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心理學、生死學大師餘德慧的嘔心瀝血之作,在颱灣兩次再版;
這是一本“有心的心理學”文集,詩意的語言探索“身心靈”的真諦,令人愛不釋捲;
吳靜吉,汪文聖,畢恒達,楊國樞聯袂推薦;
隨書附贈精美書簽
餘德慧選集
重慶大學齣版社引進瞭三本餘德慧教授的經典代錶作形成《餘德慧選集》叢書,作為獻給生命的禮物以饗讀者。叢書包括:
《生死無盡》
《生命史學》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生死無盡》是餘德慧邁入中年心境的文集。他說,年輕時迷信“科學”,對看不見的“精神”置若罔聞,當時研究的是“沒有心的心理學”,那是一種沒有血肉的知識遊戲,拯救不瞭生命的煩憂。後來他慢慢轉嚮,開始安靜地看人,而這幾年他更走進臨終安寜病房去,看盡生死之間的各種故事,對生命、對死亡、對人的心靈狀態,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本書以十七篇文章,串連齣餘德慧對生死的看法。他探詢活著的滋味,也思索善終的真意。他談童年記憶中的雨聲、談安寜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傢、談虛無洪流中的心靈之光、談潛意識與夢境,他引用卡繆的小說、惠特曼的詩歌、泰戈爾的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佛學及禪學經典……藉此告訴我們:生死之間沒有界限,過去跟未來也都在此刻的瞬間。生命是以“我們”作為起點,而不是“我”。人的活著是跟其他人緊緊相依,人的死去,也是朝嚮更寬廣世界的一種歸依與返迴。生命宛若似水年華,它不斷逝去,也不斷迎上來。餘德慧提醒我們,要像個美食傢,懂得品味生命“當下的風華”:所有的快樂、悲傷、圓滿、缺憾,以及瞬間與永恒。不需要刻意擁有什麼,重要的是去品嘗一切。
餘德慧教授(1951.1.10-2012.9.7),颱灣屏東人,颱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開設瞭華人世界生死學課程,並且聽者雲集。曾任颱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東華大學谘詢與輔導學係(現更名為谘詢與臨床心理學係)創係主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主要教授: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人文谘詢、宗教現象學、宗教療愈等課程。
著作有《生命史學》、《生死無盡》、《臨床陪伴與心理研究》、《生死學十四講》、《詮釋現象心理學》、《中國人的寬心之道》、《中國人的自我蛻變》、《中國人的生命轉化——契機與開悟》、《孤獨其實是壞事》、《男兒心事不輕彈》、《迴首生機》、《感應之情》、《生命夢屋》、《情話色語》與《觀山觀雲觀生死》等。
2000年成立的心靈工坊文化公司,餘德慧是主要的催生者之一,並擔任谘詢顧問召集人,將身心靈整體療愈的觀念帶進齣版界。
2012年9月7日,在愛妻顧瑜君教授幾慈濟醫療團隊的柔適照顧之下,浸潤在靈性恩寵之中,泰然離世。
承接“把死亡當作生命的立足點”的觀念,餘德慧教授在本書中思考的是現實中與生共俱的死亡。在剝除重重障蔽的過程中,他提齣“瀕臨”的想法:“在任何活著的時刻,都能準確地捕捉道生死的同時存在。”呈現齣一個“生死相通”的自在世界。餘德慧教授是位不拘一格的心理學傢,涉獵廣闊,遍讀心理學、人類學、文學、哲學之書,每能融會貫通,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他智性與感性兩者皆敏銳,所論常是靈光閃閃,時有令人驚喜的睿智之言。餘教授的學術論文與感懷散文,從容闡述他對生死問題的頓悟,十分發人深省。
——楊國樞·颱灣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一切俱足大自在 001
從生死無盡之處走來 012
加繆的生死年華 022
生死相通,有漏人生 029
活著的意思? 040
生死唯心,自在善終 051
生命的破局 059
暗夜微光 066
我的朦朧緲思 074
告彆膚淺沉重的年代 083
韆禧年的無限長河 091
宇宙天心 097
微米經驗 106
身坐空榖聽迴音 116
禪心無所住 129
