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 一部算命用的塔罗牌小说 [MILORAD PAVIC]

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 一部算命用的塔罗牌小说 [MILORAD PAVI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 著
图书标签:
  • 塔罗牌
  • 算命
  • 历史小说
  • 爱情
  • 君士坦丁堡
  • 塞尔维亚文学
  • 米洛拉德·帕维奇
  • 小说
  • 神秘主义
  • 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00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16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MILORAD PAVIC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爱恨纠葛随一张张塔罗牌打出来,一个传奇军人被寓言的三次死亡和最后之恋次第展开。帕维奇继《哈扎尔辞典》后又一部神作,一本魔性的绝世神书,可以无穷无尽地读下去。附赠作者儿子伊万帕维奇手绘的22张塔罗牌。

我新出版的一本书《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实际上是一部塔罗牌小说,由与大阿卡纳纸牌相对应的22章组成。借助塔罗牌,可以预测未来,而《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包含着若干牌义,就像那些塔罗牌。换言之,这部小说对于用塔罗牌算命来说是一种指南,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可以把塔罗牌的寓意添加到这部小说中拥有与每张牌相同名称和编号的章节里。也可以把这部小说每一章的含义加入到算命时用相应纸牌的寓意中。使用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可以把纸牌完全撇到一边。

——米洛拉德·帕维奇

内容简介

  与《哈扎尔辞典》一样,《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 一部算命用的塔罗牌小说》这部小说也是非线形叙述,作者给予读者多重阅读体验。《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 一部算命用的塔罗牌小说》共分二十一章,或可说二十一条线索。它的结构令人联想起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其虚张声势的形式不断遭到内容颠覆,内容没有形式那么复杂,它围绕两个互相仇视的家族,奥普伊奇家和泰奈兹基家在战争中的命运而展开,这两个家族陷入一系列爱恨情仇之中。帕维奇的断层叙述达到了一种镜廊效果,这部不长但充实着丰富意义的小说包含众多人物和事件,足够写一部史诗了。

作者简介

★ 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塞尔维亚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与艺术家协会成员。

★ 曾被欧美和巴西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无冕之王

★ 他著名的小说《哈扎尔辞典》被公认为一部奇书,并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1984年一出版即获南斯拉夫zui佳小说奖。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实现、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之谜。俄罗斯评论家萨维列沃依认为《哈扎尔辞典》令帕维奇跻身于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埃科这些当代文学大师之列,哪怕苛刻、挑剔的读者也不会怀疑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在文学编年史上写下了极为罕见的美丽一页。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部小说。该书现已被译成35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 帕维奇以我们做梦的方式思考。

——《纽约书评》罗伯特?康弗

★ 无论是依照一般的小说阅读顺序,还是根据塔罗牌牌阵要求的次序去阅读对应的篇章,《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都是一个超现实的美轮美奂的梦,充满了出神入化的意境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图书馆杂志》

★ 帕维奇不经意间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本,它们拓宽了当代小说和人类想象力的边界。这类文本在精巧的构思中体现出勃勃雄心的,正是这部塔罗牌小说《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此书令这位文学先锋的作品谱系又增加了一位身份特殊的新成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非线性的文句,令这部作品染上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目录

双性女士用的大奥秘库牌义 1
特殊牌牌义 愚人 3

第一组七张牌的牌义 9
1号牌 魔术师 11
2号牌 女祭司 19
3号牌 女皇 27
4号牌 皇帝 43
5号牌 主祭司 52
6号牌 恋人 57
7号牌 战车 67

