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微电子学(原书第2版 精编版)

射频微电子学(原书第2版 精编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毕查德·拉扎维 著,雷鑑铭 译
图书标签:
  • 射频电路
  • 微电子学
  • 射频设计
  • 模拟电路
  • 无线通信
  • 电子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电子技术
  • 射频器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39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19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电子与电气工程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射频电路的核心原理和基础理论,讲述了多种无线收发机结构,以及收发机的核心模块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无源和有源混频器、压控振荡器、无源器件、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等,随后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双波段收发机的设计过程,让读者从系统规格要求开始学习,直至设计出晶体管级电路。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章 射频和无线技术简介1
1.1 无线的世界1
1.2 射频电路设计的挑战2
1.3 概述与总结2
参考文献4
第2章 射频设计中的基本概念5
2.1 概述5
2.2 非线性的影响9
2.3 噪声21
2.4 灵敏度和动态范围35
习题38
参考文献40
第3章 通信技术概述41
3.1 概述41
3.2 模拟调制42
3.3 数字调制46
3.4 移动射频通信55
3.5 多址技术58
3.6 无线标准62
习题66
参考文献67
第4章 收发机结构68
4.1 概述68
4.2 接收机结构71
4.3 发射机结构104
习题116
参考文献118
第5章 低噪声放大器119
5.1 总体考虑因素119
5.2 输入匹配问题124
5.3 LNA拓扑结构126
5.4 增益切换149
5.5 频带切换153
5.6 高IP2 LNA154
5.7 非线性计算161
习题166
参考文献167
第6章 混频器168
6.1 混频器概述168
6.2 无源下变频混频器175
6.3 有源下变频混频器179
6.4 改进型混频器拓扑结构193
习题198
参考文献199
第7章 无源器件200
7.1 概述200
7.2 电感201
7.3 可变电容224
习题228
参考文献228
第8章 振荡器230
8.1 性能参数230
8.2 基本原理233
8.3 交叉耦合振荡器238
8.4 三点式振荡器242
8.5 压控振荡器243
8.6 具有宽调频范围的LC压控
振荡器247
8.7 设计流程254
8.8 本振接口256
8.9 压控振荡器的数学模型258
8.10 正交振荡器260
习题265
参考文献265
第9章 锁相环267
9.1 基本概念267
9.2 Ⅰ型锁相环269
9.3 Ⅱ型锁相环275
9.4 PFD/CP的非理想特性284
习题291
参考文献292
第10章 功率放大器293
10.1 概述293
10.2 功放的分类298
10.3 高效率功放304
10.4 共源共栅输出级308
10.5 基本的线性化技术310
习题315
参考文献315
第11章 收发机设计实例317
11.1 接收机设计317
11.2 发射机设计325
11.3 频率合成器的设计330
习题339
参考文献340

