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永增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
  • 彩塑
  • 艺术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精装
  • 中国艺术
  • 雕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69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382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解读敦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1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学术大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传世经典。
敦煌的全方位呈现,再现千年文明。

内容简介

塑造佛像有哪些规范?
敦煌彩塑如何制作?
北朝彩塑如何融汇中西?
隋代雕塑如何承前启后?
唐代彩塑为什么偏重写实?中唐之后的彩塑为什么渐入衰境?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阐释了千余年间的石窟开凿史上,敦煌塑像的发展与演变,详细论述了敦煌莫高窟现保存有北凉等十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余尊,浮塑1000余身,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原作14000余身的发展演变。

作者简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
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刘永增,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佛教美术史研究,近年从事敦煌密教美术研究。独著或合著有《敦煌石窟艺术 莫高窟第158窟》、《敦煌石窟全集·雕塑卷》、《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等,于中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八十余篇。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中原与西域的艺术交汇
1.最早出现在敦煌石窟的是哪位菩萨? 26
2.北魏敦煌塑像有来自中原的风格吗? 33
3.北魏石窟中为什么出现释迦苦修像? 40
4.为什么说释迦多宝诠释了《妙法莲华经》? 44
5.西魏彩塑出现了什么新风? 49
6.莫高窟最大中心塔柱窟具有哪些功用和特点? 55
第二章 承前启后的汉风胡韵
1.为什么说隋代雕塑承前启后? 66
2.隋代为什么塑造弥勒三会造像? 74
3.隋代怎样表现释迦牟尼与十大弟子?  81
第三章 世俗形象感动世俗
1.为什么称莫高窟初唐时期的造像为贞观样式?  94
2.是谁塑造了莫高窟的南大像和北大像? 108
3.初盛唐时期最美的群体圆塑在哪里? 113
4.为什么写实的盛唐造像动人心魄? 123
5.盛唐之盛的洞窟是哪座? 136
6.盛唐彩塑如何凸显富丽与华贵? 144
第四章 从清新的吐蕃造像到渐入衰境
1.为什么说吐蕃治下敦煌造像唐风依旧? 156
2.敦煌最大的释迦涅槃像美在哪里? 168
3.晚唐夕照留下多少余辉? 176
4.敦煌彩塑的绝响尚有几许余音? 182
附录 敦煌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前言/序言

前 言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其地域包括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及恒河流域(今印度)。早期的佛教为无偶像崇拜,信奉者认为偶像是对圣人的不敬,因此仅以法轮、足迹、菩提树以及宝座来表示佛陀的存在。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公元1世纪统治印度的贵霜王朝最早将佛陀的形象铸造在金币上。贵霜王朝是由从黄河西部地区西迁的大月氏人建立的。这一地区的雕塑称犍陀罗(Gandhara,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部一带)美术,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曾对中国的佛教造像产生了较多的影响。位于恒河以南的马图拉(Mathura,旧译秣菟罗,今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地区)地区也开始用石材雕刻,称为马图拉美术。其佛陀造像虽受到北方影响,但基本是出自印度本土的艺术,特别是药叉女造像,极具地域特征。
佛教东传的过程也是一个佛教艺术于流传各地逐渐本土化的过程。在一些无法采集到适宜雕刻的石材的地区,人们因地制宜地采用了金铜、泥塑、木雕、陶塑等方法来塑造佛像。如巴米扬(Bamiyan,今阿富汗喀布尔市西北230公里)石窟即为泥塑,具有印度笈多王朝时代的特点,壁画则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而哈达(Hadda,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南10公里)地区的造像则多为模制,模制塑像上还施以彩绘,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彩塑。哈达的造像,将冷峻的犍陀罗雕刻和浑厚的印度造像融为一体,以全新的造型方法、写实的技法,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佛教造像。
