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痤疮、便溏、消化不良……是因为身体里有湿气吗?
肥胖、哮喘、咳嗽、高血压……是因为身体里有痰毒吗?
黄褐斑、痛经、月经不调、冠心病……是因为身体血瘀吗?
腿抽筋、乏力、怕冷、感冒……是因为体寒吗?
体寒常与体虚有关,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气温一降,膝盖关节就会疼痛;吃点凉的,胃寒难受;不注意保暖,女性易发痛经。艾灸可温暖身心,驱走体内严寒。
湿重不易除,常与其他疾病相“勾结”,是产生疑难杂症的元凶之一!头重体沉、困倦乏力、痰多黏腻,都是体内湿气重的显著特征。承山穴、大椎穴都是人体除湿大穴,拔罐效果好。
体热常与湿相“勾结”,造成皮肤油腻、体味重,容易烦躁,还伴有便秘。食疗搭配刮痧,清热除湿,肝脾兼养。
调养体质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食疗搭配和四大居家保健疗法——按摩、刮痧、拔罐、艾灸,多管齐下,综合改善体质,让身体恢复原始的健康!
200道下火饮食,老人、孩子、女人、上班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去火方法;口腔溃疡、口干口苦、火疖子、积食、牙龈肿痛,常见的上火症状的对症饮食翻开就看得到。花吃饭的钱,治吃药的病。
由虚、寒、湿、热产生的各种疾病,对症调养才有效,深入调五脏、辨证调体质,药到病除。让你摆脱亚健康,远离疑难杂症!
这是一套调养体质的养生书。每个人的身体内部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环境,有的寒、有的热、有的虚、有的实,有的体内湿气重。
上火了,吃不香,睡不着: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便秘……这些说病不是病,去医院看小题大做,可是硬抗又很难受,到底怎么办才能赶走这些恼人的小毛病呢?
根据症状快速判断自身体质,再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养。由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体寒、痰湿、体热而产生的疾病,是困扰现代人健康的原因之一。同病不同治,根源在体质,而体质的根源在五脏,调体质就是调五脏。
“辨证施治”,将食疗与按摩、拔罐、刮痧、艾灸等传统中医疗法结合,多种方法调理体内环境,帮您摆脱亚健康,恢复平和体质!
查炜
医学博士
中国推拿网特邀编委
英国兰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中华推拿疗法》杂志专家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国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针灸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
编著出版各类著作逾40 部,其中主编《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已畅销20 万册,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在长期临床诊治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拔罐排毒养生法,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除此之外,还出版了《巧点穴道》《实用穴位疗法全书》《图解按摩除百病丛书》(6 本)《图解足部健康按摩》《小儿常见病按摩示范图解》《中年常见病按摩示范图解》《老年常见病按摩示范图解》等著作。
谢英彪
从事临床和科普创作50年,获优秀图书奖19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
武建设
中医学博士后,出身中医世家
孟河医派马氏流派学术传人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研究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委员
南京自然医学会委员
师从国家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单兆伟教授、连建伟教授、赵清理教授等。曾任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科教部副主任。是南京传统中医门诊部、南京君和堂中医馆等医疗机构的坐诊专家。
武老师有着15年临床工作经验,长期专注于中医中药方剂,对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有较多研究。擅长中医食疗、体质辨识与体质调理,同时也擅长中医外治法如中药熏蒸、中药足浴、中药外洗等在各科的运用。
主持江苏省科技厅及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各一项,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4部。
《别让虚寒湿热拖垮身体》
目录
看看你哪里虚
你的身体是不是太热了
你的湿气重吗
你的身体里有没有寒气
虚
第一章 阳虚的人总是冷
第二章 阴虚的人,小火不断
第三章 气虚的人易疲劳
