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琴抄》的作者以一个活在当下的文人的口吻,讲述了自己收藏的一册名为《春琴传》中记载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日本传统物哀、幽玄美学的爱情故事。
作品完成于1933年,在结构和语言上带有很强的东方风格,结构安排就像古代屏风,一幅幅画面自成一体,彼此之间的联系若有若无,没有严格的首尾次序,既可以单幅欣赏,也可以把各个章节自由地排列组合,舒卷自如。它一问世,便得到了川端康成等大家们得高度赞誉。获得日本“每日艺术大奖”,永井荷风评价为“可以与流行于19世纪法国颓废派艺术媲美的当代稀有的作家”,《春琴抄》的问世,标志着“出了个胜任,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宗白鸟)。
本书另选入《吉野葛》《刈芦》两篇名作,侧重于介绍谷崎文学重大转折期的代表作,涵盖了谷崎润一郎的主要几个方面的母题:永恒的女性(包括恋母情结),日本美学传统的继承,异常性爱,东方主义。特邀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竺家荣精心翻译。表情达意力求准确、优雅。
装帧采用精装外带护封,浅粉色的封面让人联想到飘落的樱花,内封别具匠心加入盲文元素,与图书内容相呼应。堪称近年来值得收藏的一部文学佳作。
《春琴抄》描写了一个富家盲女与仆人凄美而又惊心动魄的情爱故事。
仆人出身的佐助尽管身心都受到孤傲乖僻的盲女琴师春琴的折磨,却依然对她忠贞不二。在春琴被毁容之后,佐助为了在记忆里永驻她美艳的姿容,竟用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在大师笔下,一个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徐徐展开。
本书精选了谷崎润一郎创作盛期(中后期)的代表作《春琴抄》 《刈芦》 《吉野葛》。字里行间充分表现了日本文学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女性之美。
作者简介:
谷崎润一郎
たにざきじゅんいちろう 1886—1965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大师。
早期创作倾向颓废,追求强烈的刺激、自我虐待的快感,自称为“恶魔主义”。
到中后期,作品回归日本古典与东方传统,
文字间充满物哀之情与安静细腻的韵味。
1964年,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是日本少数几位获得此大奖提名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有《春琴抄》《细雪》《阴翳礼赞》《割芦》《吉野葛》《痴人之爱》等。
译者简介:
竺家荣
著名翻译家,日本学科硕士生导师。
任教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代表译作有《心》《我是猫》《少将滋干之母》《失乐园》《一个人的好天气》等。
名人推荐:
“谷崎润一郎擅长在描写真实事物中融入细腻的自我感官,构建出一种凌驾于一半想法之上 的独特魅力。”
——三岛由纪夫
在明治文坛上,谷崎润一郎成功地开拓出一片谁也不曾插手,或者说谁也不能插手的艺术领域。
——永井荷风
目 录
春琴抄 1
刈芦 75
吉野葛 123
(正文3-5页)春琴氏,本名鵙屋琴1①,生于大阪道修町一药材商家,殁于明治十九年2②十月十四日,其冢位于市内下寺町某净土宗寺院内。前不久,我路经此地时,忽萌生借此机会去拜祭其墓之念,于是进得寺内,请僧人指路。
“鵙屋家的墓地在这边。”杂役僧带我去了正殿后面。只见一簇山茶树树荫处排列着好几座鵙屋家历代祖坟,独独不见春琴之墓。“多年前,鵙屋家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女子……她的墓在哪里呢?”我描绘着春琴的模样问道。杂役僧略加思索,答曰:“如此说来,那边高坡上的说不定是她的墓。”随即引我朝东面的阶梯状陡坡走去。
众所周知,下寺町东侧的后方高耸着一处高台,上面建有生国魂神社3①,这陡坡便是由寺院内通向那个高台的斜坡,那里是大阪市内难得一见的树木繁茂之所。琴氏的墓就建在那斜坡中段一小块平整出来的空地上,墓碑正面刻有她的法名“光誉春琴惠照禅定尼”,背面刻的是“俗名鵙屋琴,号春琴,明治十九年十月十四日殁,享年五十八岁”,侧面刻着“门生温井佐助恭立”的字样。尽管琴氏一生没有改娘家姓,但由于她与“门生”温井检校4②过着事实上的夫妻生活,故而其墓稍稍偏离鵙屋家祖坟,另择一处安放吧。据杂役僧说,鵙屋家早已没落,近年来鲜有族人前来祭扫,即便来了也几乎不来祭奠琴氏的墓,所以他没有想到这个墓会是鵙屋家族人的。
