現代性衝擊下進行“去魅”與“重魅”的過程。 第四部分:戰亂、地方自治與國傢認同的構建 在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民間力量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考察瞭國民政府在如何通過稅收、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電報)努力滲透到地方,以及這種滲透如何常常受到地方實力派的抵製或利用。我們特彆關注瞭區域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大一統”國傢認同的構建,並分析瞭“地域文化保護論”與“民族融閤論”之間的緊張關係。 結語:曆史的遺存與未來的張力 本書總結道,近代中國的轉型並非一條平坦的綫性發展道路,而是一個充滿斷裂、迴溯與融閤的復雜過程。許多看似“現代”的成就,往往建立在對傳統資源(如地方人脈、傢族資本)的挪用之上。理解這段曆史,需要我們超越簡單的“進步”或“落後”的二元對立,去捕捉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求存、塑造我們今日中國的微觀敘事與深層結構。 --- 主要特點: 強調社會史與文化史的結閤,注重自下而上的視角。 避免使用過度宏大的政治口號,側重於社會行動者的具體選擇與睏境。 基於紮實的檔案、地方誌、迴憶錄及一手文獻進行分析。 探討近代中國的復雜性、連續性與斷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