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讀經典碑帖為書法學習之不二法門。中國曆代名傢輩齣,傳世碑帖無數。這套《中國書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選書法史上經典,裝幀典雅,印刷精美,堪稱佳製。
本係列采用經典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綫裝訂,拆閱方便實用。力求“下真跡一等”之效果。係列特點則是對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細節縴毫畢現。無論綫條的張力、墨色與疊加,還是紙張的顔色及氣息,都毫厘間淋灕盡現。
“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希望本套叢書的齣版對讀者諸君在臨讀碑帖和書法創作中有所幫助。
董其昌為晚明傑齣的書畫傢、書畫理論傢,又富於收藏、精於鑒賞,對後世影響深遠。其繪畫擅長山水,以董源、巨然為宗,又參以宋元諸傢,形成蘊藉淡遠、蕭散清新之畫風。繪事之餘又梳理五代、兩宋直至元代的山水畫論,以禪宗為參照,提齣瞭著名的『南北宗論』。其筆墨丹青與理論文章雙楫並進,堪稱文人山水畫之集大成者。
董其昌書法齣入晉唐,博采眾長,自成一傢。其用筆精到、綫條遒勁,結體自然、因勢取形,神足韻長、飄逸空靈,於『二王』書法一脈的承傳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清初由於帝王的喜好,上行下效,『董書』風靡一時,而隨著碑學的興起,書傢對『董書』的批評之聲接踵而來,甚至將董書視為『館閣體』『媚俗』之源。其實,清人自取皮相,拋其精神,此又與董其昌何乾?
《明故墨林項公墓誌銘》書於崇禎八年(1635),即董其昌逝世前一年,這是他應已故的著名收藏傢、鑒定傢項元汴(字子京,號墨林)次孫之請,為墨林項公所寫的墓誌銘,行書,紙本,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此帖秀勁蕭散,自然多姿,用筆直率而不流滑,結字虛和而不空疏。通篇遒媚淡雅、蕭散蘊藉。
《試墨帖》為董其昌於癸卯年(1603)三月,與友範爾孚、王伯明、趙滿生『試虎丘茶,磨高麗墨,並試筆亂書』即興所成,草書,紙本,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此帖用筆率意而不失法度,心手兩忘,筆行疾徐開閤之勢;虛實相生,墨顯濃淡枯濕之姿。渾然一氣,逸趣天成。雖不過四十餘字,卻算得上董其昌草書之精品。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經筵展書官、南京禮部尚書等職。禮官古稱『宗伯』,禮部唐時稱『容颱』,故亦呼其『董宗伯』『董容颱』。崇禎七年(1634)緻仕,詔加太子太保。崇禎十年(1636)卒於鬆江寓所,享年82歲,謚『文敏』。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簡直是驚喜!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而細膩的感覺,讓人立刻明白這不是一本隨便印印的普及讀物。書頁的選取非常考究,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反光度控製得恰到好處,既能清晰展現墨色的層次,又避免瞭過度反光帶來的閱讀疲勞。要知道,對於書法這種需要細緻觀察和感受的書籍來說,載體本身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裝訂方式,即便經常翻閱,也絲毫沒有散頁的跡象,這對於經常需要臨摹、反復比對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本的尺寸設計也非常人性化,拿在手裏既有足夠的展示空間來欣賞原作的整體氣韻,又不會因為過大而顯得笨重,方便攜帶或放在案頭隨時取閱。這種對“物”本身的尊重,已經為接下來的內容體驗設定瞭一個極高的基調,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尋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評分從文化體驗的角度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種沉浸式的“時間旅行”感受。翻開扉頁,那份穿越時空的莊重感油然而生。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堆圖像資料,更像是在搭建一座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橋梁。我個人非常喜歡它在版式設計上所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與內斂,沒有多餘花哨的裝飾,所有的設計都圍繞著“突齣主體”這一核心目標。這種設計哲學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對經典的尊重和敬畏。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審美快餐化的時代,能夠擁有一套如此認真、沉靜地對待傳統藝術的齣版物,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藝術魅力,需要耐心去品味,需要安靜的環境去領悟,是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反復摩挲和體會的寶貴財富。
評分這套書的印刷色彩還原度讓我非常滿意,這也是我決定收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都知道,書法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墨色的變化——燥潤濃淡、枯濕濃淡,這些細微的差彆構成瞭作品的生命力。很多以往購買的影印本,不是墨色發灰,就是對比度過高,完全喪失瞭原碑帖的“呼吸感”。但這本書在色彩校對上顯然下瞭大功夫。即便是細微的“飛白”處,也能清晰分辨齣筆毫的運行軌跡和墨汁在紙張上的滲化過程,這種對“洇化”和“枯筆”的精準捕捉,對於研究書傢用筆的技巧至關重要。當我把自己的臨摹作品與之對比時,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自己在哪方麵還存在偏差,這種清晰度直接提高瞭學習的效率和準確性,可以說是對古代書傢留下的“筆墨信息”做瞭一次負責任的數字化呈現。
評分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這本書在提供“全貌”的同時,還非常到位地處理瞭“局部放大”的細節。這對於臨習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古代碑刻或法帖,由於年代久遠或載體本身的限製,很多精彩的轉摺、收筆處的“提筆”和“駐筆”技巧,在原帖的整體版式中往往難以捕捉。這套書的設計者似乎深諳此道,他們通過高倍率的局部特寫,將那些稍縱即逝的筆觸細節完全暴露齣來,讓我們有機會“透視”書傢的運筆軌跡。這種“宏觀把握”與“微觀剖析”的完美結閤,形成瞭一種互補的學習體係。它迫使學習者不能滿足於錶麵的形似,而必須深入到結構和筆法的內在邏輯中去探求,這種細緻的解構,無疑大大提升瞭這套書在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上的高度。
評分從內容編排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選材和編排邏輯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不像有些選本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名傢作品,而是似乎經過瞭深思熟慮的策劃。每一篇的選取都像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樣本”,既有其時代風格的代錶性,又兼顧瞭不同書體和筆法的展示廣度。我特彆留意到,對於那些重要的細節,比如章法布局的疏密變化,或是特定筆畫的提按頓挫,編輯似乎非常精準地找到瞭最佳的展示視角。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但又渴望深入學習的人來說,這種“策展式”的呈現方式,比單純的碑帖影印要有效得多,它提供瞭一種被引導的、有側重點的觀看路徑。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復製”瞭古人的作品,更在於它在“解讀”和“引導欣賞”上花費的心思,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死闆的圖冊,而是在一位內行的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一場深度學習之旅。
評分蠻好的真的是不錯呀東西的。
評分不錯
評分名師名帖
評分有點小貴!
評分有點小貴!
評分有點小貴!
評分不錯
評分有點小貴!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