敦煌有着深厚的中原文化根基,造型艺术也有着自己的传统。汉代的敦煌,在生活用具上已经制作出相当精美的雕塑作品。西凉时,国君李暠曾在敦煌建造宗庙以祭祀先祖。公元4世纪,敦煌已发展为“村坞相属,多有寺塔”的佛教圣地,敦煌石窟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敦煌地处边陲,社会相对稳定。在地方豪门权贵和百姓累世开凿下,敦煌石窟逐渐发展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胜地。加之来自中原各地的西行僧侣和躲避战乱的富有之家、被贬的儒雅之士不断聚集敦煌,他们的智慧与财力,无疑也推动了石窟的创造和保护。相反,中原由于战火频仍、政治动荡,随着一个个王朝的湮灭、一座座寺庙的焚毁,唐代以前的佛教彩塑几于荡尽,现存的仅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五台山大佛光寺、南禅寺等处。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石窟是中国最重要的彩塑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开凿在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建筑规模多属中小型,也有一些大型的洞窟。从形制上讲,石窟可分为禅窟、中心塔柱窟、覆斗顶窟、大像窟和背屏窟五种形式。由于石窟坐西向东,西壁则是洞窟的中心所在,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洞窟,大都在西壁的中央塑造佛像。石窟内塑有佛像并绘有壁画。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初创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为沙门乐僔开凿。其后法良禅师亦从东届此,于僔师窟侧相继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此后,笃信佛教的瓜州刺史东阳王元荣与建平公于义亦大兴佛教,莫高窟的开窟造像由此兴盛起来。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和自然的损坏,初创期的石窟已不可考,现存最早的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上半叶的北凉时期。
莫高窟现保存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等十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彩塑两千余尊,浮塑一千余身,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原作一千四百余身。在千余年间的石窟开凿史上,敦煌塑像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即发展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三个历史时期,历时一百八十年。洞窟多为中心塔柱窟,西魏以后出现了覆斗顶窟。塑像主要有主体性雕塑,也有一些附属的影塑。主体性的雕塑多指塑造于中心柱四面或西壁的佛、菩萨像,是人们礼拜的对象,如弥勒像、释迦像和释迦多宝并坐像。以造像题材分,有说法像、禅定像、思惟像、苦修像等。主尊两侧多侍有菩萨,北周时出现了弟子造像。附属的影塑有飞天、供养菩萨,以及龛楣上装饰的交龙和神王、龙头等柱头装饰。
中期为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三百余年。洞窟形制多为覆斗顶窟。一般在窟室正面开凿大龛,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少者三五身,最多的达到二十八身。佛像有释迦牟尼、弥勒、阿弥陀和释迦多宝并坐像,同时出现了三世佛和弥勒三会说法像,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菩萨。有些洞窟的窟室中央还设立须弥坛,坛上列置佛、弟子、菩萨群像。除此之外,唐代石窟中还出现了以特定主题为内容的大像窟和涅槃窟,这两类洞窟,无论在塑像的规模还是塑造的技法上,都反映了唐代在政治上的强盛和经济上的繁荣。
晚期为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历时460余年。五代承袭了晚唐时出现的背屏窟,这类洞窟规模宏大,多开凿在莫高窟的下层,因此塑像多遭破坏。宋代55窟,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弥勒三会说法像,除倚坐的弥勒佛像外,塑有弟子、菩萨、天王和金刚力士,数量也多至十余身,是了解莫高窟晚期雕塑不可多得的作品。西夏时期大多是重修前代洞窟,保存完好的仅有491窟出土的供养天女像。元代洞窟的内容为汉密(汉地佛教与藏密)并重,壁画不乏佳作,遗憾的是却没有留下任何雕塑作品。
0-1 公元1至2世纪的犍陀罗造像
0-2 公元2世纪的印度马图拉造像
0-3 公元2世纪的印度马图药叉女
0-4 北朝中心塔柱窟
0-5 隋代覆斗顶三龛殿堂窟
0-6 唐代中心佛坛窟
中唐 榆林窟25窟
0-7 晚唐背屏佛坛窟
敦煌彩塑是怎样制作的?
