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
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王惠民,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艺术研究。著有:《敦煌宝藏》、《敦煌艺术鉴赏丛书》第3、45、431、386窟分册,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前言 弥勒信仰与药师信仰
第一章 慈爱中诞生的弥勒
1.谁是弥勒菩萨?17
2.为什么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世界与下生世界?27
3.弥勒的理想国土什么样?34
4.弥勒在人间的故事 45
5.弥勒经典如何吸取印度人的宇宙观?58
6.来自印度的弥勒信仰如何在中国推广?62
7.敦煌弥勒图像知多少?66
8.最早的弥勒菩萨什么样?71
9.为什么中国出现白衣弥勒佛?76
10.隋代敦煌弥勒图像 79
11.唐代敦煌弥勒图像 86
12.敦煌为什么开凿南北弥勒大像?93
第二章 药师经变
1.谁是药师佛?99
2.药师经典的流传?105
3.药师信仰如何在中国传播?109
4.药师信仰怎样到达朝鲜与日本?114
5.药师佛的净土世界什么样?116
6.药师经变如何引导世人步入佛国?121
7.药师佛有哪些特征?125
8.隋代药师说法图 130
9.隋代药师经变 133
10.初唐、盛唐药师尊像 140
11.初唐药师经变 144
12.初唐药师佛说法图 151
13.最杰出的药师经变 155
14.行客王奉仙为何绘药师佛?164
15.唐代后期的药师图像 166
16.五代药师图像 172
17.宋代药师图像 174
18.西夏药师图像 178
附录 敦煌大事记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信仰与药师信仰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西接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敦煌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建郡起,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稳定和巩固,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在佛教东传过程中,敦煌是重要的中转站,佛教各教派,各种信仰皆在这里流行了足迹,使敦煌成为佛教圣地。
佛教是讲泛神论的,有种种佛,种种佛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佛教一般把娑婆世界以外的佛国称作净土世界,也有将娑婆世界称作净土世界的,是为有佛之处皆净土也。净土世界绚丽多姿,那里充满美妙、幸福和快乐,是脱离了一切恶行、烦恼和垢染的处所。对净土世界的信仰称净土信仰。在古代中国,流行的净土信仰种类并不多,弥勒净土、药师净土、阿弥陀净土等是中国净土信仰最主要的内容。
在敦煌画中,表现净土信仰的图像以弥勒净土、药师净土、阿弥陀净土三大经变为主,是经变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在2007年已经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第一辑《阿弥陀佛的中国之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净土世界中的阿弥陀信仰,本卷则详细介绍弥勒净土、药师净土两大信仰。
敦煌表现弥勒经变和药师经变有约200余铺,占敦煌经变总数的1/6。这两大类经变均出现于隋代前后,唐宋时期成为敦煌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这两种净土世界的尊崇和认识。
弥勒信仰流传广泛。敦煌是世界上弥勒信仰资料保存最多、最集中的一处。敦煌壁画有100铺弥勒经变,还有许多弥勒说法图和弥勒尊像,藏经洞出土的纸绢画中也有一些弥勒图像,敦煌遗书中尚存一件弥勒经变的榜题底稿。敦煌弥勒经变中的许多图像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如婚丧嫁娶、农耕劳作、佛教剃度等,它们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其中有一些画面更是研究民俗民风的必及资料。弥勒造像在印度、中亚等地也有出现一些,但由于文献记载较少,对其具体的弥勒信仰形态尚难全面认识,这就使得敦煌弥勒壁画在世界佛教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药师信仰在中国很早就开始流行,并有多部药师经的汉译本和注疏流行,有关药师信仰的文献记载也不少。敦煌在隋代以前就有抄写药师经的记载,并保留了一些抄写经文。及至隋代敦煌出现了药师图像,计有药师说法图2铺,药师经变4铺。从此,药师图像绘制不绝,直到西夏时期。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一共为我们留下了100多铺药师经变,几百幅药师尊像画。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3件药师经变榜题底稿和300余件药师经写本,它们是了解隋代至西夏时期敦煌药师信仰的宝贵资料。敦煌的药师经变与弥勒经变相比,有更多的净土意匠,如有宝池、化生、不鼓自鸣等画面,有的还径称药师经变为药师净土经变。另外,药师经变与西方净土变的说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壁画中的阿弥陀世界和药师世界的部分景观完全相同,可以肯定那些画工所使用的是同一种画稿。
药师信仰在中国、日本等地广泛流行,从西域到中原的石窟以及日本的寺院里,都保留有药师图像,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的药师信仰资料尤为丰富。但药师信仰在印度本土没有留下造像和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敦煌药师图像的研究既要为有关佛教中国化与世界化的研究作出贡献,又为印度佛教的发源性研究提供了辅助性史料,可谓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
这次入手《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纯粹是因为对敦煌艺术的迷恋,以及对佛像的独特情感。我一直认为,敦煌壁画和塑像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承载着古人精神世界的艺术瑰宝。而弥勒佛和药师佛,作为佛教中两位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佛陀,在敦煌的呈现,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书拿到手,就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厚实的封面,考究的纸张,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那些高清复原的壁画和塑像图片,色彩鲜艳,细节逼真,让我仿佛置身于宁静的石窟之中,近距离感受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身份以及其乐观向善的形象非常着迷。书中对弥勒佛造像的解读,我尤为期待。是否会详细介绍弥勒佛从胁侍菩萨到未来佛的演变过程?在敦煌,弥勒佛的造像又有哪些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弥勒佛的“降魔印”和“吉祥坐”等经典形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而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十二大愿”所传达的救赎和希望,对于历经苦难的古代社会而言,无疑是重要的精神支柱。我期待书中能深入解读药师佛的形象,例如他手中药钵所盛放的“甘露”,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十二药叉大将”的意义。这些细节的解读,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药师佛信仰的内涵。 我一直觉得,敦煌艺术的精髓在于其细节之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表情,以及塑像的手势、比例等,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相结合?这些细致的分析,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信息。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是如何在中原地区传播,又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在敦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敦煌艺术的形成至关重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颜料的来源,以及它们在壁画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绿色、红色等色彩的运用,如何营造出神秘、庄严的氛围?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艺术书籍,不仅要展示美,更要启发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以及它们在敦煌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精装版,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营造了一种非常棒的阅读氛围。