“如此一来,这亡魂岂不成了无缘佛5③吗?”我问道。杂役僧答曰:“不能说是无缘佛,有一位住在萩茶屋那边的七十岁左右的老妇,每年都会来祭扫一两次。她祭扫过这个墓之后,”他指着春琴墓左边的一座墓说,“你看,这里不是有块很小的墓碑吗?她还要给这座墓焚香供花,请和尚诵经的费用也是她出的。”
我走到杂役僧指点的小墓碑前,只见其碑石只有春琴墓碑的一半大小,碑石正面刻着“真誉琴台正道信士”,背面刻着“俗名温井佐助,号琴台,鵙屋春琴之门人,明治四十年十月十四日殁,享年八十三岁”。原来这是温井检校的墓。关于那位萩茶屋的老妇人,后面还会谈及,此处暂且略过。只是此墓比春琴的小,且碑上刻有“鵙屋春琴之门人”,足见检校死后也要恪守师徒之礼。
此时,血色残阳刚好红灿灿地照射在墓碑正面,我伫立于山丘上,俯视展现在眼前的大阪市全景。想来这一带早在难波津6①时期便是丘陵地带,朝西的高台由此处直通天王寺那边。而今,煤烟已熏得再不见葱翠草木,高大的树木皆是枯枝败叶,积满尘土,好不煞风景。当初修建这些墓地时,想必是苍松翠柏,满目苍郁吧?即使是现在,作为市内的墓地,这一带也属于最幽静、视野最开阔之地。因奇妙因缘而相伴一生的师徒二人长眠于此,俯瞰着暮霭下屹立着无数高楼大厦的东洋最大的工业都市。然而,大阪已今非昔比,检校在世时的模样早已无可寻觅。唯有这两块墓碑,仿佛仍在相互诉说着师徒间的深厚情缘。
序言(节选)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是享誉海内外的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素有大谷崎之称。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为世人奉上了90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以及随笔、剧作等。1960年代,由美国作家赛珍珠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仍被评价为日本近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根据日本研究者的划分,谷崎文学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1910-1924)——以《刺青》为代表的耽美、“恶魔主义”时期,奠定了谷崎耽美文学的基调;中期(1928-1941)——移居关西后,回归日本传统的古典主义时期;后期(1943-1965)——“老年的性”时期。其重要代表作大多集中在中后期,但无论如何分期,谷崎润一郎毕生对美的执着探索,是其文学永恒不变的潜流。
本套选集所选的三篇小说《吉野葛》(1931)《刈芦》(1932)《春琴抄》(1933),侧重于介绍谷崎文学重大转折期(由初期转向中期)的重要代表作,虽然集中在三年之内,却涵盖了谷崎文学的主要几个方面的母题,即:永恒的女性(包括恋母情结);日本美学传统的继承;异常性爱;东方主义。
中篇小说《春琴抄》曾获得“每日艺术大奖”,它一问世,便得到了川端康成等大家们的高度赞誉。“可以与流行于19世纪法国颓废派艺术媲美的当代稀有的作家”(永井荷风),《春琴抄》的问世,标志着“出了个圣人,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宗白鸟)。
《春琴抄》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盲女琴师春琴与仆人佐助之间既是师徒又是恋人的一世情缘。当春琴被毁容后,佐助因师傅最不愿意被他看到丑陋的容颜,毅然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但同时也使自己处于与春琴同样的境遇里,更真实地感受到她的痛楚,并且将师傅的美貌永远定格在了自己的记忆中,小说结尾通过禅师之口肯定了此举“转瞬之间断绝内外、化丑为美的禅机”,充分揭示了谷崎文学追求“永恒的女性”的一贯主题。
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崇拜,与初期的“恶魔女性”已有所不同。春琴虽然任性、严厉,却与其骄纵的小姐出身与盲人身份相符合,对婚姻的态度也是很认真保守的,一生只爱一个男人,并非以往的恶女形象。她虽然双目失明,却有着明眼人所不具备的另一种“观世音般慈目观众生”的美。而佐助对于春琴看似无条件的服从,却是为了成全自已的“永恒与幸福”。因为“现实中的春琴”是作为符合佐助的审美要求,适于幻想的对象而存在。正如小说中说的“佐助是把现实中的春琴当作唤起心灵境界中的春琴的媒介”。而春琴的形象又何尝不能视为作者借以呼唤心中“永恒女性”的媒介呢?
