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秘密红档首次公开,原文照录。上百位专家学者耗时多年,从5000万字的历史档案中精心编纂,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经战线上的历史全貌。八年抗战期间各根据地如何解决数十万大军与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以及婚姻诸多问题?如何突破国民党顽固派以及日军的重重的经济封锁,实现自给自足?国民党政府占据着全国广大的区域,大量地搜刮民脂民膏,为什么反而弄到破产?各根据地财经工作有哪些经验与教训?能否从财经制度与管理上,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何赢得民心、赢得天下?
2. 通过对革命根据地财经方面的经验总结,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佐证。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原则,都是根据边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这些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实践,对于确保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以后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革命根据地的财经经验总结,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等诸多问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合法性提供有力佐证。
3.披露了真正的历史细节。本套丛书收录大批历史珍贵文献,既有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档案,相关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中共中央领导人活动的函件、图表,还有中央首长、各部领导,大量基层工作者的调研报告、讲话材料,甚至还搜集了当事者的口述资料、当时流传的民谣;既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又有历史背景调查,其细致精确令我们汗颜,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它是中国财政史上绚烂的篇章、壮丽的史诗,是指引中国财政发展道路的一盏明灯。新中国财政就是在根据地财政基础上孕育产生的。
这套书内容极其丰富,系统种类齐全,涵括财政、金融、税收、贸易、合作,涉及农业、工业、交通等各方面经济,而且汇编了大量关于政权建设、土地政策、新型法律建设、救济灾荒、科技发展、基层组织、经济管理体系、政府审计、政权监督、基层建设、教育和妇女解放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史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这套书以史料为基础,深入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富强,推翻反动统治过程中,除去军事斗争外,在整个中国社会改革和改造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历史经验和教训。
这套丰富的史料从财经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艰难历程,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必然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原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是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于1956年6月正式成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是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担负着财经理论政策研究和财政决策可行性分析,以及培养高级财会人才的任务。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围绕国家财政中心工作,从事财经理论和政策研究,探讨客观经济规律,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为制定正确的财政方针政策和提高财政工作管理水平服务,定期和不定期为财政部、国务院提供决策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
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一编 总论
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二编 农业
4.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三编 工业交通
5.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四编 商业贸易
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五编 金融
7.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
8.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七编 互助合作
9.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八编 生产自给
10.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九编 人民生活
这部厚重的史料汇编,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个烽火连天年代一扇沉重的门,通往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那个艰苦卓绝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财政经济世界。当我翻开第一卷,眼前立刻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边区人民是如何在物资匮乏、敌人封锁的严峻环境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起一套初步的财政制度,维持抗战的运转。那些泛黄的账簿、泛白的公文,记录着每一个铜板的来龙去脉,每一次物资的调拨分配,都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的心血与智慧。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到工业生产的初步建立;从苏维埃政府的财政收入构成,到各项事业的开支明细;从边区银行的货币发行与管理,到税收、公粮、公债等制度的演变,每一份材料都经过了精心的摘编与梳理,使得那些零散的、不易触及的史实变得清晰而具体。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生产运动”和“拥军优属”的部分,那里面详实的记载,不仅展现了边区政府在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更体现了他们对军队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的责任担当。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边区人民在战火中哼唱的劳动歌曲,感受到他们积极投身生产建设的热情。这套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经济基础上的支撑,而陕甘宁边区恰恰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分拿到这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我最先被其规模所震撼,一口气搬回十巨册,仿佛抱回了整个边区的经济图景。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内容之精细,远超我的想象。我重点关注了其中关于“边币发行与流通”的部分。在那个年代,国家政权尚未统一,货币体系更是混乱,边区能够发行自己的货币,并使其在根据地内稳定流通,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文件中详细记载了边币的发行量、兑换率、与法币的兑换关系,以及如何打击金融投机、维护边币信誉的各项政策措施。这不仅仅是关于货币本身,更是关于政权稳定、经济主权和民心向背的有力证明。我还仔细研究了关于“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统计数据,虽然是摘编,但那些具体到每一项税收(如农业税、工商税、盐税等)的征收情况,以及各项开支(如军费、行政费用、教育、卫生、救济等)的详细数额,都为我们还原了边区政府日常运作的真实面貌。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用于改善民生的项目支出,这反映了边区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革命政权,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通过精打细算,高效运转,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抗战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经济发展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其中对于“根据地工业化进程”的系统性梳理,让我大开眼界。在那个没有大型工业基础的年代,边区是如何通过手工业、小作坊,逐步发展起能够满足军需民用的基本工业体系的?文件里详细记录了例如被服厂、修械所、被服厂、火柴厂、肥皂厂等各类小型工业的建立、生产流程、技术改进以及工人生产积极性调动等方面的史料。我尤其对文件中提及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工人阶级的成长”的部分印象深刻,这反映了边区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对普通劳动者地位的提升。此外,关于“根据地对外贸易与物资调剂”的内容,也揭示了边区如何在极其有限的外部条件下,积极开展贸易,获取必需物资,同时又如何通过内部的物资调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史料的翔实程度,远超一般的研究著作,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经济运作的细节和背后的艰辛。这套书为理解根据地经济的生命力,提供了坚实而丰富的例证。
评分这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并非枯燥的数字堆砌,而是一部充满历史温度的叙事。它以极为翔实的史料,勾勒出了一个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构建并维系一个革命政权的经济命脉。我着重研读了其中关于“经济斗争”的章节,它让我看到,边区在抵御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和日本侵略者经济掠夺的双重压力下,是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经济政策,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例如,关于根据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文件中详细记录了土地改革的进程,耕地面积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减,以及国家对农民的各项支持措施,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军队和人民的温饱,是坚持抗战最根本的保障。同样,在工业方面,虽然边区工业基础薄弱,但文件中记载的关于纺织、军工、造纸等手工业和小型工厂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量来满足战争和民需,都展现了边区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意志。我尤其对那些关于“合作社”和“互助组”的材料深感兴趣,它们是边区经济组织形式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时如何通过集体化力量来提高生产效率,克服个体经营的局限。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具体的经济实践层面,让读者能够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脉络,体会到革命政权在经济建设上的艰辛与成就。
评分翻阅这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份“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份史料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边区在财政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它毫不回避地展现了其中的困难、挑战与探索。我特别仔细地阅读了关于“财经政策的调整与演变”的部分,其中穿插着许多因战争形势变化、敌情变化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例如,在战争初期,如何克服物资匮乏,发展生产;在战争中期,如何应对经济封锁,维持流通;在战争后期,如何为反攻积蓄力量。这些政策的调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体现了边区领导者的高度智慧和灵活应变能力。书中关于“群众路线在经济工作中的体现”的材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在征收公粮、发行公债时,是如何通过宣传动员,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在发展生产时,又是如何通过互助合作,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这些都说明,边区经济建设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这套书以其真实、客观的史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根据地经济发展画卷,让我们深刻理解到,正是这种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精神,支撑着边区人民走过了那段峥嵘岁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