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歐洲是一塊古老的土地,人類在歐洲可能已經生活瞭數百萬年。在這塊土地上,人類創造瞭令人眩目的古希臘文明、羅馬文化,是人類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的源頭。自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以來,歐洲人憑藉其發達的技術、開放的思想獨領世界風騷,從“海上馬車夫”到“日不落帝國”,歐洲人在這個星球上曾是何等風光。然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人使自己的傢園成為烽火連天的戰場,大戰雖有勝敗之分,但敵對雙方都是人財兩空,昔日美麗富饒的故園也變得滿目瘡痍。
但是,歐洲雖然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而元氣大傷,但由於重視教育、科技以及高效
內容簡介
《一口氣讀完歐洲史》嚮我們展示的是歐洲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它是人類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的發源地。這裏曾經戰火紛飛,是人類曆史上規模大、血腥的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歐羅巴大地上演繹過多少曆史的糾葛和紛爭;歐洲列國經過怎樣的演變形成瞭現在的版圖?
作者簡介
汪為華,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碩士,1995-2004年留學德國,先後獲得德意誌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奧斯納布呂剋(Osnabrueck)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作品有《開國皇帝們》(參與編寫),《中國基本醫療保險體製-從産權角度對製度本身和控製可能性的觀察與思考》(德文版,獨立專著)。曾在北京日報、中國勞動報以及《保險研究》、《中國勞動科學》等社科核心期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1.歐洲先民
2.愛琴海文明
3.希臘城邦及其海外擴張
4.希波戰爭
5.希臘城邦的衰落與馬其頓徵服希臘
6.古希臘的民主製度
7.古希臘遺産
8.羅馬的興起
9.羅馬的海外擴張
10.共和國的沒落與帝製的確立
11.帝國的衰落與消亡
12.基督教的産生與發展
13.羅馬文化
14.西部歐洲大陸的新主人
15.歐洲的封建製度
16.城市的興起與自治
17.教權與皇權
18.騎士製度與十字軍東徵
19.大學的興起與自治
20.地理大發現
21.文藝復興
22.宗教改革
23.三十年戰爭
24.光榮革命
25.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帝國
26.俄羅斯的崛起
27.歐洲工業化和社會改革
28.德意誌的統一
29.近代歐洲文化
30.第一次世界大戰
31.第二次世界大戰
32.歐洲帝國的終結
33.重建與繁榮
34.冷戰歲月
35.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36.歐洲一體化
37.對未來歐洲的展望
精彩書摘
9.羅馬的海外擴張 羅馬人徵服全意大利半島後,環顧四周,強大的對手已寥寥無幾。他們 南望地中海,希臘人、迦太基人的商船在地中海往來穿梭,財富源源不斷, 商業貿易能如此神奇般地促使一個國傢的富庶和繁榮,而沒有一支強大的海 上艦隊則又無法保護海上商業利益。他們在明白瞭這層道理之後,便大力發 展海軍,力求成為海上強國。羅馬元老院改變瞭最初幾個世紀的保守政策, 開始瞭加緊嚮海外擴張的步伐。 皮洛士戰爭期間,羅馬與迦太基結盟共同對付希臘人。但戰爭結束後, 雙方軍隊僅隔墨西拿海峽(西西裏島與意大利本土間的海峽)相望,兩大強國 直接對峙瞭。 迦太基位於今天北非突尼斯東北部,原是公元前9世紀小亞細亞城邦腓 尼基建立的海外殖民地。迦太基位於東西地中海商路交匯點,加之迦太基人 從母邦腓尼基師承來的經商本領,使得迦太基很快富庶起來,其海外貿易包 括奴隸貿易非常發達。除瞭經商本領之外,迦太基人也深諳用兵之道,它有 一支在西地中海範圍內最強大的以雇傭兵為主的海軍艦隊和陸軍。到公元前 6世紀。迦太基人的疆土包括北非西部沿海地區、西班牙東南沿海地區、巴 利阿裏群島、薩丁尼亞、科西嘉等,是西部地中海最強大的國傢。當羅馬人 也看中地中海區域的利益時,兩國的衝突以至戰爭已經為時不遠瞭。羅馬人 稱迦太基人為“布匿”,因此,他們之間的戰爭又稱“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公元前241)主要在西西裏島進行。西西裏 島僅隔狹窄的墨西拿海峽與意大利本土相望,羅馬人無法容忍傢門口駐紮著 威脅自己的彆國軍人,而迦太基人也將西西裏視為禁地。羅馬人開始在陸戰 中取得小規模勝利,但迦太基人的海軍優勢明顯,除控製西西裏島水域之外 ,迦太基人還不斷襲擊意大利沿海地區。但在此後的兩次海戰中,迦太基海 軍接連敗北。迦太基人隻好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求和,於是雙方簽訂和約。 迦太基人承認羅馬對西西裏島的主權,並給羅馬大量賠款,西西裏成為羅馬 的第一個行省。 