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更获得精神的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次入手《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完全是源于对敦煌艺术和佛教造像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敦煌的艺术作品,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情怀,而弥勒佛和药师佛作为佛教中重要的佛陀形象,在敦煌的演绎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十分精美,厚重的质感,细腻的纸张,都透露出一种高级感。翻开书页,高清的图片瞬间吸引了我,色彩鲜艳,细节清晰,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石窟之中,近距离欣赏佛陀的庄严与慈悲。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身份及其乐观向善的教义非常着迷。书中对弥勒佛造像的解读,我尤为期待。是否会详细介绍弥勒佛从胁侍菩萨到未来佛的演变过程?在敦煌,弥勒佛的造像又有哪些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弥勒佛的“降魔印”和“吉祥坐”等经典形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而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十二大愿”所传达的救赎和希望,对于历经苦难的古代社会而言,无疑是重要的精神支柱。我期待书中能深入解读药师佛的形象,例如他手中药钵所盛放的“甘露”,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十二药叉大将”的意义。这些细节的解读,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药师佛信仰的内涵。 我一直觉得,敦煌艺术的精髓在于其细节之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表情,以及塑像的手势、比例等,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相结合?这些细致的分析,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信息。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是如何在中原地区传播,又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在敦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敦煌艺术的形成至关重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颜料的来源,以及它们在壁画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绿色、红色等色彩的运用,如何营造出神秘、庄严的氛围?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艺术书籍,不仅要展示美,更要启发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以及它们在敦煌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精装版,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营造了一种非常棒的阅读氛围。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更获得精神的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次入手《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完全是出于对敦煌艺术和佛教造像的纯粹热爱。我一直觉得,敦煌的壁画和塑像,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情怀,而弥勒佛和药师佛作为佛教中两位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佛陀,在敦煌的演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书拿到手,就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厚重的封面,考究的纸张,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那些高清复原的壁画和塑像图片,色彩鲜艳,细节逼真,让我仿佛置身于宁静的石窟之中,近距离感受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身份以及其教义中蕴含的乐观与希望充满好奇。书中对弥勒佛造像的解读,我尤为期待。是否会深入分析弥勒佛在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演变?例如,书中是否会着重讲解弥勒佛标志性的“弥勒笑”,以及它所传达的哲学寓意,还有那些不同姿态的弥勒佛,它们分别象征着怎样的宗教含义。 而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十二大愿”所传达的救赎和疗愈,对于古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药师佛的形象,比如他手中药钵中盛放的“甘露”所象征的意义,以及他身边的“十二药叉大将”的排列及其各自的功用。这些细节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药师佛信仰的精髓。 我一直认为,敦煌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性。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表情,以及塑像的手势、比例等,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相联系?这些细致的分析,能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背后的文化信息。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传入中原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在敦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敦煌艺术的形成至关重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颜料的来源,以及它们在壁画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绿色、红色等色彩的运用,如何营造出神秘、庄严的氛围?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艺术书籍,不仅要展示美,更要启发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以及它们在敦煌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精装版,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营造了一种非常棒的阅读氛围。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更获得精神的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次入手《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完全是出于一个纯粹的“颜控”和对佛教艺术的迷恋。我一直觉得,敦煌的艺术,尤其是那些壁画和塑像,美得令人窒息,蕴含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宗教力量。而弥勒佛和药师佛,这两个在佛教故事里常常出现的角色,在敦煌的演绎,总会带给我无限的遐想。 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的精装设计惊艳了。厚重而富有质感的纸张,考究的封面图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就飘来,仿佛置身于古老的藏经阁。然后,那些高清的图片就一下子吸引了我,色彩的层次感,线条的流畅性,还有那些佛陀慈祥而庄严的面容,都让我看得目不转睛。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身份和其乐观向善的形象充满好奇。在敦煌的语境下,弥勒佛的造像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色?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弥勒佛的几个经典手印,例如“说法印”和“禅定印”,以及它们在敦煌的代表性作品?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弥勒佛不同时期造像风格的对比,例如早期犍陀罗风格的影响,以及后期汉传佛教的演变。 