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達集3: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

徐邦達集3: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邦達 著,故宮博物院 編
圖書標籤:
  • 徐邦達
  • 古書畫
  • 書法
  • 晉唐
  • 五代
  • 宋代
  • 中國書法
  • 藝術史
  • 鑒賞
  • 論述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紫禁城齣版社
ISBN:9787800474958
版次:1
商品編碼:1050164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2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徐邦達集3: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是徐邦達先生有關古代書畫鑒定係列專著中的功夫之作《古書畫過眼要錄》(全八冊)中的第3冊,是徐先生幾十年來從事古書畫鑒定研究工作成果的匯集之一。書中選擇經徐先生過目的從西晉到清末的書法、繪畫作品進行詳細著錄,包括作者小傳、作品名稱、質地、尺寸、收藏單位、內容、題跋、鑒藏印記、曆代著錄等。此外,在每件作品之後,徐先生以“按語”的形式加入自己對作品的看法與考證。

目錄

晉隋唐五代宋書法 貳

蘇轍 齣京帖
凍閤帖
緻定國五劄
緻定國三劄
文宇帖
車馬帖
蘇邁 辱書帖
彆紙帖
蘇過 疏奎言論帖
贈遠夫詩帖
試後四詩帖
王鞏 冶淘帖
老病帖
曾布 守邊帖
還朝帖
曾肇 造門帖
奉彆帖
張商英 女夫帖
李之儀 汴堤帖
彆紙帖
黃庭堅 緻趙景道書禮並詩帖
王長者、史詩老墓誌銘稿
寒山子龐居士詩
諸上座帖
為張大同書韓愈贈孟郊序後記
懶殘和尚歌後記語
廉頗藺相如傳
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
華嚴小疏
劉賓客經伏波神祠詩
鬆風閣詩
送四十九侄詩
浣花溪圖引
臘梅詩
劉夢得竹枝九篇
南康帖
讀書綠陰帖
雪寒帖
天民知命帖
惟清道人帖
動靜帖
雲夫帖
苦筍賦
山預帖
糟薑銀杏帖
花氣詩帖
杜甫寄賀蘭鈷詩
製嬰香方
勤懇帖
君宜帖
王詵 穎昌湖上詩、蝶戀花詞
蔡京 節夫帖
牆字帖
蔡卞 雪意帖
蔡翛 子通帖
米芾 苕溪詩
蜀素帖
吳江舟中詩
與魏泰倡和詩
拜中嶽命詩
嚮太後挽詞
蘭亭序跋贊
褚臨蘭亭序跋贊
破羌帖題贊
多景樓詩
虹縣詩
三吳詩帖
長者帖
寒光二帖
淡墨鞦山詩帖
秘玩、李太師、張季明三帖
法華颱詩帖
道林詩帖
砂步二詩帖
穰侯齣關詩帖
參政帖
鞦暑憩多景樓詩帖
伯充颱坐帖
值雨帖
真脈帖
陳攬帖
河事帖
熏徒帖
景文隰公帖
彥和帖
樂兄帖
遭讒帖
論書帖
道味帖
元日等四帖
新恩帖
公議帖
糧院帖
提刑殿院帖
惡劄帖
鄉石帖
紫金研帖
甘露帖
珊瑚、復官二帖
韓馬帖
得書帖
麵諭等九帖
清和帖
竇先生帖
逃暑帖
歲豐帖
留簡帖
春和帖
噶白帖
非纔當劇帖
米友仁 動止持福帖
錄示文字帖
薛紹彭 雜詩帖
乍履危塗帖
三詩帖
晴和帖
得告帖
昨日帖
元章召飯帖
周邦彥(傳) 前日帖
陳師锡 歲晏帖
趙令畤 雨濕帖
賜茶帖
張舜民 潭州帖
邵 到京帖
即日暑毒帖
林希 奉見風範帖
前日阽
王岩叟 大人上問帖
清範帖
呂嘉問 濛恩帖
王靖 餘春帖
陳瓘 仲鼕帖
……
圖版目錄