敦煌石窟的岩体构造属于酒泉系砾石岩层,是由细沙和砾石沉积粘结而成,因此不能像印度的犍陀罗或马图拉那样进行雕刻,只能采用泥塑装彩的工艺进行造像,后世称作“彩塑”。其实泥塑装彩的彩塑与石雕是相同的,石雕也需要装彩。犍陀罗的造像看上去好像是素面石雕,但是在很多造像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使用色彩的痕迹。
作为石雕,不但是造像的前面,包括头顶、身后,甚至是足底都进行完全雕刻的被称之为圆雕。因此,敦煌彩塑大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雕,或称之为圆塑,而是接近圆塑的高浮塑。高浮塑一类的造像主要塑在佛龛内部,因有龛壁的遮挡,礼拜者无法观察到塑像的侧面,塑像的身体厚度被轻度地压缩。此外还有少量的圆塑和影塑。圆塑主要塑于中心佛坛和龛沿两侧,如205窟和196窟的中心佛坛,384窟的供养菩萨都属于圆塑。影塑有人字坡上的椽枋,龛梁、龛楣上的装饰以及模制的影塑飞天等。
敦煌塑像的制作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以本地生长的红柳、杨柳为塑像的中心骨架,骨架上捆敷的芦苇或芨芨草采自大泉河上游或敦煌周遍的农村。塑泥则更容易采集,为窟前大泉河岸上沉淀的澄板土和细沙。以高浮塑为例,敦煌彩塑的制作工艺大致为:
1、先在墙壁上横向楔入木楔,将木楔和埋入地下的中心骨架捆扎在一起,再敷以苇草或芨芨草制成塑像的形体骨架。
2、以较粗的塑泥塑出大形,再敷以中泥和较细的表泥。在塑造面部、衣纹、手足时,通常以捏、塑、贴、压、削、刻等手法塑出塑像的细部,待干燥后再装饰色彩。
3、装彩用点、染、刷、涂、描、贴等绘制技法表现,即使用绘塑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肌肤、须发、服饰、台座,使完成后的塑像富有神韵和质感。
由于这些塑像大多是以树木的枝条为骨架,再在木骨上敷以草泥,最后妆彩完成的,学者们又称之为木骨泥塑。除木骨泥塑外,还有石胎泥塑,如通高34.5米的第96窟和27米的第130窟的弥勒佛倚坐像,第158窟和第148窟的释迦涅槃像都属于石胎泥塑。石胎泥塑大多用在巨型雕塑上,是在崖壁上直接凿出造像的大形,再敷以草泥塑造而成的。
影塑是一种模制技法,是在一个事先制作好的阴模上填充塑泥,然后干燥而成的一种造型手段。敦煌早期石窟中造像的面部、手足、冠饰以及龛楣装饰、菩萨冠饰等许多造像的部件都采用模制。此外模制还用于伎乐天、千佛的塑造,如早期石窟中心柱上的伎乐天,第428窟四壁上层的千佛都属于影塑。影塑或者说以模制塑像,产生在佛教造像活动有了一定规模后。模制塑像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造像部件,只要这些部件上施以不同的色彩,再进行组合整形就可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在阿富汗的哈达、迦拉拉巴德,我国新疆的和田、库车地区,甘肃省的敦煌、酒泉、张掖等一些以泥塑为造型手段的地区都发现过大量的模制塑像。因此可以说,模制塑像是佛教造像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造型手段。
0-8 细砂岩彩绘佛像

现藏敦煌研究院
这尊细砂岩石像雕刻精美,表面敷彩装饰。出自莫高窟前的遗址中,但不知当时供奉在何处,窟室内至今没发现有石质佛像。该石材的开采地点应在莫高窟不远处五个墩下的采石场中。
0-9 模塑成型的塑像面部
盛唐
现藏敦煌研究院
这是模塑成型的塑像面部,厚约1.5厘米,后面内凹,出土于第450窟。从丰满的面部形象看,应为唐代制作。模塑的作用是可以加快制作塑像的进度,先作好头部的大型,然后将预制好的脸模贴上,很快就可以成型。
0-10 捆扎芦苇的木骨架
0-11 塑像腿部残件
盛唐
现藏敦煌研究院
这件塑像残件的断裂处,可以清楚的看到敦煌泥塑的制作过程,中心用木骨架,周围用麻绳缠芦苇,外层再敷泥上彩,成为精美的彩塑艺术品。
制作佛像有哪些规矩?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初传期的佛教活动主要以经典的翻译为主,所以才有了老子化胡、伊存口授浮屠经等传说。同时,佛教造像也传入了我国,于是又有了明帝夜梦金人,蔡愔于月氏得佛像经卷,以白马驮回洛阳,即白马负书等传说。这些传说虽多属文献记载,难免有一些夸大或附会的成分,但却客观地反映了佛教初传我国时的一些情况。
佛教造像起源于公元前2~1世纪的印度,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佛教考古学的调查证明,成规模的佛像制作起源于印度的犍陀罗和马图拉地区。一般说来,犍陀罗的雕刻有明显的希腊、罗马文化特征,马图拉的雕刻是基于印度传统文化的产物。但是,既然是宗教雕刻,就必须遵循这一宗教所特有的规范,在佛教世界里,将这种规范和标准称之为相好标准。
“相好”一词指的是在雕刻或绘制佛像时必须遵循的造像规则。所谓“相”有三十二相,“好”有八十种好。佛经上说,释迦牟尼生来就和常人有着许多不同。他出生时,是从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肋生出,生下来就能行走。孩童之时,兵戎杂术、咒语书论无所不能。不仅如此,他还具备与常人不同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若治国,可作转轮圣王圣贤明君;若出家,可为觉者教化众生。总之,他是释迦族的圣人,是伟大的觉者。
佛经上讲,三十二相就是大丈夫之相,是三十二种常人无法具备的异人之相,如指间缦网相、两手过膝相、眼目绀青相、眉间白毫相、顶上肉髻相等。八十种好和三十二相大致相同,无非是说释迦牟尼的行止坐卧身形音色有别于常人。那么,佛教的这些相好标准是怎样产生的呢?佛教造像又为什么要遵循这些相好标准呢?