第二组七张牌的牌义 77
8号牌 力量 79

精彩书摘

  6号牌 恋人
  因为奥普伊奇上尉不能总在战斗中把她带在身边,1797年拉斯蒂娜?布伦斯维科离开战场,回到了斯雷姆的卡尔洛夫奇。当时,她立刻去找了她从前的未婚夫,耶雷米耶?卡洛佩罗维奇。耶雷米耶的手上有一道疤痕,那是已经死去的帕霍米耶?泰奈茨基给他留下的枪伤;另外他的胡子上长着星星点点的小灰斑。
  “如果你要一个曾经三次失去贞操的女人,尽管这个女人鄙视你而且给你怀了别人的孩子,那就娶了我吧。”她对耶雷米耶先生说。耶雷米耶?卡洛佩罗维奇在心里想了想:一个人自己的痛苦只不过是其他某个人的痛苦的回声;他便娶了她。
  就这样,拉斯蒂娜?布伦斯维科在卡尔洛夫奇结了婚,搬进坐落在糖果巷的卡洛佩罗维奇家宽敞的房子里。她先是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阿尔瑟尼耶,然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名叫杜尼娅。
  拉斯蒂娜的丈夫从未显露出任何不耐烦的情绪,但他说话时,他的句子会奇怪地提早蹦出来,因为他总是想同时说出两件事情。他告诉孩子们,海水里有鱼,那些鱼只受得了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盐分。如果水中的盐分含量超出了鱼的承受力,它们就会晕头转向。我们人的情况也是如此。因为人的幸福就像是盐。幸福太多会让我们晕头转向。
  卡洛佩罗维奇老爷给拉斯蒂娜和杜尼娅买了鱼鳞帽,订购了《塞尔维亚语的帝都维也纳报》。杜尼娅长成了一个单薄、贪吃的小姑娘。在见到的每一个孔洞,她会把她能抓到的任何东西胡乱塞进去——旋转陀螺、蚂蚱、纽扣、活鱼、发卡、豆子、蜗牛和球、胡萝卜、鸡蛋、豌豆荚、科隆香水瓶子、黄瓜和弹珠、威尼斯年鉴和铅笔、门把手和音乐闹钟,最后还有在她嘴里爆开了的鱼鳔……
  卡洛佩罗维奇老爷把男孩送进学校。
  “让他成为西塞罗那样的人物吧。”
  于是,年轻的阿尔瑟尼耶?卡洛佩罗维奇进了卡尔洛夫奇的塞尔维亚-拉丁语学校,并且在上学第一天就把一位格外与众不同的人物带回了家。这个人物可爱得像只小猫,满腹经纶地记着很多拉丁文语录,俊美得像个洋娃娃。这个男性洋娃娃名叫阿夫科森迪耶?帕皮拉;他是阿尔瑟尼耶的同学,跟一位被降职的将军是远亲。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财产的孤儿,帕皮拉穿上朋友们的旧衣服比他们穿新衣服都显得更漂亮。他的太阳穴有一块小小的伤疤胎记,赋予他的面相一种神秘莫测之气。
  “他长着淤青脑袋。”他的朋友们常常开玩笑,但是他们喜欢他。他是所有猫咪、所有神父的太太们和卡尔洛夫奇的所有学生们最喜欢的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论帕皮拉走到哪里,他都会成为一些难以置信、通常很恐怖的故事的对象。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他本人从来不会听到这些故事,即便有人告诉了他其中一个故事,他也总是显得特别惊愕。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他会感到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仿佛一条虫子似的蜷曲在他的前方。
  这些男孩子们的学业已经进展到学习修辞学课程。帕皮拉在宽敞的卡洛佩罗维奇的家里度过他的大部分时间,而不是在他自己那个惨兮兮的住所里。一天晚上,他动手为自己和阿尔瑟尼耶誊写一部用作课本的手稿,那是他向另一个学生借来的。他用他那漂亮的书法抄写着,在嘴巴和墨水瓶里轮番蘸着笔头,并且大声念着:
  Praecepta artis oratoriae in tres partes digesta et Juventuti Illyrico-Rascianetradia ac explicata in Collegio Slavono-Latino Carlovicensi, Anno Domini……(1)
  忽然,一面小镜子伸到他的眼前。拉斯蒂娜夫人咯咯直笑,同时指指墨水瓶,然后用她洒过香水的衣袖擦了擦他的嘴唇。
  “你愿意教我和杜尼娅拉丁语吗?对我们来说,时间像这样过太缓慢了。”
  “我愿意,”帕皮拉说,“只要您肯带我去蒂米什瓦拉(1)的戏院看戏,而且耶雷米耶老爷愿意也为我订购一本书。”