第二次布匿戰爭於公元前218年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後,迦太基 人時刻不忘雪恥,經過充足的準備,公元前218年春,迦太基著名統帥漢尼 拔率領一支包括騎兵和戰象在內的10萬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突然從北部進 入羅馬本土,這是一次勇敢的、沒有後方的長途奔襲遠徵。麵對漢尼拔大軍 ,羅馬人一時間驚慌失措。執政官弗拉米尼親自率軍迎戰,遭漢尼拔伏擊, 全軍覆沒,弗拉米尼也陣亡瞭。公元前216年,羅馬軍人近10萬與漢尼拔的4 萬步兵、1萬騎兵展開決戰,漢尼拔再次全殲羅馬軍隊,給羅馬軍團以永久 難忘的重創。但由於遠離本土作戰,以雇傭兵為主體的漢尼拔軍日漸消耗。 公元前204年,漢尼拔被召迴迦太基,其後在迦太基南部與羅馬決戰失敗。 迦太基被迫再次求和,條件是放棄所有海外屬地,迦太基由此成瞭羅馬的屬 國。 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於公元前150年。羅馬派軍登陸北非,圍睏迦太基 城長達兩年之久,後因城內發生飢荒疾病,羅馬人乘機攻人城內,迦太基人 進行瞭六晝夜的巷戰,最終也沒能阻擋羅馬人取得勝利。迦太基變成瞭羅馬 的阿非利加省。 羅馬人在與西地中海的主要對手迦太基進行徵戰時,就著手嚮東部地中 海進行擴張。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馬其頓與迦太基結盟對抗羅馬,史稱第 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人頂住瞭馬其頓人的進攻。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不久 ,羅馬發動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197年,羅馬軍團在希臘境內的狗頭 山擊敗馬其頓軍隊,馬其頓被迫放棄在希臘和愛琴海的全部領地。20餘年之 後,羅馬又發動第三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171~公元前168),馬其頓國王伯 爾修戰敗被俘。盡管後來希臘、馬其頓境內仍有反羅馬人的零星起義。但已 是火後餘燼,很快就被羅馬人撲滅。公元前149年,馬其頓先於迦太基成為 羅馬的一個行省。 在羅馬人擴張的過程中,曾經與亞洲的塞琉古王國發生衝突,羅馬軍團 毫不手軟,擊敗瞭塞琉古人,勢力擴大到亞洲西部。在西地中海的西班牙陸 地,公元前133年,羅馬派徵服迦太基的名將小西庇阿率軍進攻努曼提亞, 在圍睏努曼提亞城一年多之後,攻下該城。這樣,西班牙並入瞭羅馬。 羅馬在開始的幾個世紀裏一直是個畏畏縮縮、隻求自保的農業小邦,最 初的戰爭是迫不得已,但在一個多世紀的徵戰中,其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不 屈不撓,最終成為那個年代的常勝軍。到公元1世紀,凱撒占領長發高盧, 屋大維占領埃及,此時,羅馬的行省已遍及歐洲南部和西部、北非、西亞, 羅馬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地跨歐亞非、視地中海為內海的大帝國。 精彩旁白: 羅馬曆史學傢弗洛魯斯(公元1~2世紀)曾記載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和羅馬 將軍小西庇阿會麵的場景: 兩位一嚮聞名的將軍,一個在意大利戰場屢獲勝利,一個在西班牙戰績 輝煌……兩位統帥本人就和平條件會晤談判。他們兩人長時間相對無言,一 動不動,彼此流露齣對對方的仰慕之情。由於沒有達成和平協議,軍號又吹 響瞭。兩人都證實,指揮作戰不可能這樣善於運籌帷幄,在作戰中不可能如 此鬥誌昂揚。小西庇阿公開這樣講,他指的是漢尼拔的軍隊:而漢尼拔講的 是小西庇阿的軍隊。 ——(法)德尼茲·加亞爾 P49-53
前言/序言
歐洲是一塊古老的土地。人類在歐洲可能已經生活瞭數百萬年。在這塊土地上,人類創造瞭令人眩目的古希臘文明、羅馬文化,是人類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的源頭。
自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以來,歐洲人憑藉其發達的技術、開放的思想獨領世界風騷。從“海上馬車夫”到“日不落帝國”,歐洲人在這個星球上曾是何等風光。然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人使自己的傢園成為烽火連天的戰場,大戰雖有勝敗之分,但敵對雙方都是人財兩空,昔日美麗富饒的故園也變得滿目瘡痍。
但是,歐洲雖然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而元氣大傷,但由於重視教育、科技以及高效率的市場經濟體製,使得戰後的歐洲得以迅速恢復和繁榮。今天的歐洲在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方麵仍居世界前列,擁有許多在全世界仍是傢喻戶曉的頂尖級高科技産品。歐洲人今天在享受工業文明和高福利生活的同時,正在謀求建立統一的歐洲,按照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傢薩繆爾森——的話來說就是,歐洲人正在從事一項前無古人的和平統一的偉大試驗……
總之,不論是古老的歐洲,還是現代的歐洲,都有很多令人感興趣的話題。讓我們一起走進歐洲這片神奇的土地,去體味那美麗富饒、富麗堂皇、和平寜靜、腥風血雨以及戰火紛飛吧……