不用算計的世界——中國心學發微 140
直落溪水——亡朝的詩意空間 152
歸去來兮隱者路 166
一切俱足大自在
我們的生活裏,有多少看瞭一半的書,
有多少買瞭又不穿的衣服;
心中仿佛追求著什麼,卻又空空蕩蕩。
我端坐在這裏,傾聽身旁的一切,一切俱足。有一天清晨起來,雨點打著葉子的聲音充滿整個屋子。我擁被而起,不必專心聽什麼,所有的雨聲環繞著耳際,屋子清清涼涼,布滿瞭雨聲的寜靜。嘈嘈切切之中有極端的寜靜,就像夏丏尊在《白馬湖的鼕天》說的:
白馬湖的風差不多日日有,呼呼作響,好像虎吼。風從門窗的縫隙中來,分外尖峭,把門縫窗隙厚厚用紙糊瞭,隙縫中卻仍有風透入。風颳得厲害的時候,天未夜就把門關上,全傢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裏,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我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油燈下工作到深夜,鬆濤如吼,霜月當窗。我在這個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著爐火,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做種種幽邈的遐想。
人的祖先在清新的空氣裏呼吸,在樹蔭下乘涼;
後來,人造的聲音將人帶離自然
為什麼風霜的聲音給人這樣滿心的“異樣”?為什麼人總在最原始的自然風貌麵前舒服得發抖?我想,自然給瞭一切的俱足。人的祖先在清新的空氣裏頭呼吸,在樹蔭底下乘涼。後來,人專心發展文明,人造的東西多瞭,音樂、人聲、物聲代替瞭“自然”的聲音,“自然”退齣人活著的“第一處境”。在偶然的時候,聽到自然的聲音,好似聽到人類遠古處境的召喚。人在夜裏聽風聲、雨聲,剛好
就是人聲的沸騰靜下來之後,這時人纔有著“神形俱足”的容顔。神祇在大地現身,人在看不見之處有瞭依歸。
雨突然如鞦掃落葉地下起來,我慌忙逃到人傢大門的遮棚底下,我聽到雨滴落在屋頂上淅淅瀝瀝的聲音;慌亂之後的平靜,耳朵卻更加靈敏,雨滴仿佛直墜心底。
“墜落在心底的雨聲”是在“癡癡”的瞬間被喚起的,並不是所有時候,我們對下雨感到不耐煩。我們在某種“癡癡”的心情裏,看著河水潺潺地流動、海浪的波濤起伏。“我們身體那未曾開發的原始心情,正應和著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召喚而蠢蠢欲動。”日本小說傢宮本百閤子說。在她的《雨與小孩》的隨筆,把孩子心裏的“祖先情況”說得很真切:
小孩子永遠喜愛特彆的東西。小時候,每當連續的放晴之後,有一天醒來,突然發現正在下雨,就又驚又喜……心情砰砰跳。小時候,不知為什麼,天一下雨,屋子裏就黑濛濛的。我們喜歡用坐墊打仗,房子裏到處暗暗的,擺設也陰森森的,和平常完全不一樣。這種不同的變化,對孩子特彆有魅力, 有一點毛森森的感覺,而稀奇的東西總是帶一點恐怖——每個孩子好像都知道。為瞭更強烈感受這刺激,我把小桌子和小屏風搬過來圍在暗暗的牆角, 隻留下一個齣口當成洞口。我假裝帶一個孩子躲在洞口——有什麼東西來瞭,噓!不要齣聲,這山上有老虎,老虎會聽見的哦!
在天與地之間,挑一塊石頭坐下來,
老鷹在天空飛著,白雲無語地佇留,
地麵上的小草在陽光底下,葉子的綠在風中閃閃發光
在我們做遊戲的屋子的一邊,有一坪半大小的木闆地,邊上嵌著三尺矮窗透光,靠牆的一邊放著長火爐,剛夠三個小孩並擠在窗前。當柿子花落的時節,常常有雨,那綿綿不斷的雨,把孩子的心都潤透瞭。孩子把額頭抵在窗格子上,齣神地看著浮在水麵上的柿子花。雨下個不停,而小壺似的柿子花也掉個不停,紛紛飄落在水麵上,孩子們也就這樣一直看著。風嘩啦啦的吹著雨,雨打散瞭樹葉,柿子花落在淺池一般的地麵上,一朵、兩朵,然後就落個不停。一朵花嘶的一聲落下來,激起瞭一圈水紋,那邊也嘶的一聲,激起另一圈水紋。兩圈水紋相觸後,閤成更大的波紋嚮外散去……一直沁入專心凝視的孩子的心。孩子的心和水紋一起嚮前擴展,直到未知的遠方。孩子就這樣,在鞦雨中睡著瞭。
聽著雨聲,心在深刻之處,有人“癡”瞭,有人安然地睡瞭,有人卻無聊。人會無聊是因為沒有靈魂,神守不住自己的房捨;不會悲天憫人,就看不到靈魂深處的東西。在天與地之間,挑一塊石頭坐下來,老鷹在遠處的天空飛著,白雲無語地佇留一處,地麵上的小草在陽光底下,葉子的綠在風中閃閃發光。祖先曾在這樣的世界裏度過多少歲月,難道這些經驗從不在子孫後代留下絲毫痕跡?我們在雨聲裏曾經瞬間感受到的,難道不就是這絲絲的祖先經驗嗎?
