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8年7月,中国历史上首份女性期刊《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至今,中国女性期刊已经走过了百年春秋。中国女性期刊从诞生、发展到壮大,从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性期刊的蓬勃发展、新时期女性期刊的变迁,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女性期刊的发展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出版人密切关注的领域。
吴敏娟著的《中国女性期刊史》从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着手,以中国女性期刊百年历史为纵线,全方位、系统地对中国女性期刊成长的历史进行梳理与阐述,进而研究女性期刊发展的百年历史、带给中国女性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历史经验;为中国女性期刊如何继承、吸收中国早期女性期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引领中国女性与时代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吴敏娟,编审,吉林长春人,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吉林省妇联、吉林省《时代姐妹》杂志社工作。以阿娟、圆愿、随缘等笔名,在《知音》、《家庭》等全国数十家女性与青年期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其中不少文章被《青年文摘》、《中外妇女报刊文摘》、《作家文摘》转载;在《社会科学战线》、《新闻爱好者》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建构“女性传播学”在传播学领域中的地位与发展》、《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先后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任教于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学术专著,但拿到手后,发现它的可读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不卖弄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结构变化与文化思潮的演变串联起来。最赞的是它对叙事角度的转换,一会儿是冷静的社会学家视角,剖析了社会结构对个体选择的限制;一会儿又切换成了充满温度的文学评论者笔触,品评那些刊物上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揭示了它们在当时所承担的文化启蒙重任。书中对具体某几份刊物的内容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在于对文本背后深层文化密码的成功破译。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集体心路历程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仿佛那些陈旧的铅字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评分这部作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细腻地描绘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知识女性群体的崛起与挣扎。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行文之间,那种夹杂着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复杂情绪,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关于教育权利、婚姻自主的论述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女性知识分子们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巨大能量与不屈的意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女性群体发出的声音是如何被主流媒体选择性呈现或忽略的这一细致梳理,它揭示了话语权构建的复杂机制。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观历史背景的铺陈,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微观捕捉,使得整部书的史料厚度与人文关怀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在惊叹于历史进步的同时,也为先驱者的不易而动容。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研究可以做到如此充满活力和思辨性。作者的视角非常敏锐,她没有将目标仅仅锁定在那些重量级的大刊物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地方性、小众的出版物,这些“边缘”声音的重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舆论场的认识。这本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历史记录,更在于它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某种隐晦的呼应。每当读到那些关于自我表达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会期望中寻找平衡的描述时,总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作者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阅读兴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全程保持着一种持续的智力挑战与情感触动。它让我重新思考“公共领域”是如何被塑造和定义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颇具匠心,它没有采取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文化议题来组织材料,这种“议题式”的编排,使得读者能够更聚焦于特定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例如,它对“新女性”形象构建的讨论,就展现了从早期追求独立人格到后期卷入民族主义叙事的微妙变化,这种深层逻辑的梳理,功力深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一手史料的谨慎运用和巧妙穿插,那些被时间尘封的信件、日记片段,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串联成了璀璨的项链,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它强迫读者跳出简单化的标签,去看待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工作量之庞大,简直令人咋舌,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成功地驾驭了如此海量的资料,将其提炼成精炼而富有洞察力的论点。它展示了一种扎实的、匍匐于档案堆中才能获得的洞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特定文本时所展现出的文本细读能力,她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能穿透历史的迷雾,触摸到作者的真实意图及其所处的时代限制。这种对文献的敬畏与批判性继承,使得全书的论述基调显得既沉稳又充满学者的良知。它像一把精密的探照灯,照亮了以往被忽视的文化角落,为我们理解现代性在中国土地上的复杂生长路径,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