烽火與輝煌:一部跨越韆年的西方文明史詩 (本書不包含《一口氣讀完歐洲史》中的任何內容) 這是一部氣勢恢宏、細節豐富的史詩巨著,它以嚴謹的考據和生動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間的長河,親曆西方文明從濛昧走嚮輝煌,再到深刻反思與重塑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我們不求速度,隻求深度與廣度,力求還原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英雄、思想、衝突與藝術。 ---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與古典的奠基 (公元前 2000 年 – 公元 476 年) 【遠古的迷霧與愛琴海的低語】 本書的開篇追溯至青銅時代的愛琴海文明,深入探討瞭米諾斯和邁锡尼的宮殿社會,它們如何孕育瞭西方最早的航海傳統與神話原型。隨後,我們將聚焦於公元前八世紀希臘城邦的崛起,這不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無數個獨立卻又相互影響的“城邦”(Polis)的試驗場。 【雅典的民主與斯巴達的鐵血:兩種理想的碰撞】 我們將詳細解析雅典城邦的政治結構演變,從梭倫的改革到剋裏斯提尼的民主實踐,再到伯裏剋利時代的黃金時期。重點剖析“直接民主”的運作機製、其內在的張力與缺陷。同時,與雅典形成鮮明對比的斯巴達,其軍事化的社會結構、嚴格的教育體係(Agoge)以及對城邦榮譽的極緻追求,將被置於聚光燈下進行比較研究。 【軸心時代:哲學與理性的誕生】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為關鍵的時期。本書將深入探討蘇格拉底對傳統道德的質疑、柏拉圖的“理想國”及其洞穴寓言對形而上學的深遠影響,以及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倫理學和對自然世界的係統分類,如何奠定瞭西方科學思維的基石。我們不僅探討他們的思想,更探究這些思想在雅典社會中的實際影響。 【馬其頓的鐵蹄與希臘化的浪潮】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如何統一希臘,以及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徵——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軍事徵服,而是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融閤。我們將考察希臘文化如何隨著軍隊的步伐擴散至埃及、波斯乃至印度河流域,催生瞭全新的希臘化文明形態,以及這一過程中,本土文化如何被吸收、轉化。 【羅馬的崛起:從共和國到帝國】 本書將從羅馬城邦的起源神話講起,詳述其共和體製的復雜性——元老院(Senate)、保民官(Tribune)與公民大會(Comitia)之間的權力製衡。重點分析布匿戰爭對羅馬地中海霸權的塑造,以及格拉古兄弟改革、馬略與蘇拉的內戰,如何暴露瞭共和國製度的結構性矛盾。最後,凱撒的崛起與屋大維建立元首製(Principate),標誌著一個龐大帝國的誕生。 【羅馬治世:和平、法律與衰落的伏筆】 “羅馬治世”(Pax Romana)時期,帝國如何通過高效的行政管理、精湛的工程技術(如渡槽、道路係統)和成熟的成文法(如《十二錶法》的繼承與發展)來維係其廣袤的領土。同時,我們將細緻分析導緻西羅馬帝國最終崩潰的長期因素:軍事化過度、財政壓力、蠻族滲透、社會階層固化以及精神世界的變遷。 --- 第二部:信仰的塑造與中世紀的建構 (公元 476 年 – 1453 年) 【黑暗中的火花:早期教父與基督教的定型】 西羅馬帝國衰亡後,基督教如何從一個邊緣宗教,通過君士坦丁的皈依,最終成為帝國官方信仰。本書細緻描繪瞭奧古斯丁《懺悔錄》中內在精神的探索,以及尼西亞會議等早期大公會議在確定教義正統性上的權力鬥爭。 【查理曼的帝國與西歐的碎片化】 探究法蘭剋人如何崛起,以及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的政治意義——它象徵著世俗權力和精神權威的暫時和解。隨後,我們將分析封建製度的形成:領主與附庸之間的契約關係、莊園經濟的運作模式,以及地方權力如何取代中央集權,造成瞭政治上的碎片化。 【教會的盛衰:教權與王權的較量】 中世紀盛期(High Middle Ages),教皇權力的巔峰與王權的掙紮。從格裏高利七世與亨利四世的“敘任權之爭”,到英格蘭和法國君主製下中央集權的緩慢恢復。本書將詳細梳理十字軍東徵的復雜動機——宗教狂熱、經濟利益與貴族野心——及其對東西方關係産生的長期影響。 【思想的復興:經院哲學與大學的誕生】 我們深入探討12世紀的“文藝復興”:修道院圖書館對古典文本的保存、伊斯蘭學者對亞裏士多德著作的重新發現,以及大學(如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齣現。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如何試圖用理性(亞裏士多德哲學)來論證信仰(基督教神學),是本階段知識探索的高峰。 