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马振骋译本,2016修订版)

蒙田随笔(马振骋译本,2016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米歇尔·德·蒙田 著,马振骋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随笔
  • 蒙田
  • 法国文学
  • 古典文学
  • 人文主义
  • 思想
  • 马振骋
  • 译文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60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228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3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知道什么?"
  四百年前,蒙田漫步在庄园一角的僻静圆塔下,这样问自己。
  耗费20年心力,他终成这一部皇皇巨著。

  从出生到死亡,25550天,613200个小时。
  你会碰到多少个问题?
  死亡又将以多少种方式突然造访?
  蒙田随笔游走在生死之间,生活中随手可拾、随处可见的小问题,皆可入文章。
  一颗真实自然、从不虚伪造作的灵魂就这样赤裸裸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时的乡下贵族,会在壁炉上放一本蒙田,以示不同于捕兔的乡绅。而今天,蒙田对生活的这些作答仍旧熠熠闪着光,为年少无知的我们指点迷津。


海报:

内容简介

  公元1572年,前法官米歇尔·德·蒙田隐居古堡藏书室,开始撰写Essai,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二十年后,世界上有了随笔;从此随笔作为一种全新文体,风靡于世。
  四百多年来,《蒙田随笔》因丰富、自然、毫不虚伪,被译作各国文字行销世界,经久不衰。

  本书由翻译家马振骋先生,译自法文原版《蒙田全集》(伽利玛出版社,1962版);格式、句读也均严格依照其编排方式。全书选篇由马先生亲自挑选、修订,书后特别附有原版引言、蒙田年表及人名、地名索引。马先生曾凭借《蒙田随笔全集》,获得2009年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本版自全集中精选33篇,从人性之懒散、撒谎、胆怯,到欲望、死亡、人生无常,谈论尘世间那些常见却难以抉择的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人文主义作家。

三岁时,父亲从意大利带回一名不懂法语的德国教师,对蒙田以拉丁语进行启蒙教育。

曾在图卢兹大学研习法律,后在波尔多法院任职十余年,当过国王侍从,亲历战争,周游各地。曾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

1572年开始撰写《蒙田随笔》,直到1592年逝世前仍笔耕不辍。

他谦称自己的文章为Essai。蒙田之前,Essai为“试验”之意;蒙田之后,意为随笔。

《蒙田随笔》被誉为“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


译者:

马振骋

法语文学翻译家

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

先后在北京轻工业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任教

代表译作:

圣埃克苏佩里《人的大地》《小王子》《夜航》

玛格丽特·杜拉斯《毁灭,她说》

安德烈·纪德《田园交响曲》

米兰·昆德拉《慢》等

2009年,独力翻译的《蒙田随笔全集》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精彩书评

要能够欣赏他的价值,年纪不能太轻,人生阅历与挫折不能太少。他思想的自由与正直给我们这一代被命运抛入纷扰乱世的人,带来了珍贵的帮助。

——斯蒂芬·茨威格

这样一个人写过的东西,真可以增加我们在尘世生活的兴趣。

——尼采

蒙田从来不沉闷,从来不虚伪,从来没有一个人思想这样丰富,从来没有一本书写得这样自然。

——爱默生

这样议论自己,辨析自己飘忽的思维,把灵魂在其惶惑、变动、未完满状态下的重量、色彩与曲折和盘托出。这个艺术只属于一个人,他就是蒙田。

——弗吉尼亚·伍尔夫

蒙田可称得上划时代的人物。由于心、灵魂、美德和罪过都属于这个达观睿智、性格随和、学养深厚的人,所以他的随笔也就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意义,达到了生活哲理的高度。

——亨德里克·房龙

翻译法国文学经典,有两座难以越过的高峰,一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二是蒙田的《随笔》。蒙田的《随笔》博大精深,可谓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文笔精美。就翻译而言,其人其思其文具有独特个性与魅力,加之古老典雅的语言风格,殊难理解与翻译。 马振骋先生知难而上,以其深厚的中法文素养、丰富的翻译经验和老道的译笔,阐释蒙田,再现蒙田,让蒙田的生命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得以再生和延续,为中国读者理解蒙田、欣赏蒙田提供了新的可能,开拓了新的天地。

