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943: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943: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查尔斯·曼恩(Charles C.Mann) 著,朱菲,王原,房小捷,李正行 译
图书标签:
  • 哥伦布交换
  • 全球史
  • 物种迁移
  • 环境史
  • 大历史
  • 新世界
  • 旧世界
  • 殖民主义
  • 生物地理学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25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911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1943: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84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哥伦布大交换》作者克罗斯比特别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纽约客》《出版人周刊》《旧金山纪事报》《里士满时事通讯》《明星纪事报》《美利坚政治家日报》推荐图书

  ★独特的全新角度,重新解读五百年来的世界史与全球化

  《哥伦布大发现》之后又一优秀的史学巨著,为15世纪后的世界,勾勒出非常清楚的轮廓,阐明了欧洲与美洲的生态冲突如何实际上转变人类历史的每个面向,是一本堪称经典的好书!应当成为所有高中和大学世界史课程的必读书目。

  ★严谨的治学精神与独立辩证思维的结晶

  研究资料十分透彻、紧跟前沿,涵盖了世界史、免疫学和经济学等学术领域,作者在研究、旅行和访谈之上,慎重地归纳整理、辩证论述,他在向读者提供大量信息且引发大家的兴趣时,改变了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

  生态学VS世界史以及哥伦布VS郑成功这两个对应主题,巧妙地交织于曼恩生动诉说的大交换故事之中。

  ★警示中国道路,探索中国未来

  烟草的种植、森林的砍伐、玉米番薯对环境的破坏,并由此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全新解读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之后的世界史,令人眼界大开的科学解释,真正全球高度的研究成果,为青少年树立了解世界的全新认知,为成年读者开辟看待全球化的颠覆窗口。

  《1493》兼具历史性与启发性,打破了一直以来历史研究与教学中对全球化的刻板印象。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这一事件只有短短几句描述,对美洲大陆历史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查尔斯·曼恩笔下,1492年,哥伦布登上了美洲大陆堪称当下全球化问题的源头,是恐龙灭绝后重要的事件。“哥伦布大交换”使神秘的美洲大陆与其他独立的大陆之间产生了混乱的交流与碰撞——美国独立与疟蚊,英国工业革命与亚马孙的橡胶,美洲白银和明朝灭亡的加剧……种种看似无关的事件,却隐含着紧密的联系。也正是这些事件加速了现代世界的形成。青少年将发现解读世界历史的新视角,成年读者也将重新思考造成全球化胶着状态的原因。

  同《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一样,《1493》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继续挑战欧洲中心论历史。查尔斯·曼恩旁征博引,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重学科的视角下,运用珍贵的照片资料,展示着“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意义,反思着当下全球化的成因、影响,并描绘着世界的未来。《1493》是交叉学科研究的范本,也是为读者提供观察世界新方法、新角度的启迪之作。


作者简介

  查尔斯·曼恩,是《大西洋月刊》《科学》和《连线》杂志的撰稿人。他也为《财富》杂志、《纽约时报》《史密森尼》《名利场》《华盛顿邮报》供过稿,曾三次进入美国国家杂志奖决赛的作者,被美国律师协会、美国物理研究会、阿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兰南基金会授予过与写作相关的奖项。他的另一著作《1491》赢得了美国国家学院传播奖的年度zui佳图书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查尔斯·曼恩以其现实性见长,会让他的读者沉溺于复杂性之中……随着读者了解了哥伦布之后头一千年里系统分析的全新进展,前面这些陈词滥调都会随风消散。”

  --阿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作者


  “富有启示性。”

  --列夫·格罗斯曼,《时代》杂志


  “在其开创性的《1491》之后,查尔斯·曼恩再一次交出了一本灵气四溢、引人入胜的作品,这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曼恩展现出了欧洲和美洲的生态碰撞是如何在实质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方面的。《1493》文字优美、充满令人惊奇的研究成果,这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作品。”

  --大卫·格恩,《迷失Z城》一书作者


  “引人入胜……曼恩巧妙地揭示了人的矛盾之处:詹姆斯敦盲目的暴力和恐怖,玻利维亚银矿中对劳工的残酷剥削,当欧洲人首次看到橡皮球弹来弹去时的惊叹。”

