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大视野: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先锋,王泰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
  • 历史选择
  • 政治
  • 历史
  • 中国
  • 革命
  • 社会发展
  • 意识形态
  • 政治制度
  • 现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3481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36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铜版纸
字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不是“一切皆巧合”的偶然,历史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历史,更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与把握历史。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将史实与史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历史中发现智慧和力量,这是我们应有的历史观。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如果说现实是结果,历史就是条件。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强大的价值支撑、民族自信、磅礴力量。

内容简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1921年到2016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5年的辉煌历程。这95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本书打破空间界限,以全球化视野,站在21世纪的全新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党史的重要时间段为历史节点,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党史大事件,通过准确的史实、清晰的主线叙述历史事件,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并与世界格局、中国社会的变迁相关联,用“人心向背定兴亡”的铁律和“于曲折反复中进步”的宏大视角,系统阐述了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目录

雄关漫道(1921年至1949年)一、马克思主义薪火映红神州 /002二、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 /006三、摸索前行举旌旗 /012四、“唤起工农千百万” /017五、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024六、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030七、红旗飘扬井冈山 /037八、曲折中前行 /043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049十、被迫战略大转移 /055十一、为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060十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067十三、抗日烽火遍中华 /075十四、中国向何处去 /082十五、新中国的曙光 /090正道沧桑(1949年至1976年)十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00十七、百废待兴展新颜 /108十八、激情燃烧的岁月 /116十九、把握前进中的脉搏 /124二十、“道路是曲折的” /132二十一、在崎岖中找准方向 /142二十二、沉痛的教训 /150二十三、风雷激荡1976 /158长风破浪(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二十四、伟大的历史转折 /168二十五、春潮涌动 /177二十六、“走自己的道路” /185二十七、放眼向洋看世界 /192二十八、春天里的故事 /199二十九、走进新时代 /206三十、拉开全面小康序幕 /213三十一、科学发展促和谐 /223三十二、中国道路中国梦 /232三十三、适应新常态,实现新跨越 /242

