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麯微茫度此生——《一麯微茫》書名,源自102歲張充和女史生前無縴毫俗塵的對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麯微茫度此生”(董橋贊曰,聯好字好,“我一眼愛上”),書內收入的全是那個手寫書信年代的傢書。張傢十姐弟中,充和與大弟宗和*親,從1949年到1976年,三十年時光輾轉紙上,無緣相見,卻從美國到貴州,跨越萬裏的魚雁往返,談詩詞、談書法、談昆麯、談曆史,小字蠻箋筆筆流動著斯文,聊養花種草、聊衣食住行、聊麯人故舊,傢長裏短亦濃縮時代沉浮,幾乎全為首次披露。他們筆下的周有光、瀋從文、巴金、丁西林、羅常培、章靳以、卞之琳……是文學藝術大傢,更是舊遊朋友。
(2) 日記是戲上一人的獨白,信是戲上兩人的對白——【“閤肥四姊妹”小妹 張充和】人生要有幽默,可不是拿事不當事做。更不是林語堂之類的幽默。在處理事時自己站在客觀地位上,看人看自己,不攙和情感,換句話說,像看戲,看戲時是*為明顯的。平常生活是不太顯化,我常常好像靈魂齣竅似的站在一旁看自己,看我的傢庭,看一切。雖有天大的事,你亦可暫時衝淡一下。至於糾紛擾亂,讓神智寜靜時再解決。這是我的幽默解釋。我抱住“一麯微茫度此生”……【“張傢十姐弟”大弟 張宗和】我們的信寫得勤,好像近在咫尺似的,本來“天涯咫尺”和“咫尺天涯”僅僅是次序的不同,但是我們每周有信這是“天涯咫尺”。
張傢十姐弟中,充和與大弟宗和*親,不僅因為他們年齡隻相差一歲,更由於二人對詩詞、昆麯、書法等的共同愛好。清華的榖音社,青島、上海、南京的麯會,抗戰期間高校雲集的滇黔地區……均留下過他們的高吟淺唱、麯聲笛韻。
1949年,時局動蕩中,充和隨丈夫傅漢思移居美國,宗和則留在黔地任教,從此路遠山遙,天各一方,不復相見。唯音書不絕,穿越重洋,互問短長。從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後收到*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發齣*後一封信,近三十年時光輾轉紙上。如算上此後充和與宗和女兒以?的通信,真正是曆經半個世紀。內容由養花種草、衣食住行、麯人故舊談到詩詞書畫、文學曆史……拋去浮華與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筆筆簡單有味。
三百餘封書信,三十多萬字,今由宗和女兒以?與學者王道整理齣來,幾乎全為首次披露。小字蠻箋,既是張傢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誼的見證,也是特殊年月裏,個人命運為時代裹挾的縮影。
張充和(1913—2015),祖籍閤肥,生於上海。“閤肥四姊妹”之小妹。十歲時師從硃謨欽學古文及書法。十六歲從瀋傳芷、張傳芳、李榮圻等學昆麯。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係。抗戰爆發,轉往重慶,研究古樂及麯譜,並從瀋尹默習書法。勝利後,於北大講授昆麯及書法。1948年結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並於傢中傳薪昆麯,得繼清芬(參閱百歲張充和作品係列《麯人鴻爪》《古色今香》《天涯晚笛》《小園即事》)。
張宗和(1914—1977),閤肥張傢大弟。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曆史係,1936年畢業。早期與四姐張充和在一起拍麯,清華大學榖音社麯友。抗戰期間曾在宣威鄉村師範、昭通國立師範學院、雲南大學、立煌古碑衝安徽學院等地任教。1946年任蘇州樂益女中校長。1947年應朋友邀請到貴州大學任教。1953年院係調整時調入貴陽師範學院(現為貴州師範大學)任教,培養瞭一批曆史和昆麯人纔。著有日記、書信本《鞦燈憶語》。遺有珍貴的昆麯史料。
編注者張以?(立+民),張宗和之女,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退休教師。
編注者王道,作傢,著有《流動的斯文:閤肥張傢記事》等書。
(書名題字,張充和)
【周有光】—— 今天四對夫婦,顧傳玠、張元和、張允和、瀋從文、張兆和、傅漢思都離我而去……張充和受到的傳統教育*多,是書法傢。(按:張充和女史晚年生活在美國,辭世於2015年)
【汪曾祺】——她能戲很多,唱得非常講究,運字行腔,精微細緻……兼擅書法,結體用筆似晉朝人。
【歐陽中石】—— 無論字、畫、詩以及昆麯,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範,格調極高。像昆麯,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
【餘英時】—— 有光先生說得十分準確:“張傢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四姐妹中我聞名*早、相識*久、相知*深的則是充和。
【許倬雲】—— 她是我的長輩,九十多歲高齡,筆力依然如此勁秀!可佩!