而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十二大愿”所传递的希望和救赎,在那个充满苦难的古代社会,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解读药师佛造像的各个要素,比如他手中药钵所盛放的“甘露”,以及他身边的“十二药叉大将”的形象和象征意义。这些细节的讲解,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药师佛信仰的内涵。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分析。敦煌壁画之所以如此震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运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各种矿物颜料的来源,以及不同颜色在壁画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代表的虚空,红色代表的功德,这些都会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深度。 我一直觉得,艺术是文化的载体,而敦煌艺术更是如此。这本书是否会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去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的形象演变?例如,佛教如何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又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敦煌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造像工艺的介绍。那些精美的泥塑和石刻,是如何在简陋的工具下完成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工匠的技艺,或者当时的一些制作流程?这些内容能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毅力。 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很厚重,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图文并茂的简单介绍,更能提供一些学术性的分析和见解,让读者能够对敦煌的弥勒佛和药师佛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我一直喜欢那种能够带给我“顿悟”感觉的书籍。当我翻阅那些精美的图片,阅读那些深刻的文字时,我期待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这本书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让我非常期待的。 总而言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带来了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它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次入手《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完全是出于我对敦煌艺术和佛教造像的深厚兴趣。我一直觉得,敦煌的壁画和塑像,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古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而弥勒佛和药师佛,作为佛教中备受尊崇的佛陀,在敦煌的艺术呈现,一定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这本书的精装设计非常考究,厚重的纸张,精美的封面,拿在手中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书页,那些高清复原的壁画和塑像图片,色彩鲜艳,细节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石窟之中,近距离感受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形象以及其教义中蕴含的乐观与希望充满好奇。书中对弥勒佛造像的解读,我尤为期待。是否会深入分析弥勒佛在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演变?例如,书中是否会着重讲解弥勒佛标志性的“弥勒笑”,以及它所传达的哲学寓意,还有那些不同姿态的弥勒佛,它们分别象征着怎样的宗教含义。 而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十二大愿”所传达的救赎和疗愈,对于古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药师佛的形象,比如他手中药钵中盛放的“甘露”所象征的意义,以及他身边的“十二药叉大将”的排列及其各自的功用。这些细节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药师佛信仰的精髓。 我一直认为,敦煌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性。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表情,以及塑像的手势、比例等,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相联系?这些细致的分析,能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背后的文化信息。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传入中原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在敦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敦煌艺术的形成至关重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颜料的来源,以及它们在壁画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绿色、红色等色彩的运用,如何营造出神秘、庄严的氛围?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艺术书籍,不仅要展示美,更要启发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以及它们在敦煌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精装版,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营造了一种非常棒的阅读氛围。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更获得精神的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次入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纯粹是因为最近对佛教艺术,特别是敦煌的造像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敦煌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宏伟壮丽的视觉呈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情怀,而弥勒佛和药师佛作为佛教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佛陀形象,在敦煌的演绎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精美的封面设计,都透露着一种匠心。拿到手的时候,就有种想要立即翻阅的冲动。翻开书页,那些高清的图片瞬间吸引了我,色彩饱满,细节清晰,让我仿佛能直接感受到石窟壁画的肌理和塑像的质感,这是普通照片难以比拟的。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形象和其乐观向善的教义非常感兴趣,而药师佛的“琉璃光”和“十二大愿”,更是给人以希望和慰藉。这本书以这两个佛陀为切入点,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敦煌艺术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从目前的初步浏览来看,书中对于弥勒佛和药师佛造像的对比分析,做得相当细致。我特别留意到书中会区分不同时期、不同洞窟的造像风格,这种研究方法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出佛教造像在敦煌的演变过程和地域特色。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造像的细节进行深入解读。例如,弥勒佛在不同姿态下的手印所代表的含义,或者药师佛造像中出现的“日月”符号所象征的意义。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造像背后深层含义的关键,如果能有专业的解读,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收获。 我一直觉得,敦煌的艺术不仅仅是宗教的,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和文化交流。