  --《纽约客》


  “令人难以置信的视野、热忱和渊博……几乎《1493》的每一页都含有一些极其振聋发聩的论点或者一些引人注目、匪夷所思的细节……曼恩的书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由穿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本非常博学、令人惊异和振奋的读物。”

  --《泰晤士报》


  “(曼恩《1491》一书的)气势磅礴、资料充分的续作……与其前作一样,《1493》的篇幅超过400页,但是它可以飞快地读完……作为历史学家,曼恩值得敬仰的不只是他宽广的视野和从不懈怠的精神,还有他对生物学的敏感性。在他故事的每一个段落,他都将人类活动对人类所居住的更宽广的大环境的影响放在其脑海中的首位。”

  --《华尔街日报》


  “不偏不倚的态度,令人惊讶的理解力,遣词造句的天赋……曼恩热爱这个世界,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科学》


  “令人着迷……使人信服……本书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外来动植物、矿物和疾病的无计划的冲击是如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痛苦、社会巨变和这个现代世界的。”--《柯克斯书评》 星级书评

  “令人着迷……栩栩如生……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引人入胜且令人大开眼界。”

  --《出版人周刊》2011年百佳书籍


  “值得称颂的一本书……关于'美洲大发现'的历史意义,它令人振奋,以其说服力破除了流行的神话……《1493》细节翔实,分析广泛深入且难以一言蔽之……(曼恩的书)理应在那些就'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世界'上做出与众不同业绩的少之又少的著作中,占据一个显赫的位置,尽管它既没有争辩又没有鼓吹什么。《1493》在其主题内容上有思想深度、知识广度、值得人们尊重,这本书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俄勒冈人报》


  “不管他的视野如何,曼恩始终立足于引人注目的细节。……这种专业的视野提升了一个十足的人类故事,把它讲得既生动又平易近人。”

  --《平原商报》


  “在其眼界之外,曼恩仍然以迷人的细节为其基础……这种技术上的洞察力为这个用生动易懂的散文体来叙述的、关于人类的故事锦上添花。”

  --《克利夫兰老实人报》


  “在讲述他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的时候,曼恩从来不会让故事中的兴奋点褪色……这种对过去的宏大视角重新审视了世界上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在塑造世界的过程中的行为。”