【中世紀的危機:黑死病與社會結構的重塑】 14世紀,黑死病如何以空前的速度摧毀瞭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並由此引發瞭勞動力的短缺、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對教會權威的質疑,以及農民起義(如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這些危機並非終結,而是為隨後的巨變積蓄瞭能量。 --- 第三部:人性的覺醒與世界的重構 (1453 年 – 1789 年) 【文藝復興:聚焦於“人”的偉大轉嚮】 本書將文藝復興視為一場對古典人文精神的重新發現,強調“人文主義”(Humanism)的世俗化傾嚮。細緻分析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巨匠如何突破宗教主題的束縛,探索人體比例、透視法和自然科學的精確性。重點討論文學領域,如彼特拉剋對個人情感的錶達,以及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對政治現實主義的冷酷剖析。 【宗教的裂痕:大分裂與信仰的個人化】 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如何點燃瞭宗教改革的導火索。本書不將改革視為單一事件,而是分析路德宗、加爾文宗(預定論)和英國國教在神學觀點、政治影響和社會生活上的細微差異。隨後,我們將探討天主教會為應對挑戰而進行的反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戰爭”如何將歐洲宗教衝突推嚮極緻,最終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瞭主權國傢的概念。 【探險時代的浪潮與全球視野的開啓】 詳細描繪伊比利亞半島國傢如何資助遠洋航行,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探險如何徹底改變瞭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重點分析“地理大發現”背後的經濟驅動力(重商主義)與隨之而來的“哥倫布大交換”,以及奴隸貿易對美洲和歐洲社會結構産生的倫理與經濟後果。 【絕對君權與理性的光芒】 在政治上,法國的路易十四及其凡爾賽宮成為中央集權絕對君主的典範。在思想上,我們將進入啓濛運動時期。洛剋對天賦人權和政府契約論的闡述,伏爾泰對宗教寬容的呼籲,孟德斯鳩對三權分立的構想,以及盧梭對“公意”的探討。這些思想如何挑戰瞭君權神授的閤法性,為政治革命埋下瞭伏筆。 【科學革命的範式轉移】 本書對科學革命的論述,著重於方法論的轉變。哥白尼的日心說如何引發瞭對傳統宇宙觀的顛覆。伽利略通過實驗和數學來研究自然界,以及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如何用萬有引力定律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可預測的宇宙模型。這種基於觀察和實驗的思維方式,是現代性的核心特徵。 --- 第四部:革命、工業與現代性的誕生 (1789 年 – 20 世紀初) 【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與恐怖的辯證法】 本書將法國大革命視為一場從啓濛理想走嚮激進實踐的復雜過程。從攻占巴士底獄到《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頒布,再到雅各賓派的恐怖統治(The Terror)以及拿破侖對革命成果的鞏固與扭麯。我們將分析“民族主義”觀念是如何在這場革命中被激發,並成為一股重塑歐洲版圖的強大力量。 【工業革命:機器、工廠與社會的分裂】 深入分析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獨特條件——煤炭、蒸汽機、資本積纍與穩定的政治環境。本書細緻描繪瞭工廠製度對傳統傢庭結構、城市化進程以及工人階級生活質量的顛覆性影響。探討亞當·斯密對自由市場的辯護,以及馬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批判。 【十九世紀的衝突與統一】 探討在民族主義浪潮下,德意誌和意大利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戰爭與外交手段完成統一。重點剖析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及其在歐洲權力平衡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我們將關注“維也納會議”試圖恢復的舊秩序,如何不斷受到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思潮的衝擊。 【帝國的黃昏與新式戰爭的陰影】 分析19世紀末的“新帝國主義”浪潮,歐洲列強如何瓜分非洲和亞洲,以及這種全球競爭如何加劇瞭歐洲內部的緊張關係。最後,本書以巴爾乾的火藥桶、日益僵化的軍事同盟體係,以及軍備競賽的白熱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拉開瞭序幕,預示著一個舊時代的徹底終結。 --- 本書的視角是縱深的、批判性的,它聚焦於思想、結構和製度的變遷,而非僅僅是王室血脈的更迭。通過對不同時代驅動力的細緻剖析,讀者將能理解歐洲文明是如何在繼承古典遺産的同時,不斷自我否定、自我創新,最終塑造齣我們今天所認知的現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