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

西南联大行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曼菱 著
图书标签:
  • 西南联大
  • 历史
  • 教育
  • 文化
  • 回忆录
  • 学术
  • 师生
  • 抗战
  • 民国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4825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目录

从传说到寻觅
第一章南迁
第二章山城
第三章弦诵:教授“立”校
第四章弦诵:“无为而治”
第五章从军
第六章学潮
第七章北归
第八章两岸
附录 《西南联大启示录》
观后感(任继愈)
西南联大课余学术报告会(任继愈)
后记:一本“活书”

精彩书摘

  王竹溪先生指导他作了统计力学的工作,吴大猷先生指导他作了对称性的工作,这两件事情对于杨振宁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他后来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这两个领域里。“通过从他们两位学到的东西,我走到了这两个领域,对于我后来的研究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两个领域今天还是物理学主流,这是我很幸运的地方。”杨振宁说,他的基础确立“确实是西南联大那前后六年”。“我先念了四年学士的学位,又念了两年,得了一个硕士学位,这六年对我一生的学术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教授按自己的理解讲课当时的教授讲课并不是照本宣科。在西南联大,同一个课程,一样的名称,可能教的内容会不一样。这位教授是这样教的,那位教授是那样教的,侧重点也可以不一样。但是从培养人才来讲,结果是一样的。本来这个课程的内容没有那么死板的,什么必须讲、多少个知识点,其实并不符合教育规律。老师把主要东西讲了,另外的东西,只能说你从老师那里学他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精华的东西学到以后,你自己去往下学。

前言/序言


《烽火铸就的学府: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艰难跋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所经历的空前浩劫与涅槃重生的复杂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史的编年,更是一幅描绘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坚守学术理想、薪火相传的壮丽画卷。全书聚焦于抗战背景下,中国顶尖学府——特别是几所内迁高校——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如何维系教学、开展科研,并为战后国家的重建储备人才的艰难抉择与不凡成就。 第一章:家国沦陷下的教育迁徙:一场没有终点的远征 抗日战争爆发伊始,日军的铁蹄迅速席卷了华北和华东地区,这些地区拥有当时中国最集中、最先进的大学。本书详细梳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迁徙”的起因、过程与内在逻辑。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名校师生,如何响应政府号召,背井离乡,踏上漫长的南迁或西迁之路,描述了他们最初的混乱、物资的极度匮乏以及对未来的茫然。 重点考察了迁徙中的路线选择。不同学校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安全考量,选择了不同的目的地:有些汇聚湘黔,有的深入川渝,还有一部分远赴西北。每一条路线都伴随着血与泪的考验——物资的损耗、疾病的侵袭、土匪的威胁,以及对家人分散两地的无尽思念。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口述回忆,重现了这些知识群体在颠沛流离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章:艰难求存:物质匮乏与学术坚守的悖论 迁徙的目的地往往是相对偏远或资源贫乏的地区。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些“流亡大学”在物质层面所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校舍的缺乏是首要难题,教室常常是祠堂、庙宇,甚至是简陋的棚屋。御寒、采光、卫生条件极差,对师生的健康构成了持续的威胁。 更严峻的是经费问题。国民政府的教育经费在战争开支面前微不足道,大学不得不依赖有限的学费和极少的政府拨款勉强维持。教师工资常年拖欠,许多教授不得不兼职、变卖家产,甚至从事体力劳动以贴补家用。本书探讨了大学管理者如何以近乎“化缘”的方式,在政府、社会贤达和海外捐助者之间斡旋,以最小的成本维持最高标准的教学与研究。 然而,正是在这种物质的极度匮乏中,本书着重展现了学术理想的“反向生长”。面对环境的压迫,知识分子群体并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们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课程的讲授和关键性的基础研究。教材的缺乏促使教授们自行编写讲义,许多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教科书和学术专著,正是在这一时期由流亡的学者们艰难地油印或手抄完成的。 第三章:体制的融合与学术的碰撞:西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深刻的重组。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内迁高校在新的地域环境下,如何与当地的教育资源发生碰撞、融合,并最终催生出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教育形态。 重点分析了几个重要的联合办学实体。这些联合体并非简单的物理合并,而是在教学大纲、师资分配、甚至学术传统上的深度磨合。这种体制的创新,一方面有效整合了分散的学术力量,避免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带来了全新的学术视角和创新动力。 此外,本书探讨了战时教育对地方社会的反哺作用。内迁的大学不仅为当地培养了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医学专业人士,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术规范,也对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文化和教育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区域间的文化整合。 第四章: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抗争、反思与民族使命 本书深入挖掘了战时知识群体的精神图景。他们不仅是传道授业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塑造者和坚守者。 一方面,面对民族危亡,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许多教授和学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伤兵救护,甚至秘密进行抗日活动。本书梳理了知识分子群体中对战局的忧虑、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以及在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另一方面,战争的残酷也促使他们进行深刻的社会和教育反思。他们开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应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如何建立一套能够抵御外部冲击、自给自足的现代学术体系?这些反思和讨论,为战后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第五章:薪火相传:人才培养与战后重建的远见 在炮火连天的背景下,毕业典礼依然庄严举行,学位证书的颁发象征着对未来的承诺。本书详细记录了流亡大学的教学质量控制、毕业生的培养方向,以及他们如何迅速投身到抗战的各个部门,成为支撑国家运转的中坚力量。 最后,本书总结了这次苦难历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正是因为在最黑暗的年代,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住了学术的底线,才使得中国教育的“根脉”没有被彻底斩断。这次历史性的迁徙和坚守,不仅锤炼了一代人的意志,也为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系的快速重建,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精神遗产。 《烽火铸就的学府》旨在通过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教育实践的细致考察,揭示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非凡的文化担当与教育智慧,让读者理解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来之不易的基石是如何奠定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哲学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像是一面透镜,映照出现今教育体制的一些深层问题。作者对联大人“刚毅坚卓”精神的追溯,实际上是对当下功利化教育倾向的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批判。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大学精神,不在于硬件设施的豪华,而在于思想的独立和对真理的敬畏。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带来了一种久违的使命感,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坚守的价值。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纸面上的重量,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和精神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是一种沉静的墨绿色,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老图书馆里樟脑丸和旧书页混合的气味。装帧的质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份“行思”的珍视。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几行手写的引文,笔触苍劲有力,立刻将人拉入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历史厚重的氛围之中。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华的畅销书,试图用醒目的标题或花哨的排版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方式,邀请读者进入一段深邃的思考旅程。读完后合上书本,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前辈精神的景仰油然而生,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这本书的外在,就是它对内涵最好的注脚,低调而有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线性梳理,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记忆与感悟。时而聚焦于某个关键人物的只言片语,瞬间放大其对时代洪流的抵抗与坚守;时而又将视野拉远,描摹出炮火连天背景下,那份对学术自由的近乎偏执的捍卫。这种跳跃和穿插,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断裂感,反而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流动性,让人在不同的时空切片中不断重构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认知。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唤醒记忆”,让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和激烈的思想碰撞,重新在我眼前上演,让人读来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评分