【白先勇】—— 對張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麯書畫,當今纔女。
【董 橋】—— 充和先生送過我一幅墨寶我已然很滿足瞭,我迷她的字迷瞭好多年。
【陳平原】—— 掰著指頭算,依舊健在的北大中文係係友,會寫字的雖不少,但如此優雅,且又如此高壽的,沒有第二位。(按:張充和女史辭世於2015年,享年102歲)
【木令耆】—— 張充和也是早期用白話文寫作的散文小說傢;她和(淩)叔華是當時中國現代文學的前衛作傢。
【鄭培凱】—— 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追尋傳統的審美境界,就是為文明懸起一盞引路的燈。
【史景遷】—— You gave me my early instructions into what the scholarly life could be, and I treasure that memory.
【金安平】—— Scholar, friend and teacher in the arts and the art of life.
【序言一】 獻給我們親愛的爸爸和四姑(張以?)
【序言二】 天真與大方(王道)
【1949年】 張宗和給張充和的信(中國—美國)
【1950年】 張宗和給張充和的信(中國—美國)
【1951年】 張宗和給張充和的信(中國—美國)
【1952年】 張宗和給張充和的信(中國—美國)
【1953年】 張宗和給張充和的信(中國—美國)
【1954年】 張宗和給張充和的信(中國—美國)
【1955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56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57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58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59年】 張充和給張宗和的信(美國—中國)
【1960年】 張充和給張宗和的信(美國—中國)
【1961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62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63年】 張充和給張宗和的信(美國—中國)
【1964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65年】 張宗和給張充和的信(中國—美國)
【1966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67年】 張充和給張宗和的信(美國—中國)
【1971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72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73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74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75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76年】 張充和、張宗和往來的信(美國—中國)
【1970年代】 張充和給張以?等的信(美國等—中國)
【1980年代】 張充和給張以?等的信(美國—中國)
【1990年代】 張充和給張以?等的信(美國等—中國)
【2000年】 張充和給張以?等的信 (美國—中國)
序言一《獻給我們親愛的爸爸和四姑》(張以?)
前些年,有人從美國迴來,說在我四姑充和處看見我父親的許多信件,整理得整整齊齊的,四姑像寶貝一樣收著。我心裏不禁一動,因為前年我幫媽媽搬傢時,也看到四姑從美國來的許多信,如果這兩處的信能閤到一處,豈不是一大美事!於是乎趕緊和瀋紅聯係,經過她的一番努力,很快這些信件實現瞭“團圓”。在這裏,我真的非常感謝瀋紅侄女。
爸爸的信件總算迴到瞭我的身邊,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這些珍貴的信中,有從1949年到1976年我爸爸寫給四姑的,超過一百四十封,它們反映瞭在這近半個世紀裏父親和四姑的一份深深的情意。正如四姑在得知父親去世時給我們的信中所說:“你們爸爸小我一歲十二天,我們玩得多,吵得亦多,通信亦通得多。”統計瞭一下,四姑給爸爸的信亦有一百五十多封,拿著這些沉甸甸的信件,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開始慢慢地整理這些信件,當我的手指輕輕地觸摸鍵盤,心裏卻常常被四姑和父親感動,我一邊打字一邊忍不住淚流滿麵。雖然他們在信裏談的都不過是一些傢長裏短、詩詞歌賦的小事,但是透過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我看見瞭父親欲說還休的那份無奈,以及對四姐的那份深深的思念,真是“羨殺長天一徵鴻”!我還看見瞭四姑無限的關心和深深的擔憂……長夜茫茫,心事滿腔憑誰訴,一夜相思幾處同?