精彩书摘

  一、马克思主义薪火映红神州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毛泽东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西行漫记》】
  行走在2014年的时间走廊里,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到20世纪初,回望100年前波谲云诡的世界风云:英国夺得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成为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
  美国经过第二次科技革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逐步取代英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中心移至美国;
  德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由于经济实力增长快而殖民地少,加上传统的军国主义思想影响,开始酝酿对外扩张;
  1 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世界各国列强纷纷加快了侵华的脚步,民族危机正在日益加深。
  “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20世纪20年代后,世界形势和中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让中国的先进分子意识到,要为了国家的命运找寻新的出路。追求进步的中国人纷纷向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学习,但是却屡遭挫折。1917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获得了成功,让中国先进分子意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创立的。
  1919年5月4日,北京发生了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市民、工商界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
  ——“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现在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改造世界的新纪元”。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陈独秀的《谈政治》一文,表明他已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比较各种新思想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世界观的基础;
  ——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一批先进青年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一些老同盟会会员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些有着不同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和在实践中的比较,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
  烈火一经点燃,便孕育着燎原之势。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虽然工人的罢工是自发的,但工人阶级以自己特有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定性,在运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本身也逐步由经济斗争上升为政治斗争。这对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强大力量,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到工人群众中去开展宣传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因此,它虽然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的发生,引起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重视,并直接促使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了解情况。
  此时,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成立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暗夜中摸索的中国即将迎来一缕曙光。
  放眼看世界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宣告成立。
  1919年,《凡尔赛条约》确立了一战后的欧洲秩序。
  二、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浙江嘉兴南湖,波光潋滟。
  湖心岛烟雨楼下的堤岸旁,停着一艘不同寻常的游船,它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领航船,人们称之为南湖红船。这艘船静静地停泊了90多年,见证了1921年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中共一大代表奔赴上海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
  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学习,通过中国工人运动的实践,他们逐步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像俄国那样,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使其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时,陈独秀已将关注的目光从青年学生转向工农大众,从进步思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转向建立共产党组织。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深入到工人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并把他们组织起来,是中国先进分子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步。
  1920年夏到1921年上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做好了准备。1921年6月3日,奉共产国际之命,荷兰人马林抵达上海。当时在上海的还有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尼柯尔斯基。马林和李达、李汉俊商谈以后,认为正式成立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共产党的成立。
  马林等和陈独秀、李大钊商讨以后,由李达、李汉俊发函给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请各地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开会。会议原定6月下旬召开,但是由于路途遥远,直到7月下旬,有些代表才抵达上海。1921年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3人,分别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明(亦名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小组的周佛海,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这13人代表
  着全国53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共一大是在博文女校举行的。为什么选在了博文女校?因为出席会议的代表除上海代表和陈公博外,都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旅行团”名义借宿在博文女校。在会议的前两天,代表们拟定了议事日程,听取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情况的报告,交流了建立党、团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初步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
  两天后,会议的会址转移到了李汉俊与其兄李书城的寓所。这幢沿街的石库门建筑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也就是现在上海兴业路76号。会场虽然陈设简朴,但气氛庄重。
  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出席了中共一大。马林向代表建议,要特别注意建立工人的组织。尼柯尔斯基向大家介绍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和俄国革命的情况。根据他的建议,代表们决定秘电伊尔库茨克的共产国际远东局,报告大会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
  此时,正在开会的代表们还不知道,他们已经被法租界巡捕房的密探盯上了。1921年7月30日晚上,就在代表们继续举行会议时,一个陌生人从后门进入了会场,随后扬长而去。警觉的马林要求立即停止会议,果然,代表们转移15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派人前来搜查。巡捕和侦探反复搜查两个小时,一无所获,只能悻悻而去。
  “这个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们为了避开警探的视线,决定第二天停会,并通知各代表待找到妥当开会地点后再行复会。”担任中共一大会议主席的张国焘回忆说,在这种情况下,会议已无法继续在上海举行,此时急需找到一个安全的新会址,“那时李达夫妇也来了,他是处理大会事务工作的负责人。他的太太王会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也帮着她的丈夫工作。王会悟非常热心地表示:如果在上海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地点,可以到她的家乡去。她家住在浙江嘉兴的南湖湖畔,从上海去只需一个多钟头的火车旅程。我们对于她的提议极表赞成,认为这样是万无一失的。她即根据这个决定回去布置。”
  为了安排好在南湖的开会事宜,王会悟和部分代表提早一天先到嘉兴,雇了一条中型游船。其他参加会议的代表第二天乘上海至嘉兴的早班火车出发,大约在上午10点半抵达嘉兴。王会悟已在车站迎候,把代表们领到南湖渡口狮子汇,上了预订的游船,继续开会。
  上海会场出事后,代表们都主张缩短会期,以一天时间结束会议。所以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从上午11点开始后,大家都加速讨论,很少长篇大论,集中研讨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简称《纲领》),共15条,前3条系党纲性质,后12条是组织章程。《纲领》明确宣布: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纲领》明确规定党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体现了共产党人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的理想。《纲领》规定的奋斗目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依据。纲领的缺点是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不了解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
  《纲领》中的组织问题部分提出,党的组织要采取“苏维埃管理制度”,这种委员会体制就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形式。它还提出:“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财政、活动和政策,必须受中央委员会的监督”等,都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一度遭到帝国主义的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革命的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笼罩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
  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为之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伟大航程。
  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瑞士的日内瓦。
  1920年,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甘地发动第一次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1921年,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产业逐步恢复。
  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
  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

前言/序言


《大视野:历史的抉择与中国共产党》 一、 历史的洪流与民族的呼唤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数千年的文明史如同一幅宏伟的画卷,承载着无数的辉煌与坎坷。在近代,这个曾经的东方巨龙,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与动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同一道道枷锁,将中华民族推向了深渊。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每一次的失败,都如同在民族的伤口上撒盐,激荡起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封建帝制的腐朽,官僚资本的贪婪,军阀混战的残酷,以及外国侵略者的掠夺,让底层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无数仁人志士,无论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政治军事舞台上,都在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洋务运动的学习西方技术,到戊戌变法的改良图强,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每一次的尝试都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 正是在这样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背景下,一股新的思想潮流,一种新的救国理论,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那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不仅为俄国送去了新的曙光,也为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的启示。这种以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为核心的科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预示了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道路。 二、 星火燎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早期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各种思潮与救国方案在中国社会中激烈碰撞。改良主义者希望通过温和的改革实现国家富强,但他们的努力往往被保守势力扼杀;革命党人主张武力推翻旧政权,但他们的行动常常缺乏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广泛的民众支持。历史的经验证明,仅仅依靠少数精英的努力,或者仅仅改变政治体制,都无法解决中国深层次的民族危机和社会问题。 就在此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刻影响,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出路在于组织一个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压迫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五四运动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一批批有志青年,怀揣着改造中国、拯救民族的崇高理想,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秘密地组织起来,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一个普通的石库门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悄然召开。来自全国50多万党员的代表们,汇聚在一起,庄严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坚强领导核心,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革命道路。 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如同星星之火,力量微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它需要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无产阶级人数相对较少的国家里,探索和实践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早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与国民党的合作与分裂,经历了工农运动的起伏,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的尝试。这些探索充满了牺牲与曲折,也为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磨练了党的意志。 三、 浴血奋战: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战争的土地改革,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再到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每一次的胜利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中央苏区等根据地的建立,为革命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然而,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保存了革命的火种,锻炼了党的干部,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发动人民,以民族解放为最高目标,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凭借着人民的支持和灵活的战略战术,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 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与发展的征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但这也仅仅是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开端。接下来,党面临着如何建设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将一个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艰巨任务。 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在这些探索中,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五、 改革开放: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再到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 历史的必然与未来展望 “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是在中国近代史的血与火,是在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奋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中找到答案的。 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它最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最坚决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不是一个脱离群众的政党,而是一个与人民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政党。 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它最勇敢地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危难之际,它挺身而出,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它最坚定地探索和坚持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它在曲折中前进,在反思中发展,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中国不断前进。 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它以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将分散的、落后的中国凝聚起来,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依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使命。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这些都将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者,将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大视野: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这本书,在给我带来一些启发的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作者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一个革命政党发展成为执政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其中不乏精彩的论述。然而,在“为什么”这个核心命题上,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期待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具解释力的分析,不仅仅是列举出中国共产党的功绩,或者强调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英明领导”,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回应人民诉求、如何处理内部矛盾,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的着墨,可以更深入一些,能够多一些对执政能力、政策选择、以及与社会各阶层互动关系的 nuanced(细微之处)的探讨,这样才能让“历史选择”这个结论,显得更加扎实和令人信服。