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是如何与当时的世俗文化相结合,并成为普通民众寄托情感、寻求慰藉的象征? 同样,对于药师佛,我很好奇他在敦煌的造像,是否会与其他佛教流派有所融合,或者是否会有独特的本土化表现?书中关于药师佛“十二药叉大将”的描绘,以及这些护法神像的意义,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 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很厚实,这让我对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造像的简单罗列和描述,更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宗教思想和艺术价值,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信仰体系的图景。 我喜欢那种能够带给我全新视角的书籍。这本书的精装版,无论是从视觉还是阅读体验上,都给我一种非常高级的感觉。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本导览,带领我走进敦煌的石窟,去亲身感受那份神圣与庄严。 总的来说,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它不仅是一本艺术画册,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深度的文化读物,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去发现更多关于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的神奇故事。
评分这次入手《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完全是出于对敦煌艺术和佛教造像的纯粹热爱。我一直觉得,敦煌的壁画和塑像,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古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而弥勒佛和药师佛,作为佛教中备受尊崇的佛陀,在敦煌的艺术呈现,一定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这本书的精装设计非常考究,厚重的纸张,精美的封面,拿在手中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书页,那些高清复原的壁画和塑像图片,色彩鲜艳,细节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石窟之中,近距离感受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形象以及其教义中蕴含的乐观与希望充满好奇。书中对弥勒佛造像的解读,我尤为期待。是否会深入分析弥勒佛在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演变?例如,书中是否会着重讲解弥勒佛标志性的“弥勒笑”,以及它所传达的哲学寓意,还有那些不同姿态的弥勒佛,它们分别象征着怎样的宗教含义。 而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十二大愿”所传达的救赎和疗愈,对于古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药师佛的形象,比如他手中药钵中盛放的“甘露”所象征的意义,以及他身边的“十二药叉大将”的排列及其各自的功用。这些细节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药师佛信仰的精髓。 我一直认为,敦煌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性。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表情,以及塑像的手势、比例等,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相联系?这些细致的分析,能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背后的文化信息。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传入中原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在敦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敦煌艺术的形成至关重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颜料的来源,以及它们在壁画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绿色、红色等色彩的运用,如何营造出神秘、庄严的氛围?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艺术书籍,不仅要展示美,更要启发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以及它们在敦煌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精装版,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营造了一种非常棒的阅读氛围。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更获得精神的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次入手《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完全是出于对敦煌艺术和佛教造像的纯粹热爱。我一直觉得,敦煌壁画和塑像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凝聚了无数匠人心血和信仰的艺术瑰宝。而弥勒佛和药师佛,作为佛教中两位广受欢迎的佛陀,在敦煌的艺术呈现,一定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精美,触感极佳的封面,厚实的纸张,都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打开书页,那些高清的壁画和塑像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清晰可见,让我仿佛亲身置于敦煌的石窟之中,感受那份神圣与庄严。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形象及其教义中的乐观与希望感到着迷。书中对弥勒佛造像的解读,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是否会详细解析弥勒佛在敦煌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的造像特点?例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弥勒佛的“交脚弥勒”形象,以及其所象征的意义,还有那些不同姿态的弥勒佛,它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宗教内涵。 而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十二大愿”所传递的救赎和疗愈,在古代社会无疑给予了人们巨大的精神慰藉。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药师佛的形象,比如他手中药钵的象征意义,以及他身边“十二药叉大将”的排列和功用。这些细节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药师佛信仰的精髓。 我一直认为,敦煌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性。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表情,以及塑像的手势、比例等,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相联系?这些细致的分析,能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背后的文化信息。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传入中原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在敦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敦煌艺术的形成至关重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颜料的来源,以及它们在壁画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绿色、红色等色彩的运用,如何营造出神秘、庄严的氛围?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艺术书籍,不仅要展示美,更要启发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以及它们在敦煌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精装版,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营造了一种非常棒的阅读氛围。