  “你喜欢哪本书?”
  “关于埃腊第哀的那本书,这个人把他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书的作者是威肯蒂耶?拉吉奇(2);还有一本德文书,写的是浮士德博士(3)。这两本书都是在1808年出版。”
  就这样,卡洛佩罗维奇的府上开始了拉丁文授课;上课的情景,从沿着多瑙河驶过的船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阿夫科森迪耶?帕皮拉先是在阳台上给杜尼娅小姐上课,然后他们会跟阿尔瑟尼耶一起挪进会客室;阿尔瑟尼耶的母亲偶尔喜欢蘸着她的口水给他捋捋头发。正是在会客室里,拉丁语开始在拉斯蒂娜夫人身上发挥了它的魔力。也正是在这儿,塞满野生蜗牛的油炸馅饼被送上餐桌,一起呈上的还有一种盛在彩瓷盘子里、用各种佐料烹制的派。彩瓷盘子的底部有个小沟槽组成的网络,如同动脉血管一般汇聚到一个心形的圆孔。这个心形圆孔将油滴聚集在一起,如此便可以避免油炸馅饼在它们滋出的油脂中游动。跟那种派相配的饮品是掺了蜂蜜的荨麻茶,这是帕皮拉少爷的最爱;在这个过程中,帕皮拉或者教拉斯蒂娜夫人学习修辞,或者朗诵《伊利亚特》中的片段,咕噜咕噜的喉音犹如一只猫:
  在海的后面,距离特洛伊不远,有一片水域,那儿的水既苦涩又不能饮用。焦渴的动物聚集在那片水域,但却不能饮用那里的水,直到独角兽到来。他的角具有药物功能,当他低头喝水时,他的角将水搅动,让水变得浑浊但却甘甜可饮。这时,另外那些焦渴的动物就会在他旁边喝水。一旦他解渴之后,从水里抬起他的角,那片水就会变得像从前一样苦涩。但是当他用角搅动水的时候,在他的眼睛里那片水会变得更加清澈,而且就像摊开在一个人的手掌心里一般,在那清澈中可以看到未来的……
  * * *
  有一天晚上,阿尔瑟尼耶没来上课,正当阿夫科森迪耶?帕皮拉准备讲解新的课文——“De TropisDictionis”(4)——他的学生兼保护人拉斯蒂娜夫人说道:“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我的美人儿。阿瓦库莫维奇夫人向我透露了一个值得一听的秘密。现在听好了。大约十六年前,有个孩子将要降生在一个声名显赫的人家。千真万确的是,那位母亲梦见她将生下一个儿子,而那位父亲则梦到他会有一个女儿,但是两人都没有梦到过那个孩子将会有另外一个父亲。所以呢,那个期待中的孩子就变成了一个没人要的孩子。那位母亲必须在丈夫萌生怀疑之前把胎儿拿掉。她召来的女巫告诉她,把胚胎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甚或是另外一个物件身上,将是最佳处理办法。故事没有讲这件事是怎么做到的,但绝对肯定的是,胚胎被转移到了一把带耳朵的柔软天鹅绒扶手椅上。胚胎在那把扶手椅里面继续发育成长;有一天,那位丈夫靠在那把扶手椅上舒展身体时,听见嘎吱嘎吱的声音……”
  这时,年轻的帕皮拉突然打断太太的故事,显得极为心神不定,并继续讲他的课,仿佛太太什么都没讲过:“比喻包括隐喻、提喻、借代、转喻、换喻、拟声、夸张和取代。Allegoria nihil alius est quam continua Metaphora……(1)”
  帕皮拉正讲着,拉斯蒂娜夫人一边用她的扇子挡住他的嘴唇,用她那银色的眼睛盯住他,一边平静地继续讲道:“不管它使用的是隐喻法还是讽喻法,反正都是一回事,故事中的那个女人有一天惊恐万分地把她的丈夫喊过去听——在那把扶手椅的靠背里面可以听见有个心脏跳动的……”
  “Dic quibus interris et eris mihi magnus Apollo……”(2)
  “一两个月之后,一个胎儿蜷缩在椅套底下的轮廓显得非常清楚了;而且,当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向后靠时,靠背里面的那个婴儿就会偎依上来,寻找温暖和那个人的心跳。不久,只要轻轻地掀起椅子套,就可以看见那个婴儿是个男孩……”
  “Crudelis Mater magis,an puer imquebus ille
  Improbus ille puer,crudelis tu quaque Mater……”(3)
  念着这几个句子,灵魂里怀着恐惧,几乎快要发狂的阿夫科森迪耶竭力坚持他那徒劳的授课,可是遽然之间拉斯蒂娜夫人结束了她的故事:
  “最后,那把椅子的靠背被劈开,在里面他们发现了你——阿夫科森迪耶?帕皮拉!”