精彩書摘

  足以見禦史公待吾弟兄之意也。二月望後一日偶書於此捲尾。又明謝在杼跋:“米寶晉當時片紙隻字俱入禦府。仰書高皇帝下自矜伐。寸善必錄之意。天颱散人臣謝在杼拜手恭題於庶城寓宇。時丁醜重五前十日。”又焦源溥跋:“人人以米南宮書奉為楷模。求真跡百無一也。時丁巳歲見來陽伯於黎陽治中。示所攜南宮山水歌一帖過目焉。至今神魄依稀。適晤蕭大將軍季馨齣所藏珊瑚帖。 一見既如見山水帖也。始知季馨鑒賞與陽伯略同。豪傑之見耳。藉留臨摹。形似而已。神情竟下傳也。關中焦原溥。”又清成親王永瑝跋:“傅文忠王傢。藏米真跡二種。 一為蜀素捲。已貢入禦府矣。 一即此簡尺並珊瑚帖。信希世之珍也。餘所見海嶽書又有虹縣詩、府公帖。而多景樓詩及褚蘭亭跋則藏餘傢。傢有南威可與論淑嬡。翰墨綠殊自幸也。下然六七百年後欲得前賢遺筆。而見之即片紙隻字猶或難焉。況七八種耶。平生但知吳琚學米逼真。今於此冊見施光遠書。亦可謂得髓後世。垣赫藝林之輩街下及古之無名者。可嘆也。嘉慶庚申十二月廿二日。成親王。”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徐邦達集3: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以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鑒古求真:中國古代繪畫史中的筆墨傳承與時代精神 (本書並非《徐邦達集3: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2)》) 捲一:魏晉風骨——從六朝的孤絕到初唐的蛻變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繪畫史上一個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初唐的藝術風貌。這一時期,社會動蕩與玄學思潮交織,為繪畫注入瞭深刻的哲學內涵與精神氣質。 一、六朝石窟造像中的“曹衣帶水”: 我們首先聚焦於雲岡、敦煌等地的石窟藝術。不同於後世的程式化,六朝的造像展現齣一種原始的生命力與強烈的宗教情感。重點分析瞭“曹衣帶水”的衣紋處理技法,探討瞭犍陀羅藝術傳入後對中原繪畫綫描技巧産生的深遠影響,並比對瞭顧愷之《洛神賦圖》捲中對人物神韻的捕捉,如何將“傳神寫照”的理論付諸實踐。 二、人物畫的轉摺與山水畫的萌芽: 南朝宋代的謝赫提齣瞭“六法論”,為後世中國畫定下瞭理論基石。本書詳細解讀瞭“氣韻生動”的內涵,並考察瞭這一理論在當時山水畫初興階段的應用。陸探微、張僧繇的畫風雖多有失傳,但通過唐代李思訓、吳道子等人的風格繼承與發展,我們可以窺見其遺風。特彆指齣張僧繇“稟賦超邁,鬼神奪削”的獨特風格,以及他如何將佛教繪畫提升到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境地。 三、初唐的過渡與氣象的開闊: 進入初唐,隨著國力強盛,藝術審美也趨嚮恢弘大氣。閻立本、吳道子標誌著人物畫的成熟。閻立本人物造型的嚴謹古樸,與吳道子“吳帶當風”的飄逸灑脫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本書通過對吳道子壁畫綫描的摹寫分析,揭示瞭唐代對綫條的力度、速度與節奏的全新理解,這為盛唐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 捲二:盛唐氣象——繁榮、多元與變革的黃金時代 盛唐,是中國古典藝術的頂峰。繪畫領域百花齊放,既有宮廷的富麗堂皇,也有文人的清幽自得,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 一、李思訓與李昭道——“青綠山水”的輝煌: 本捲詳述瞭“大小李將軍”開創的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風格。這不僅是技法的創新,更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對大好河山的熱烈贊美與自信。詳細對比瞭《韆裏江山圖》(雖然在宋代,但其風格源頭在於唐代李思訓一脈)的構圖與設色特點,分析瞭礦物顔料的運用如何營造齣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 二、吳道子與“寫意”的雛形: 盛唐的主流仍是精工的界畫和人物畫,但吳道子的變革性在於,他將綫條的錶現力推嚮極緻,為後世的寫意水墨開闢瞭道路。書中探討瞭“吳帶當風”如何超越簡單的衣袂飄揚,而成為一種內在精神力量的外化。 三、壁畫的寶庫——敦煌與昭陵: 敦煌莫高窟在唐代達到瞭鼎盛,其壁畫內容之豐富、人物形象之生動,是研究唐代社會風貌的無價之寶。本書特彆選取瞭部分唐代壁畫中的世俗生活場景、供養人形象以及佛教故事畫,剖析其構圖的飽滿與色彩的和諧。同時,也對比瞭昭陵唐代墓室壁畫中,如《闕樓儀仗圖》所展現齣的宮廷氣度與嚴整的陣列感。 四、周昉與張萱——“仕女畫”的典範: 在人物畫領域,周昉和張萱的貢獻不可磨滅。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摹本)與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代錶瞭唐代仕女畫的兩種極緻:前者是富貴之態的瞬間抓取,後者則是貴族女性的慵懶與內心世界的微妙流露。書中細緻分析瞭周昉“豐肥”的審美取嚮如何反映瞭唐朝的國力與文化自信。 --- 捲三:中晚唐的內斂與文人畫的崛起前夜 安史之亂是唐代藝術的轉摺點。盛唐的磅礴之氣逐漸消退,藝術開始嚮內求索,為五代和宋代的文人畫奠定基礎。 一、晚唐的詩意與蕭索: 晚唐,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追求。硃存理、溫圭等人的作品,雖然流傳稀少,但其風格傾嚮於含蓄、清淡,開始關注個體的情感體驗而非宏大的敘事。 二、五代的畫壇格局——南唐的典雅與北宋的開創: 五代時期,南方割據政權中的南唐,繼承瞭唐代的衣鉢,尤以徐鉉、高太尉等為代錶,將宮廷繪畫推嚮瞭精細與典雅的極緻。董源、巨然的齣現,是山水畫史上的裏程碑。董源的“平淡天真”,運用披麻皴描繪江南丘陵,強調瞭筆墨自身的錶現力,標誌著文人山水畫的正式開端。 三、北宋初期的風格探索: 北宋初期的畫傢們麵臨著如何繼承唐代雄渾與五代典雅的難題。李成開創的寒林野水之景,以“雪壓枝頭”的蕭疏意境,為後世北方山水畫定下瞭清峻的基調。再結閤荊浩、關仝在北方的雄偉筆法,可以看齣,盡管時代變遷,但對自然偉力的敬畏與描繪熱情從未消減。 本書通過對這些不同曆史階段的代錶性畫傢及其作品風格的剖析,力圖展現中國繪畫藝術從外放的宗教感與宮廷氣象,逐步轉嚮內斂的個體精神錶達與筆墨本體語言探索的完整脈絡。它著重於技法流變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而非簡單的作品羅列,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立體的古代繪畫發展圖景。 ---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篇幅雖然可觀,但閱讀起來的“門檻”卻並不像預想中那樣高。這得益於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巧妙地穿插瞭許多富有畫麵感的描述,讓抽象的藝術史概念變得具象化。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整理自己的知識體係,舊有的認知被不斷地修正和深化。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那種會讓人時不時想拿齣來翻閱對照的“常備書”。它對於提升個人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文化自信和學識積纍,是任何速成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質感拿捏得恰到好處。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沉穩厚重的紙張,觸感細膩,讓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幾下。印刷的質量也是頂級的,字跡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繁復的古籍插圖也能展現齣驚人的細節層次。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對書籍的實體感受有著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裝幀上的用心,足以體現齣版方對內容價值的尊重,也讓這本書在書架上顯得格外有分量。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常常是判斷一本嚴肅學術著作是否值得收藏的重要標準之一,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是交齣瞭一份令人滿意的答捲。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承載著知識,也承載著美學追求。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敘事節奏處理得極為高明,讓人在沉浸於曆史細節的同時,又不會感到絲毫的枯燥。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遙遠、晦澀的古代藝術史料,用一種極其生動、貼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某些關鍵曆史轉摺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仿佛他親身經曆過那個時代,纔能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微妙情緒和思想變遷。每讀完一個小節,我都會忍不住閤上書本,細細迴味那份意境,那種被深厚文化底蘊浸潤的感覺是難以言喻的。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暢,但絕非空泛的辭藻堆砌,而是字字珠璣,充滿瞭學者的嚴謹與藝術傢的靈性。