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更获得精神的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次入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完全是出于对敦煌艺术的长期好奇和对佛教造像的个人兴趣。我一直觉得,敦煌壁画和塑像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无数匠人智慧和虔诚的结晶,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对未来的期盼。尤其是在了解了敦煌艺术的宏伟与复杂之后,总觉得需要一本能够深入浅出的读物来系统梳理,而这本精装版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我一直以来的渴望。 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打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敦煌石窟之中。翻阅目录,选题就让我眼前一亮——将弥勒佛和药师佛这两个在佛教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佛陀作为切入点,这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身份和药师佛的“琉璃光”愿力充满了遐想,想象着在敦煌的语境下,这两位佛陀的形象和教义是如何被生动演绎和传播的。 从第一眼翻阅的内容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那些壁画和塑像的高清复原图片,色彩鲜艳,细节毕现,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到佛陀的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衣袍的纹理,这些都是在实际参观中难以捕捉到的。我尤其留意到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弥勒佛和药师佛造像的对比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梳理,对于理解佛教造像的演变轨迹和地域特色非常有帮助。 我一直对佛教造像中的细节有着特别的关注。比如,弥勒佛的“定印”和“说法印”,在不同的造像中有着细微的差异,这背后可能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样,药师佛的“左手持药钵,右手施无畏印”的标准形象,在敦煌的呈现方式上,是否也有着独特的诠释?这本书会不会深入解读这些细节,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思想相联系,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这本书的精装版设计,本身就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典雅的阅读氛围。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以及那些令人惊叹的插图,都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解读,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在营造画面氛围中的作用,都值得深入探究。 我一直对弥勒佛在民间信仰中的普及程度感到好奇。弥勒佛的慈悲、乐观和“兜率内院”的净土,对于普通信众而言,无疑是一种精神寄托。这本书会否探讨弥勒佛造像在敦煌的广泛分布,以及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也会涉及关于弥勒佛转世、成佛的传说,并与敦煌的艺术形象相对应? 而药师佛,作为“十二大愿”的践行者,在病苦忧愁的时代,更是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书中对药师佛造像的解读,是否会触及到“十二药叉大将”的形象,以及他们守护药师佛国度的故事?这些细节的呈现,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药师佛信仰的理解。 我注意到书的篇幅相当可观,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一本好的图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需要有逻辑的梳理和深刻的见解。我希望作者能够将弥勒佛和药师佛这两个主题,在敦煌这个宏大的艺术背景下,进行有机的融合与阐释,而不是简单的罗列。 从目前的浏览来看,这本书的图片质量是极高的,这对于研究艺术史和宗教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希望书中不仅有图片的展示,更有对这些图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真正“读懂”敦煌。 我喜欢这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精装版,无论是作为案头的参考书,还是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都显得非常得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弥勒佛的慈悲与药师佛的智慧,去感受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次入手《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纯粹是出于我对敦煌艺术和佛教造像的迷恋。我一直觉得,敦煌的壁画和塑像,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情怀,而弥勒佛和药师佛作为佛教中两位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佛陀,在敦煌的演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书拿到手,就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厚重的封面,考究的纸张,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那些高清复原的壁画和塑像图片,色彩鲜艳,细节逼真,让我仿佛置身于宁静的石窟之中,近距离感受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我一直对弥勒佛的“未来佛”身份以及其教义中蕴含的乐观与希望充满好奇。书中对弥勒佛造像的解读,我尤为期待。是否会深入分析弥勒佛在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演变?例如,书中是否会着重讲解弥勒佛标志性的“弥勒笑”,以及它所传达的哲学寓意,还有那些不同姿态的弥勒佛,它们分别象征着怎样的宗教含义。 而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十二大愿”所传达的救赎和疗愈,对于古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药师佛的形象,比如他手中药钵中盛放的“甘露”所象征的意义,以及他身边的“十二药叉大将”的排列及其各自的功用。这些细节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药师佛信仰的精髓。 我一直认为,敦煌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性。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表情,以及塑像的手势、比例等,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相联系?这些细致的分析,能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背后的文化信息。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在敦煌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传入中原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在敦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敦煌艺术的形成至关重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颜料的来源,以及它们在壁画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绿色、红色等色彩的运用,如何营造出神秘、庄严的氛围?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艺术书籍,不仅要展示美,更要启发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以及它们在敦煌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精装版,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营造了一种非常棒的阅读氛围。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更获得精神的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本充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