  此话一出,阿夫科森迪耶?帕皮拉顿时从头到脚颤抖起来,尖叫着,一头扎进拉斯蒂娜夫人的怀里;而后者为了不让他害怕,将他紧紧搂在胸前,并把他从故事里讲的那把扶手椅中抱起来,直接去了她的床上。
  * * *
  1813年的这段日子,在卡尔洛夫奇,月光穿上了绿色的衬里,一阵风吹走的不是帽子,而是名字,而且还降下一种油腻腻的、营养丰富的雨。
  “瞧瞧她们——”拉斯蒂娜夫人指指那些在风中走过的女士,一边东拉西扯,一边从她那犹如一架浮动的玻璃轿子似的窗户向外张望。“瞧瞧她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名字抱在两乳之间。第一个将手滑到那地方的男人将会取走她们的名字。不过,首先要提防那些长相漂亮的女人。”在那些日子里,因为青春忽然再度焕发而欣喜不已的卡洛佩罗维奇夫人对她儿子和她的情人说,“要提防那些上嘴唇绿、下嘴唇紫的女人。提防那些小鸟往她们的耳环上飞落的女人。她们会亲自用手捧着水给你们喝,那种水在夜里泡过鼠尾草,那种水会使一个人忘掉自己的母亲。”
  她说话的时候,她的儿子阿莱克萨(4)注视着她——他的母亲,再也认不出她;而她则盯着帕皮拉,仿佛他是一位天使。
  在那些星期里,拉斯蒂娜夫人曾经青睐的蘑菇汤一到她的嘴里就会味道全变;肉桂皮染上了咖啡的味道,而且卡洛佩罗维奇夫人的容貌也变了;她已经听见她的木马抵达黑夜之滨,黑暗登上名誉之岸。
  “你能到我的梦里来一回吗?”她问她的恋人。“我好像从来不能做到这点,好让我在梦里也能操你,帕皮拉。而且我再也梦不到阿尔瑟尼耶了。”
  在随后某一天的早上,她对他说:“昨天晚上在我的梦里你把日光从我身上吓走了。你带着一盏灯爬了进来。我要你到我的梦里来爱抚我,可是你却想杀死我。而且还带着一把轻骑兵用的马刀。”
  为了让她平静,小帕皮拉向她献上他的微笑——卡尔洛夫奇的太太们私下议论,说他的微笑“抵得上一匹让人骑的马”;他还献给她一个蓝色的枕头,枕头的四个耳朵上各挂着一只铃铛;这样,她甚至在睡着的时候也能记住他。在那只枕头上,用金色丝线绣着下面的拉丁文字:
  当拉斯蒂娜夫人躺下时,这些铃铛就会叮当作响,梦就会从里面掉出来。当拉斯蒂娜夫人起床时,那些梦会回到铃铛里面,拉斯蒂娜夫人的猫咪则会爬上床。它会对着小铃铛发出咕噜声,并用爪子去挠铃铛。当拉斯蒂娜夫人的某一个梦从铃铛里掉出来时,那只猫咪会张大它的嘴巴,将梦吞下。但是这个食物太强大了,不愿意让猫咪吞下。结果这只猫咪对它吞下的东西害怕起来,并在几天时间里停止发出咕噜声,同时去寻找真正的牛膝草,它用这种草防备蛇咬。借助这种药草的帮助,它也就从拉斯蒂娜夫人的梦中恢复过来了。
  枕头的另外一面绣着:“这只猫咪的名字是阿夫科森迪耶?帕皮拉。”
  拉斯蒂娜夫人自豪地把这只枕头搬到她的窗口,用她那银色的眼睛满怀敬慕地凝视着帕皮拉。因为爱着帕皮拉,她重新学会了在头上戴着花冠、花冠上插着一支燃着的蜡烛的情况下,如何行走;而且,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她又从那个黑色的镶嵌着珍珠、包裹着天鹅绒的匣子里取出了她的黑管。一天下午,她的面颊微微泛着红晕,为她儿子和她的恋人演奏海顿的“Divertimento——Corale di Sant’ Antonio per lauto,oboe,clarinetto,fagotto e corno”,正当她演奏到“小步舞曲”时,她的女儿上嘴唇涂成绿色、下嘴唇涂成黄色,走进房间。
  拉斯蒂娜夫人窒息得连话都说不出,停止了演奏。在同一天傍晚,她悄悄地把一块山羊皮扔到女儿的床上。第二天,她检查她的恋人,结果在阿夫科森迪耶?帕皮拉的后背上发现粗糙山羊毛磨出的印痕。恐惧把她逼疯了;当天夜里,她一直等到看见女儿清洗身体。透过帘子望着女儿,拉斯蒂娜夫人有一瞬间陷入沉思:怎么男人会从来不知道女人洗自己身体时有何感受,而女人也从来不知道男人撒完尿后抖动自己身体时有何感觉呢……恰在那时,她注意到杜尼娅的膝盖上有山羊毛擦出的一道道红色印痕。于是,她获悉了比她原来想知道的情况更多的秘密。
  她在无助的愤怒中熬了一整夜,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走过的距离简直可以让她走到斯兰卡蒙(1)了。早上,她叫来自己的儿子阿尔瑟尼耶,拥抱他并把一切说了出来。两个人相拥而泣;随后,阿尔瑟尼耶猛然起身离开,走进帕皮拉正在给妹妹讲授拉丁文课的房间,用手枪瞄着,把他们两个全都赶出了家门。
  ……