  --《金融时报》


目录

地图列表 XV

推荐序 XVII

自 序 XIX

绪 论 XXI

序曲 在同质世之中 001

第一章 两座纪念碑 003

联合古陆的裂隙 003

到灯塔去 014

白银一船船 022

命运的逆转 030

第一部分 横渡大西洋 045

第二章 烟草海岸 047

“低组织化生物” 047

陌生的土地 050

风险分担 059

“英国苍蝇” 075

“无限的财富” 086

第三章 有害空气 091

“汲取国” 091

适应期 095

大转向 106

“没有犬瘟热,没有传染病,也没人死亡” 113

防疟别墅 118

黄杰克 127

战争与蚊子 135

第二部分 横渡太平洋 141

第四章 钱币一船船 143

“多一点力气” 143

“商即是盗,盗即是商” 147

铜尽钱绝 156

“世界的财富” 162

“一大船木头鼻子” 174

神山 182

第五章 相思草、番薯和玉米 191

隐秘的乘客 191

马尔萨斯式插曲 207

“山之露石” 211

不学大寨 219

第三部分 世界中的欧洲 227

第六章 农—工综合体 229

土豆战争 229

基因之海 232

鸟粪肥时代 248

彻底的现代饥荒 258

懒汉床 265

“向甲虫开战” 270

第七章 黑金 279

没有鸟也没有昆虫 279

“油脂化学” 282

“香槟浴女” 292

韦翰的事业 308

世界的尽头 323

第四部分 世界中的非洲 329

第八章 大杂烩 331

英俊的乔尼 331

不妙的开端 340

新世界的诞生 353

家庭价值 364

不安的城市 380

第九章 逃亡者森林 391

在卡拉巴尔 391

掌权的非洲人 395

在地峡 411

“投降协定” 423

动起来,公牛! 440

从罗莎里奥农场望去 450

终曲 生命之流 455

第十章 在布拉拉考 457

断裂的思考 457

山冈上的阶梯 459

在船上 466

附 录

附录A 挑衅的用词 477

附录B 测试版(Beta)的全球化 483

致 谢 489

注 释 493


精彩书摘

  序 曲

  在同质世之中

  第一章 两座纪念碑

  联合古陆的裂隙

  雨刚刚停,但空气依旧闷热。眼前人迹全无;耳边除了昆虫和海鸥的鸣叫,就只剩加勒比海低沉的浪拍声。脚下的土地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红土,石块围成的矩形三三两两地散布在我周围:它们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建筑轮廓,而建筑本身已经不复存在。周围的水泥小道,微微蒸腾着雨后的水汽。有一座建筑残存的墙体较多,研究人员给它架上新屋顶,这便成了下雨时唯一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在它的入口处,像哨兵一样竖着一个手写的标识:阿尔米兰特公寓,司令的家(Casa

  Almirante,Admiral’s House)。这里便是海洋舰队司令(Admiral of the Ocean Sea)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美洲的第一个住所,他就是那位学童们从课本上读到的、被称为“新世界发现者”的男人。

  被命名为伊莎贝拉镇的定居点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北部,这个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岛就是今天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它是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尝试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据点。(更确切地说,伊莎贝拉镇标志着后来欧洲人开拓一系列定居点的开端—500多年前,维京人在纽芬兰建立的村庄也短暂存在过。)在两条湍急小河汇流的地方,舰队司令圈定了他的势力范围:北岸上的一座设防要塞,南岸是若干农庄组成的卫星状群落。至于自己的住所,哥伦布(当时他的名字是克里斯托瓦尔·科隆)选择了全镇最好的位置:定居点北侧的岩质海岬,比邻汪洋大海。房子坐落的方向采光很好。

  今天几乎没人知道伊莎贝拉镇。类似被遗忘的命运有时也会落在小镇创建者的头上。当然,历史教科书绝对没有遗漏科隆的名字,但在书中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那样令人钦佩。今天的评论家形容他是一个残酷且被蒙骗了的人,是运气让他发现了加勒比海。作为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代理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是美洲原住民的灾难。不过当代还有另一派观点,认为海洋舰队司令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在这个星球上穿行的芸芸众生中,唯有哥伦布一个人开创了生命史的新时代。

  人们用石头垒出伊莎贝拉镇建筑物的轮廓,这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美洲大陆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据点。

  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二世和王后伊莎贝拉一世不情不愿地支持了科隆的第一次航行。在那个年代,越洋远航昂贵得令人心惊,其危险程度不亚于今天搭乘航天飞机。排除万难后,科隆威胁说要将航海计划带去法国,以这种方式得到了陛下们的支持。他的一位朋友后来记录道,哥伦布已经骑马跑到边境,但王后“派宫廷紧急执行官”将他追了回来。这个故事也许有些夸张,但君主所持的保留性态度,即使没有削弱舰队司令的雄心,但却严重限制了他远征的规模:只有3艘小船(最大的也没有超过60英尺a长)和90名拼凑起来的船员组成的船队。据一位同行的航海者说,哥伦布需要靠自己解决四分之一的预算,很可能是向意大利商人借的。

  1493年3月,当他载着黄金饰品、色彩斑斓的鹦鹉和10名印第安俘虏胜利返航后,形势彻底改变了。此时热情高涨的国王和王后6个月后便将哥伦布送上了第二次、规模更大的远航:7艘船,船员可能多达1500人,其中至少有12位是奉命前往新大陆传教的牧师。哥伦布司令相信自己找到的是通往亚洲的航路,因此他认为,再经过一段短暂的航行后,他们就将看到中国和日本以及那里丰富的商品。第二次远航的目标是为西班牙在亚洲内陆创建一个永久性据点,一个为进一步探险与贸易而设的司令部。

  新殖民地的创建者之一曾预言:“(这里)将会因为居民众多、建筑精美、城墙宏伟而名扬天下。”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伊莎贝拉成了一场灾难,建成后不到5年就被废弃了。这里的建筑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人们把它们的石料拆下来,在他处建造更繁荣的城镇。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美国和委内瑞拉的联合考古队开始挖掘这个遗址的时候,伊莎贝拉镇的居民已经相当少,以至于科学家们能将整个居民点搬到附近的山坡上。如今,这里只有几家路边的鱼餐厅,孤零零的一家门庭冷清的酒店和一个参观者寥寥的博物馆。小镇边上有一座教堂,它建于1994年,但已有了岁月的痕迹,它是为纪念在美洲大陆举行的第一次天主教弥撒而建的。