第四章 血虚的人,面色苍白
寒
第五章 体寒的人身体冷痛
湿
第六章 湿气重的人,水肿虚胖
热
第七章 体热的人,烦躁上火易便秘
附录
虚寒湿热占几样,学会动态养生法
常见罐印,一眼看出身体有哪种“毒”
第一章 在家拔罐,解惑答疑不糊涂
第二章 身体里“湿答答”的,拔罐擅除“湿”毒
第三章 疑难杂症多“痰”毒,拔罐帮忙除
第四章 血瘀堵塞重病生,拔罐能活血化瘀
第五章 “寒”毒入侵,拔罐除寒补阳气
第六章 脾有“病”,拔脾经、脾俞
第七章 肾有“病”,拔肾经、肾俞
第八章 心有“毒”,拔心经、心俞
第九章 肝有“毒”,拔肝经、肝俞
第十章 肺有“邪毒”,拔肺经、肺俞
第十一章 身上疼痛,也是毒素在作怪
附录:拔罐常用穴位索引
《会治病的家常便饭·上火了怎么吃》
第一章下火中医有办法
“火”是什么
火的分类
人为什么会上火
人体之“火”并非百害无一益
上火了,虚则补,实则泻
“上火”切勿太大意
下火有三宝:饮食、服药、心情好
最有效的下火方法就是喝水
易致上火的水果要少吃
上火误区1:小孩子上火 就要清泻
上火误区2:无 论 实 虚 ,全 靠 凉 茶
上火误区3:为了防止上火经常吃下火药
上火误区4:感冒就是上火 ,要吃清热泻火药
第二章粥汤茶饮,速效下火之道
第三章 体质不同,下火方法亦不同
第四章 最常见的15种上火症状及对症饮食
第五章 必吃的25种下火食材
第六章 五脏排毒才能不上火
附录 本书常见食材分类速查表
《别让虚寒湿热拖垮身体》
我为什么会气虚
气虚和阳虚同属一个范畴,因为阳虚本身就包括气虚,只是气的温煦作用降低了,从而表现出一派寒象,形成了气虚。
气虚常是先天不足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是指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人体所不能离开的一种基本物质。那么究竟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而言,气有三种来源:一种是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气”,它藏于肾中;一种是自然界中经肺吸入的清新空气,也就是“宗气”,它积聚于胸中;还有一种是通过饮食取得的,由食物生化而成的精气,行于脉中的叫做“营气”,行于脉外的叫做“卫气”。人体的这几种气中比较基本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元气”,即父母的先天之气。就比如说,孕妇在怀孕的时候,如果营养不良或者早产,那么生出来的孩子是气虚的可能性会很大,这与孩子的肺脏发育不完全有关。
脾肺不足容易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肺不足容易导致脾肺两虚,体现为气虚的特征。
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等。
《拔罐除湿寒痰瘀》
“湿”毒,水液不运化,会惹祸
什么是“湿”毒呢?中医上湿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我们饮食不节、消化不良、嗜好甘肥油腻引起的脾胃受伤所导致的,这就是内湿;还有一种就是外界环境所导致,比如夏、秋季节环境或者是气候变化较大,气候潮湿、浸水淋雨、居住的房屋潮湿等,外湿之毒就会乘虚而入,人会出现暑湿、寒湿、风湿、湿热等情况。
看二便辨湿气
早起上完厕所后,不妨看看自己的大便。如果大便总是容易黏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大便还很臭,有时候感觉排便困难、不顺畅、排不干净。小便黄赤、气味大。就说明你体内可能有湿了。
刮痧拔罐辨湿气
在家刮痧时容易出痧,而且痧量较多,颜色鲜红色或暗红色,刮痧时有明显疼痛,而且刮痧板下有沙砾、结节的感觉。
拔罐时罐内有水雾或水珠,甚至拔罐后皮肤出现水疱。就说明体内湿气有些重了。如果不及时排湿,就会导致痰湿,拔出的水疱有黄色黏稠液体。另外,如果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提示风邪或体内有湿。
体沉,爱犯懒、头发昏,身上有湿气
体内有没有湿气是很好判断的,从早上起床时便可感觉出来。正常情况下起床时应该感到神清气爽,精神饱满。但如果起床后感觉疲劳,跟没睡似的,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浑身疼痛、没力气、不清爽,身体沉。这是由于湿气多郁滞在肌表,出现身重头疼、四肢酸痛、肢体关节疼痛肿胀、
手脚发沉的现象,严重的还会有手脚抽筋现象。此外,还感到小腿肚子发酸、发沉,这是体内有湿的典型表现。
爱出油,痘痘、痤疮找上门,脸上有湿气
我们平日里正常的皮肤应该是白里透红,一直保持清爽的状态,但如果脾虚导致体内水运化不足,就会影响对油脂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面部油脂分泌多,感觉油润有余、“油如裹面”,鼻子的部位尤为明显。如果额头出油多,说明湿在上;如果下巴出油多,说明湿在下。由于面部油脂过剩,脸上还易生痤疮,这种痤疮的特点是色暗,以下颏及两腮下部居多,多为结节囊肿痤疮,缠绵难愈,愈后留有瘢痕。
皮肤瘙痒起湿疹,湿毒积在大肠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吸收,那湿浊之气就会在体内瘀滞,积久而致中焦湿热,上犯于肺,引起肺热。肺又与大肠相表里,肺里的湿浊之气通过大肠排泄,肺受到毒素的影响,肺气不足以将这些毒素排出体外,就会在大肠瘀积,出现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疾病。这是内湿引起的皮肤问题。中焦湿热也直接下注大肠。可以经常按摩大肠经,预防和缓解湿毒引起的湿疹,对大肠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效。