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见于《阿含经》等各类经典。佛教史学家们认为,《大正藏》阿含部类的经典是最早期的佛教经典,但这只能说明它是最接近释迦牟尼的学说和思想,而不能确定都是释迦牟尼亲口所说的。从佛教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上看,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之类的相好标准,应该是佛教造像活动有了一定发展之后的产物。在印度,无论犍陀罗还是马图拉,造像的主要原料都是石材。在石头上雕刻手指等细小部位时,不但在雕刻时容易发生断裂,而且在日后也难以维护,如果将五个指头连在一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里的指间缦网相也许就是在这样的造像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两手过膝相、眼目绀青相、身黄金色相等无非都是一些异人之相。在莫高窟,北朝至初唐时代造像的眼目中镶嵌的绿色铜片,也许就表示眼目绀青相。眉间白毫相,可能源于面部的装饰。在犍陀罗的雕刻中,有的是在眉间刻出(或画出)右旋白毫,有的却在眉间镶嵌宝石。顶上肉髻相实际上就是一种发髻,在马图拉雕刻中,有些如来像的头顶并不作剃发形,而是刻有细密的发丝,有的干脆就将肉髻雕成发髻。在犍陀罗,如来肉髻多呈波状发,与其说表现的是顶骨,倒不如说是经过梳理后的发髻。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相好标准,到了后来就成了人们造像时必须遵循的规范。相反,根据这些相好标准制作的佛像也成了人们礼拜的对象。《观佛三昧海经》等一些禅观类经典中说,无论是坐禅还是在礼佛时都应该观像,所谓观像主要是观察和体味佛像的三十二像和八十种好。还说观像有顺观和逆观两种方法,从顶骨相开始向下逐次观察直至足下千辐轮相者为顺观,反之则为逆观。这些从佛教造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相好标准,后来又成了人们礼拜佛像时的一种程序和方法。因此可以说,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这些相好标准产生在佛教的造像活动中,从而又指导了佛像的制作和佛教的信仰活动。
0-12 壁画中的释迦造像
壁画中的释迦造像清晰地诠释了“相好”,如顶上肉髻相、眼目绀青相、眉间白毫相、指间缦网相、两手过膝相,并留下释迦造像的比例线。
北魏 莫高窟251窟
0-13 释迦造像
释迦牟尼头顶生髻,长耳双垂,手指间生缦网,施无畏印和与愿印,结跏趺坐。
穿越千年风沙,触摸三危神韵——《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考古报告,也非冰冷的学术论文集。它是一扇通往千年前敦煌的窗,一双触碰历史灵魂的手。我们将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引领您走进敦煌石窟中那令人惊叹的彩塑世界,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宗教信仰与艺术匠心。 一、 尘封千年的艺术宝藏:不止于“形”的震撼 敦煌彩塑,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它们静默地伫立在石窟之中,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鲜活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本书将带您细致入微地审视这些艺术珍品: 塑像的神情与姿态: 从庄严慈祥的佛陀,到威武雄壮的弟子,再到姿态曼妙的飞天,每一尊彩塑都拥有独特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些细节,体会艺术家如何通过微妙的捏塑和神态捕捉,赋予石像生命力,传递佛教的教义与情感。您将看到佛陀的悲悯,菩萨的端庄,罗汉的沉思,力士的刚毅,以及飞天在空中翩跹的灵动。 服饰与纹饰的考究: 敦煌彩塑的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生动写照。从佛陀袈裟的层叠褶皱,到菩萨瓔珞的精致华丽,再到供养人的时代特征,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和描绘。本书将带您领略古代匠师如何运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人物的衣着风貌,从中窥见古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与物质文化。 色彩的生命力: 尽管历经漫长岁月,敦煌彩塑的色彩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本书将引导您关注那些残存的颜料,分析其构成与技法,想象当年它们如何以饱满、鲜艳的姿态,极大地增强了彩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我们将探讨古代颜料的来源、制作工艺,以及色彩在佛教艺术中的象征意义,感受“色”与“空”的辩证关系。 材质与工艺的智慧: 敦煌彩塑的材质多样,工艺精湛。从泥塑到石塑,从模型到实塑,匠师们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位置,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技法。本书将为您揭示这些古老工艺的奥秘,了解匠人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如此宏伟且精细的艺术品,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 跨越时空的对话:彩塑背后的文化密码 彩塑不仅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解读敦煌彩塑,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佛教传播的足迹: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重镇,其彩塑艺术融合了中原、西域乃至印度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土传播、发展、演变的过程。本书将梳理彩塑在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的风格差异,分析其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以及如何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敦煌彩塑体系。 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 在这些神佛形象之外,彩塑中也融入了大量世俗的元素。供养人的形象、乐舞伎的造型、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敦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服饰制度的宝贵资料。本书将带您从这些细节中,发掘隐藏的社会信息,还原一个鲜活的古代敦煌。 信仰与精神的寄托: 佛教彩塑的核心在于其宗教意义。它们是信徒的精神寄托,是僧侣的修行媒介,也是向世人传达教义的形象载体。本书将探讨彩塑在佛教寺院中的功能,分析不同佛像、菩萨像所代表的佛教思想,以及它们如何满足了古人的精神需求,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希望的宗教世界。 