前言/序言

  阅读的开始与结束
  米洛拉德·帕维奇
  小说就像癌症
  它依存于肿瘤转移并从中汲取滋养
  很久以前,我就自问:何处算是小说的开始和结束?小说是从荷马开始的吗?关于小说的故事会在关于故事的故事结束之前结束吗?就是说,在我们这个被我们称为后历史、后共产主义、后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小说是否已经发展到它的尽头?博尔赫斯很想看到他的前一百名读者的面孔。我的愿望则迥然相反。我们是否都在面对一种挑战,看到最后一百名读者的面孔,或者略微悲观地讲,看到小说的最后一百名读者的面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追问:小说的阅读开始于何时、何地以及文本的哪个部分?小说的阅读又结束于何时、何地?对有些小说来说,肯定是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而且这一点永远都很清楚明白。米罗什?兹恩扬斯基(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巨大的蓝色圆圈。里面有颗星星。”这是《迁移》令人难忘的开头,它的最后一句同样是毋庸置疑、令人难忘的结尾:“迁移并不存在。死亡也不。”但是对其他小说来说,情况并非一概如此。我们来看《战争与和平》:小说早在文本结束之前就结束了。难道《安娜?卡列尼娜》真的是以沃伦斯基得了牙痛而结束的吗?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又是从何处与何时开始的呢?《尤利西斯》拥有一个文学中最为恢宏的结尾:一部男性化的书的女性化结尾。一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阅读的开始和结束,是如何受到雅斯米娜?米哈伊洛维奇(2)所讲的“阅读与性”的制约呢?小说必须有一个结尾吗?一部小说、一部文学作品的结尾到底是什么?非得只有一个结尾吗?一部小说或一部戏剧可以有多少个结尾呢?
  对这些问题,我在自己写书的过程中倒是找到了一些答案。很久以前我就领悟到艺术是“可逆向复原的”和“不可逆向复原的”。有些艺术是可逆向复原的,是可以让受众从不同的侧面接近的作品;或者甚至是可以绕着它,通过变换观察视角,对其好好观赏的作品,而观赏者的观看方向取决于他个人的偏好,诸如建筑、雕塑、或绘画便是这样。另有一些艺术,属于不可逆向复原的艺术,诸如音乐和文学,就像单向的道路,路上一切的运行都是从开始到终点、从诞生到死亡。我一直希望把文学——一门不可逆向复原的艺术——做成可逆向复原的艺术。正是因此,我的小说一般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尾。
  比如说,《哈扎尔辞典》是“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而且根据不同语言的字母顺序,这部小说会有不同的结尾。《哈扎尔辞典》的原始版本是用西里尔字母印制的,其结尾是一句拉丁文引语:“sedvenitutillaimpleametconfirmem,Mattheus.”我这部辞典小说的希腊语译本的结尾是这样一句:“我立刻发现在我心里有三种恐惧,而不是只有一种。”这部辞典小说的英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和丹麦语版本的结尾则是这样的:“于是,当那名朗读者返回时,整个过程正好相反,蒂蓬根据朗读者行走时发音的印象,开始修改他的译文。”而用拉丁字母排版的塞尔维亚语版本、在德国北弗里西亚的诺斯泰德自治市印刷的瑞典语版,还有荷兰语、捷克语和德语版,它们都是以如下句子作结尾的:“那目光将合罕的名字铭刻在空气中,点燃了灯芯,照亮了她回家的路。”《哈扎尔辞典》的匈牙利语版结尾句子是:“他只是想要你注意到你真正的本性。”意大利语版和加泰罗尼亚语版则是这样结尾的:“事实上,尽管哈扎尔瓦罐消失已久,但它依然在起作用。”在日本出版的日文版结尾则是这样一句话:“那个年轻女人生下了一个电闪光影般的女儿——她自己的死亡;死亡中,她的美貌变成乳清和凝结的乳液,然后又渐渐分解,落出一张吸住了白芦竹的嘴。”
  我的第二部小说,《用茶绘制的风景画》(相当于一个纵横格拼字游戏),如果纵向阅读,就会将书中的人物形象带入第一种方案里。同样的章节如果是横向阅读(即用传统方式阅读),则会使小说的情节及其发展突显出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也来谈谈这部小说的结尾。首先,如果这部小说的读者是一位女性,它会以一种方式结束,如果是一位男性,它则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结束。当然,是纵向地阅读,还是横向地阅读,也会决定这部小说具有不一样的结尾。若是横向阅读《用茶绘制的风景画》,其结尾句子乃是:“读者不能愚蠢得连阿萨纳?斯维拉尔身边发生了什么都不记得,有一阵子,他被称作拉金。”若是纵向阅读,其结尾句子则是:“我奔入那座教堂。”
  在辞典小说和拼字游戏小说之后,我又开始尝试让小说进入可逆向复制艺术的行列。这就是《风的内侧,或关于海洛和勒安得耳的小说》,一部沙漏型小说。这部小说有两个开头,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德拉考斯拉夫?施勒约维茨所说,最好是将这部小说读上一遍半。它的结尾位于小说的正中间,神话故事中的恋人——海洛与勒安得耳在此处相遇。如果你从勒安得耳那一头开始阅读,这部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时间是12点05分,在一次可怕的爆炸中塔楼炸飞了,吞没了勒安得耳尸体的烈焰也随之灰飞烟灭。”如果你从海洛一头阅读,它的结尾则会是:“根据发了疯的中尉所说,直到第三天深夜,海洛的脑袋才发出一声可怕的、低沉的、男人似的尖叫。”