湿分内外,拔罐除外湿很有效
外湿致病,大多是因为患者由于衣物经常潮湿未干,或者是由于吸入雾霾和被露水打湿,或由于淋雨而着凉,又或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发病有由表入里的渐变规律。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于关节,深则可入脏腑。如湿郁肌表,可见恶寒无汗,发热体酸,头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经络,则见肢体重着酸痛,或经脉拘急或痉挛等症状;湿着筋骨成为着痹,又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手脚沉重等症状。因此,当外湿刚刚侵入体表时拔罐就能将湿气拔出,祛湿效果较好。
上火误区1:小孩子上火就要清泻
中医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就是说小孩子的阳气充盛,能促进机体的快速生长。同时小孩子易饥易饱,饮食无节,尤易积食,所以小孩子也容易上火。有的妈妈一见孩子嗓子红,就赶紧买来泻火药喂孩子,孩子吃完了就拉稀。家长觉得这样挺好,火都泻出去啦。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小孩子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清火药药性寒凉,容易损伤脾胃,拉稀就是脾胃受损的表现,小孩子的脾胃一旦严重受损,不能吸收充分的营养供生长需要,就会进一步影响消化系统的发育,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小孩子上火,应以调理为主,最好去医院治疗,辅助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上火误区2:无论虚实,全靠凉茶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见肺热,如咳嗽等症状,许多人不论虚实,一概喝凉茶清热。我们知道,肺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需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凉茶,特别是含有苦寒药物者,易损伤人体正气和“真火”,尤其是脾胃虚寒和虚证肺热的人群,是极不适合的。严重时,可使得正气更伤,虚火欲甚,导致病情加重,不但不奏效,反而误事。所以,分清虚实,是防治“肺热”的一个关键。
上火误区3:为了防止上火经常吃下火药
有的人上火上怕了,就下定决心灭火,隔三差五、有事没事都吃点牛黄上清丸之类的,号称在上火前“灭火”,这样也是不对的。因为前面提到过,正常的火维持着温煦身体、推动身体各项生命活动的功能,火如果不亢旺,对人体是有益而无害的。如果人体内没有了“火”,五脏六腑得不到温养,阳气得不到生化,人就会缺少生命力。曾有一女性患者,因为中学时经常嗓子疼,觉得自己是易上火体质,上大学后常常自己用黄连、银花泡水喝,结果灭了一段时间的火以后,月经开始推迟并量少,又不得不把注意力转为调理月经上,这样做真是得不偿失。正确预防上火的方法,应该是调畅情志,保持住所干净卫生和寒温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搭配饮食等,可以适度地吃一些清凉的食物,但千万不能一味地服降火药以求预防。
上火误区4:感冒就是上火,要吃清热泻火药
感冒,是一种病名,是指机体感受了外界的邪气,症状体现在人体肌表的一种病症。上火,是人体内的火绝对或相对增多,引发的一系列密切相关的症候群的总称。一个是疾病名称,一个是病机的抽象和症状的代表,二者是不能等同的。由于感受的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热的不同,个人内在的体质不同,感冒的症状虽都是体现在五官和肌表,但各有区别。随着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夏天炎热,冬天不冷,屋里还有暖气,老百姓的感冒以风热感冒这一型最为常见,其症状中有很多类似上火的表现,比如嗓子疼痛、咳嗽、咽干口渴、牙周疼痛等,这就是感冒容易和上火相混的原因。在治疗上,风热感冒和上火,都包括清热之法,但感冒所受的邪气来自于外界,症状集中于人体的肌表,并没有深入到里,所以感冒的治疗是以向外疏散邪气为主,总的来说就是疏风清热,有清有散,使邪气从表而解,选择的中药一般是桑叶、菊花、薄荷等,一般不会用特别寒凉的清火泻火之品,以防止过于寒凉,损伤了人体的抵抗力,使得停留在肌表的邪气内陷脏腑,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的感冒都是风热感冒。年轻姑娘冬天穿着一条薄裙在溜冰场上玩一天,很有可能会感冒,这时的症状,主要是头疼、打喷嚏、流鼻涕、怕冷,这时的感冒,是风寒感冒,没有上火的症状,治疗上也不能清火,而是疏风散寒。可见,感冒与上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要感冒就吃清热泻火药不对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