評分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和目錄結構,體現瞭極高的編排智慧。我發現它在內容組織上有著一套清晰而邏輯嚴密的體係,使得讀者即便麵對海量的史料和復雜的考證,也能順藤摸瓜,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脈絡進行深入閱讀。注釋和索引部分做得極為詳盡,這對於進行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我試著根據書中的綫索去追溯一些罕見的早期文獻,發現所有引用的齣處都清晰可查,這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可信度和學術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部可以用來查閱和參考的工具書,這種實用性與學術性的完美結閤,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古代藝術品鑒賞維度進行瞭非常深遠的拓寬。它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時代、風格的簡單界定,而是深入到瞭“品鑒”這一行為背後的文化心理和社會背景。閱讀過程中,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那些流傳下來的隻言片語或殘片斷簡,那種對曆史留痕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作者的論述充滿瞭思辨性,他提齣瞭許多我以前從未考慮過的角度來剖析藝術品的“生命力”和“價值流動”,這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相關領域進行更深層次思考的興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去看,如何去“讀懂”那些無聲的藝術。

評分

論述詳盡,考證精細,論據翔實,視野開闊

評分

618搶到的,哈哈

評分

本書編寫的主要目的,是為古書畫研究工作者和編寫書晝史的作傢們提供曾經鑒彆過的比較可信的參考應用數據。如要看原件或影印件,則每件大都注明目前收藏處所和曾在何處影印過,便於按固索驥。本書共分四冊,分期齣版。第一、二冊收載曆代法書作品,也包括一些名人墨跡。第三、四冊則為繪畫。全書主要記錄的是重要或比較重要的真跡;也有一些古摹善本,酌量收入,但在「目」下注明「摹臨」字樣;,亦有著名無款古跡,但其實難斷代定是非的,則注“傳”字,不存疑待考。

評分

本書編寫的主要目的,是為古書畫研究工作者和編寫書晝史的作傢們提供曾經鑒彆過的比較可信的參考應用數據。如要看原件或影印件,則每件大都注明目前收藏處所和曾在何處影印過,便於按固索驥。本書共分四冊,分期齣版。第一、二冊收載曆代法書作品,也包括一些名人墨跡。第三、四冊則為繪畫。全書主要記錄的是重要或比較重要的真跡;也有一些古摹善本,酌量收入,但在「目」下注明「摹臨」字樣;,亦有著名無款古跡,但其實難斷代定是非的,則注“傳”字,不存疑待考。

評分

已收到,很好,還沒看完

評分

其他各冊好久齣喲,盼望中

評分

值得注意看

評分

618搶到的,哈哈

評分

徐老收羅之作,窮其畢生心血,每一摩挲,足慰吾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