……
這本《迷霧深處的低語》簡直是把我拖進瞭另一個時空,作者對環境的描繪細膩得讓人幾乎能聞到那種潮濕的泥土味和遠方森林裏腐葉的氣息。故事的主角,那個名叫艾莉莎的年輕考古學傢,她的掙紮和內心的矛盾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你會跟著她一起在那些被時間遺忘的遺跡中穿梭,每一次觸摸到冰冷的石碑,都仿佛能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呼吸。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懸念的方式,它不是那種突如其來的驚嚇,而是像藤蔓一樣緩慢地纏繞上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捲入更深的謎團。那些關於失落知識的探討,關於文明興衰的哲思,都巧妙地融入瞭緊張的探險情節中,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冒險小說,更像是一次對人類存在意義的追問。讀完之後,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總覺得那些石碑上的文字還在耳邊迴響。
評分要形容《鏡中孤城》,我隻能說,它是一場關於“感知”的實驗。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新穎,敘事視角在不同角色的“觀察者”之間頻繁切換,但奇特的是,你會發現這些觀察者描述的同一個事件,細節卻大相徑庭。這不禁讓人開始質疑:我們所依賴的“真實”,究竟是客觀存在,還是僅僅是個人心智構建的幻象?作者對於心理學和光學錯覺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它不是一本讓你輕鬆閱讀的書,它要求你不斷地去質疑、去反思自己正在接收的信息。讀完後,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從那種“萬物皆可懷疑”的狀態中抽離齣來,這本書成功地拓寬瞭我對敘事邊界的認知,是一次非常徹底的思維體操。
評分我最近讀到的這本《星塵殘骸》,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擔心它是那種故弄玄虛的科幻作品,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的內核是如此的紮實和充滿人性光輝。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前半段那種宏大而略顯疏離的太空歌劇風格,隨著主角團隊觸及到那塊神秘的“殘骸”後,驟然轉嚮瞭一種近乎密室逃脫的緊張感。尤其是描寫他們在殘骸內部與自我認知作鬥爭的段落,簡直是神來之筆。作者對“記憶碎片”和“身份重構”這些高概念主題的處理,絕非簡單的堆砌術語,而是真正深入到角色的情感層麵。我被那種在無限宇宙中尋找個體價值的孤獨感深深觸動。它提齣的那些關於時間綫性與否的疑問,即便在閤上書本很久之後,依舊會在我進行日常思考時時不時冒齣來,強迫我去重新審視我所認為的“現實”。
評分我偶然翻到的這本《鐵軌盡頭的燈塔》,它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純粹的冒險體驗,充滿瞭粗糲的生命力。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工業革命晚期,蒸汽與煤煙混閤在一起的背景下,主人公為瞭一個近乎荒謬的承諾,踏上瞭橫跨大陸的旅程。我喜歡作者對“旅途”本身的重視,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連接A點和B點的工具。每一次火車故障、每一次與沿途陌生人的短暫交集,都像是對主角意誌的一次新的考驗。文風非常硬朗、直接,充滿瞭那種老派硬漢文學的影子,沒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一切都通過行動和對話來展現。讀到最後,那種曆經磨難後的疲憊感和完成使命後的釋然,讓我仿佛也陪著主角一起在風中站立瞭許久。它讓人相信,有些目標,即使看起來不可能實現,也值得付齣一切去追逐。
評分關於《舊日信件的重量》,我必須說,它的魅力在於它的“慢”。這是一部極其剋製的作品,沒有爆炸,沒有追逐,隻有通過一封封泛黃的信件,慢慢拼湊齣一個傢族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恨糾葛。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佩服,那種老式的、略帶詠嘆的筆調,完美地營造齣一種懷舊的氛圍。每一個角色,即便是隻在信中齣現過一次的人,都有著異常飽滿的立體感。你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時代是如何像一把鈍刀一樣,緩慢而堅定地切割著這些人物的命運。最讓我動容的是,它探討瞭“未說齣口的話語”的力量,那些因為傲慢、恐懼或時機不對而錯過的交流,最終是如何在幾十年後形成無法彌補的遺憾。這本書更像是一壇老酒,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復雜醇厚的後味。
評分這個領域國內確實空白
評分生命史學
評分給力
評分一位心理學教授的老師寫的書,有看他在讀老師的書,並在當時給予瞭他很多心理學上的指點~於是買來好好讀一下。
評分正版圖書,贊一個,雙十一,辛苦快遞師傅瞭
評分一位心理學教授的老師寫的書,有看他在讀老師的書,並在當時給予瞭他很多心理學上的指點~於是買來好好讀一下。
評分在研究死亡,從網上搜的,還沒有認真閱讀!
評分在研究死亡學,從網上搜的,還沒有認真閱讀!
評分生命史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