——许钧

就理性、知识加诸凡尘琐事而言,今日报刊随笔、网志博客,均发端于蒙田,他以虔诚之心思考人性,为后世开启现代之门,其丰赡深邃,令后来者尽享其荫庇。 译者马振骋先生,端庄风雅、博学精思,多年悉心研究法语文学,其蒙田中译温润摇曳,使我等后进获益良多。

——孙甘露

 “我知道什么?”——这位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用一个简单的问旬告诉我们,我们的本性就是多变和不稳定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和他人之间,还存在于我们灵魂的不同层面之间。因此人类才是真正的可怜:我们不仅不了解这个世界,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然而随着思想的火花以蒙田的方式从这里跳跃到那里,世界却恰恰在人类绝望的努力中被暂时照亮。

——袁筱一


目录

001 / 致读者
003 / 论懒散
005 / 论害怕
008 / 论良心
013 / 论悲伤
017 / 论撒谎
021 / 论说话快与说话慢
024 / 善恶的观念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看法
044 / 一人得益是他人受损
045 / 论习惯与不轻易改变已被接受的法律
062 / 论学究式教育
075 / 论儿童教育
084 / 凭个人浅见去判断真伪,那是狂妄
089 / 论节制
095 / 论退隐
108 / 论我们之间的差别
120 / 论睡眠
123 / 论言过其实
127 / 论华而不实的技巧
131 / 论人的行为变化无常
140 / 论饮酒
146 / 欲望因不满足而更强烈
153 / 胆怯是残暴的根由
164 / 论英勇
172 / 论发怒
180 / 论功利与诚实
197 / 论悔恨
212 / 论想象的力量
223 / 论三种交往
236 / 论意志的掌控
244 / 如何让感情转移目标
247 / 感情在我们身后延续
254 / 死后才能评定是不是幸福
258 /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278 / 悼蒙田(原版《引言》)
285 / 蒙田年表
290 / 索引

精彩书摘

金句摘录:

1 友谊是人与人相伴,不是兽与兽合群。

2 最不易交往的是人,最易交往的也是人,不易交往是由于他的罪恶,易交往是由于他的天性。

3 女人不管长得怎么丑,没有一个不觉得自己妩媚可爱,没有一个不会以青春年少或一颦一笑而显得楚楚动人。

4 带着情绪看错误会看得更大,就像透过浓雾看物体看不清楚。

5 人的心灵糊里糊涂,看不透事情,坏事没有把它们害个够,就认为交上了好运。

6 必须把心引回和摆正位子;这是真正的退隐,在城市与王宫可以做到;但是独自更容易做到。

7 一个人怒气是发不大的,只有双方都发,还比赛着发,才会形成暴风雨。让各人尽情发脾气,我们就会相安无事。药方很灵,但配药很难。

8 一意孤行,囿于个人爱好固执不变,决不肯偏离和迁就,这不是在做自己的朋友,更不是主人,而是奴隶。

9 人无论多么无能与鲁钝,身上总是有闪光的个人品质,品质不论埋藏多深,总会在某个时机显露出来。

10 称赞一匹马矫健挺拔,而不是夸奖它的马具;一条猎兔犬要跑得快,而不是由于它的项圈美;一只鸟要有强健的翅膀,而不是套绳和脚铃。为什么我们对人不是也评价他的本质呢?

11 只有坏主意才一成不变。

12
一天与天天是相同的。没有其他的光,也没有其他的暗。
每天都走向死亡,最后一天走到了。

13
有人听到忏悔师说他那天可以与天主一起用餐,对他说:"您自己去吧,因为我守斋。"另一人要求喝水,见刽子手喝了再给他,就说不愿意在他后面喝,怕传染梅毒。
大家都听说过庇卡底人的故事,他已上了绞刑架,有人带来一个少妇(我们的法律有时允许这样做),他若娶她,就可以赦免不死。他对她细看了一会,发现她走路跛脚,就说:"套绳子吧,套绳子吧,她是个瘸子!"
据说同样在丹麦,有个人被判斩首,已上了高台,有人向他提出同样的条件,被他拒绝,只因为送来的那个姑娘脸太扁,鼻子太尖。