  我的最新一本书,《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实际上是一部塔罗牌小说,由与大阿卡纳纸牌相对应的二十二章组成。利用塔罗牌,可以预测未来,而《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包含着若干牌义,就像那些塔罗牌。换言之,这部小说对于用塔罗牌算命来说是一种指南,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可以把塔罗牌的寓意添加到这部小说中拥有与每张牌相同名称和编号的章节里。也可以把这部小说每一章的含义加入到算命时用的相应纸牌的寓意中。使用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可以把纸牌完全撇到一边。同样,根据书中给出的塔罗牌的使用指南,你可以先把纸牌打出,然后按照纸牌落在桌上的顺序去读这本书的章节。
  因此,从刚才描述的这几部小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可以不只从一个出口出来,而且可以从彼此相隔很远的其他出口出来。《用茶绘制的风景画》有两个不同的结尾,而《风的内侧》则拥有两个不同的开头。好比一座房子,《风的内侧》拥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在正当中、在小说内部的出口,只不过这个出口通向一座封闭的花园,一座封闭的庭院,在那里,读者遇到的不是一个瀑布,而是一片他正要游过去的大海,就像勒安得耳游过希腊神话一样。
  慢慢地,在我的视野里房子和书的区别不复存在,而这也许是我这篇文章需要讲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不过,还是让我们回到这些日子经常被提起的那些更为普遍的问题上吧。小说的末日是否就要到了?小说的末日是在我们前方,还是已经在我们身后?那些认同我们已经生活在后历史时代的这一看法的人会如此追问。这也是一个后罗马建筑的时代吗?我们是不是全都经历了那种终结、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而我们所有人仍然在一场早已结束的比赛一起奔跑?我认为是不能这样断定的,除非我们已经被某种宇宙范围里的核灾难给击中了。相反,我更倾向于认为我们处在一种阅读方式的终结点上。发生危机的是我们阅读小说的方式,而非小说本身。处在危机中的是那种单行道式的小说。一些别的东西当然也处在危机之中。那便是小说的图像视野。这就是说:书籍面临着危机。
  我试图通过提升读者在一部小说的创造过程的角色和责任,来改变阅读的方式(我们不要忘了,世界上有才华的读者比有才华的批评家多得多)。小说中有关情节选择和情境发展的决定权,我都留给了读者,让他们去决定:阅读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还有关于主要人物命运的决定权。但是要改变阅读的方式,我就必须改变写作的方式。所以,不要把这些看法专门理解为关于小说形式的议论。这些看法同时也是关于小说内容的议论。实际上,小说的内容,可以说已经死板了两千年了,总是受制约于无情的原型模式。我认为这种状况已经走到头了。每一部小说都应该选择它的独具一格的形式,每个故事都可以寻找并找到它的恰当形式。在今天,小说的结尾表现得就像一片三角洲。它们在进入阅读海洋的入口分岔,小说和河流在那里都失去它们的名称。那个三角洲,在后现代小说中表现得如同一条多车道的大路,拥有一个方便而又繁密化了的河床。正像罗伯特?库弗(1)和雅斯米娜?米哈伊洛维奇在他们的文章中所说,这种情况是一种计算机仿造的空间和一种计算机化仿制的永恒。这在实际当中是可以利用的。用这样一种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学,绝对没有我们在印刷书籍中所习惯的那种开头和结尾,而这种文学在今天世界上的所有地方都有人写作。计算机小说正在作为超小说向我们走来,它们属于虚拟现实的领域,它们的作者被称作电子写手。所以,小说真的变成了太空中的一个孩童;它可以打破古腾堡群英们的条条框框,出现在一条崭新的群英之路上,这条路与印刷书籍再也没有任何关系。我的小说,还有另外一些作家的小说,如今正在被转换到计算机的CD-ROM中。《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是一部很容易被想象为或是实现为视频游戏的小说,就像那些计算机纸牌游戏中的某一种,或是那类游戏中路径的发现都是为了未来的某种游戏。这样的游戏充斥着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的计算机。人不应该害怕这样的未来:数字化叩响写作者的房门。我对这样的未来满怀期待。
  把同样的原则运用到戏剧文本之中,我创作了一部超戏剧,剧作名是《永恒之后又一日》。这部剧作有一篇说明书:“剧场菜单”(像餐馆里的“菜单”,也像计算机里的“菜单”)。这部爱情戏拥有三个互不相同的开头——我们可以说它有三种开胃菜,一道主菜(主要发展过程)——和三个互不相同的结尾,或者说三种甜点(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一个愉快的结尾、和一个生态化的结尾),或是只要你喜欢,不配糖、蛋糕、或苹果的咖啡。这部戏剧可以由九座剧场上演,而不会重复同样的剧本内容。由这部超戏剧,或许可以制作出一部电影中的“章鱼”;同样,由《哈扎尔辞典》(这部小说有许多个进口)或许可以制作出四十七部电影,这些电影无论从哪儿开始都可以从三分钟持续到三个半小时,而且需要雇用四十七位最为著名的导演参与制作,只有这样,他们每一位才可以从他们各自所处的世界以及用他们各自的演员表,去拍摄他自己的那部电影。这会是电影史上最为昂贵的大制作,而它将不再是一部属于二十世纪的电影。
  如今在我们世纪的尾声,该是转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学、戏剧和电影的时候了;正是今天的小说让我们开始对它有了认知。因此,小说并没有死亡。