艺术流派的演变: 敦煌彩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从早期的粗犷朴拙,到盛唐的雍容华贵,再到晚期的秀骨清像,每一个时期的彩塑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书将通过对比不同洞窟、不同时期的彩塑,梳理出其艺术风格的流变轨迹,帮助您理解敦煌彩塑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 三、 精装呈现,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并非一本普通的图册,它以极高的品质,致力于为您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高清图像,细节尽显:本书精选了大量珍贵的敦煌彩塑高清图像,许多细节甚至是前所未见的。通过精湛的印刷技术,每一个肌理、每一处色彩、每一道纹饰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 专业解读,深入浅出:本书邀请了多位在敦煌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从考古、艺术史、文化史等多个角度,对彩塑进行深入解读。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彩塑艺术的魅力。 编排精良,赏心悦目:本书的编排设计匠心独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每一页都经过精心考量,力求将最美的彩塑呈现给读者,让您在翻阅之间,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千年的艺术对话。 精装品质,典藏之选: 本书采用高品质精装,装帧典雅,触感温润。它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适合作为馈赠亲友或自我收藏的佳品。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 邀您一同踏上这场跨越千年的艺术朝圣之旅。在这里,您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探索者。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敦煌彩塑那永不褪色的生命力与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入手了这本《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感觉就像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厚礼。从书的整体设计到内页的印刷,都透露着一股严谨而精美的气息,让人一看就心生好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些精选的敦煌彩塑图片,细节之丰富,色彩之还原,简直令人惊叹。我仿佛能够看到塑像表面细微的裂纹,感受到它们身上流淌的岁月痕迹,以及那斑驳色彩背后蕴含的生命力。本书的文字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艺术史上的名词,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读者的方式,去解读这些彩塑。书中会从塑像的姿态、表情、服饰等方面入手,去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在当时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人物神情的揣摩,比如某个罗汉眉宇间流露出的悲悯,或者某个飞天回眸时的灵动,这些细微之处,都被作者捕捉并用文字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我感觉这些塑像仿佛拥有了自己的呼吸和情感。此外,本书还对不同时期彩塑的技法和风格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敦煌彩塑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如何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它让我明白,敦煌彩塑不仅仅是孤立的艺术品,它们是历史的脉络,是文化的符号,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从“看热闹”提升到了“看门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奥秘。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了,沉甸甸的书本握在手里,那种质感就足够让人心生欢喜。我一直对敦煌的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静静矗立了千年的彩塑,它们穿越了历史的风沙,带着那个时代的呼吸和情感,以一种沉默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诉说着故事。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高清、细腻的彩塑照片,每一个细节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那些斑驳的色彩,感受到工匠们指尖留下的温度。书中不仅有那些耳熟能详的菩萨、佛陀形象,还有许多鲜活的供养人、力士、飞天等等,他们形态各异,神情生动,无论是庄严慈悲的佛陀,还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供养人,都仿佛拥有了生命,跃然纸上。让我特别惊喜的是,本书的讲解部分,并没有落入空泛的艺术史论述,而是从一个更贴近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去解读这些彩塑背后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展示了“美”,更试图去阐释“为什么美”,去挖掘这些艺术品在创作时所承载的宗教信仰、社会风貌、技术成就,甚至工匠们的内心世界。例如,书中对某个罗汉面部表情的刻画,并非简单地说“表情逼真”,而是会结合当时佛教的教义,分析这种表情所代表的禅定境界,或是对世俗苦难的洞察,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理解和欣赏。此外,书籍的装帧也极具匠心,硬壳精装,纸张厚实,印刷精美,色彩还原度极高,捧在手里有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这本身就是对敦煌艺术的一种致敬。我确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彩塑的图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与古老灵魂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深入探索其中的每一个篇章,去发现更多关于敦煌彩塑的秘密。

评分

收到《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的那一刻,我仿佛接到了一个来自千年前的邀请函,邀请我踏上一次灵魂的朝圣之旅。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每一页都散发着艺术的芬芳。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那些高清的彩塑照片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们不仅仅是照片,更是凝固的时间,是历史的见证。我惊叹于那些塑像的生动传神,无论是佛陀的庄严,菩萨的慈悲,还是罗汉的沉思,亦或是供养人的虔诚,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在我的眼前活了起来。