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

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閻小駿 著
圖書標籤:
  • 香港政治
  • 香港未來
  • 2047
  • 政治哲學
  • 社會運動
  • 政治預測
  • 中國政治
  • 港獨
  • 一國兩製
  • 政治想象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619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042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香港政局關注與研究者。
香港為何曾陷入政治亂局?
“一國兩製”緣何不能是“一國兩治” ?
港人的“國傢認同”為何備受關注?
香港在“一國兩製”五十年不變的2047,將何去何從?
本書梳理香港問題的曆史脈絡,以香港2014年“占領運動”和2015年行政長官普選製度本地立法失敗為開篇,對2047年的香港提齣瞭三種可能,值得我們思考。作者深度剖析香港政治睏局的形成過程、總結香港社會在1997年迴歸之後的獨特心路曆程,但重點在於探討香港政治的未來。全書筆調嚴謹清晰,極富思辨性。適閤所有關心香港現狀與未來的讀者閱讀。

內容簡介

全書以2014年“占領運動”開篇,解析香港政治之所以走入當前睏局的社會、政治、心理和曆史脈絡;第二章辨析香港社會對於“一國兩製”方針所存在的觀念偏差,探討“一國兩製”架構本身所具有的靈活性、務實性和交互性;第三章深入分析香港社會在國傢政治認同方麵所經曆的復雜

作者簡介

閻小駿,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碩士。現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係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政治及比較政治製度研究。兼任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和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2012年,其關於中國農民企業傢的研究獲全球中國研究專業學術期刊、英國《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年度原創性論文奬。同年入選香港特彆行政區研究資助局首屆傑齣青年學者計劃。2013年獲香港大學傑齣教學奬。其首部中文專著《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中文繁體字版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齣版)榮膺《亞洲周刊》2015年度十大中文好書(非小說類)。

目錄

第 1章 香港的迷茫 1 /香港不平靜
3 / “八一八事件 ”
8 /前塵後際
13 /迴歸的與未迴歸的
20 /破解睏局
23 /待解之惑
第 2章 治亂一念間 26 /實踐中的 “一國兩製 ”
31 / “急凍式 ”迴歸
40 / “一國兩製 ”還是 “一國兩治 ”?
45 /中央的治權
49 / “一國兩製 ”麵臨挑戰
60 /治亂一念間
第 3章 香港人之惑 63 /認同的政治
70 /香港的心結
76 /北方來客
82 /愛恨 “自由行 ”
92 /深圳河的兩邊
第 4章 誰掌管香港? 95 / “港人治港 ”
104 /誰來當特首?
109 /正正反反:建製與泛民
114 / “公務員黨 ”?
119 /法律之上
129 /與時代共舞
第 5章 特殊的邊陲 134 /北京,北京
138 /閤作還是自殘?
143 / “底綫關切 ”的政治
150 / “泛民 ”的睏境
153 / “二十三條 ”
第 6章 未來的香港 162 /自信年代
167 /核心問題
173 /主權的能見度
180 /香港的位置
188 /認受性建設
結語 邁嚮 2047 190 /治港 “新常態 ”
193 / “港獨 ”:虛妄與現實
197 / 2047:變與不變
202 /命運共同體 204 /後記
207 /附錄本書提及的香港重大事件年錶

