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并非易碎品

新闻并非易碎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杰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传播
  • 媒体伦理
  • 新闻调查
  • 记者
  • 新闻真实性
  • 公共利益
  • 新闻自由
  • 社会责任
  • 媒体批判
  • 新闻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0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85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位从业30多年的记者从事新闻报道作品的结集精选。与以往记者作品有所不同的是,本书是从一位记者的视角观察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各领域发展,见证变化、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时政新闻作品集,更是一部史料。看似本书记述的都是过去的事件、曾经的新闻,但是今天看来,许多成为今日的印证,许多隐含着今日的问题,读来仍不觉得过时。因此,本书既可作为新闻报道从业人员的参考,也可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背景读物,并可以引发读者对于今天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光明日报》资深记者李家杰的新闻作品集,时间自1979年至2015年,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状况。这些新闻作品从教育、环保、经济发展等角度解读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史料。

作者简介

李家杰,空军航校毕业,《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并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大学兼职研究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顾问。曾应召向中央政治局委员口头汇报全国中医药工作现状调查结果,并受托创办《中国中医药报》。

目录

科技创新同经济改革

中纪委为《光明日报》报道加按语 / 3

销售淘汰报废药背后大有玄机 / 5

果林向农民招标 / 8

首都住房改革拉开序幕 / 11

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成功典范 / 14

七嘴八舌话粮改 / 19

主渠道不畅通粮价难以平稳 / 22

站在兴衰成败的十字路口

——中国汽车工业述评(上) / 25

没有理由不攥紧拳头

——中国汽车工业述评(下) / 29

首都建设需要量水而行 / 32

北京出租车承诺制陷入怪圈 / 34

一颗明星在辉煌中陨落 / 37

科技企业孵化器需要“呵护” / 45

中国技术创新的百花园

——中关村快速发展述评之一 / 48

这个“政府”与众不同

——中关村快速发展述评之二 / 51

新文化的曙光最早在这里出现

——中关村快速发展述评之三 / 54

第一黄金地段 / 57

品茗还须上成都 / 63

教育发展及城乡失衡

要给高等院校一定的自主权 / 69

应尽早结束在纸上“扩大自主权” / 71

成都科技大学向系一级下放自主权 / 73

林业部慷慨解囊助“九小” / 76

北京青少年呼吁全社会关心他们成长 / 78

北京中小学生高消费令人瞠目 / 80

高校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 / 83

“不平等”暴露出大堆问题 / 86

要用法律保障厂校平等合作 / 89

这里是企业家的摇篮 / 92

中国婴幼儿教育正在滑坡 / 94

两轮驱动出高效益 / 97

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 101

北京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 / 107

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 111

杨振宁比较中美教育 / 119

教育的朝阳从这里升起 / 126

田野里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 129

中西医在中国的命运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西轻中” / 143

中日友好医院办院方向出现严重偏差 / 152

中医药现状令人担忧 / 155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157

波恩大学女教师来到北京学中医 / 160

百家争鸣是个好东西 / 162

外国医学家尊重中医药学 / 164

西方免疫学家相信中医疗效 / 167

为何大医院超载小医院冷清 / 169

后勤改革之歌为何流行不开 / 172

好一个尖端领域

——日本东洋医学采访札记之一 / 175

优势并非永远是优势

——日本东洋医学采访札记之二 / 178

庐山之外看庐山

——日本东洋医学采访札记之三 / 180

中医药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 183

纠正医风需要治本 / 185

“医院道德水准应高于社会” / 188

别把世界卫生组织警告不当回事 / 195

天下第一中药堂 / 201

熊光葵和她的“含羞草” / 205

不要病人着急医生不急 / 207

医学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210

成年人才得癌症是片面认识 / 212

北京首次详细公布“非典”患者构成状况 / 214

“非典”重创北京旅游业 / 215

中医发展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 216

一家二级医院的另一种活法 / 219

“有损国格”事件为何屡禁不止 / 226

文化与多元化

“鬼才”魏明伦 / 233

书痴范行准话藏书 / 238

精心为革命烈士塑像 / 240

吴阶平的书斋永远难以定格 / 243

中国文艺改革部长答问录 / 246

八一厂《晚钟》角逐西柏林 / 249

赢得国外赞美不是主要目的 / 251

谁用“母乳”哺育了北京文化 / 254

《画龙点睛》点动观众心 / 258

这个剧团“戏比天大” / 260

新时代呼唤:北京亮起来 / 263

台湾女作家郑羽书游故宫 / 270

第七届全运会场外景 / 272

建一个文化夜市如何 / 283

让伟人形象永驻人间 / 286

保护名城与发展经济不可兼得吗 / 289