书中对每一个塑像的介绍都细致入微,不仅仅列举了基本信息,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艺术风格、创作技法以及所蕴含的宗教寓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放大和解读,比如某个菩萨指尖的微小动作,或者某个力士肌肉的线条,这些细节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更让我感动的是,本书在解读彩塑的同时,也融入了对敦煌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艺术品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孕育而生的。它让我思考,在那个简陋的条件下,工匠们是如何用双手创造出如此辉煌的艺术,他们心中的信念又有多么坚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本关于信仰、关于匠心、关于历史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带给我新的惊喜和感悟,让我对敦煌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这本书,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并非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小就对敦煌充满向往,尤其是那些沉默了千年的彩塑,总让我觉得它们藏着无数的故事。拿到这本书,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就让我眼前一亮,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当我开始翻阅,那些高清的彩塑图片,色彩饱满,细节惊人,仿佛能够穿越屏幕,触碰到塑像真实的质感。我被书中对每一个塑像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不仅仅是它们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书中试图去解读这些塑像背后的“灵魂”。例如,对于一个面带微笑的菩萨,书中会去分析这种微笑所代表的慈悲,它并非简单的描摹,而是包含了对众生的关怀和救赎的愿望。再比如,对于一些表情严肃的力士,书中会去阐释他们所象征的力量和守护的神圣使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彩塑材质、颜料使用以及修复工艺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的传承。我还会反复对比书中不同时期的彩塑,去感受它们在风格、神态上的微妙变化,这让我意识到,敦煌彩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敦煌彩塑不仅仅是宗教艺术,它们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投影,是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它让我不再仅仅是“看”彩塑,而是能够“读懂”它们,与它们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不止视觉上的盛宴。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敦煌的了解已经足够,但《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让我意识到,那是一个多么浩瀚而深邃的艺术宝库,而这本图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宝库更深处的大门。书中的彩塑照片,每一幅都仿佛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光影恰到好处,色彩饱满而不失古朴,将那些历经千年的塑像呈现出勃勃生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彩塑的介绍,它们或许没有弥勒佛那般宏伟,也没有观音菩萨那般慈悲,但它们同样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独特的魅力,比如一些胁侍菩萨的妩媚,或是某些乐舞伎的灵动,它们共同构成了敦煌多元的艺术图景。更让我赞叹的是,本书的文字部分,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塑像的年代、材质、流派,而是深入挖掘了彩塑背后的文化内涵。它探讨了塑像所处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的变化,以及这些塑像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对于塑像的服饰、发髻、装饰等细节的解读,也充满了历史的考据和人文的关怀,让我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衣食住行,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例如,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供养人形象的对比分析,就生动地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变迁和人们审美的演变。我还可以想象,在古代,当人们走进这些洞窟,仰望这些彩塑时,他们心中涌起的会是怎样的敬畏、虔诚与惊叹。这本书让我不仅看到了敦煌彩塑的“形”,更感受到了它的“魂”,它不再是遥远的文物,而是鲜活的生命,是历史的回响。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的到来,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遥远时空的珍贵礼物。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艺术品,即使穿越了千年,依然能够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让人惊艳,厚重的封面,精美的排版,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当我翻开书页,那些色彩饱满、细节清晰的敦煌彩塑图片立刻吸引了我。我仿佛置身于莫高窟的各个洞窟之中,近距离地端详着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生动传神的塑像。书中对每一个塑像的介绍,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宗教、历史意义。我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彩塑风格演变的分析所吸引,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敦煌彩塑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和融合创新的过程。书中对于塑像面部表情的解读尤为精彩,无论是寂静的冥想,或是深邃的悲悯,亦或是超脱的宁静,都通过文字的力量,让我得以走进塑像的内心世界,感受它们所要传达的情感。我还会仔细品味书中关于塑像服饰、璎珞、甚至肢体语言的分析,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折射出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敦煌彩塑不仅仅是宗教造像,它们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瑰宝,而这本书,则将这些宝藏,以一种最动人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

评分