前言/序言

  自本书第1版发行的十四年来,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经历了一次巨大变迁。收发器结构、电路拓扑结构以及器件结构的革新催生了高度集成化的“无线电”,使其跨越了更加宽广的应用领域。此外,新的分析方法和建模技术也大大方便了我们对射频电路及其基本原理的理解,因此有了本书第2版。
  第2版不同于第1版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意识到,三年半前开始的对于第1版的简单“修补”并不能反映当今的射频微电子技术。因此,我抛开了第1版的内容,从全新的角度进行重新编写。两个版本只有10%的内容是重复的。
  ·我希望第2版能够具有更大的教学意义,进而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基本原理和细节。因此,在本书中,融入了大量的例子和习题。
  ·我希望,除了讲授分析方法外,也讲授一些设计方法。因此,本书包含了很多十分详细的设计步骤和实例。此外,还在第11章专门介绍了双频WiFi收发机的设计方案,且深入到晶体管级电路。
  ·由于射频设计方面的巨大进展,一些章节也不可避免地变长,导致有些章节需要分成两章,甚至更多。因此,第2版的篇幅差不多是第1版的3倍。
  对教师与学生的建议  本书可供至少一个学季(Quarter,下面简称短学期)或一个学期(Semester,下面简称长学期)教学使用。而下面所列的章节,在合理的深度下,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自身偏好选取其他的章节教学。
  第1章射频与无线技术简介  本章主要阐述了射频与无线技术的整体概貌,大约需要0.5学时。
  第2章射频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本章包括:概述、非线性的影响(AM/PM转换部分可跳过)、噪声、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无源阻抗变换、散射参数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分析部分可跳过)。本章大约需要6学时。
  第3章通信技术概述  在短学期制的教学安排中,可以只介绍本章少量内容,例如模拟调制、正交调制、GMSK调制、多址技术和IEEE802a/b/g标准等。而在长学期制的教学系统中,则可以引入信号星图的概念以及讲授更多的调制方案和无线标准。本章在短学期制中需要2学时,而在长学期制中则需要3学时。
  第4章收发机结构  本章篇幅较长,应有选择性地教学。短学期制可以包括以下部分:概述、基本和现代外差接收机、直接变频接收机、镜像抑制接收机和直接变频发射机。在长学期制的教学中,还可以包含低中频接收机和外差发射机的内容。短学期制中本章需要8学时,而长学期制中则需要10学时。
  第5章低噪声放大器  本章包括:概述、输入匹配问题和低噪声放大器件的拓扑结构。在长学期制的教学中可以包含增益切换、频段切换或者高IP2低噪声放大器(LNA)。短学期制中本章需要6学时,而长学期制中则需要8学时。
  第6章混频器  本章包括:概述、无源下变频混频器(电压驱动采样混频器的噪声和输入阻抗的计算部分可以跳过)、有源下变频混频器和高IP2有源变频混频器。在学期制的教学中,还可以包含增强型跨导有源混频器、低噪声有源混频器和上变频混频器的相关内容。短学期制中本章需要8学时,而长学期制中则需要10学时。
  .  第7章无源器件  本章不适合用于短学期制教学。在长学期制中,可以安排3学时讲解电感基本的结构、损耗机制以及MOS变容二极管。
  第8章振荡器  本章篇幅较长,应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本章教学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基本原理、交叉耦合振荡器、压控振荡器和低噪声压控振荡器。在短学期制的教学中,可以不必花时间讲授相位噪声,而在长学期制中,相位噪声的两种分析方法则都是可以讲授的。短学期制中本章需要6学时,而长学期制中则需要8学时。
  第9章锁相环  本章内容为频率合成器的基础。事实上,如果详细教学的话,本章后会很自然地接整数N频率合成器,而在短学期制的教学中,下一章是可以跳过的。本章至少应讲述以下部分:基本概念、Ⅰ型锁相环、Ⅱ型锁相环和PFD/CP非理想特性。在长学期制中还可以包含锁相环的相位噪声和设计流程。短学期制中本章需要4学时,而长学期制中则需要6学时。
  第10章整数N频率合成器(本书中未收录此章)  本章内容在短学期制中可以省略,而在长学期制中可以花费4学时来讲授英文版第2版第10章的降噪技术和分频器的设计。
  第11章小数N频率合成器(本书中未收录此章)  本章内容在短学期制中可以省略,而在长学期制中可以花费4个学时来讲授英文版第2版随机性和噪声整形,其他部分则可以跳过。
  第12章功率放大器(本书第10章)  本章篇幅较长但又往往为了讲解其他章节而被省略。当真的需要时,可以讲授本章的以下内容:概述、功率放大器的分类、高效功率放大器、共源共栅级和基本的线性化方法。这些内容大约需要4学时。长学期制还可以用另外4学时讲授多尔蒂功率放大器、极化调制以及异相等相关内容。
  第13章收发机设计实例(本书第11章)  本章给出了双波段收发机的设计步骤。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跳过第5、6、8章中最新类型的例子而为本章内容讲解留出充足的时间。另外,系统层面的推导也需要跳过,而对于接收机、发射机以及合成器晶体管级的设计则需要安排4学时。