  从哥伦布司令只剩废墟的房子眺望大海,不难想象,失望的游客会觉得这块殖民地没有留下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因而,除了美丽的海滩,伊莎贝拉镇不值得一看。

  但是,这是个错误的想法。

  对于出生在司令建立伊莎贝拉镇那天(1494年1月2日)的婴儿来说,在他们诞生的世界里,西欧和东亚的直接贸易与交流,很大程度上被中间的伊斯兰国家(以及他们在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合作伙伴)阻隔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很少与欧洲接触,与南亚和东亚则根本没有来往,东、西两个半球对于彼此的存在几乎一无所知。到了1494年出生的人有了孙辈的年代,大批奴隶已经从非洲运往美洲,开采用来和中国做生意的白银;西班牙客商焦急地等待着最新一批从墨西哥运来的亚洲丝绸和瓷器;荷兰的水手用来自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的玛瑙贝壳,在大西洋海岸的安哥拉买卖人口。从马德里、马德拉斯(Madras)、麦加到马尼拉,各地的富人与权贵都着迷于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烟草。江户(即今天的东京)年轻的暴力男组织的吸烟聚会,不久后将衍生出两大对立的帮派—荆棘帮(Bramble Club)和皮马裤帮(Leather-breeches Club)。当时的幕府将军下令监禁了他们70名成员,并下令禁烟。

  长途贸易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其中多数是横跨印度洋的。几个世纪以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地中海地区输出丝绸,对于那些成功走完丝绸之路的人来说,这条漫长商路虽危机四伏却也回报丰厚。然而,过去还没有出现过发展得如此迅速、蓬勃的全球贸易。以前既没有涵盖东、西两个半球的贸易网络;地球这边发生的事件,也不可能干扰另一边的社会进程。通过建立伊莎贝拉镇,哥伦布拉开了欧洲长期占领美洲的序幕。此举也让他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独一无二、势不可挡的商品与服务贸易的交换,如今它的影响已波及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

  媒体通常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全球化,但其实它也是一个生物学现象;

  事实上,长远来看它可能首先是一种生物学现象。2.5亿年前,世界是由一块被科学家称为“联合古陆”(Pangaea)的巨大陆地构成。地质力量撕裂了这片广袤的大地,将它分成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久而久之,在两块分离开的大陆上演化出了完全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在哥伦布之前,也有一些勇敢的陆地生物漂洋过海,在另一块大陆上落地生根。如大家猜想的那样,大部分是昆虫和鸟类,但令人惊讶的是,其中还包括一些农作物—葫芦、椰子和红薯,这也成了令当今学术界头疼的一大课题。如果没有这些,世界应该是被割裂成了若干个独立的生态圈。用历史学家克罗斯比的术语来说,哥伦布标志性的成就是让“联合古陆的裂隙重新弥合”。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克罗斯比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对生态学家来说,“哥伦布大交换”可以称得上是恐龙灭绝后最重大的事件。

  毫无意外,这场生物界的巨变也影响到了人类社会。克罗斯比认为,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很多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哥伦布大交换”的身影—它就像一股无形的浪潮,席卷了国王与王后、农民与牧师,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克罗斯比的说法很有争议;事实上,几乎所有主流学术出版商都拒绝了他的文稿,最后只能在一家小型出版社出版。为此他曾跟我开玩笑说,他的书在发行时是“扔在大街上,希望读者能碰巧看见”。然而,在他发明这个术语几十年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相信,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他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1492年圣诞节当天,哥伦布舰队的旗舰“圣玛利亚”号(Santa María)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北侧的海滩搁浅,他的首航就这样告一段落。剩下的两艘船“妮娜”号(Ni·a)和“平塔”号(Pinta)都太小,无法容纳所有船员,于是他不得不留下38个人。哥伦布启程返回西班牙,而这些人则在此扎营;所谓营地,其实只是在一个较大的原住民村落附近围一圈原木栅栏,再搭几处简易小屋。从被迫建立的那天起,营地就有了名字—“拉·纳维达”(La Navidad,圣诞节之意),不过现在已经杳无踪迹了。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当地人是“泰诺人”(Taino)。西班牙人与泰诺人混居的拉·纳维达,是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目的地。在他将船员留在当地11个月后的1493年11月28日,扬扬得意的他作为一支舰队的首脑再次抵达这里,船员们都爬到桅杆的支索上,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新大陆的样子。