这本书《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珍品。从我收到它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绝伦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书中的彩塑图片,印刷质量极佳,色彩还原度非常高,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我正置身于莫高窟的洞窟之中,面对面地欣赏这些历经千年的艺术瑰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彩塑的细致描绘和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塑像的形制,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意义、文化背景以及艺术价值。书中对于塑像表情的捕捉和分析,更是精彩绝伦,我仿佛能从那些或悲悯、或庄严、或喜悦的表情中,感受到塑像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此外,本书对彩塑材料、制作工艺以及修复过程的介绍,也让我对敦煌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充满了敬佩。它让我明白,这些彩塑并非简单的泥土塑形,而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信仰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生动的敦煌艺术史,它以一种最直观、最艺术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敦煌文化的大门,让我对敦煌艺术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也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收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外观所吸引。打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高清、精美的彩塑图片,每一张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我仿佛能够看到塑像的肌理,感受到它们在光影下的微妙变化。本书的介绍部分,让我对敦煌彩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塑像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彩塑的创作背景、宗教内涵、艺术风格以及技术演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放大和特写,比如塑像的眼神、手势、衣褶等等,这些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敦煌历史文化和佛教传播的介绍,这些内容与彩塑的解读相结合,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我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彩塑在造型、表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敦煌彩塑艺术的演变过程和地域特色。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我仿佛与那些古代的工匠和信徒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虔诚的信仰、精湛的技艺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所深深打动。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敦煌彩塑的美,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艺术瑰宝。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外观和厚实的质感所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些高清、细腻的敦煌彩塑图片,每一幅都仿佛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光影恰到好处,色彩饱满却不失古朴。我沉醉在那些生动传神的塑像之中,仿佛置身于莫高窟的壁画之中,近距离地感受着那些千年的艺术魅力。本书的文字解读部分,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它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去讲述彩塑的故事。我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塑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挖掘,比如某个供养人形象的穿着打扮,就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阶层和审美观念;某个罗汉的面部表情,则体现了佛教的修行境界。本书对于彩塑材料、制作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看到了古代匠人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如此辉煌的艺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彩塑风格演变的梳理,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敦煌彩塑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它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并形成独特的风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彩塑的图册,它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信仰的虔诚。

评分

收到《解读敦煌·敦煌彩塑(精装版)》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硬壳精装,纸张厚实,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书中的彩塑图片,画面清晰,色彩饱满,真实地还原了那些历经千年的艺术珍品。我反复欣赏着那些形态各异、神情生动的彩塑,它们或庄严慈悲,或栩栩如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我进行无声的交流。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的解读部分,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彩塑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书中会详细介绍彩塑的创作背景,比如它们所处的年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貌,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艺术品产生的土壤。我也被书中对彩塑细节的刻画和分析所吸引,比如对于佛陀袈裟褶皱的处理,或者菩萨璎珞的精巧构思,这些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对美的极致追求。书中还会探讨彩塑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佛教教义中的地位,让我对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这些彩塑不仅仅是冰冷的泥塑,它们更是信仰的载体,是精神的寄托,是人类对美好和永恒的追求。每一次翻阅这本书,我都能获得新的启示,感受到敦煌彩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