中国音乐学院怎堪摇篮破旧 / 293

泱泱大国仅74家少儿图书馆 / 297

人们迟早会认识她 / 299

老舍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 303

什刹海是平民的海 / 307

中国家庭文化气息渐浓 / 310

不能再次错过历史机遇 / 314

演员比的是文化 / 317

文化大区行 / 320

没有宽容岂能创新 / 323

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华夏之音 / 327

“全国文化中心”名不符实 / 333

水气污染与环境治理

她公开与领导唱反调 / 343

北京地下水污染面达一千平方公里 / 346

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 348

北京迫切需要一个“人工肺” / 351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 355

防治环境污染为何现在不如1972年 / 357

大气质量报告应该如实反映大气质量 / 362

脊梁与栋梁

是非功罪今日评说 / 367

顾乾麟十里洋场创办奖学金 / 380

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奏鸣曲 / 382

王春发三让高级职称 / 389

一个不随大流的村支书 / 392

李润五妻子的思念 / 396

李远征:“两手硬”的一把手 / 401

一片忠诚为人民 / 406

一位迎来汉字印刷新时代的科学家 / 414

德高学富医界楷模 / 423

他的名字就是进入军事禁地的通行证 / 428

社会进步及存在问题

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孩子 / 439

60位在中美合作所牺牲的同志被追认为烈士 / 441

组织处长贪污党费被判刑15年 / 444

一名工程师落实政策的曲折经历 / 447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

——访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 / 451

高老汉登上天安门 / 455

北京:城市道路负荷逼近极限 / 458

城市交通堵塞造成损失年逾几十亿元 / 462

法官判决后出现截然相反两种声音 / 465

一篇未能公开发表的稿件 / 469

长街悲泣送耀邦 / 474

专家披露隆福大厦特大火灾内情 / 476

自行车何日才能存得放心 / 478

年年高呼沉痛记取更待何时 / 481

北京火车西客站建筑质量问题一大堆 / 485

举世瞩目长安街 / 489

文明城区看作风 / 492

“群众满意率”是一项硬指标 / 496

“公推直选”与“等额选举”比较 / 500

人民调解员唱主角 / 521

从“政府有什么”到“老百姓要什么” / 526

首次公开的文稿

县委书记带头搞不正之风 / 537

卖淫嫖娼死灰复燃 / 539

这个县党风败坏到惊人程度 / 543

13岁女孩为姐姐申冤 / 547

浙江中医学院校园被粗暴地从中劈成两半 / 549

国家对公安高等教育欠债太多 / 551

邮局强行占用农民汇款 / 553

荒唐密电害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55

首都新建68万平方米宾馆饭店有违中央要求 / 557

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不顺 / 559

媒体公开宣传的第一台“工业CT”是冒牌货 / 562

我国为资源综合利用立法时机成熟 / 565

这里借故停映国家批准的进口影片 / 567

《亡命天涯》为何单在这里停映 / 570

《机电集成技术》被迫到台湾出版 / 573

高校办学效益的几个议论热点 / 575

此地有“三怪” / 577

北京发展建设存在四大矛盾 / 579

法制越来越健全司法越来越不公正 / 581

我国草坪业问题突出 / 583

中国“性盲”多于“文盲” / 585

我国应尽快出台沉默权和证据法 / 587

从空中到地面体验国航服务 / 589

新疆和田缺9000名“双语”教师 / 593

成者自成 / 596

后记 / 603

前言/序言


《新闻并非易碎品》 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如同潮水般涌来,裹挟着事件、观点、情绪,席卷我们的生活。我们习惯于在数字洪流中快速浏览、筛选,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然而,当我们沉浸在新闻的表面光鲜之下,是否曾停下来,审视新闻本身?它是否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坚不可摧、客观中立?《新闻并非易碎品》便是一次深入的探寻,它邀请读者一同揭开新闻的面纱,理解其内在的复杂性与韧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它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书并非一本讲述具体某条新闻事件的编年史,也不是对某家媒体的批判性分析。相反,它试图构建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新闻”这个概念本身。它探讨的是新闻的生产逻辑,是信息是如何被采集、编辑、传播,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记者的辛勤工作,更是新闻业背后一系列的制度、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因素。 在第一部分,“新闻的肌体与灵魂”,我们将追溯新闻的起源与演变。从口耳相传的时代,到印刷术的革命,再到电报、广播、电视的崛起,最后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颠覆。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深刻地改变了新闻的形态和传播方式。我们会了解,新闻的“易碎性”并非源于其自身的脆弱,而是因为它不断地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试图在多元的利益和价值观中寻找立足点。我们会探讨“新闻价值”是如何被定义的,以及这些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差异。是什么让一件事情成为“新闻”,又是什么让它被忽略?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选择和价值判断。 接着,我们会深入剖析新闻生产的“幕后”。这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新闻编辑室,理解信息如何被筛选、核实,观点如何被平衡,报道的角度如何被确定。