  Behzad Razavi  2011年7月  第1版前言  统计数据显示,手机每年的全球销售额已超过25亿美元,而国内卫星网络已拥有450万个用户以及25亿美元的资产。全球定位系统的市值在2000年达到50亿美元。1998年,欧洲的移动通信设备和服务销售额将会达到30亿美元。
  射频(RF)与无线市场的扩张速度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寻呼机、手机、无绳电话、光缆调制解调器以及射频识别标签等设备,已经逐渐从当初的奢侈品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统计发现,半导体和系统公司,无论大小,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都在通过各种射频产品提升它们的市场份额。
  射频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借鉴了与集成电路无关的许多学科。射频知识库发展了近一个世纪,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然看不到尽头。
  本书主要阐述了射频集成电路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用类似于教程的语言,对射频微电子学做了一个系统阐述后,本书首先从微波和通信理论的必要背景出发,逐渐进入射频收发器和电路设计的讲解。本书重点介绍了在VLSI技术整体实施过程中电路与结构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双极性和CMOS的设计,但是大部分的概念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的技术中。本书假定读者已经具有一定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信号与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1版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提出问题为后续章节做铺垫。第2章介绍了射频和微波设计的基本概念,重点阐述了非线性和噪声的影响。
  第3章、第4章介绍了通信系统层面的相关内容,给出了调制、检测、多址技术的理论概述以及无线标准。本部分虽然基础,但对于同时开展射频电路和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5章论述了收发机结构,给出了不同接收机与发射机的拓扑结构及各自的优缺点。本章还包括了大量的案例研究,用于解释实际射频产品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6~9章介绍了射频电路模块的设计,包括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频率合成器和功率放大器几个部分,需特别注意的是,应尽量减少片外元器件的数量。本章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论证如何用系统的需求定义电路的参数,以及每个电路的性能是如何影响收发机整体性能的。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4学分研究生课程中,我用讲授了全书80%的内容。如果是10周的短学期制,本书的第3、4、8和9章的课时则需要缩短,但在长学期制中,就可以介绍更多的内容。
  我的射频电路设计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和同事的交流与合作。其中,贝尔实验室的Helen Kim、Ting-Ping Liu和Dan Avidor以及Hewlett-Packard实验室的David Su和Andrew Gzegorek为本书的资料收集做出了巨大贡献并给予了全面帮助。同时,还有许多专家也参与了本书的审校,他们是Stefan Heinen(西门子)、Bart Jansen(Hewlett-Packard)、Ting-Ping Liu(贝尔实验室)、John Long(多伦多大学)、Tadao Nakagawa(NTT)、Gitty Nasserbakht(德州仪器)、Ted Rappaport(Virginia Tech)、Tirdad Sowlati(Gennum)、Trudy Stetzler(贝尔实验室)、David Su(Hewlett-Packard)和Rick Wesel(UCLA)。此外,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许多学生,包括Farbod Behbahani、Hooman Darabi、John Leete和Jacob Rae等也参与了本书各章节的教学效果实验,并反馈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上述所有人员的慷慨相助。
  最后我还要感谢Prentice Hall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特别是Russ Hall、Maureen Diana,以及 Kerry Riordan,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
  Behzad Razavi  1997年7月

