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儿子作序推荐
2、从文化的角度解读重要古迹,好读易懂
3、附录作者建筑手绘以及摄影作品
《古迹》为罗哲文先生关于古代建筑的学术随笔集。是典雅文存第六号作品。包括长城、古塔、古亭、古桥等内容。书中配有50幅作者建筑手绘以及摄影作品。
罗哲文,古建筑学家,长城学研究的开创者。曾参与主持了长城、故宫、布达拉宫等项目的维修工程。
古迹里有他的名字(罗杨)
长城简史
长城的用途和构造
长城是怎样修建的
万里长城
—山海关、居庸关云台和八达岭、嘉峪关
中国古塔
中国古桥
中国古亭
北京钟楼、鼓楼
北海和团城
皇史宬
—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家档案库
罗哲文简要年表
编后记
秦始皇万里长城
长城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才开始,因此,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这确属事实。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关于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修筑长城的情况,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当时其他的文献中均有不少记述。如《淮南子》中也有记载:“秦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人间训》)“秦之时……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氾论训》)
可以看到,它西起于临洮。西段是因秦昭王的旧长城修缮而成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记载:“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可见北段是蒙恬收复了黄河河套,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的。
记载说它北面、东面沿了赵、燕的旧长城,西起高阙,东到造阳,再东行,抵达辽东。
从《史记》看到,这长城是秦始皇三十年伐匈奴开始,到三十七年,秦二世赐蒙恬、扶苏死,共八年筑成的。
对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评论,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褒有贬,各抒己见。褒扬的有汉文帝、桑弘羊、唐太宗、杜甫等等。桑弘羊说:“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仲山甫补衮职之阙,蒙公筑长城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竖垣墙,狗吠夜惊而暗昧妄行也。”这一派的主张就是要备战设防,否则就不能保卫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但另一方面对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贬斥的也不乏其人,有汉朝的贤良唐生、文学万生、贾谊、司马迁,唐朝的贯休,宋朝的郑震等人。这一派的意见斥责秦始皇暴虐,筑长城劳民伤财。今天我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应该肯定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的安全,保障中原地区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而修筑长城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应是主要的一个方面。至于秦始皇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劳动人民残酷压迫的一面也是应当指出予以批判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纷争局面宣告结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始了。为了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设郡县、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和其他各种统一的制度以促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这些措施是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所必需的。修筑万里长城即根据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
我国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不时发生矛盾和战争,在秦始皇时期主要的民族矛盾仍然是匈奴、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的长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发达阶段。农业生产需要安定经营,长期培植,才能获得好的收成。而当时的匈奴、东胡还处在奴隶制的早期阶段,匈奴、东胡等奴隶主贵族除了残酷剥削压迫本民族的奴隶之外,还经常南下掠夺财产、牲畜并掳掠人民,给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对匈奴的战争实际上是保卫进步的生产关系的战争,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原来燕、赵等国的北部地区生产比较落后,为了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其统治,在北部地区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十二郡,用以进行管辖,主要是进行垦殖发展农牧业经济。同时也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奴隶主贵族骚扰中原的一项措施。
在秦始皇并六国以后的十五年中,由于采取了修筑长城来防御和垦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是收到了效果的。“当此之时,匈奴单于不胜秦,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筑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一种较好形式。
在历史记载上还说有方士向秦始皇进奏图书说:“亡秦者,胡也。”于是发大军击匈奴,并筑长城。这也有可能是秦始皇借方士之口而修筑长城,或是方士察觉了秦始皇在政治军事上的需要而献策的吧。
秦始皇修长城是统一的措施,而且拆长城也是统一的一项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就各自筑长城以自卫,长城成了诸侯割据的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如果让它存在就给地方割据保存了条件。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立即下令拆毁内部各国的长城、关隘,“夷去险阻”。在秦始皇东巡海上到今天的秦皇岛一带时所刻碣石门之辞“碣石铭”上曾记述了这一件事:
铭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隳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已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所说的隳坏城郭、夷去险阻,就是拆除六国互防长城、关隘和防御性城垣等设施。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对于防止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保障北部十二郡的开发,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使用的民力过多,刑法苛暴,强迫大量农民脱离生产服役。当时全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劳动力不到一千万,男劳力仅五百万左右,修阿房宫、始皇陵和其他宫室苑囿占去了约一百五十万,守五岭占约五十万,筑长城约五十万,加上其他杂役约在三百万人,占全国丁男劳力的一半以上。因此,全国生产必然受到影响,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促使社会矛盾更为尖锐。秦始皇死后不久便暴发了陈胜、吴广的大起义,秦王朝不到二十年就宣告覆灭。历史上不少人以此斥秦始皇之无道,并借一个早于秦始皇多年的“杞梁妻”,编造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用来批判秦始皇和其他一些封建帝王对人民的强暴奴役。由此而来,孟姜女的故事广泛流传了一千多年,不是没有缘由的。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建筑的记录,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些沉默的古老石块和木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读着读着,我仿佛能亲眼目睹工匠们如何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雕琢每一寸纹理,能感受到岁月在那些斑驳的墙面上留下的深深印记。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梳理极其细致入微,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由衷地敬佩。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幅尘封已久的画卷,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先辈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建筑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气度和细腻情感的完美结合,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建筑,变得有血有肉,有故事可讲。这本书无疑是建筑爱好者、历史迷的案头必备之作,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也点燃了我对探索古老文明的无限热情。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过程中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但力量却不容小觑,它迫使读者主动去思考,去联系书中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我发现,作者在探讨建筑的结构力学和美学表现时,总能巧妙地植入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或地方风俗,这种跨学科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层次感。与市面上许多专注于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不同,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那些“看得见”的物质载体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剖析,来反推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手法,它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读完之后,我再去观察身边的老建筑时,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开始下意识地去解读那些梁柱、斗拱和飞檐所承载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过去世界的另一扇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推进,而是在不同的主题和地域之间进行游走和穿插,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知识结构。这种编排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也正是这种跳跃性,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复杂性和相互影响性。作者的文笔有一种老派的典雅,措辞考究,很少有现代白话文的浮躁感,让人感觉像是在聆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特别是当他描述某项失传的传统工艺时,那种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深感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对特定地区材料运用特点的对比分析,那种精细到几乎可以闻到泥土和木料气味般的描绘,真是令人叹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沉淀心绪的宁静之地。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因为它涉及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知识,非专业人士初读可能会有些吃力。然而,正是这种“不易懂”,才彰显了其学术的深度和严谨性。我不得不承认,有几次我需要查阅补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论点,但这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激励你去学习,去挖掘更多相关知识。作者的论证过程环环相扣,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没有任何含糊不清的地方。他敢于挑战一些既有的、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并用详实的证据支撑自己的新见解,这种批判性思维让人非常欣赏。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充满挑战性的智力探险,而非轻松的消遣读物。它强迫你从一个更宏观、更结构化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存在的古老形制,最终获得的知识满足感是巨大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匠心,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字体选择,与书中所描绘的古朴意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像是完成了一种仪式感。内容上,作者对“地域性”与“普适性”这对矛盾的探讨尤为深刻。他既展示了如徽派建筑的精巧内敛,也描绘了北方宫殿的恢宏大气,但最终又能将这些差异统一在中华建筑思想的核心框架之下。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避免了将建筑史写成一部简单的地方志。我从中领悟到,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坚守核心精神的同时,对外部环境做出最适宜的调整与呼应。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凝结在千年砖瓦之中的智慧结晶。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宝典。
评分对于喜欢古代建筑历史的朋友不要错过,图片详细讲述元大都 明北京城的营建以及展示各种文物,图片清晰可见。
评分书籍内容三分之一讲的长城',三分之二讲的塔,桥,亭:,有插图,很漂亮,有点少‘。手绘图二十三张,照片二十九张:。
评分终于买齐了,除了京剧那本
评分这本书关注了很久 ,中午下决心和故宫日历一起拿下!
评分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书中配有50幅作者建筑手绘以及摄影作品,让我们看到古人的建筑艺术!
评分朱家溍著,很好,布面的很有质感,但重要的是内容,真的很好,值得拜读、欣赏。
评分2、好读的精粹篇章:选篇多为沈从文研究的精华之作,内容涵盖古代扇子、镜子、玉石、陶瓷、玻璃、龙凤狮子鱼图案、服饰、车乘等演变和发展以及古代养身保健、百姓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种种方面。研究对象多为日常用品,大家喜闻乐见。文学大家写文物研究文章,语言优势时时体现,没有论文的诘屈聱牙,文字优美生动,言简意赅,好读易懂。
评分具体看图吧,感谢jd的师傅们。 逢优惠力度大的活动,很多书就显示无货了,活动一结束,纷纷显示能正常购买了。
评分买了很多书辛苦京东的工作人员分拣和运输了虽然延迟了一天但总体还是满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