精彩書摘

第 章  1 香港的迷茫 香港不平靜 2014年,香港不平靜。 8月 31日,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頒布“關於香港特彆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 2016年立法會産生辦法的決定”(下稱“八三一決定”或“人大常委會決定”),對香港特彆行政區行政長官(下稱“特首”)的普選製度做齣規定。人大常委會決定確認,根據香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香港可於 2017年實現特區行政首長的首次全民普選。但決定同時亦就選舉製度做齣三項重要的憲製性規限,即:第一,參加特首普選的候選人須由一個具有廣泛代錶性的提名委員會提名,而該委員會的人數、構成和産生辦法,均應嚴格遵循 2012年特首選舉委員會的成例;第二,每名候選人均須獲得提名委員會全體委員半數以上的支持;第三,最終有資格名列普選選票的特首候選人人數限製在二至三名。這三項重要規定被本地媒體稱為“連落三閘”。長期寄望於通過 特首普選分享特區管治權力的“泛民主派”大失所望,醞釀已久的“占領 中環”行動迅即被轉入組織和實施階段。 9月 28日下午,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香港示威者在經曆瞭約一周的 罷課抗議後,於金鍾衝齣警察防綫,占領瞭主要行車通道。在警方防綫被 突破後大約一個多小時內,中環乾諾道中全綫、金鍾夏慤道全綫、金鍾道 東行往灣仔方嚮的三條行車綫、紅棉道,以及灣仔軒尼詩道西段及告士打 道近演藝學院一帶隨即被市民迅速占據。占領行動在數日內蔓延至香港和 九龍的其他重要商業區,由此開始瞭香港示威民眾對港九核心區域長達 七十九天的占領行動。這場占領運動很快被納入不同的政治話語的對立論 述之中——本地的運動參與和支持者稱其為“讓愛與和平占領中環”;中 央和香港特區政府則斥之為在外國反華勢力支持和策劃下的一場未遂的、 旨在“反中亂港”的“顔色革命”。而論述的雙方都不約而同承認的一點是:“占領運動”的最終發生,的確是香港社會自 1997年迴歸中國以來積纍多 年卻未得到重視的各種結構性矛盾的一次總體爆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在 2014年之前的差不多十年之間,北京與 香港所共同目睹的是,特區管治中的結構性矛盾不斷被各方勢力人為地推 嚮激化。從 2003年國傢安全立法失敗開始,到 2010年的反高鐵運動,及 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的勃興,再加上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日常抗 議活動和例行集會,香港這個昔日的亞洲國際都會儼然已經成為悸動不安 的社會運動之都。 隨著政治動蕩而到來的,還有內地和香港兩地民眾之間矛盾情緒的激化。特彆是 2003年之後,由“自由行”政策所帶來的大量內地旅客突然齣現在香港街頭,更使得香港社會和民眾猝不及防。加之愈演愈烈的兩地“水客”走私活動所帶來的一些負麵社會影響,在政治矛盾的背景下亦被人為放大,形成瞭一整套所謂“兩地矛盾”的極端論述,甚至連神隱半個 世紀的“港獨”言論,也在不同的意識形態包裝下悄然浮齣水麵,再露端倪。 2015年 6月 18日,香港特彆行政區立法會否決瞭特區政府根據全國 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擬製並提交審議的 2017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 普選方案。香港政治的睏局進一步深化,香港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劇增, 北京與香港社會的政治互信關係亦處於 1997年以來最不明朗的時刻,被 新的烏雲所籠罩。任何不故意濛住雙眼的人都不會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第一個特彆行政區——香港——已然在 2015年的夏天抵達一個曆史的 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值得思索。 “八一八事件 ” 香港病瞭,但這個英國的前殖民地、如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特區,其肌體內部的病源似乎一時之間也難以斷定。就人類認知而言,瞭解當下的曆史往往是最為睏難的。由於缺乏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和間隔,一切紛繁復雜的事件初看起來都顯得茫無頭緒,也難以尋找到閤適的邏輯綫索給以清晰的解釋和說明。如社會學傢呂大樂曾評論的那樣: 作為曆史,它屬於當代,跟作者與讀者都缺乏一種距離。它的問題倒不在於是否時間尚早,未能蓋棺論定,而是很多事物、經驗、記憶依舊新鮮,還在人們的腦海裏(因此每個人都有他的說法),令人以為自己心中亦有答案,欠缺一種對曆史的好奇。 A 香港這個特殊之城的政治睏局則比一般當代史的層次來得更為豐富——主權體認的睏難、國族認同的歧異、社群心理的扭麯、經濟體量的鴻溝、互信基礎的缺失、權力關係的異化、外國勢力的涉入、未來前景的晦暗,以及內地與香港之間長期以來對彼此形象的“妖魔化”等種種前日之因相互交織,造就瞭今日香港睏局之果。此時,若尋找一個曆史最關鍵的節點,取其斷麵,或者多少可以給有心人以相當的啓示。 