《射频微电子学(原书第2版 精编版)》图书简介 引言 在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浪潮中,射频(RF)微电子学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枢纽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我们手中挥洒自如的智能手机,到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再到日益普及的物联网设备,无不依赖于高效、可靠的射频电路设计与实现。本书,正是为深入探索这一迷人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学者以及充满求知欲的学生们精心打造的权威指南。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集大成者,更是一座通往射频微电子学深层奥秘的桥梁,引领读者穿越纷繁的技术细节,抵达理解与创新的彼岸。 内容精要与核心价值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全面覆盖了射频微电子学的关键概念、核心技术和前沿发展。它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将射频领域庞杂的知识体系一一拆解,并以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基础理论的坚实铺垫: 在深入具体电路设计之前,本书会从最基础的电磁场理论、传输线理论、S参数等概念入手,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 foundational knowledge 是理解后续复杂电路行为的基石,本书对这些基础概念的讲解深入浅出,力求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传输线理论的阐述,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结合实际的电磁波传播过程,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阻抗匹配、驻波比等概念的物理意义。 关键组件的深入剖析: 射频电路的核心在于各种高性能的无源和有源组件。本书对这些组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包括电感、电容、电阻,以及更为关键的晶体管(如MOSFET、BJT)、二极管等。对于每一种组件,本书都从其在射频频段的行为特性、等效电路模型、设计考量以及与整体电路的协同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在分析MOSFET作为开关器件时,会详细讲解其在射频应用中的寄生效应、栅漏电容、阈值电压漂移等对性能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优化方法。 核心电路模块的系统讲解: 射频系统通常由一系列功能模块构成,如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混频器、振荡器、锁相环(PLL)等。本书对这些核心模块的设计原理、电路拓扑、性能指标(增益、噪声系数、线性度、效率、相位噪声等)以及设计挑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每一类模块的讲解都遵循着从基本原理到典型电路结构,再到具体设计实例的逻辑顺序,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例如,在讲解LNA时,会从噪声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出发,然后介绍各种 LNA 的拓扑结构(如共源共栅、共栅、cascode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最后通过具体的电路图和仿真数据来展示设计过程。 射频集成电路(RFIC)的设计挑战与方法: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进步,射频电路越来越趋向于集成化。本书高度重视射频集成电路的设计,详细讨论了在CMOS、BiCMOS等工艺平台下的射频电路设计方法和挑战。这包括工艺参数对射频性能的影响、版图设计中的电磁耦合、衬底噪声、电源完整性等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RFIC设计时,会详细讲解版图参数化提取、寄生参数的建模与仿真,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版图布局来减小耦合效应。 先进技术与前沿领域探索: 射频微电子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本书也紧跟时代步伐,对一些前沿技术进行了介绍,如宽带和超宽带(UWB)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射频能量收集、先进的封装技术等。这为读者提供了对未来射频技术发展方向的洞察,激发其创新灵感。 数学工具与仿真方法的应用: 射频电路的设计离不开强大的数学工具和先进的仿真软件。本书在讲解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了微波网络分析、噪声理论、非线性分析等数学工具,并指导读者如何运用SPICE、ADS、Cadence等业界主流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参数提取和性能验证。通过仿真实例,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标读者群体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但侧重于具备一定电子工程基础的专业人士和学者。 高等院校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本书是进行射频微电子学相关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和学术研究的理想教材,能够为他们提供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前沿的知识储备。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 对于从事射频前端、射频收发机、滤波器、放大器等模块设计的工程师而言,本书是提升技术水平、解决实际设计难题的宝贵参考。它提供了大量的实际设计经验和技巧,能够帮助工程师更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 通信系统设计者与研发人员: 了解射频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对于设计更优化的通信系统至关重要。本书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瓶颈和性能限制,从而进行更合理的系统架构设计。 对射频微电子学感兴趣的从业人员: 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射频技术,理解无线通信设备如何工作的电子工程师、技术爱好者,都将从本书中受益匪浅。 本书的独特性与优势 精编版特色: “精编版”的定位意味着本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和完善,内容更加聚焦,删繁就简,保留了最核心、最实用、最有价值的信息。它可能是对原版内容进行了更优化的组织结构,或是加入了更具代表性的案例,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高效。 原版权威性: “原书”的标注确保了本书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严谨性。它继承了原版在射频微电子学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广泛认可度,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电路实现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大量的例题、实例和仿真结果,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实践又如何验证和发展理论。 逻辑清晰,循序渐进: 本书的章节安排和内容组织都遵循着严谨的逻辑顺序,从基础到进阶,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清晰的脉络中逐步掌握复杂的射频微电子学知识。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本书辅以大量的电路图、原理图、波形图、数据表格等图示,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这些图示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帮助读者理解复杂概念和电路行为的关键。 结语 《射频微电子学(原书第2版 精编版)》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沿视野于一体的扛鼎之作。它将带领读者系统地掌握射频微电子学的核心知识体系,理解射频电路的设计精髓,并为他们在无线通信、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您是初涉此道的新锐,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陪伴您在射频微电子学这片广阔的知识海洋中乘风破浪,探索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射频微电子学(原书第2版 精编版)》,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一下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这本书内容的厚度和广度。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器件模型、匹配网络、噪声理论,再到振荡器、混频器、放大器等核心射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几乎涵盖了射频微电子领域的方方面面。尤其注意到其中关于S参数、Y参数等关键参数的讲解,理论部分应该会非常扎实,这对于我理解射频电路的特性至关重要。而且,书中提到的“精编版”字样,也预示着它在内容的提炼和梳理上会更加精炼,理论推导可能更为严谨,实例分析也会更加深入,这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射频知识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我期待它能在一些经典电路的设计流程上提供清晰的指导,例如如何针对特定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器件,如何优化电路性能以满足噪声系数、线性度、效率等各项指标的要求。虽然还没开始做题,但从章节安排来看,应该会有不少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学习效果,这对我这种需要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但打开阅读后,那种“高冷”感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能够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一步步搭建起理论框架,而不是直接抛出深奥的公式。就拿讲解噪声来说,它似乎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噪声系数计算,而是会深入到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建模,甚至是如何在电路设计中抑制噪声,这对于射频系统至关重要的低噪声设计,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强调“精编”,这说明它在内容的取舍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会有过多的冗余信息,能够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地吸收核心知识。我还在犹豫是否要从头开始学习,还是直接跳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但从目前快速浏览的体验来看,它的逻辑性很强,各个章节之间关联紧密,估计即便跳读,也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完全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射频领域的学生,我选择这本《射频微电子学(原书第2版 精编版)》,主要是看中了它“原书”和“精编版”的双重加持,希望能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学术思想,同时又能获得经过提炼和优化的精华内容。我非常期待它能够系统地介绍射频电路设计中的基本单元,比如振荡器、混频器、倍频器等等,并详细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以及设计方法。我尤其关心书中关于“稳定性分析”和“寄生效应”的部分,这些常常是影响射频电路性能的关键因素。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工具和设计流程,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射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虽然我预感到这本书的数学推导会比较多,但我相信对于打好理论基础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能找到一些详细的例题,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比如如何利用Smith Chart进行阻抗匹配,如何计算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和增益,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掌握的技能。