评分

读完《大视野: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种印象并非全然是积极的。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史料搜集和信息整合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许多历史事件的描述都相当详实,展现了其对特定时期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脉络的熟悉。然而,在我看来,本书在“为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的论证,似乎更多地依赖于一种预设的结论,然后去寻找支持它的证据,而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去自然而然地推导出这个结论。有些段落的逻辑跳跃性比较强,在前一句话还在陈述某个事件,下一句话就直接跳到了“因此历史选择了XXX”这样的判断,中间的过渡和论证过程略显薄弱。我希望作者能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多一些循序渐进的分析,多一些对不同可能性和替代性解释的探讨,这样才能让读者真正理解历史选择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重因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答案。

评分

《大视野: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解释”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如说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必然”角色。我读到的一些章节,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宿命论的笔触来描绘历史的发展轨迹,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壮大,描述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洪流。虽然我认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历史的选择绝非单一因素决定的,它往往是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个体与群体互动、内部与外部力量博弈的结果。书中对于其他政治力量、社会思潮以及国际环境的分析,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单薄,未能充分展现出当时中国社会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图景。我更倾向于认为,历史的选择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而非一个早已注定的结局,本书在这方面的呈现,似乎略显片面。

评分

在我阅读《大视野: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作者想要构建一种能够解答“为什么”的宏大历史叙事。书中确实涵盖了不少重要的历史时期和关键事件,也试图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链条。但有时候,这种逻辑链条的构建,让我感觉有些过于“工具化”了。也就是说,为了证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论点,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似乎被赋予了某种预设的意义,而忽略了其本身可能存在的其他解读方式。例如,在分析某个社会运动时,书中可能更侧重于其对中国共产党壮大起到的积极作用,而对其中存在的矛盾、局限,或者其他进步力量的作用,则有所回避。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加客观、中立的史学态度,允许历史事件拥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让读者在充分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大视野: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确实引人入胜,我原本满怀期待地翻开了它。然而,我发现自己对于书中关于“历史选择”的论述,虽然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种宏大的叙事框架,但具体到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因果关系的阐释上,却显得有些疏于细致。例如,在讨论某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书中更多的是强调了某个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或某个群体的“必然性”,而对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博弈、甚至是国际环境的微妙影响,则着墨不多。我个人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加多元化的视角,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构成历史洪流的细枝末节,比如某个政策出台前后的不同声音,不同地区在革命进程中的差异化表现,甚至是普通民众在历史变迁中的真实感受。总而言之,我期待的“大视野”并非只是对宏观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对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动力进行更加精细和多维度的挖掘,从而让“历史选择”这一论断更具说服力和深刻性,而不是流于表面化的结论。

评分

很不错的书,版面很不错,值得!

评分

信赖京东,速度特别快!!!

评分

正版书,质量很好

评分

信赖京东,速度特别快!!!

评分

明白了很多 坚定了信仰

评分

质量不错,相信京东品质

评分

学习研究参考。

评分

正版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给单位买的,领导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