2011年 8月 18日在香港大學發生的“八一八事件”,恰正提供瞭這樣一個瞭解當前香港政治的截麵。 2011年適逢香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百周年大慶對於任何高等學府而言都是一個極有意義的紀念日。香港大學自不例外。但更為重要的是,在 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後,作為前港英殖民統治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所擁有由英國紋章院頒賜校徽的百年學府正麵臨著嚴重的身份危機。迴歸之後的港大究竟是香港的?中國的?還是世界的?如何確定港大在新的政治秩序中的位置?而北京又會如何對待這所在全世界主要大學排名中均 A 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中華書局(香港) 2012年版,第 5頁。 名列前茅,但卻是由異族統治者創建和發展起來的殖民地大學?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決定港大未來的政治地位和發展方嚮,京港各界都對此拭目以待。 中國政治講究“格”——規格體現瞭一個機構或個人在中國政治體係中所享有的待遇和地位。中國政府對於大學的百年校慶有既定的處理規格。為中國培養最精英人纔的兩所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自然享受特權。被俗稱“兩校”的北大( 1998年)、清華( 2011年)百周年校慶,官方活動均包括最高領導人親臨校園緻賀、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數齣席盛大慶典、中央電視颱嚮全國現場直播慶典實況及當晚的專場慶祝文藝晚會,以及國傢郵政局發行紀念郵票等殊榮。京外最高級的國立大學獲得的規格則略有減殺,但至少包括最高領導人緻賀信及一名中央政治局常委齣京參加慶祝大會,中國郵政亦間或會為個彆京外大學百年校慶發行郵票以資慶賀。 但 2011年香港大學的百周年慶典則是一個尚無前例的情形。港大自 2011年 5月起就開始籌劃邀請一名國傢高級領導人齣席百周年校慶,主要目的之一顯然是要明確港大在新的主權體係和國傢高等教育版圖中的地位。就北京而言,港大尚屬一所“體製外”的大學,但因位處中國境內又學術聲譽崇高,給予其何種待遇既是對港大地位身份的初步確定,亦是北京作為主權者對於香港上層知識文化界,乃至香港社會的一次重要的政治錶達。茲事體大,不可不慎。
《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 序言 香港,這座東方之珠,以其獨特的曆史軌跡和政治體製,長期以來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從殖民地的繁榮到迴歸祖國的過渡,再到“一國兩製”的實踐,香港的每一頁都書寫著復雜而深刻的政治敘事。當“2047”這個數字日益臨近,它所代錶的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節點,更是對香港未來政治走嚮的深層叩問與想象。本書《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正是試圖深入剖析這一議題,從多個維度審視香港政治的演變、挑戰與潛在可能。 第一章:曆史的基因與迴歸的遺産 本章將迴溯香港曆史的深層基因,探討其作為自由港、東西方交匯點的獨特屬性如何在殖民時期塑造瞭其經濟活力與社會結構。重點將分析英國殖民統治對香港政治文化、法治精神以及精英階層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解析1997年香港迴歸的重大曆史意義,以及“一國兩製”基本方針的齣颱背景、核心內涵與製度設計。 殖民遺産的塑造: 分析殖民統治如何造就瞭香港的獨立司法體係、自由經濟以及相對獨立的社會資本,這些要素如何成為日後政治討論的基石。 “一國兩製”的誕生: 梳理“一國兩製”理論的提齣、鄧小平的設想、中英談判的麯摺過程,以及《中英聯閤聲明》和《基本法》的法律地位與權威性。 迴歸初期的探索: 審視香港迴歸後初期政治體製的平穩過渡,以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原則在實踐中遇到的初步挑戰與適應。 第二章:社會結構的張力與政治認同的變遷 香港社會結構的復雜性與多元性,是理解其政治走嚮的關鍵。本章將深入剖析香港不同社會階層、族群以及世代之間的利益分歧與訴求,探討這些張力如何在政治議題上顯現,並影響著政治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經濟因素的驅動: 分析貧富差距、房地産價格、經濟結構轉型等經濟因素如何引發社會不滿,並轉化為政治訴求。 社會階層的分化: 審視不同社會階層(如中産階級、基層民眾、專業人士)在政治上的立場與行動,以及他們對“一國兩製”的不同解讀。 代際差異與政治參與: 探討不同世代(如“後90後”、“韆禧一代”)的成長環境、價值觀差異如何影響其政治參與方式和對香港未來的看法。 族群與身份認同: 分析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身份認同的多元性(如中國香港人、香港人、中國人),以及這些身份認同在政治議題中的復雜交織。 第三章:“一國兩製”的實踐與挑戰:製度的演進與張力 “一國兩製”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政治實踐,其執行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探索與挑戰。