  然而,他们找到的只有废墟。无论西班牙人还是泰诺人的聚落都被夷为平地。“我们眼前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基督徒的衣服散落在杂草丛中。”船队的医生如是记载。附近的泰诺人指引着外来者找到了11个西班牙人的尸体,“上面覆盖着丛生的植物”。印第安人说,这些水手杀男人、强奸女人,惹怒了他们的邻居。在冲突中,另一支泰诺人突袭而来,把对峙双方都消灭了。哥伦布用了9天时间寻找幸存者,但毫无所获,于是他启程去寻找更适合建立基地的地方。逆风而上的舰队花了近1个月时间才沿着海岸线往东艰难前进了100英里。1494年1月2日,哥伦布来到一处浅海湾,他即将在这里建立伊莎贝拉镇。

  ……


前言/序言

  推荐序

  我是查尔斯·曼恩前一部作品《1491》的忠实粉丝,在该书中他为我们彻底地考察了哥伦布到来前的南北美洲。该书的研究十分详尽,写作手法非常精妙,这使得该书读起来毫不枯燥。在后续作品《1493》中, 曼恩达到了一个新的、真正全球化的层次。在阿尔弗雷德· 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哥伦布大交换》(The Columbian Exchange)的作者,我可以自豪地说他也是一个楠塔基特人]开创性作品的基础上,曼恩完全写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故事:一个曾经由数个独立大陆构成的行星是如何快速变成一个单一、“全球化”的实体的。

  曼恩不仅仅与无数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交流,还访问了他所写到的地方,因此当我们跟着曼恩从世界的这个偏远角落到另一个去的时候,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广泛到不可思议的、亲临其境的感受。并且,这部作品一如既往的精彩。在讲述西班牙和中国文化是如何在16 世纪的菲律宾群岛发生碰撞的未必确实的故事时,他将我们带到了民都洛岛,这座岛屿的“南部海岸线由许多小海湾构成,它们一个挨着一个,就像苹果上的牙印”。

  我们知道了疟疾、马铃薯、烟草、鸟粪石、橡胶树和甘蔗的传播是如何扰乱并震撼了这颗行星,并将继续这样影响下去,直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一体化的或者至少是接近一体化的地球上为止。当然,无论那些促成这些重大改变的人类策动者是否在500多年的这一进程中幸存下来,曼恩都在这一部里程碑、启示录式的书中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特邀评论家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

  注: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品《最后的坚持》(The Last Stand)的作者。其作品《海洋深处》(In the Heart of the Sea),获美国国家图书奖(the National Book Award);《荣耀之海》(Sea of Glory),获西奥多·罗斯福与富兰克林·罗斯福海军历史奖(The Theodore and Franklin D. Roosevelt Naval History Prize);《五月花号》(Mayfl ower) 是普利策历史奖入围作品、《纽约时报》年度十大最畅销书籍之一。他从1986 年开始定居于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岛(Nantucket)。

  自 序

  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冰激凌甜筒。但是我走近之后才发现,这个小男孩在吃一块生番薯。他的父亲把顶端撕开来,露出里面橙色的瓤,小男孩一下一下舔着它,番薯没有撕掉外皮的底部正好可以当作把手。

  这里是上海西北方大约480公里处的一座农场。在中国农村,番薯经常是生着吃的—这对于像我这样的西方人来说很稀奇。直到这个小男孩跑回去寻求他正在为一行番薯锄草的父亲的庇护,我才注意到我一直在盯着他看。这位父亲对我怒目而视,而我挥手表示歉意。因为我不懂中国话,所以我没办法告诉他,我其实并不是盯着他的儿子,而是盯着孩子手里的番薯。我也没办法说出来,我之所以目不转睛是因为这个番薯是400年来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震撼性的变化的象征。

