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基于对当代思想气候、尤其是欧洲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观察:上个世纪在理论上是一个诗学,或者说是文学对于哲学的胜利的时代,然而这种胜利似乎只是加速了我们的失望和虚无感,因为文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自我意识的自觉。阅读文学不再与“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相关,而更多地与专业理论相关。《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指出,这种文学现象仍是浪漫主义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延伸。当代文学在根本上并没有摆脱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问题框架,即对于自身性和主体性的追问。
作者简介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资格候选人。2009-2010年度法国人文之家“赫尔墨斯(Hermes)”项目访问学者暨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宗教及文艺理论;尤其关注犹太一基督教思想与当代法国哲学、文艺理论的对话,关注道德与文学、政治与审美的互动关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带着对启示之虔诚、对现实之感悟的用心写成的书,对当代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文学思想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书中真切地告诉我们,只有回,到启示的源头,文学和哲学才能够通过对他人面容的理解、回应和书写,揭示伦理生活的可能性。我为作者掌握材料之丰富,运用语言之熟练,领悟原典之深入,反思现实之切肤感动不已,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人文关怀,体现出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今天,这种关怀和批判精神日渐稀少,唯因稀少,故尤为可贵。
——杜小真
刘文瑾始终致力于有关列维纳斯的研究,这部著作几经打磨,通过相当翔实的第一手文献牢牢把握住“言说”活动中的“他者”之凸显,及其对单一“主体”的突破,以解说文学意义上的存在论和伦理精神。这样的深层开掘我觉得是非常有见识的,也使国内的列维纳斯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
——杨慧林
目录
导言启示、历史与文学
一 引题一:“书”对历史的质疑
二 引题二:文学与启示的张力
三 从“面容之书”出发
第1章 面向他者之思
一 恐怖记忆与哲学
二 《圣经》的启迪与哲学的“经历
三 宗教和现象学视野中的列维纳斯
四 研究状况综述暨本书研究视角
第2章 列维纳斯对”书“的发现——兼论当代法国思想中关于”书“的歧义与渊源
第一节 书的文明与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 哲学家与文学家对书的怀疑
二 书的辩证法:从“大写之书”到“书的缺席”
三 书的终结与“书写”的开端
四 书的变形:从“作品(I'CEuvre)”到“他者的书写”
第二节 哲学的限度与“书”的自由
一 哲学语言的建立
二 风格的伦理意味
三 “书”与精神的自由
四 来自塔木德的记忆
五 言说与“书”之谜
第3章 “书”的伦理
第一节 “书”与历史
一 历史的恶与文学的善
二 诗与哲学的古老论争:如何驯服命运?
三 “书”与神圣历史:意义的生育(la fecondite)与主体性的生育
第二节 “书”与身体
一 悲剧的问题空间与隐藏的上帝
二 饥饿的谦卑与责任的极度意识
三 饥饿与开启“书”的灵感
第4章 对存在论语言的批判:存在的阴影与“所说”的黑夜
第一节 偶像崇拜:关于意识形态的哲学批评
一 意识形态与偶像崇拜
二 意识形态与神圣的外表
三 知的僭越与超越性主体的消失
四 先知传统与存在论语言
五 尖叫与失语:对现代语言疾病的反思
第二节 表象、艺术与存在的悲剧
一 “本质”即表象的运动
二 影像、真实、相似性
三 “纯感性”与艺术作品的美学效力
四 “作为动词的‘所说’是‘本质’之本质”
五 存在的悲剧及其救赎
第5章 语言的起源与边界:面向他人的“言说”
第6章 从《论莫里斯,布朗肖》看现代文学与“它者”的关系
第7章 文学作为对“人的乌托邦”之预感——列维纳斯论保罗·策兰
第8章 自由的辩难:诗与犹太性之间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而现代诗歌的革命也同样在于对语言的可感要素形态、语言的纯物质性的回归。词语的表现功能不再取决于其意义,虽然词语不能离开意义而存在。意义和声音乃至书写形态共同通过相似或相反等各种可能性来拓展能指的游戏。从此,词语既是思想,是交流的语言工具,也是其他。这“其他”距离我们过去所熟悉的表意功能如此遥远而显得荒谬突兀。词语中的某种无名的纯要素凸显了出来,正是这种纯要素在质料和功能上的暖昧构成了“诗意”。显然在这里,诗意与“情感或心灵的自然流露”无涉,而关系到人透过词语经验到了存在的不同维度。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词语的戏剧性演绎中,我们体会到存在那黑暗而不可理喻的、物质性的一面。
这种物质性构成现代诗歌和艺术的“纯感性”。对此,列维纳斯没有将之简单地归结为虚无,而是看到在这种形式感的缺乏里,同样有存在的“非形式的攒动”(grouillement informe)这一“事实”本身。这一攒动就是“il y a”,即“那儿有什么也没有”。现代艺术正是诞生于对这一“事实”的极度关注:“这里,物质性的概念已经和孕育了传统唯物论的物质再无关联。传统唯物论的物质与思想、精神对立。机械论法则定义了这种物质,详尽论述丁它的实质,并让它变得可以理解,但它却和某些现代艺术形式的物质性南辕北辙。这些现代艺术的物质性意味着厚实、粗鲁、庞大、悲惨的事物,一切具有持久性、重量、荒诞性的事物,一种暴烈却又漠无表情的在场,但它也包含着谦卑、赤裸、丑陋。一件物质客体,一旦服务于一种用途,或从属于一处背景,就被裹上了一层形式的外衣,对我们掩藏起了它的赤裸形骸。发现存在的物质性,并不等于发现一种新的质性,而是发现存在那非形式的攒动。一切存在者(Petre)通过形式的光亮而指向我们的‘内部’,而在这些形式的光亮背后——物质就是‘il y a’的事实本身。”
……
前言/序言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 [Levinas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Book:The Face of the Other and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 [Levinas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Book:The Face of the Other and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 [Levinas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Book:The Face of the Other and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评分
☆☆☆☆☆
最近在观注莱维纳斯,对于法国犹太哲学的代表人物从文本角度分析还有一定深度,是博士论文改写而成,有学术参考价值。
评分
☆☆☆☆☆
书是很不错的
评分
☆☆☆☆☆
以史为鉴,立足中国,传递廉政正能量
评分
☆☆☆☆☆
但是,武伊契奇的双亲并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培养,而是希望他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学习。
评分
☆☆☆☆☆
9.“态度决定高度。”
评分
☆☆☆☆☆
“父亲在我18个月大时就把我放到水里,”武伊契奇说,“让我有勇气学习游泳。”
评分
☆☆☆☆☆
经过长期训练,残缺的左“脚”成了武伊契奇的好帮手,它不仅帮助他保持身体平衡,还可以帮助他踢球、打字。他要写字或取物时,也是用两个脚趾头夹着笔或其他物体。
评分
☆☆☆☆☆
虔诚的基督徒,主耶稣基督的羔羊。
评分
☆☆☆☆☆
7.“如果你失败了,再站起来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 [Levinas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Book:The Face of the Other and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