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民出版社大家写史系列之一。
中国近现代“个人写史”的典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吕思勉,民国时期便已与钱穆齐名的史学大师,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用十八个关键词解析中国文化,轻松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命脉。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命脉,就理解了中国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
*全新精校本。
本书原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大学讲义,内容科学严谨、广博独到,且观点条理清晰,行文通俗易懂、人人能读,深受学界好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全书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共十八个部分。尽管已经出版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本书在同类题材领域,仍然是学术性与通俗性生动结合的典范,其历史地位至今难于。对于想要了解本国文化的读者来说,本书实为一部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指南之书。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四大史家”。曾任教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49年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现代史学史上,是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著有《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1000万字。
读罢《中国文化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厚重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从远古的洪荒时代,一路穿越到近代的变革,每一章节都像一部独立的史诗,又有机地串联起整个中华文化的宏伟画卷。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文人墨客的雅趣;时而如惊涛拍岸,激昂地讲述王朝的兴衰更迭;时而又如沉思者,深入地剖析思想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和文化符号的解读,比如孔子、老子、李白、岳飞,以及秦始皇陵、故宫等,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载体。作者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挖掘,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个伟大文明的一部分,参与到它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受益终生的经典之作。
评分宋代,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却又承载着历史的无奈与变迁。这本书对宋代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精致而又复杂的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绘画、陶瓷、印刷术等艺术和科技的巨大发展。我被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深远所吸引,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画作,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客观呈现,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宋瓷温润如玉的质感,精巧的造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对人类文明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然而,宋代也面临着来自北方民族的强大压力,这种外部的危机,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发展,催生了理学等思想体系的出现,它试图在动荡的社会中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道德上的规范。作者在描绘宋代文化的繁荣之余,也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忧患意识,这种双重性让宋代文化显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元明清时期,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辉煌与挑战并存。这本书的这一部分,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如何不断地演变、创新,又如何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元朝作为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杂剧等艺术形式的兴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活力。明朝的文化,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加世俗化、市民化的倾向。小说、戏曲等大众化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它们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的文化,则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集权和统一,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风格和流派,例如《红楼梦》的出现,更是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新的高度。作者在梳理这些时期的文化时,并未回避其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是展现了中国文化在这种复杂环境中,依然能够不断焕发生机,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文化史的著作,其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当我翻开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时代。儒家的仁爱与礼制,道家的顺应自然与无为,法家的严刑峻法与集权,墨家的兼爱与非攻,以及名家的逻辑辩证,每一家都提出了对人生、社会、政治的独到见解,这些思想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者在梳理这些思想流派时,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与碰撞。我特别欣赏他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解读,不仅仅是抽象的道德规范,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体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同时,他对老子“道”的阐释,那种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哲学追求,也让我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些思想的火花,在作者的笔下被点燃,照亮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之光,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发展并传承下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从远古先民的朴素智慧,到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再到唐诗宋词的艺术高峰,每一段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作者在论述每一个文化现象时,都注重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展现其产生的根源、发展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解读,例如“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不仅仅是抽象的道德说教,更是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之中。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并最终形成一个既博大精深又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它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激发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的责任感。
评分隋唐盛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这本书对这一时期的描述,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万国来朝、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时代。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旅、使者、学者,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的作品,至今仍传唱不衰,他们以豪迈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盛唐的壮丽景象和人民的生活。佛教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其带来的经文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教义,也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作者在梳理唐代文化时,特别强调了其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及对吸收外来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使得唐代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阅读这一章节,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缓缓铺展在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的长河中。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三皇五帝的模糊身影,再到夏商周青铜时代的璀璨光华,每一个章节都像一颗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联起中华民族最初的文明印记。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洪荒时代的先民如何仰望星辰,如何播种五谷,如何在自然中寻求生存的智慧。那些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神话,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更是古人对宇宙生成、生命起源的朴素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而文字的起源,从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到金文的古朴线条,每一点进步都标志着人类认知能力的飞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社会结构的论述印象深刻,从部落联盟的形成到早期国家的萌芽,那种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性和人性的力量。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年代,能感受到先民们那股蓬勃的生命力,以及他们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勇气。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根源,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古老传统。
评分当我们步入魏晋南北朝这个分裂与动荡的时代,似乎历史的脚步放缓,但文化的孕育却愈发显得蓬勃而自由。书中对魏晋风度的描绘,那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那种“竹林七贤”遗世独立的风骨,那种对自然山水的深情依恋,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将目光投向了精神世界,玄学应运而生,对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顾恺之笔下“传神写照”的绘画技巧,以及陶渊明田园诗中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这些艺术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绝佳体现。我感叹于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代,人们依然能够保持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书中对文学、艺术、哲学领域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逆境中依然能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中国文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展现了它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书中关于丝绸之路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如何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将自身的影响力传播到世界各地,又如何从其他文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身。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介绍印象深刻,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作者在描绘这些成就时,并未仅仅停留在罗列数据,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发明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思维方式。这种将文化与科技、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文明的潮流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
评分历史的河流滚滚向前,而《中国文化史》则带领我们潜入其中,去打捞那些沉淀下来的珍贵文物和思想精华。书中对秦汉帝国统一的论述,不仅仅是政治版图的扩张,更是文化上的一次大融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度量衡、文字的统一,都在悄然改变着中华大地的面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汉代学术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虽然在当时有着政治考量的成分,但其对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学术体系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同时,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佛教的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作者在描述这些文化交流与融合时,并未简单地视为单向的接受,而是展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将其本土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这种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张力,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购物上京东,买完不后悔,啦啦啦啦啦啦,字数够了,哈哈哈哈哈
评分书质量很好,没有破损,正版。配送很快
评分书质量很好,没有破损,正版。配送很快
评分看看书,增加知识,陶冶情操
评分满减的时候买的,价格合算,包装完好,物流速度快,很好很好。
评分在图书馆看过,想入手一本在家里细看!各方面都不错!
评分经典的历史书籍,值得多读几遍
评分还没看,不过内容貌似很充实~~
评分吕思勉先生大作,必为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