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與民間信仰、方術及喪葬禮俗的關係,是一個重要且頗具難度的前沿性課題。本書立足於考古新材料,結閤有關傳世文獻,廣泛藉鑒前人成果,運用縝密的邏輯分析,通過翔實的文獻梳理和考證,就某些重要議題加以論述和概括,提齣若乾新見解,豐富和發展瞭早期道教史的理論建構,對齣土文獻研究亦有積極意義。作者以敏銳的問題意識,抓住核心綫索,提綱挈領,小中見大、以點帶麵,係統揭示齣早期道教與方術、民俗的互動融閤。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援入多種手法展開跨學科、立體式的綜閤研究,遵循“二重證據法”的原則和精神,注重收集齣土文獻及考古實物,深入發掘材料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並將其與傳世文獻進行比對和參證,藉此拓寬瞭以前比較單一的研究視野,有力佐證瞭早期道教對世俗社會的深遠影響及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聯係。
讀完這本關於古代神話與宇宙觀的比較研究,我感到自己對早期人類精神世界的認知被徹底顛覆瞭。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具畫麵感,仿佛將我們帶迴到瞭那個混沌初開、萬物有靈的年代。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羅列,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揭示瞭不同文明在麵對自然偉力時所構建的精神圖景的共性與差異。書中對不同區域神話體係中“創世神”和“洪水敘事”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邏輯清晰,論據充分。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這些神話置於具體的社會結構和祭祀實踐中進行考察,使得抽象的神話概念變得可觸可感,充滿瞭人間煙火氣。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在研究“過去的故事”,更是在探討人類永恒的生存焦慮與對意義的追尋,讀來讓人心潮澎湃,沉思良久。
評分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哲學史中“身體觀”演變的專論。作者的論證過程極其紮實,從早期的“形神閤一”概念齣發,逐步追蹤到後期關於“氣”與“精”的精細劃分,展示瞭中國思想傢們如何處理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關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廣泛藉鑒瞭醫學典籍和養生方術文獻,使得對抽象哲理的探討不再懸浮於空中,而是深深植根於古代人的生命實踐之中。書中有大量關於“導引”、“存思”等具體修行方法的描述,這些內容常常被主流哲學史著作所忽略,但恰恰是它們構成瞭古代人體驗世界和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讀完後,我對於中國古代“個體”是如何在社會和宇宙中定位自身的理解,有瞭一個更立體、更全麵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體例和結構設計非常新穎,它聚焦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的日常生活與審美趣味的變遷。作者將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對當時服飾、園林、飲食乃至書信往來的細微觀察之中,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在他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深刻的時代意義。我特彆喜歡他如何將“玄學”的思潮與具體的物質文化聯係起來,解釋瞭為何那種超脫塵世的清談風尚能夠迅速在士大夫階層中流行。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微觀的切入點,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亂世”中知識分子如何通過重塑個人生活空間和審美規範,來對抗外部世界的動蕩與失序。這種從“小處著眼,宏大見微”的寫作手法,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絲毫沒有學究氣,反而充滿瞭生活的情趣和曆史的韻味。
評分這本新近問世的關於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專著,著實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和細膩的文本解讀能力,帶領我們走入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思想世界。他沒有將焦點僅僅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師身上,而是巧妙地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時而被忽略的“邊緣聲音”。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先秦諸子思想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論述,那種將碎片化的史料重新整閤、勾勒齣完整思想脈絡的筆法,極為高超。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碰撞的火花,那種對“道”與“德”的終極追問,即便在韆年之後的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書中對文獻源流的考證更是細緻入微,每一個論斷都有堅實的史料支撐,讓人讀來心悅誠服。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哲學源頭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它提供的視角和深度,遠超一般教科書的範疇。
評分我對近現代考古學方法論及其在中國曆史研究中的應用這一主題一直頗感興趣,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對該領域深入瞭解的渴望。作者對幾次關鍵性考古發掘報告的重新解讀,展現瞭一種批判性的學術視角。他不僅梳理瞭這些發現如何改變瞭我們對特定朝代的認知,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討瞭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考古發現如何被“闡釋”和“建構”的過程。書中對於“物證”與“文獻”之間張力關係的探討尤為深刻,它提醒我們,任何曆史結論的得齣,都離不開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和時代背景的影響。全書論述邏輯縝密,資料豐富翔實,對於那些緻力於田野調查和新材料解讀的青年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極佳的範例和警示。
評分我對簡牘材料的持續關注,還應感謝“京師齣土文獻研讀班”(召集人:馬怡研究員)的全體成員。自2008年10月創班至2015年12月結束,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及首都各高校的青年學人每週例行聚會,讀書、研討、交流,在自由、平等、友愛的氣氛中,大傢坐而論道、暢所欲言,共同打造齣一片學術淨土,遂成為團隊同仁的精神寄託和心靈傢園。七年多來,我漸由旁門而入中堅
評分東西還不錯,可以摺扣越來越少
評分可以的
評分2009年6月,我在博士後齣站報告的基礎上,自擬選題《漢晉道教與方術民俗——以齣土資料為背景》申報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經詹石窗師舉薦而獲立項資助(批準號:09CZJ005)。本書第七、八章即是博士後報告中的一部分,其餘六章及緒論、結語則是2012年3月~2013年11月間增撰而成。2014年3月課題結項,鑒定等級為優秀(證書號:20140039)。翌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遂得付梓刊印。
評分很具有參考價值,瞭解下文獻中的道教
評分我對簡牘材料的持續關注,還應感謝“京師齣土文獻研讀班”(召集人:馬怡研究員)的全體成員。自2008年10月創班至2015年12月結束,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及首都各高校的青年學人每週例行聚會,讀書、研討、交流,在自由、平等、友愛的氣氛中,大傢坐而論道、暢所欲言,共同打造齣一片學術淨土,遂成為團隊同仁的精神寄託和心靈傢園。七年多來,我漸由旁門而入中堅
評分我對簡牘材料的持續關注,還應感謝“京師齣土文獻研讀班”(召集人:馬怡研究員)的全體成員。自2008年10月創班至2015年12月結束,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及首都各高校的青年學人每週例行聚會,讀書、研討、交流,在自由、平等、友愛的氣氛中,大傢坐而論道、暢所欲言,共同打造齣一片學術淨土,遂成為團隊同仁的精神寄託和心靈傢園。七年多來,我漸由旁門而入中堅
評分對於早期道教的研究,利用齣土資料
評分可以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