1987年四姑終於迴國瞭,她在貴陽住瞭二十天,我記得是在貴陽過的年,她要看看她最愛的大弟生活過的地方,她要我帶著她走遍瞭父親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她常常夜不成寐,整晚整晚地翻看父親的日記、信件,就著昏暗的燈光抄錄。深夜時我看見她撫著父親的骨灰盒獨自流淚,她的心中有多少話要對我的父親說啊。
如今,我的父親已去世三十七年,我的母親也於2014年初去世瞭。四姑於今年6月在美仙逝,我們都感到無比地悲傷,但是欣慰的是還能讀到他們的書信。我把這些書信整理齣版,不為彆的,隻是為瞭四姑和父親的那一份無法言錶的情意,隻是為瞭我心中的那份深深的懷念。
在此也嚮在美國的以元弟弟、以謨妹妹錶示問候,傢裏人都很想念你們。之前我們曾經通過信,每次讀來都覺得親切、溫馨,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實現團圓,傢裏人都愛你們。
為瞭父親生前的願望“同床共枕又同灰”,父親的骨灰一直沒有入土,如今,我在貴陽市山清水秀的花溪河邊,為我的父親、母親選瞭一塊墓地,今年清明節前終於安葬在那裏,那是他們經曆苦難也是投入工作的地方。父親曾經說過,“死是憂傷的,又是快樂的。憂傷的是拋棄瞭人世間的一切快樂,快樂的是拋棄瞭人世間的一切憂傷。”願我的父親母親拋棄瞭人世間的一切憂傷,快樂地相聚在天堂。
願我親愛的四姑安息,我們永遠愛你。
【1950年張宗和緻信張充和(中國—美國)】
我們現在生活一般說來可以拿八十分(閤四十多萬),普通的一些職員隻能拿三四十分呢。我們都是從苦中過來的,倒也不覺得苦。現在物價也很平穩,新榖登場米一萬五左右一鬥,煤兩萬一馱(二百斤),豬油五韆一斤,鹽五韆一斤,肉三韆一斤,雞蛋三百五一個,蔬菜普通三四百元一斤。全部的錢,如果光吃夥食,可以吃得比較好,但是總是有些額外的花費,尤其生不得病。
【1953年張宗和緻信張充和(中國—美國)】
失眠,故而爬起來找到這張紙,我想可以慢慢的一直寫到天明。現在是五點半,在美國你們現在大約是從辦公室齣來瞭吧?昨天進城除開會外,是給孩子們置點東西。以靖的鋼筆丟瞭,得為她重買一支。現在派剋筆在世上已經很少瞭,上海的各種自來水筆全都很好,並不比美國的差。而且價錢很便宜,我為以靖買瞭一支三萬六韆元的筆,就已經很可以用瞭。你隻要拿我們的收入和這支筆的價錢比一比就知道不貴瞭。(我們的收入現在每月約一百二十萬。)在國民黨時,一個月的薪水還不夠買一支筆,另外孩子們也要添點衣裳,因此又買瞭些布。晚上又看瞭一次京戲。是全本《秦香蓮》。(即《鍘美案》,包公鍘死駙馬陳世美,陳不認前妻秦香蓮。這事四姐也許知道一些。)三月份全國開展《婚姻法》的大宣傳,反對封建婚姻,重婚,虐待婦女,因此演這戲也還有它的一定意義。貴陽我很少來,來一次覺得它進步一次,從貴陽的進步,可以看到全中國的進步。現在貴陽隻有二三十萬人,將來要發展成為一百五十萬人的大都市,成都要發展成為四百萬人。北京自然不用說。清華的房子比以前增加一倍,荒涼的圓明園已經改為三姐所在的師大附中二部。北京城的房子不知增加瞭好多,你們若迴來一定不認得北京瞭。
【1955年張充和緻信張宗和(美國—中國)】
我們去東部一次,美國文化真是一無所取,唯博物館、圖書館可取。但是看瞭也氣人,我們的多少古物都進瞭博物館。善本書流在此間的亦大有可觀。往往為海內孤本也。去年齊如山還賣瞭一批小說戲劇書給哈佛,其中不少好書,一共二韆五百元,可惜我沒有錢,若有我就斷瞭路瞭。算瞭,說也是枉然。
【1956年張宗和緻信張充和(中國—美國)】
北京是你們舊遊之地,一定很想知道它的現狀吧。在北京時寫信告訴你們北京太鬧,沒有以前好瞭,吃飯坐車剃頭三難,但現在想想北京還是好,還是值得留戀的。許多展覽館都比以前布置得好瞭。太和殿中有商代的磬、季子盤和其他舉世聞名的銅器,有新的各省齣土的文物。後宮有繪畫館和陶瓷館,繪畫館中隻有明清的畫,陶瓷館好,從新石器時代時期的黑陶一直到康熙乾隆時期的瓷器,那天我和瀋從文一同去看的。他現在是專傢瞭,在曆史博物館工作,是錦緞和古鏡子專傢,以前他老是買假古董,現在卻成為真正的古物鑒彆傢瞭。故宮中有許多地方在修,比如午門(中國近代史展覽館)和我們最歡喜的角樓都在修瞭。但硃紅沒有以前的好看,俗氣得很,那天我為瞭看角樓,特地在中山公園後麵的茶座上喝茶,坐瞭一個小時,看瞭個飽。陶然亭也修好瞭,把原來在中南海的雲繪樓和東單的牌樓西單的牌樓一齊搬到陶然亭來瞭。修得很好。隻是原來很有詩意的香塚和嬰武塚卻是成瞭兩個水泥墩瞭,十分難看。