文字的密度和精炼程度,是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之一。它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反复锤炼的结晶,准确而有力。在描述那些艰苦卓绝的教学场景时,作者选择的词汇克制而内敛,恰恰凸显了环境的严酷与精神的丰沛之间的巨大张力。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思辨”二字的反复书写,这不仅仅是对联大学术传统的致敬,更是作者自身探寻真理路径的自我写照。这种不事雕琢的文风,反而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去细细品味,就像在挖掘深埋的矿藏,每一次挖掘,都能发现闪光的真知灼见,读完后会让人忍不住想要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一些零散的思考片段。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所展现的“群像”描绘。它没有将某位大师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通过细微的生活侧面,勾勒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局限的学者群像。比如对他们生活困窘时的自嘲,对学术争论时的激烈辩驳,甚至是面对政治风云时的踌躇与抉择。这种真实感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让我们意识到,那些光芒万丈的成就背后,是无数次艰难的妥协、坚持和内心的挣扎。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学术机构的兴衰,更看到了“人”是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其精神的完整性的。

评分

不错的成人书不错的成人书不错的成人书不错的成人书不错的

评分

11本书才是一百来块钱。,价廉物美售后有保障,以后会继续关注。。。。。

评分

正版书籍,质量很好,物流给力,五星好评。

评分

包装物流配送都非常不错 印刷纸质也很好

评分

非常想看的的一本书!!

评分

凑单凑单,前两天微信推送看到的,过来看看她的书

评分

6.18活动购买。印刷、纸张、封面均可,价廉物美。非一印。

评分

特别好的一本书,据说有个主持人推荐过。

评分

很好的东东 物流很快 么么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