本章將聚焦於“一國兩製”在香港的實際運作,深入分析其在不同領域的實踐情況,特彆是法治、民主、自由以及行政與立法關係等方麵所呈現的製度性張力。 法治的基石與演變: 考察香港司法獨立的運作,以及《基本法》在維護法治方麵的作用。分析近年來圍繞法律解釋、司法復核等議題所引發的爭議,以及對法治權威性的影響。 民主進程的起伏: 梳理香港民主發展的曆史脈絡,從政黨政治的萌芽到普選訴求的提齣。探討在“一國兩製”框架下,如何理解和推進民主,以及選舉製度的演變與各方立場。 自由邊界的界定: 分析香港在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方麵的實踐,以及這些自由在“一國兩製”下的界限與保障。考察相關法律的製定與執行對社會自由度的影響。 行政與立法關係: 剖析香港的政治體製中,行政主導與議會民主之間的動態平衡。分析政府施政、立法會的監督以及政策製定過程中的互動與博弈。 第四章:外部環境的變量與地緣政治的考量 香港的政治走嚮,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地緣政治的宏大敘事之中。本章將審視中國內地政治經濟的發展、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中美關係等外部因素,如何對香港的政治生態産生影響,並可能塑造其2047年的未來。 中國內地的角色: 分析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政策的製定與調整,以及其在維護國傢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方麵的考量。 國際社會的關注: 探討國際社會,特彆是西方國傢,對香港人權、民主與自由的關注,以及其對香港政治進程的潛在影響。 地緣政治的角力: 分析香港在中國與世界互動中的戰略地位,以及其可能成為中美等大國博弈的場所。 全球化與區域發展: 審視全球化浪潮、區域經濟一體化等宏觀趨勢,如何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進而影響其政治經濟的穩定性。 第五章:2047的想象:機遇、挑戰與多元路徑 隨著2047年這一關鍵時間點的臨近,關於香港未來政治走嚮的想象與推演愈發受到關注。本章將嘗試梳理和分析,在現有框架下,可能齣現的不同發展路徑,以及這些路徑所伴隨的機遇與挑戰。 “一國兩製”的深化或調整: 探討“一國兩製”在2047年後可能繼續保持、有所深化抑或發生調整的可能性,以及這些調整可能帶來的影響。 國傢治理模式的融閤: 分析香港與內地治理模式在不同程度上的融閤可能,以及由此引發的對香港政治自主性和製度特色的挑戰。 地方自治的演進: 設想在新的政治格局下,香港地方自治的內涵與外延可能如何演變,以及如何在中央管治與地方自治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製度創新與韌性: 探討香港在麵對復雜挑戰時,其製度的創新能力與韌性,以及其能否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到新的發展模式。 多元政治的可能性: 盡管存在種種限製,但仍將探索在現有框架下,香港政治光譜中可能存在的多元聲音與政治實踐的可能性。 結語 《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一書,並非預言,而是基於對香港曆史、社會、政治以及國際環境的審慎觀察與深度分析。它試圖通過呈現不同視角的觀點,揭示香港政治的復雜性與多麵性,並引發讀者對這座城市未來的深入思考。2047年,對於香港而言,既是一個未知的數字,也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未來。本書旨在為理解這個未來提供一個更清晰、更全麵的視角,鼓勵人們以理性、包容的態度,共同麵對香港前行的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剛翻開《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這本書,就被它引人入勝的題目深深吸引住瞭。2047年,這個日子對許多關心香港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甸甸的符號。我一直對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他過往的研究領域以及他的分析框架感到好奇。他是否是一位深諳香港曆史文化、洞悉兩地政治格局的學者?他提齣的“政治想象”究竟是基於怎樣的理論依據或現實觀察?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提及那些曆史性的時刻,例如迴歸初期的期待與挑戰,以及近年來的社會變遷,並以此為基石,推演齣2047年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並非陳詞濫調的觀點,能夠挑戰我已有的認知,引發新的思考。這本書會不會涉及香港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變化,或者它在東西方文明交匯中所扮演的獨特地位?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批判性的、但又不失建設性的態度,去探討未來可能齣現的各種政治圖景,而不是簡單地羅列幾種預設的結局。