以前香塚和嬰武塚是兩個小小的土墳,上麵長滿瞭亂草,配上斜斜的碑,刻著不很清楚的“浩浩愁,茫茫劫……飄零風雨可憐生……”不管怎樣陶然亭總算不錯,那一汪水很清,可以劃船,比北海有野趣些。我是八月十九日離開北京的,十八日我纔和李鼎芳到清華去瞭一趟。清華還是好,擴大瞭,把以前校門外的那條河和俞平伯他們住的新南院也概括在內瞭。那桐寫的清華園三字的原來校門現在變成校內的門瞭。大約也是被作為文物纔被保存下來。我們匆匆的轉瞭一圈,我以前住的五院現在變成女生宿捨瞭,沒有敢進去看一看我以前住過的房間,很遺憾。總的感覺我們以前覺得很偉大的大禮堂和圖書館也變小瞭。好像並不偉大瞭。這也許是看到北京太多大房子的緣故吧。
【1957年張充和緻信張宗和(美國—中國)】
我現在要描寫一點我的住處。風景不差,小山榖叫做夜貓澗,坐山麵澗,屋子四周一道木欄,隔不住山色,此處不是文化區,但野趣橫生,有鳥鳴,有馬嘶,汽車路過也不鬧。我們的地皮有100×50尺大。園子總夠忙,迴來就忙著拔草,花倒是一年四季都有,玫瑰有四五顆,太費人工,我沒有栽培得好,所以雖有也不大。有一株老橡樹,現在我們都在樹蔭下寫東西。屋內不舒服。我們種瞭梅樹(冒充的),楓樹倒是正東方的,甚美。去年插的垂柳,今年也有一人高瞭。其他洋花洋草,我也不知道怎麼種。聽說以靖用心念書,我很高興。端端會做傢事,又彆是一“宮”,小姑娘看連環畫我最不贊成,要壞神經,韆萬彆這麼教育她,乾脆認字讀書倒好。現在美國孩子成天看電視,也是個問題。個個聰明而神經。報紙上常登神經孩子,瞧,她也失眠。這是怎麼迴事。
【1957年張宗和緻信張充和(中國—美國)】
姐妹兄弟們都好,他們不寫信給你,我想不會有什麼顧慮,一定的太忙瞭,而且久不通信,就更不想寫瞭。二姐現在成瞭昆麯迷,沒有做工作,她改行演醜瞭,耀平在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三姐還在人民文學編輯部工作,瀋從文的選集最近重新齣版瞭,他大約很高興,寄瞭一本來給我。他在曆史博物館當研究員,成瞭宋錦專傢,以前他冒充古董鑒定傢,現在真的在這方麵成瞭專傢瞭。二弟久無音訊,大約仍在解放日報社工作。三弟還在歌劇院工作。最近他作麯的新歌劇《槐蔭記》上演瞭。四弟調到南京科學院工作。他的愛人周孝棣在南京工學院教書。現在他們一傢的生活最好,隻有一個男孩。五弟最近在南京學習。孝華已調迴蘇州工作瞭。樂益改為蘇州第六初級中學,大興土木,以後我們迴蘇州不一定認得瞭。媽媽最近有點病,說是好瞭。七弟送他太太迴國,不知現在迴北京沒有。我們傢夏媽七十六瞭,還康健,文思仍瘦,以靖明年將考大學瞭,端端小學四年級,??托兒所也畢業瞭。最近我整天睏在備課之中,明年要開新課,更忙。這封信上沒有談什麼政治,我想你們能看到《人民日報》,一切會很清楚的。
【1962年張充和緻信張宗和(美國—中國)】
練字不要練得太多,但求精細處先從筆意起,間架次之。若筆意好,架子雖有小疵亦可掩去。筆意就是古人所謂“勢”,我現在叫它動態。動態也就是身段,欲左先右,欲抑先揚,欲進先退,左右照顧,麵麵俱到。其他運動亦復如此,若踢球,先退許多步,以儲力量,便踢得遠。另紙的毛筆例子是較為誇張的,亦可以寫得不顯露的,動態含蓄在內。虞世南最是含蓄,褚書就是露瞭,但學字筆法褚書容易掌握,學會瞭再把動態潛伏在內。
【1973年張充和緻信張宗和(美國—中國)】
我是從永字八法參考瀋尹默教我時我用眼睛跟他筆尖轉,並不知他寫的何字,隻注意筆劃的勢子,細綫即是有筆露筋露骨露勢。可惜我不能馬上給你看筆的姿態。是很有意思。在動力上與跳舞運動有關,欲進先退,欲左先右。楷書無一筆不是從點來。隻有蘭葉撇不從點來。楷書中虞世南利用蘭葉作態。我這張錶全是唐人法最備也。唐人書法結實,無晉人風度。
細品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位智者的庭院,聆聽著她對生命、對藝術的深邃見解。書名中的“充和宗和”,本身就寓意著一種圓滿與和諧的境界,而百歲張充和先生的作品係列,則將這種境界具象化、可感化。我不懂專業的藝術評論,但書中描繪的場景,一定充滿瞭東方古典的美學韻味。或許書中會提及先生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生活片段,這些片段,將為她的藝術之路增添更豐富的背景色彩。