14
没见过河的人遇到第一条河,会认为这是海洋。在我们看来是最大的东西,我们会断定它们是大自然同类物中的巨无霸。

其实一条河不大也无所谓,
没见过更大的人以为源远流长。
一棵树,一个人也如此。无论哪个种类,
较大的看来总是硕大无比。
--卢克莱修

"眼睛看惯的东西,思想也会习以为常;思想也不再对常见的东西表示惊奇,寻找原因。"(西塞罗)


15 为一百年后我们不会活着的一切哭泣,犹如为一百年前我们不曾活过的一切哭泣,都是一样傻。


16 亚里士多德说,希帕尼斯河上有些小动物只能活上一天。上午八点钟死的属于青春夭折,下午五点钟死的属于寿终正寝。把这段时间的幸与不幸斤斤计较,我们中间谁见了不会嘲笑?

17 这样就像敌人见我们逃跑变得更嚣张,痛苦看到我们不寒而栗也更猖狂。谁迎着它不服输,就会压下它的气焰。必须奋起反抗。畏惧退缩,反而受到威胁招致毁灭。身体绷紧了更勇敢抵挡冲突,心灵也是如此。

18 你的生命不论在何地结束,总是整个儿留在了那里。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岁月长短,而在于如何度过。有的人寿命很长,但内容很少;当你活着的时候要提防这一点。你活得是否有意义,这取决于你的意愿,不是岁数多少。你不停往哪儿走的地方,你可曾想过会走不到吗?何况条条道路都是有尽头的。

19 我想说的是植物吸水太多会烂死,灯灌油太多会灭掉,同样,书读得太多也会抑制思维活动。思想中塞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东西,就没有办法清理,这副担子压得它萎靡消沉。

20 首先对国家造成动乱的人,往往首先随着国家的毁灭同归于尽。动乱的果实不会落到制造动乱的人的手里;他把水搅浑,让别人浑水摸鱼。这个王朝、这幢大楼的墙体与结构已经年久失修,被改革撞得摇摇欲坠,受了这样的冲击已是百孔千疮。一位古人说,君权从山腰跌至山下,还比从山顶跌至山腰更快。

21 知识是良药,但是不管什么良药因药罐保存的质量差,都会变质失效。一个人可以看得清,不一定看得准,从而看到好事不去做,学到知识不会用。

22 是什么使暴君嗜血成性的呢?这是关心自身的安全,他们卑怯的心无法使他们得到安宁,连抓伤也怕,于是把可能冒犯他们的人都杀光,连妇女也不放过,他们害怕一切,于是打击一切。

23我们在学习上的获得,才使自己更完美更聪明。

前言/序言

  致读者

  读者啊,这是一部真诚的书。一开头就提醒你,我没有预设什么目标,纯然是居家的私语。我决不曾有任何普济天下与追求荣名的考虑。我的才分达不到这样一个目的。只是寄语亲朋好友作为处世之道而已。当他们失去我时(这将是他们不久后要面对的事实),还能在书中看到我的音容笑貌,以此对我逐渐保持一个更完整、更生动的认识。若要哗众取宠,我自应更用心思涂脂抹粉一番,矫揉造作地走到人前。我愿意大家看到的是处于日常自然状态的蒙田,朴实无华,不耍心计:因为我要讲述的是我。我的缺点,还有我幼稚的表现,让人看来一目了然,尽量做到不冒犯公众的原则。有些民族据说还生活在原始的自然法则下,享受温馨的自由,假若我身处在他们中间,我向你保证我很乐意把自己整个儿赤裸裸地向大众描述。因此,读者啊,我自己是这部书的素材,没有理由要你在余暇时去读这么一部不值一读的拙作。再见了!