  番薯原产于中美洲。西班牙船在16世纪70年代将番薯运到了马尼拉,随后一位中国船的船长瞒着西班牙海关将番薯的藤蔓和塞进筐里的一卷绳子混在一起偷运了出去。他将这种走私来的植物带到了位于中国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当时中国正在饥馑之中。船长的儿子将番薯介绍给了福建巡抚,后者随后命令农民开始种植番薯(即外来的块茎)。饥馑结束了。其他地区也用番薯来解决其食品问题。数百万人的生命得救。三个世纪以来,中国贫民的食物并非水稻,而是番薯。

  那个中国小孩是怎么得到他手里的番薯的呢?答案是哥伦布。科学家们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两半球的联系之后,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为什么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

  哥伦布大交换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英国人输掉了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墨西哥城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真正国际化的城市,以及为什么数以百万不情不愿的非洲奴隶被运过了大西洋。事实上,这都与我这本书的主题—即哥伦布大交换—有关。

  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蜀黍一样,的确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是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的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必须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番薯和玉蜀黍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以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一位中国科学家告诉我,这就像一场接一场的卡特里娜飓风(Katrina,2005年袭击美国的飓风,是美国历

  史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飓风)。受自然灾害困扰的中国在争夺全球霸权的竞赛中落在了后面。

