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

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亚芳,王力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地图
  • 图表
  • 贸易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地理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1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80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1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内容凝练充实:
  全书五万字,配以百余幅图片,如同丝路之路的一张说明书,贯穿起两千多年的丝路历史。全书分正反两面印制。正面讲述丝路两千多年的历史,分述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陆上丝路讲述丝路途经的主要国家及其在丝路历史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海上丝路以历史为线讲述丝路在各时代的发展变化。背面集中介绍丝路黄金段(甘肃段)的重要节点城市。图文相辅,探索隐藏在丝路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 装帧形式亮眼:
  1、新颖的经折装。经折装多用于佛经或古籍,本书采用此种装帧形式,既是内容创新的需要,也奉献给读者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既便于展阅,又便于收藏。
  2、便于展示推广。本书大量的图片及简洁的文字说明非常适合于橱窗展示,便于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合宣传丝路文化。
  ☆ 著作者具有天然优势:
  高亚芳、王力二位教授生活、工作于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兰州,长期浸淫于丝路文化的氛围中,加之均于高校传授旅游文化,因而能够找到有效途径,准确而生动的传达给大众丝路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在东亚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心和中亚历史悠久的区域性文明中心之间建立起长距离的交通联系,在游牧与定居、东亚与中亚等文明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并见证了古代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及若干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突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人类进行长距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杰出范例。本书采用一张图表的形式贯穿起两千多年的丝路历史,图文相辅,探索丝路背后的深层内涵。