  蒙田
  一五八〇年三月一日


思想的迷宫,灵魂的镜子——《蒙田随笔》导读 蒙田,这位16世纪的法国思想巨匠,以其独树一帜的《随笔》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人生、自我、社会以及真理的无尽思考。他以一种近乎自言自语的方式,将自己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剖析内心的困惑、欲望、矛盾,以及他对周遭世界的敏锐观察。这是一部没有宏大叙事,没有严谨逻辑推演,却字字珠玑,充满智慧与人性的杰作。 《随笔》并非一本拥有明确主题或线性结构的著作,它更像是一座思想的迷宫,读者可以随意进入,在蜿蜒曲折的思辨小径中探索。蒙田随心所欲地选取各种题材,从孩童的教育到友谊的珍贵,从仪式的荒谬到死亡的必然,从哲学家的智慧到普通人的愚蠢。他从古希腊罗马的经典文本中汲取养分,却又不受其束缚,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思想与自己当下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我写自己,所以我写法国,我写人人。” 蒙田的名言道出了《随笔》的本质。他并非一个脱离现实的哲学家,而是将哲学融于生活,将个人体验上升到普遍意义。他坦诚地记录下自己的身体感受、情绪波动,甚至那些不那么光彩的念头。这种毫不掩饰的真诚,恰恰构成了《随笔》最动人的力量。他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凡人,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迷茫,又如何在这些挣扎与迷茫中寻找意义与平静。 探究“我”的疆域:自我认知与个体价值 《随笔》的核心,在于对“我”的深刻探究。蒙田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挖掘着自我的丰富层次。他审视自己的性格,分析自己的好恶,剖析自己的恐惧与欲望。他认为,认识自我,是认识世界的起点。这种对个体的重视,在那个时代是相当超前的。他反对僵化的社会规范和陈规旧习对个体的压抑,强调独立思考和个体判断的重要性。 他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比如对疾病的感受,对衰老的恐惧,来理解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他并非否定身体的存在,而是将其看作是认识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他认为,一个健康的心灵,离不开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体,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他对友谊的阐述尤为动人。他认为,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灵魂契合的基础上的,超越了功利和形式。他的名篇《论友谊》中,对拉宾依的深情赞美,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最纯粹情感的歌颂。他认为,在朋友那里,我们可以卸下伪装,展现最真实的自我,并在彼此的映照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时代的印记与人性的洞察:社会观察与批判 蒙田生活在法国宗教战争的动荡时期,战乱、屠杀、宗教狂热充斥着他的生活。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随笔》中充满了对社会乱象的观察与反思。他以一种疏离而又清醒的视角,审视着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他对宗教狂热和盲目信仰保持警惕。他认为,过度的虔诚和排他性,往往会带来暴力与不宽容。他提倡的是一种理性的、宽容的信仰,一种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世界观。他对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更是深恶痛绝,他认为战争只是权力者之间的游戏,而牺牲的却是无数无辜的生命。 他对当时社会的礼仪、习俗,以及法律制度,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质疑。他发现,许多习以为常的规矩,在仔细审视下,显得如此随意和不合理。他认为,很多所谓的“传统”和“权威”,不过是历史的积淀,并非绝对真理。这种对社会习俗的质疑,并非为了颠覆一切,而是为了唤醒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被群体意识所裹挟。 智慧的火花与哲学的辩证:知识、真理与生活 《随笔》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论著,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智慧之语。蒙田不追求对真理的绝对掌握,而是对探索真理的过程本身充满兴趣。他承认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并且乐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谦逊,正是他智慧的体现。 他常常引用古人的名言警句,但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将这些话语作为引子,展开自己的思考。他通过与古人的对话,来审视当下的困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从古老的智慧中可以获得启示,但最终的答案,依然需要回到个体自身的体验中去寻找。 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反对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他看待死亡,也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与其恐惧,不如坦然面对。他认为,在生前充分地生活,充实地体验,才能在面对死亡时,少一份遗憾。 风格的独特性:自由、真诚与幽默 《随笔》的风格,是其能够跨越时空,打动无数读者的重要原因。蒙田的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他从不回避使用口语化的表达,甚至会插入一些个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这使得他的文字充满了亲切感。他对待读者,就像对待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分享自己的心事与感悟。 更难能可贵的是,蒙田的文字中常常闪烁着幽默的光芒。他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调侃人性的弱点,反思社会的荒谬。这种幽默,并非尖酸刻薄,而是充满了温情与理解。它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体察人生的况味。 《蒙田随笔》不是一本能够让你速成人生哲理的“成功学”读物,它更像是一面映照你内心世界的镜子,它会让你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你的困惑与渴望。阅读蒙田,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是一次对人生意义的温和探索。无论你是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对生活困惑的追寻,亦或是仅仅想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片刻的慰藉,蒙田的《随笔》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智慧与真实的大门。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是认识并接纳那个真实的自己,并以一种豁达、真诚的态度去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蒙田随笔》马振骋译本,2016修订版,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第一页,那些泛黄的纸张仿佛承载着几个世纪前的思想回响。我一直对蒙田充满好奇,总觉得他的随笔是一种温和的智慧,不带强烈的说教意味,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坐在你身旁,娓娓道来他的人生体悟。马振骋的译本,据说经过了细致的修订,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领略到原著的风骨。读蒙田,就像在与一个思想深邃的朋友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他谈论的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最日常、最真实的个体经验:关于友情、爱情、死亡、教育,甚至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习惯和怪癖。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坦诚的自我剖析,他毫不避讳地展现自己的矛盾、犹豫和不完美,正是这种真实,让我们在阅读时感到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投射。我期待在这个版本中,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蒙田那种“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深度,以及他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马振骋译本的《蒙田随笔》,2016修订版,想看看这次的修订是否能带来更流畅的阅读体验。蒙田的书,我之前也断断续续读过一些,总觉得他的随笔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里,围着炉火,慢悠悠地烹制着关于人生的各种滋味。他不像柏拉图那样构建体系,也不像尼采那样振聋发聩,他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写下自己的思考。他的文字里有一种非常接地气的东西,即使讨论的是哲学问题,也常常从生活中的琐事出发,比如关于他的猫,关于他的书房,关于他身体的各种不适。这种将宏大与微小融为一体的能力,正是蒙田的独特之处。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仿佛时间在他那里是停滞的,允许他细细地品味人生的每一个片段。这种缓慢而深入的思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希望这个译本能让我更加沉浸在蒙田构建的那个精神世界里,去体会他那种“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自省精神,以及他对个体自由和内在真实的追求。