君士坦丁堡的挽歌,指尖的命运之轮:一部关于遗忘与重逢的塔罗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一座城池,一段爱情,以及无数命运交织的故事。当君士坦丁堡这座昔日辉煌的帝国中心,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沉寂,当古老而神秘的塔罗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恋便悄然展开,等待着有缘人的解读。 一座失落的迷城,一段不朽的传说 君士坦丁堡,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伟大城市,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心脏,东罗马帝国的荣光所在,也是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地标。她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一个街角,每一块石板,都诉说着帝国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座曾经震彻世界的城市,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逐渐变得模糊,成为一个遥远而缥缈的传说。 然而,即使是失落的文明,也依然会在某些隐秘的角落,留下低语。在君士坦丁堡的地下深处,在那些被遗忘的宫殿,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图书馆,在那些年迈的老人眼中,这座城市的灵魂依然跳动,她的故事依然在流传。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更是一部人类文明的缩影,关于权力,关于信仰,关于冲突,关于融合,以及最重要的——关于爱。 塔罗的低语,命运的呢喃 在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里,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占卜工具——塔罗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不再仅仅是预示吉凶祸福的道具,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现实与幻境,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每一张塔罗牌,都仿佛承载着君士坦丁堡的某个侧面,某个时代的记忆,某个灵魂的低语。 牌面上那些古老的符号,神秘的图案,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宇宙法则的密码,是人类命运的隐喻。当塔罗牌被展开,当它们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便开始讲述属于这座城市,属于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故事。那些纸片上的图像,在观者的眼中,仿佛活了过来,勾勒出历史的画面,描绘出人物的悲喜,揭示出命运的轨迹。 爱情的种子,在废墟中绽放 在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中,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悄然滋生。它并非寻常的童话,没有王子与公主的完美邂逅,而是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在错综复杂的命运丝线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巧合与必然之间,悄然萌芽。 或许,这段爱情的主角,并非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可能是古老的拜占庭贵族,也可能是新兴的奥斯曼士兵,又或许是某个时代的旅人,被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吸引,被某个眼神所打动。他们的相遇,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不可能性。然而,正是这种不可能性,才使得他们的爱恋,更加刻骨铭心,更加令人回味。 塔罗牌,成为了他们之间最独特的沟通方式。它们并非直接传递信息,而是通过象征,通过意境,通过模糊的预示,来暗示情感的走向,命运的节点。每一张牌的出现,都可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导他们走向某个未知的结局。 遗忘与重逢,命运的轮回 故事的核心,在于“遗忘”与“重逢”。在这座经历过无数次辉煌与衰败的城市,遗忘是常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爱恋,都可能被时间的长河所冲刷,最终归于沉寂。 然而,遗忘并非终点。在君士坦丁堡,在塔罗牌的指引下,那些被遗忘的爱恋,那些失落的灵魂,总有重逢的机会。这种重逢,可能是跨越时空的灵魂的共鸣,可能是历史的回响,也可能是某个被遗忘的物件,唤醒了尘封的记忆。 塔罗牌,成为了重逢的信物,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它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将截然不同的时空,联系在一起。或许,某一张牌的出现,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想起一个早已被遗忘的面孔;或许,另一张牌的解读,会让你突然领悟一段被埋藏的往事。 超越现实的叙事,心灵的共鸣 这部小说,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超越现实的叙事空间。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历史事件,而是将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的精神,将塔罗牌的神秘力量,以及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故事的叙述方式,可能并非线性。它可能如同塔罗牌的翻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之间跳跃。读者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解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牌面符号中的深意。 这是一部关于探索的故事,关于自我发现的故事。通过对塔罗牌的解读,通过对君士坦丁堡历史的追溯,读者将逐渐认识到,命运并非是注定的,而是可以被理解,被影响,甚至被改变的。爱,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是最强大的力量,它能够穿透时空的阻隔,连接最遥远的灵魂。 一场感官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 “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读者将仿佛置身于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感受着她的气息,聆听着她的低语。塔罗牌的图像,将在脑海中一一浮现,赋予读者新的思考。 这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挑战着传统的叙事模式,它鼓励着读者的参与和想象。在这里,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一个读者,都将通过自己的解读,与这个故事产生独特的连接。 这是一部关于希望的故事,关于永恒的故事。即使是最终的离别,即使是漫长的等待,爱情的光芒,也永不会熄灭。在君士坦丁堡的余晖中,在塔罗牌的指引下,那些失落的爱恋,终将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以一种最动人的方式,重现光彩。 这部小说,献给所有相信爱情的力量,相信命运的奇迹,以及那些愿意倾听古老城市低语的人们。它将带领你,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去发现,去感受,去铭记——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精巧得令人叹服,它绝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蜘蛛网,每一个情节的节点都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却又各自独立闪耀。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迷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散乱的线索会以一种近乎数学般精确的方式归位,形成一个令人惊叹的整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感上的游刃有余,过去、现在和似乎是预示未来的片段交织在一起,模糊了界限,使得角色们仿佛都活在一种永恒的、不断重复的循环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挑战了传统的小说阅读习惯,迫使读者必须用一种更主动、更具构建性的方式去参与到故事的重塑之中。读完后,我发现自己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内容,去重新梳理那些闪回的片段和人物的动机,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享受,因为它让文字的生命力超越了书页本身。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学习一门全新的、晦涩的语言,需要耐心和极度的专注。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去解码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符号和重复出现的意象。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解读角度,这表明了文本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密度和持久的研究价值。我特别喜欢那种“顿悟”的瞬间,当你终于理解了某个特定意象在不同章节中的象征意义转换时,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仿佛拨开云雾,看到了隐藏在表面叙事之下的宏大蓝图。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它尊重读者的智力,不将任何解释权拱手相让,而是将解谜的乐趣留给了我们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得实在太到位了,读起来仿佛自己真的被卷入了那个神秘的、充满了宿命感的漩涡之中。文字的触感是如此的独特,不像一般的小说那样直白地叙事,而是像在触摸一件古老的、布满纹路的珍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迷人,充满了回溯与跳跃,像是在解开一个多重谜团,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挣扎。读者的思绪很容易被牵引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想象那些在命运之轮下无力改变的瞬间。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要求你必须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词句背后可能隐藏的象征意义。每当翻过一页,都感觉自己离那个核心的秘密更近了一步,但同时又被更深的谜团所包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努力想看清远处的地标,却只能捕捉到一些模糊的轮廓,既令人着迷,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惆怅。