作者简介

  高亚芳,曾为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研究工作。现为兰州文理学院教授。
王力,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民族旅游研究工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一、陆上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概说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
  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伴着悠悠驼铃声,让我们再一次回望你。
  陆上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是联系东方与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通道。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起程,经陇西(今甘肃洮南)向西进发,历尽艰难终于到达中亚、西亚地区,中国通往西方的门户得以贯通。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二字精辟形象地概括了张骞出使西域使命的艰辛。
  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这条通道便成为了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当时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从西域来中国的使者、商人也络绎不绝。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内乱,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迁居河西,促使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也为丝路文化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南北后,隋炀帝派黄门侍郎裴矩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通过西域胡商,联络各国首领,总管贸易,拉开了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序幕。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使得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宋代时,北方民族多战乱,加上宋朝经济、文化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蒙元时期,随着欧亚帝国的建立,东西丝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到了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愈演愈烈,加之近代中国战争动荡,以致统治者无暇顾及,丝绸之路沿线沙漠化严重,导致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退。
  陆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符号,一个过程,一种精神的象征。当古罗马人把他们想象中的中国称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时,我们能感受到丝绸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漆器、火药、指南针、瓷器以及造纸、打井、冶炼等技术次第西传时,当葡萄、石榴、核桃、香料、胡椒、玻璃、象牙、狮子等“殊方异物,四方而至”时,我们亦能感受到世界共荣的盛大景象。
  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人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因华美而矜持,因富有而远藏。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商贸、文化交流路线。从狭义上讲,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直到非洲诸地区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从开通一直到16世纪仍保留使用。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之路,但因中国盛产的丝绸在丝路历史上长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19世纪70年代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为接受。今天,我们用“丝绸之路”指称以中国为根本的古代东西交往的各条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是连接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从开通一直到明末清初实行海禁后开始走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而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古老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中亚文明在这里交会碰撞。
  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个贯穿古今的陆上和海上的商贸文化交流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中国的丝绸、瓷器、陶器、茶叶等大量珍贵物品和科学文化通过陆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非洲,也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东亚、大洋洲、美洲和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天文、算术、医药等科技知识,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手法,早期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历史证明,由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香料与信仰: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旨在以图表的形式对丝绸之路进行宏观梳理,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叙事路径。我们聚焦于这条古老贸易动脉上真实发生的故事、涌动的商业脉搏、以及深刻影响了东西方文明进程的思想与信仰的流转。这是一部扎根于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并辅以生动叙事手法的通史性著作,旨在让读者“走入”丝绸之路,而非仅仅“观看”它。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丝绸之路从诞生、鼎盛到最终转型期的复杂面貌。 第一部:大漠孤烟——丝绸之路的地理与早期拓荒(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 本部分将读者带回张骞凿空西域的时代。我们不满足于罗列路线图,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原王朝(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重点关注: 1. 绿洲的生命线: 详细描绘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诸如楼兰、高昌等早期绿洲城邦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智慧。这些城市如何巧妙地利用地下水系统(坎儿井)维系生命,以及它们在多方势力角逐中的脆弱与坚韧。 2. 马匹的诱惑与政治的重量: 探讨了中原对“天马”的渴望如何成为驱动早期丝路开辟的直接动力。分析了汉朝对西域的军事部署、屯垦政策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 3. 最初的交换物: 除了丝绸,本书将细致考察早期丝路上交易的非核心商品,如玉石、皮毛、以及中原手工业品(如精美的铜器和漆器)在西域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体现。 第二部:驼铃声声——罗马、波斯与黄金的盛宴(公元1世纪至7世纪) 随着罗马帝国与东方贸易的蓬勃发展,丝绸之路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本部分着重于贸易体系的成熟及其对沿线社会结构的重塑。 重点关注: 1. 罗马的“金流失”: 引用普林尼的记载,详细分析了大量罗马黄金如何通过埃及港口和红海,兑换成东方的丝绸、香料和宝石。探讨了这种单向贸易逆差对罗马经济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罗马人对东方商品的狂热崇拜(例如对中国瓷器的初步认知)。 2. 萨珊波斯的枢纽地位: 波斯(萨珊王朝)是连接东西方的关键中间商。本书将剖析波斯人在贸易中的金融创新、物流组织能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的陆路和海路节点,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并塑造了中亚的商业规则。 3. 香料的东方密码: 深入研究了胡椒、肉桂、丁香等香料的产地、采集过程及其在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这些调味品如何从厨房必需品,转变为衡量财富和地位的硬通货。 第三部:信仰的迁徙——佛教、景教与文明的交融(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丝绸之路不仅是货物流动的通道,更是人类思想和信仰传播的“高速公路”。本部分聚焦于宗教传播的细节、冲突与融合。 重点关注: 1. 犍陀罗艺术的诞生与佛法的东渐: 详细考察了希腊化艺术风格如何与印度本土宗教元素结合,催生出富有表现力的犍陀罗佛教造像。分析了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大德的艰辛西行历程,及其对中国佛学本土化的决定性贡献。 2. 中亚的宗教熔炉: 研究粟特语在丝绸之路上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作用,并考察了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以及早期的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如何在唐朝的长安和洛阳立足、发展,甚至最终走向衰落的全过程。 3. 敦煌壁画中的众生相: 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文献为重要线索,解析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贾、使节、僧侣在敦煌这座十字路口留下的生活印记,展现了当时文化的包容性。 第四部:游牧民族的崛起与帝国的更迭(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 本书将细致描绘突厥化、蒙古化浪潮对丝绸之路贸易格局的冲击与重塑。 重点关注: 1. 突厥汗国的商业管理: 探讨了回鹘、喀喇汗国等突厥政权对绿洲城市的控制如何改变了贸易的安全性与税收模式。 2. 蒙古治下的“世界体系”: 重点分析了蒙古帝国(元朝)通过建立庞大的驿站系统(“站赤”)和统一的法律框架,如何在短期内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人员与商品的流通,形成空前的“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马可·波罗的游记将作为重要的个案研究。 3. 技术的逆向传播: 考察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中国核心技术是如何在蒙古体系下加速西传,以及这些技术对欧洲中世纪晚期的社会变革所起到的催化作用。 第五部:转型与遗存——海路兴起与陆路的故事(15世纪以后)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传统陆路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被海路取代。 重点关注: 1. 明清时期的边疆政策与商业的“内转”: 分析了明朝对西域的管控调整,以及丝绸之路贸易如何逐渐转为以内亚和北亚贸易为主的区域性通道。 2. 丝绸之路的“活化石”: 探索了这条古道在现代地理学和地缘政治中的残余影响,如中亚的语言地理分布、伊斯兰教在西南边陲的深度扎根,以及现今一些地区对古道历史的再发现和文化重塑。 3. 文化遗产的保存与挑战: 关注今日丝绸之路沿线历史遗迹(如古城、寺庙)所面临的保护困境与研究价值。 本书力求以叙事驱动历史,通过对具体人物、关键事件和核心商品的深入剖析,还原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交汇点的宏伟史诗。它是一份关于连接、贸易、冲突与相互学习的深度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虽然它采用了大众读者容易接受的叙事手法,但骨子里透露出的研究深度却是令人信服的。作者在关键节点所引用的考古发现和新近的研究成果,都经过了细致的甄别和批判性的吸收,绝非简单的二手资料堆砌。我注意到,他对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不同货物的流通量、价格波动,甚至不同地区对特定商品的偏好变化,都有着详实的数据支撑。更妙的是,这些冰冷的数据并没有被生硬地抛出来,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情节描写中,让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直观感受到经济力量对文明进程的强大推动作用。例如,他分析某种特定时期产出的精美瓷器在西方世界的受欢迎程度如何影响了东方的制瓷工艺改进,这种因果链条的梳理清晰而有力,让人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不再停留于“东西方交流”这种模糊的口号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粗粝感,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尘埃。封面那幅主视觉图,色彩的搭配非常考究,既有大漠落日的苍茫,又不失异域珍宝的华丽,构图上巧妙地融入了古代商队的剪影,虽然只是一个平面图像,却极富动态感和故事性。内页的排版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文字与留白之间的呼吸感把握得相当到位,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插图时,处理得非常精细,那些繁复的纹饰和模糊的拓片,经过现代技术的优化,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保证了现代读者的清晰度。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视觉体验,它在触感和视觉上,就已经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空的门。随手翻阅时,你会被那些精致的图文细节所吸引,每一页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完全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翻阅一本制作精良的旅行日志。