评分

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射频电路设计上的瓶颈,尝试过一些零散的资料,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无意中听同事推荐了这本《射频微电子学(原书第2版 精编版)》,听说是业界的经典之作,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虽然还没深入到具体的应用设计,但光是目录里列出的“阻抗匹配”、“功率放大器设计”、“低噪声放大器”等章节,就足以让我对症下药。我尤其看重它在“精编版”这个标签下,可能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更清晰的区分和梳理,比如在讨论放大器稳定性时,是如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给出实际的稳定性判据和改进方法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解决当前设计难题的关键点,比如如何在高频下实现宽带匹配,如何设计出兼顾高增益和低噪声的LNA,以及如何优化PA的效率和线性度。虽然我对书中的某些数学推导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但我相信它所提供的深入分析,会帮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

评分

我一直对无线通信领域充满了好奇,而射频微电子学无疑是这个领域最核心的基石之一。入手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预示着它涵盖的内容会非常全面。我特别期待它能在“噪声理论”和“非线性失真”这两个我一直觉得比较难理解的方面,提供更清晰的解释。毕竟,在高速、高数据率的通信系统中,噪声和失真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如何有效管理和抑制它们,是射频电路设计的核心挑战之一。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射频集成电路(RFIC)设计流程的介绍,比如在CMOS工艺下设计射频电路的独特考量,以及如何处理衬底噪声、串扰等问题。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启发,那将大大拓宽我的视野,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

拉扎维,内容不用多说。书是正品,就是运输有点折损。

评分

不可多得的好书,推荐认真学习

评分

真的很不错,买买买,送货小哥也是非常好

评分

(?º?╰╯º??

评分

书很好,很新,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是正版书,价格合适,过年期间送货还那么快

评分

不错,很棒

评分

质量好,价格高

评分

寄送速度快,包裝良好,內容也很實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