评分

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达到了令人战栗的深度,即便是次要的角色,也拥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复杂性和层次感。他们不是功能性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和犹豫,往往是命运洪流中微弱却又至关重要的涟漪。我尤其关注那些沉默的时刻,那些角色没有说话,但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姿态却诉说着比千言万语更丰富的故事。这种细腻之处,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读到某些情节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情,仿佛那些角色的痛苦、渴望和最终的接受,都成为了我自己的经历。这并非易事,很多作品试图探讨深度,但往往流于表面,而这部作品却能不动声色地将哲学思辨融入到角色最私密的挣扎之中,使得主题的探讨显得自然而然,毫不说教。

评分

这本书的美学追求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文字的选择和句式的组织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古典的庄重感,即便在描绘最现代或最荒诞的场景时,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疏离的美感。这种独特的语调贯穿始终,赋予了整个故事一种超然的、近乎神谕般的权威感。我几乎可以想象作者在斟酌每一个词语时所花费的心力,仿佛那些文字本身就承载着某种古老的魔力,与书中所探讨的主题——时间的流逝与不朽的渴望——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自洽的、具有独特物理定律的世界。这种极高的艺术自觉性,使得这部作品在当代的文学景观中显得尤为突出,它是一次对传统叙事界限的温柔而坚定的拓宽。

评分

物流很迅速,质量也很好,感谢京东!

评分

质量很好,服务到位。

评分

塔罗牌的印刷质量有些差啊,但是考虑到这个书的价格其实也是可以理解。

评分

塔罗牌有一张有点破损......其他还好

评分

不错的东西,一直在这里买,送货很快。

评分

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爱恨纠葛随一张张塔罗牌打出来,一个传奇军人被寓言的三次死亡和最后之恋次第展开。帕维奇继《哈扎尔辞典》后又一部神作,一本魔性的绝世神书,可以无穷无尽地读下去。附赠作者儿子伊万帕维奇手绘的22张塔罗牌。

评分

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爱恨纠葛随一张张塔罗牌打出来,一个传奇军人被寓言的三次死亡和最后之恋次第展开。帕维奇继《哈扎尔辞典》后又一部神作,一本魔性的绝世神书,可以无穷无尽地读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