评分

初读便觉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贸易路线、错综复杂的政治角 চিত্রের和繁复的文化交流,以一种极为流畅、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历史事件的视角,他没有陷入纯粹的年代罗列或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构成历史骨架的“小人物”身上——那些远在长安城内吆喝的胡商、撒马尔罕市场上讨价还价的丝绸商人,乃至于在戈壁滩上饮尽最后一滴水的骆驼夫。正是通过这些微观的切口,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才变得立体可感、血肉丰满。行文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急流般奔涌,描绘边塞风光的险峻与贸易的激烈;时而又放缓语速,深入探讨某种香料或宝石背后的文化寓意。这种叙事张弛有度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门槛,让一个历史门外汉也能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仿佛自己正骑着骆驼,亲历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旅程。

评分

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部书的逻辑推进堪称典范。它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叙述,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方法。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几个核心的“枢纽站”作为章节的锚点,例如,帕米尔高原、敦煌莫高窟、波斯湾港口,每一个节点都成为一个观察点,从这个点出发,辐射出去不同的贸易线路、文化影响力和历史事件链条。这种“点状切入,辐射扩展”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避免了叙事上的拖沓和信息过载。每当读者即将被复杂的支线信息淹没时,作者总能精准地将视线拉回到下一个核心枢纽,让人有一种清晰的导航感,始终知道自己正处于宏大历史图景的哪个方位。这种对信息流的精准控制,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架构能力,使得读者在获取海量知识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阅读舒适度和清晰的认知脉络。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交流”二字的定义被极大地拓宽了。以往我们谈论丝绸之路,多半聚焦于商品和物质的交换,但在这部作品中,思想、宗教、技术乃至瘟疫的传播,都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探讨。作者没有将中西方视为两个孤立的文明体,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生态系统。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如何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在不同语言体系中被重新诠释和本土化,以及源自西方的天文历法知识如何悄然影响了东方帝国的决策过程。这种对文化渗透和精神流动的细腻捕捉,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豁然开朗,它不再是关于“路”的地理书,而是一部关于“连接”的宏大史诗。读完后,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输送,而是在不断的碰撞、融合与相互塑造中实现的,这种相互依存的深刻洞察,是本书价值的又一体现。

评分

书很好,但保存的不好,有黏连页,

评分

其实你们看吧,这个价格 ,有点太高了

评分

这本书搞活动时买的,便宜,值得看

评分

优惠力度大 买的有点多 有资治通鉴 蔡东藩通俗演义等 资治通鉴第6本有点小瑕疵 有点遗憾 我就不一一评价了 只是看下商品是否有质量问题 商品多大数还是完好的 中间发生点小插曲 实在没时间看 高考后再看吧 打算收藏一套中国的历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断代史不错

评分

丝绸之路!! 原来伊拉克战争也可以算到丝绸之路上 很精彩的书 ? 感谢JD 可以花一百多块钱买到五本好书

评分

活动买的,还没看,随便翻了翻,排版什么的还是可以的,看完了再追评吧!

评分

中华书局出的《一张图表看懂XXXX》系列,目前见到的有4本,分别是避暑山庄、丝绸之路、明清皇陵、江南园林。并不是单独从历史、艺术这些角度来介绍某个地方,而是时时代入一种旅行者如何打开这个景点的视角,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容较丰富的导游图册。内容深度也是中等水平。选取的景点图片也都不错,有些地方还会配上一些手绘透视图,帮助说明内部结构。在装订上用了一种奏折样的版式,可以正反面双向拉开,方便展示里面的一些跨页长图。就单独某一册而言,如果覆盖的面太广的话,具体某个点就讲不细了,从这个角度说,避暑山庄、明清皇陵这两册要好一些,因为范围比较小(明清皇陵这一册重点讲了清孝陵),而江南园林、丝绸之路这两册覆盖面实在太大,特别是后者。后者还把海上丝绸之路也拿进来了,凑齐“一带一路”,也有点过于“讲政治”的嫌疑。

评分

还没有拆封,但是看着质量很好,快递很快。在京东买书,优惠力度很大,越买越上瘾。这两年来在京东买的书书柜都放不下了,看来要换个大房子,做一整面墙的书柜在放书。看了京东的书,让我考过了一级建造师和造价工程师,买书花的钱太值了!

评分

还没看,再看另一本,这书的包装一级棒啊。很漂亮,看完值得收藏。对中东历史,伊斯兰历史比较感兴趣,准确的说因为极端主义太多了,国内国外的,所以对伊斯兰有些排斥,但不想盲目的反对,想了解一下关于它的历史,找寻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伊斯兰有地址的原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宗教,就买了。而且还有助于了解现在的一带一路。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