谷崎描写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女性,他认为美的女人都是一样的。具体每个人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可以从中抽象出共同的美。
移居关西的谷崎,终于在日本民族精神家园的关西女性中找到了心目中最完美的"永恒女性",并将她描写在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中。经过《痴人之爱》《万字》等作品,努力从官能性的自我陶醉中发现东方式的神秘幽玄,创造一种东方式的感觉美、虚幻美。这部承上启下的成功之作《春琴抄》,体现了作家回归传统的一种努力。与3年前的《痴人之爱》女主人公、混血儿直美的西式美相对照即可发现,春琴的身高不足五尺,五官与四肢都极其娇小、纤细。而她的日本传统艺能的三弦琴师身份更体现了这一点。作者将她设定为盲人,置于黑暗世界,也未尝不让人联想作者对日本传统的阴翳美的偏爱。当完成长篇杰作《细雪》后,这位"永恒女性"便栩栩如生的屹立在世人眼前。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像一个复杂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精准地咬合,推动着整体的叙事前行。叙事视角偶尔的切换和时间线的巧妙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一种宿命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它让你清晰地看到,当下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过去无数次微小决策积累的必然结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笔调,即便是最激烈的情感冲突,也被放置在一种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冷静,反而让情感的爆发点更具冲击力。它不是单纯的情爱故事,也不是简单的社会批判,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如何塑造人”的哲学寓言。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它的慢热,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它给予的回报是丰厚且持久的。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令人折服。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略显“文艺腔”的写作风格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它会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在优美与真实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是典雅的,遣词造句讲究韵味,但绝不矫揉造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能力,那种笔触下的场景,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穿透力。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光线的温度。特别是那些描写室内场景的段落,家具的摆设、光影的流动,都成了推动情感发展的隐形力量。它让我想起一些老电影的布景,每一个道具都有它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成长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反复、妥协与挣扎,这种真实感是极其动人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道德判断,而是将选择的权力交给了读者,让我们自己去体会那种“两难境地”的煎熬。这种克制和留白,反而比直白的宣泄更有力量,让这本书经得起反复品读,每次都会发现新的解读角度。
评分这部作品,那种老派的、带着一股旧时光霉味的文字,初读时让人有些费劲,但一旦沉下心来,便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尤其是那些深藏在言语和动作背后的潜台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尤其欣赏他如何不动声色地勾勒出社会背景对个体命运的无形碾压。那种时代的压抑感,不是靠大段的议论来渲染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琐碎、人物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以及那些无法言说的伦理困境,一点点渗透出来的。读到某些段落,我不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对话,仿佛能看到窗外细雨绵绵,听见远处隐约传来的咿呀人语。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舒缓如流云,时而陡然收紧,让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生怕一眨眼就错过了角色命运的转折点。它不是那种追求情节高潮迭起的商业小说,而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每一个笔触都蕴含着深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读完后留下的回味是悠长的,它会迫使你去反思那些被现代生活快速冲刷掉的情感重量和道德抉择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那股子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喧哗,不卖弄,却自有其沉甸甸的分量。我向来不太喜欢那种直白地把主题摆在台面上的作品,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就非常高明。它把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束缚的探讨,巧妙地编织进了日常生活的细节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其实都暗藏着刀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感到心头一紧,因为你知道,这个小小的动作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角色内心深处的巨大挣扎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决定。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简直是带着手术刀般的精准,他剖开了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微妙的情感波动。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觉到的不是故事结束的轻松,而是一种被深刻触动后的沉静,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角色的那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被那段经历洗涤了一番。
评分读完这部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挥之不去的美学氛围。那是一种带着淡淡哀愁的、古典式的忧郁,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根植于对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作者的文字就像上好的宣纸,能承载住最浓墨重彩的情感,也能留出大片空白来供人遐想。尤其在描绘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时,那种细腻和同理心,简直让人感同身受。她们的坚韧、她们的妥协、她们在传统与自我之间拉扯的痛苦,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绝不脸谱化。书中关于“情义”和“宿命”的讨论,也随着情节的深入而层层递进,引人深思。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一杯茶,慢慢品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它文字深处的韵味和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它不是一本能让你“看完就忘”的作品,它会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时不时地在你心中泛起涟漪。
评分非常独特的书,意味深长,看过舞台剧
评分听说这版翻译好于南海那版,买来看看。
评分《春琴抄》描写了一个富家盲女与仆人凄美而又惊心动魄的情爱故事。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不错不错哒~
评分刚到家自己染缸本科哦提谋略
评分价格和快递,都很给力。
评分看到书的反应,这么薄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