我们会看到,记者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努力捕捉真相的碎片;编辑们如何在无数条信息中,分辨出哪一条值得被放大;摄影师和摄像师又如何在瞬间捕捉到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们也将审视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它并非总是负面的,有时它关乎记者的专业判断、观察视角,甚至人文关怀。一个“易碎”的新闻,恰恰是因为它努力地在复杂现实中寻求一种尽可能忠实的呈现,而这种呈现本身就带有人的印记。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新闻与权力”。新闻的独立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会探讨在不同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下,新闻所面临的挑战。它如何与政府、企业、公众舆论之间建立联系,又如何在这复杂的关系网中寻求平衡,甚至保持警惕。我们会分析“第四权”的演变,以及它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作用。新闻的“易碎性”有时体现在它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尽可能地履行其监督的职责。我们会讨论,当新闻被操纵,或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偏离了其应有的轨道时,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公众如何识别和抵制这种“易碎”的表象。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新闻的未来形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自媒体、公民记者、算法推荐,这些新现象层出不穷。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变化?它们是让新闻变得更加“易碎”,还是为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探讨“后真相时代”的挑战,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深度伪造(deepfake)等技术对新闻真实性带来的威胁。但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新闻业的创新,例如数据新闻、叙事性报道、事实核查(fact-checking)等新兴模式。新闻的“易碎性”并非意味着它的消亡,而是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一场关于如何在新时代重塑其公信力和传播力的探索。 《新闻并非易碎品》并非要给读者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说新闻就是坚不可摧的,或者完全不堪一击。相反,它呈现的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图景。它揭示了新闻的“韧性”——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适应、演变,并且在一次次危机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这种韧性,源于它对真实信息传播的内在需求,源于新闻工作者对职业操守的坚守,也源于社会对知情权的不断追求。 同时,本书也承认新闻的“易碎性”——它在面对强大的政治、经济压力时可能弯曲;它在信息洪流中可能被淹没;它在技术变革面前可能显得笨拙。然而,这种“易碎性”恰恰是它得以存在和不断反思的动力。它提醒我们,新闻的价值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去维护、去审视、去贡献。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于学术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分析,带领读者走进新闻的世界。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的批判性思考,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并更加珍视那些努力呈现真实、平衡、有深度的报道。 我们每天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力量?《新闻并非易碎品》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存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有见地的“新闻消费者”。它鼓励我们,不要被新闻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要深入其肌理,理解其运作,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个信息时代的脉搏,并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透明的公共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本书是对“新闻”这个概念的一次全面梳理,它剥离了表面的喧嚣,直指其核心。它所探讨的,并非某些具体新闻的真伪,而是新闻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功能、一种信息载体、一种权力制衡机制的运作原理和价值所在。它让我们明白,新闻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经过无数次筛选、判断、传播才形成的“产品”。而这个“产品”,虽然在某些时刻可能显得“易碎”,但其内在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功能,却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支撑着现代社会的运转。 读完《新闻并非易碎品》,你会发现,新闻并非是摆设在玻璃柜里的易碎品,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而是如同河流一般,既有奔腾的激流,也有静谧的溪流;既有清澈的源头,也有被污染的河段;它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也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守护,甚至去引导它流向更美好的方向。这本书,正是为你打开这扇通往新闻内在世界的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时事保持一定距离的普通读者,对媒体行业内部的运作机制知之甚少。