  所有这些历史都被包含在这个男孩和他手里的番薯中,尽管他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对他来说,那只是一块点心而已。当我掏出照相机的时候,他的父亲带着不信任的眼光翻了个白眼。但是我拍下的是关于数个世纪全球混乱情景的照片。小男孩噘起了嘴;我按下了快门(图片见本书第196页)。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对全球生态、文化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书名《1493》。 --- 《新世界之殇:跨洋物种交换重塑的全球史》 导言:一场无意的碰撞,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1492年的航行,不仅仅是地理大发现的里程碑,更是一场史诗级的生物与文化“大交换”的序幕。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踏上加勒比的土地时,他无意中启动了一个历史性的进程,这场进程彻底打乱了美洲、欧亚非大陆之间原本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这种跨洋的联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物种、疾病、技术和思想在两个半球之间流动,深刻地重塑了人类文明的面貌。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场“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如何成为决定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变量。我们将超越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聚焦于这场交换对全球不同区域产生的复杂且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它是一部关于连接、碰撞、毁灭与新生的编年史,揭示了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的根源。 第一部:生态的冲击——物种的迁徙与生态的重塑 在“大交换”发生之前,美洲大陆是一个与旧世界相对隔离的生物岛屿。这种隔离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但也使得当地的动植物群对来自旧世界的微生物和物种毫无抵抗力。 疾病的瘟疫:人口结构的剧变 旧世界的病原体,如天花、麻疹和流感,对美洲原住民而言是致命的。这些疾病的传播速度远超任何军事征服,导致美洲人口在短短几十年内锐减了惊人的比例,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90%。这种人口的崩溃不仅是悲剧,它也极大地削弱了原住民社会抵抗欧洲入侵的能力,为殖民统治的建立铺平了血腥的道路。我们考察了这些疾病如何改变了美洲的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真空以及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新旧物种的交融:餐桌上的革命与土地的改变 这场交换是双向的。旧世界(欧洲、非洲和亚洲)向美洲输入了小麦、水稻、甘蔗、咖啡以及牛、马、猪、羊等牲畜。马匹的引入彻底改变了北美大平原上土著部落的狩猎和战争方式;欧洲的耕作技术和牲畜的放牧模式,则永久性地改变了美洲的土地利用和景观。 与此同时,美洲的作物如土豆(马铃薯)、玉米、番茄、辣椒和烟草,则逆向输入到旧世界。土豆和玉米因其高产且适应性强,成为欧洲、非洲和亚洲底层民众重要的能量来源,极大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的人口爆炸式增长。例如,番茄如何从一种美洲的果实,最终成为意大利烹饪的灵魂;以及烟草如何迅速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作物,并成为早期跨洋贸易的重要驱动力。 第二部:经济的巨变——全球贸易网络的诞生 “大交换”不仅仅是生物学现象,它也是全球经济体系建立的催化剂。随着新旧世界联系的建立,利润丰厚的跨洋贸易路线应运而生,塑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形态。 白银的洪流与全球通胀 美洲,特别是秘鲁的波托西银矿,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贵金属。西班牙的殖民体系源源不断地将白银运往欧洲,然后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其输往中国。本书将详细分析这种“白银的洪流”如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并最终将欧亚大陆的贸易体系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这种对稀有资源的依赖,也成为后续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 奴隶制的兴起与“三角贸易”的形成 由于美洲原住民人口的灾难性下降,以及种植园经济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迅速发展。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被迫跨越海洋,他们的劳动力成为支撑美洲甘蔗、烟草和棉花种植园经济的基石。本书探讨了奴隶制如何与“大交换”的结构性需求相互作用,形成残酷的“三角贸易”体系,这种体系不仅造成了非洲社会的长期创伤,也为美洲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和种族隔离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文化的碰撞与认知的重塑 当两个世界的居民首次相遇,不仅仅是物种的交换,也是世界观、宗教信仰和法律体系的激烈碰撞。 新世界的发现与欧洲的自我认知 “新世界”的出现,挑战了欧洲人对地理学、神学和人类历史的既有认知。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解释《圣经》中对人类起源的描述。这种认知上的冲击,刺激了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对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兴趣,加速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知识的获取与本土智慧的失落 欧洲人对美洲的植物、动物和矿产进行了系统的记录和分类,这为后来的生物学和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然而,伴随这种“知识获取”的,往往是对美洲本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压制和抹杀。原住民丰富的农耕、医学和建筑智慧,在殖民者的傲慢与偏见下,大量流失。 结语:一个无法分割的世界 《新世界之殇:跨洋物种交换重塑的全球史》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展示15世纪末以来的历史如何被这场物种交换所定义的。它是一个关于全球互联性的早期案例,揭示了生态、经济和政治力量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创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理解这场“交换”,就是理解现代世界看似割裂的各个部分——从我们的餐桌、我们的气候,到我们的种族关系——是如何在一个共同的、往往是痛苦的过去中被编织在一起的。这是一部关于持续影响的历史,提醒我们,任何孤立的文明都不复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们对历史叙事的传统认知。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的笔触如同那位勇敢的航海家,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直面真相的勇气。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大发现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生态、文化和权力交织的宏大史诗。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强烈的震撼感,仿佛之前所学的一切历史框架都被彻底重塑了。尤其是在描述物种交换带来的深远影响时,那种跨越大陆的连锁反应,细致入微却又气势磅礴,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每一种食物、呼吸的每一种环境,背后都隐藏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早期全球化。这本书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生态细节完美结合,读起来酣畅淋漓,酣畅淋漓的同时又引人深思,绝对是那种可以反复翻阅,每次都能有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种跨学科的写作方式有些疑虑,担心会显得驳杂不专,但作者的掌控力令人叹服。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从美洲新奇物种的初次登陆,到病原体对旧大陆人口结构的无声摧毁,再到全球农业版图的重新绘制,每一步都推进得自然而然,毫无牵强感。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地理大发现”的浪漫主义面纱彻底揭开,展露出其背后残酷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生物学真相。读罢,你不得不思考:我们今天所谓的全球化,难道不是那次早期物种大交换的延迟效应吗?这种对当代世界的反思价值,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研究范畴,具备了极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震撼力远超我的预期,它迫使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构“世界史”这个概念。作者那种将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史熔于一炉的叙事手法,实在是高明。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精密的生态网络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物种——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是如何在不同大洲间穿梭,并最终重塑了人类社会的形态与命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因果关系时的那种鞭辟入里,没有简单的归因,只有层层递进的复杂联动。读完后,你很难再用“进步”或“落后”这样的简单标签去评判那个时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全球系统性变迁的深刻理解。对于那些厌倦了传统欧洲中心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力量令人屏息。它没有采取那种史诗般的宏大宣言,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而有力的细节描摹,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替代性历史框架。作者对于细节的执着,比如对某一作物在特定气候下适应性的描述,那种扎实的研究功底,为整体论证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基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打破了“美洲-欧亚”之间的二元对立,展示了一个真正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早期全球网络是如何在无形中被编织起来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不断解开一个又一个历史谜团,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对于任何对全球互动、环境史或者人类文明转折点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景式”历史著作,阅读体验犹如置身于一场穿越五百年的时空旅行。作者的语言极富画面感,即便是描述那些看似遥远的生物学迁移,也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实际冲击。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代价”与“收获”的平衡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某个群体塑造成纯粹的受害者或施予者,而是展示了一个动态的、充满博弈的交换过程。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成熟,避免了落入廉价的道德审判。它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是: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不是由某位伟人或某场战役决定的,而是由那些看不见的、持续不断的生态交流所驱动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原本被历史教科书忽略的“非人因素”提升到了中心舞台。