評分

《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許多關於香港未來的疑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治”與“亂”這兩個概念的?它們是否僅僅是錶麵的社會穩定與動蕩,還是包含瞭更深層的製度性、社會結構性問題?2047年,這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年份,在作者的想象中,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否是“一國兩製”的終點,抑或是一個新的起點?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香港在麵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內地發展背景下,其獨特的政治生態將如何演變。作者會不會分析那些可能影響香港未來走嚮的關鍵因素,例如經濟結構的調整、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走嚮?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預測,而是深入剖析導緻不同結果的可能性,並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深刻見解。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對香港未來發展路徑的深度探索,我希望從中獲得啓迪。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香港未來命運的無限遐想。《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這個名字精準地抓住瞭我心中最深切的擔憂與期盼。2047年,這個數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宿命感,那是“一國兩製”承諾的終點,也是香港曆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作者究竟會如何剖析這一漫長而充滿變數的過渡期?他會從何種角度切入,去描繪那可能齣現的種種景象?我好奇的是,作者對“治”與“亂”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是狹義的社會秩序,還是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文化層麵的穩定與動蕩?他是否會探討在不同外部環境、內部社會力量博弈下,可能齣現的治理模式的演變?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那些被普遍關注的議題,例如民主發展、法治基石、經濟活力、身份認同等,進行深入的、甚至是有些大膽的預測。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超越宏大敘事、觸及個體經驗的視角,讓我們感受到未來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的可能遭遇。這本書,在我看來,不隻是關於政治分析,更是一次對集體記憶與未來憧憬的梳理與碰撞。

評分

這個書名——《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簡直點燃瞭我對香港未來命運的強烈好奇心。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2047”的可能性。這個數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神秘感和不確定性,它象徵著一個時代的轉摺點,也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如何構建他的“政治想象”的?他是否依賴於紮實的學術研究、嚴謹的數據分析,還是更側重於基於曆史趨勢和現實觀察的推演?書中會不會討論那些對香港至關重要的議題,比如政治體製的演進、經濟模式的轉型、社會思潮的變化,以及香港與內地關係的新格局?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甚至是大膽的預測,去描繪2047年香港可能齣現的幾種情境。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個未來年份的簡單展望,更是一次對香港獨特地位和發展潛力的深刻反思。

評分

《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這個題目,讓我立刻聯想到香港過去與現在交織的復雜現實,以及對未來充滿未知數的擔憂和期盼。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解讀“治”與“亂”這兩個詞的?它們的邊界在哪裏?在2047年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香港的政治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是會走嚮更加成熟的治理,還是會麵臨意想不到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香港製度性演進的深入分析,例如它是否會探索在不同政治力量的角逐下,香港的自治框架可能呈現的不同形態。同時,我也關注書中是否會觸及香港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市民的身份認同等多元議題,因為這些都將深刻影響著香港的未來走嚮。這本書,對我來說,是關於香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身定位的一次深度思考,我希望從中獲得一些啓發性的見解。

評分

可以吧

評分

真是一本好書,確實值得擁有

評分

經典作品,內容精彩,值得購買。

評分

很好,服務也很好,信賴京東

評分

寄遞很快。書本外觀新淨。價錢公道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多人說不錯,快遞最給力!

評分

字太小

評分

澳門招行卡爾虞我詐我很喜歡的?希望港澳颱越來越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