抱着“了解一下行业内幕”的心态开始阅读,结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将不同的新闻案例拆解开来,像拼图一样展示了一个宏大的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信源管理”那一章节的解读。在信息真假难辨的今天,如何判断一个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几乎成了现代人的生存技能。书中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某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信息混乱,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层级信源的价值和局限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一些行业潜规则,但又不失客观性,总是在批判之后给出建设性的思考。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回去翻阅了过去几个月我关注的一些热点新闻,突然间,很多困惑我的地方都茅塞顿开,感觉自己获得了一套新的“信息解码器”。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媒体人看的,更是给每一个想清醒认知世界的普通人准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坐上了一台时光穿梭机,跟着作者的脚步回到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新闻内容本身,更多的是新闻生产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比如,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官方宣传口径与民间叙事之间的张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我发现,即便是最“硬核”的新闻事件,其表述方式也会被时代背景所塑造。书中引用的许多一手资料和访谈记录,真实得让人有些心惊,那些受访者的声音充满了挣扎、妥协与坚持,极具感染力。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迫使读者去反思自己接收信息的习惯。我以前总觉得,只要信息量够大,我就能掌握真相,但读完后才明白,信息本身是中立的,如何被组织、被呈现,才是关键。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对于那些喜欢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信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分析,毕竟“新闻”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严肃,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叙述,更像是一次深入田野调查的实录,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信息爆炸时代下,那些看似寻常却又暗藏玄机的事件背后的人和事。尤其是其中关于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流如何在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快速切换、互相博弈的分析,让我看得目不转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个地方性丑闻的报道,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些地方记者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坚持挖掘真相的过程,那种职业操守的坚守,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娓娓道来,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对新闻工作者群体深深的同理心和理解。读完后,我对新闻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而是开始深究“为什么会这样报道”以及“谁从中受益”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放了一段时间了,每次拿起又放下,总觉得它内容太厚重,怕自己消化不了。但真正沉下心来读完后,我发现它的“厚重”并非来自于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来自于对复杂现实的深刻洞察。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新媒体生态”的预见性分析。在算法推荐主导信息分发的今天,作者很早就指出了“回音室效应”可能带来的社会撕裂风险,并且分析了传统媒体如何在这种冲击下寻找新的立足点。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慢新闻”价值的重新强调,在追求速度的时代,这本书提醒我们,深度和准确性才是新闻永恒的生命线。书中的案例涉及了跨国报道的困难、文化差异带来的信息误读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工作的复杂性。读完后,我不仅对新闻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信息接收者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启发性远超我的期待。

评分

我通常不太习惯阅读太学术化的书籍,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在咖啡馆里与你分享他的职业生涯感悟。书中有一个部分专门讲了“讲故事的艺术”,如何把冰冷的数据和事实,转化成触动人心的叙事。作者举例说明了在报道灾难现场时,记者如何平衡对受害者隐私的保护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这个平衡点的把握,真的体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这种对新闻伦理的探讨,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们肩上的重担。此外,书中穿插了一些作者早期的失败案例,这些“翻车”的经历反而更具教育意义,它坦诚地展示了新闻生产中的试错成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你“不能怎么做”,非常实用,也让人感到亲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