评分

《剑桥日本史》是第一套最重要的综合展现当前关于日本史知识和研究的书籍,是知名日本学者和西方历史学家马里乌斯·B.詹森对日本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这套书涵盖从史前时期直到现在,日本在经济、文化、外交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是学生和学者研究日本和远东地区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卷5跟踪了从晚德川时代到二十世纪初日本的基础和政治、制度及社会发生变化的过程。我只关心那幅相当大的黑色边框铜版画。我已将布瑞特内尔先生目录册中所给的简短描述抄录于上文。虽然我不希冀自己可将此画描述得如同我亲眼见到那般生动,但我一会儿会给出此画作的更多细节。如今在许多老旧旅馆的走廊及一些远离尘嚣的乡村别墅的过道里仍然可以见到与这一画作十分相似的仿制品。这是一幅相当平庸的铜版画,而一幅平庸的铜版画可能是所知雕版种类中最差劲的一种。画作展现的是一座并不十分高大的上世纪别墅的正面景观。这房子有三排配有简单窗框的窗户,窗户周围是磨花粗面石砖。房子屋顶矮墙的角上有球形及瓶形的雕刻。房子正中则是一个柱廊。房子的两边是一些树,屋子正前方有相当宽阔的一个草坪。画作很窄的空白处刻有“A.W.F.所刻”的铭文;除此以外别无其他题字。所有这些细节让人觉得这是一件业余之作。威廉姆斯先生简直难以想象为何布瑞特内尔先生要给这样一件作品贴上两英镑两先令的价签。他十分鄙夷地将这画作翻转过来,看到背面有一个纸标签,左半部分已经磨损。留下来的只是两行文字的末端:第一行有以下文字“一恩格雷宅邸”;第二行则是“一塞克斯”。 我只关心那幅相当大的黑色边框铜版画。我已将布瑞特内尔先生目录册中所给的简短描述抄录于上文。虽然我不希冀自己可将此画描述得如同我亲眼见到那般生动,但我一会儿会给出此画作的更多细节。如今在许多老旧旅馆的走廊及一些远离尘嚣的乡村别墅的过道里仍然可以见到与这一画作十分相似的仿制品。这是一幅相当平庸的铜版画,而一幅平庸的铜版画可能是所知雕版种类中最差劲的一种。画作展现的是一座并不十分高大的上世纪别墅的正面景观。这房子有三排配有简单窗框的窗户,窗户周围是磨花粗面石砖。房子屋顶矮墙的角上有球形及瓶形的雕刻。房子正中则是一个柱廊。房子的两边是一些树,屋子正前方有相当宽阔的一个草坪。画作很窄的空白处刻有“A.W.F.所刻”的铭文;除此以外别无其他题字。所有这些细节让人觉得这是一件业余之作。威廉姆斯先生简直难以想象为何布瑞特内尔先生要给这样一件作品贴上两英镑两先令的价签。他十分鄙夷地将这画作翻转过来,看到背面有一个纸标签,左半部分已经磨损。留下来的只是两行文字的末端:第一行有以下文字“一恩格雷宅邸”;第二行则是“一塞克斯”。 还不错。

评分

这本书写的很不错,非常值得推荐,学习了

评分

很好,很好用,值得购买,值得购买,

评分

值得信赖会再次购买

评分

好书,学术权威

评分

爸爸推荐我要了解的书,应该会不错的!

评分

没看书呢,送人的,速度不错哦。呵呵呵呵。

评分

看过才知世界是联系的,才知天朝官方历史胡诹的,2017我推荐第一本书就是 1493

评分

不错,包装很好,快递很快。满足需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