评分

我拿到这本《蒙田随笔》,马振骋译本,2016修订版,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过去的珍贵礼物。蒙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沉静而睿智的光辉。我一直认为,他的随笔是那种不需要“功利性”阅读的书籍,它不像一本技术手册,也不像一本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漫步,一次与自我深处的对话。我喜欢他那种毫不做作的风格,他可以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念头开始,然后引申出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种种思考。他的文字里有一种非常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敢于承认自己的软弱、自己的矛盾,这种坦率反而让人更加信服。我希望通过这个修订版的译本,我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蒙田那种“人生即是体验”的哲学观,以及他对于“活得好”的理解。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被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所感染,学会用一种更平和、更洞察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变故和挑战。

评分

手里的这本《蒙田随笔》,马振骋译本,2016修订版,总算能让我好好地与这位思想家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了。蒙田的文字,我总觉得有一种独特的芬芳,那是经过岁月沉淀后,散发出来的智慧之光。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哲人,他更像是一位行走在人群中的智者,用他那双敏锐的眼睛观察着世间百态,然后用他那温和的笔触记录下内心的感悟。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我即我书”的理念,他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坦诚是我在其他作家身上很少见到的。我期待在这个修订版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对于“怀疑”的推崇,以及他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审视来达到一种内在的自由。我希望,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够不仅仅是了解了蒙田,更能从他的文字中汲取养分,学会如何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如何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

评分

这次入手的马振骋译本《蒙田随笔》(2016修订版),让我对重新认识这位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匠充满了期待。说实话,对于蒙田,我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感觉。他的思想太博大精深了,总觉得难以完全把握。但这次,我希望通过这个修订版的译本,能更深入地理解他的“随笔”究竟是如何成为一种独立于严肃哲学体系的独特文体,又为何能流传至今,依然被人们奉为圭臬。我理解蒙田的随笔,更多的是一种“以我为主”的探索,他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试图去定义宇宙万物,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自身,通过对自己的审视,来反观人类的普遍性。他的文字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我好奇的是,在马振骋先生的笔下,蒙田那些关于怀疑、关于宽容、关于自我认知的思考,是否会呈现出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理解的姿态?我希望能够从这些文字中,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者至少,找到一种更自由、更坦然地面对生活的方式。

评分

书的质量没问题

评分

有现货,赶快买,不一定一直有货。

评分

京东活动时买便宜,字体较大,非常满意

评分

价格很美丽了

评分

!!!!!!!!!!!!!!!!!

评分

读书快乐,快乐读书。

评分

全新正品,包装完好,发货及时。

评分

但愿早日看完

评分

很好的书,物有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