我一直在思考,一位能夠跨越世紀、依然保持藝術生命力的人,她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是怎樣的堅持,讓她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瞭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力量?這本書,不單單是一本談藝錄,更像是一份人生答捲,一份對藝術的虔誠告白。我期望從中學習到如何將藝術融入生活,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和諧。它給予我的,不隻是藝術知識,更是人生智慧的啓迪,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書名就帶著一種詩意,仿佛一縷悠遠的歌聲在心頭迴響。“充和宗和談藝錄”,這幾個字點齣瞭主題,也讓人對“充和”這位名字背後的人物充滿好奇。百歲老人,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張充和,這個名字我似曾相識,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些關於民國風韻、纔女的模糊印象。翻開書,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而典雅的氣息。我並非書法或昆麯的專業人士,但書中的文字,即使是對我這樣的門外漢,也帶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沒有艱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敘述,將藝術的精髓娓娓道來。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那位百歲老人在案前揮毫潑墨,或是在颱上婉轉低吟,她的聲音,她的筆觸,穿越瞭時空,與我進行著無聲的對話。書中的插圖,或許是先生的書法作品,或許是她在不同時期的照片,都散發著一種淡泊而雋永的美。我開始想象,是怎樣的歲月沉澱,纔能孕育齣如此通透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談藝錄,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那個時代纔子佳人的風采,也讓我對生命、藝術和時間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份“微茫”中的力量。
評分這本《充和宗和談藝錄》帶給我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洗禮。初讀時,或許會被書名所吸引,以為它是一本純粹的藝術鑒賞指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發現,它所蘊含的遠不止於此。張充和先生,這位令人尊敬的百歲老人,她的藝術人生本身就是一門深刻的課程。書中對於“微茫”的闡釋,讓我聯想到藝術創作中那種難以言說的意境,那種“似有若無,若即若離”的魅力。她如何將這種“微茫”體現在筆端,如何讓聲音在婉轉間傳遞齣萬韆情緒,這其中的奧秘,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她與藝術的緣分,是怎樣的契機讓她沉浸其中,又是什麼讓她在漫長的人生歲月裏,依然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她的人生經驗和藝術智慧,與讀者進行著一場心靈的對話。它或許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悟。我期待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宗和”,找到內心安寜的力量。
評分閱讀的體驗,如同在古老園林中漫步,每一步都充滿瞭驚喜與迴味。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所記錄的藝術技巧,更在於它所傳達的一種精神。張充和先生,一位走過百年風雨的傳奇女性,她的談藝錄,就像一本濃縮的人生哲學。我注意到書中對“宗和”的解讀,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稱謂,更是對一種藝術境界的追求,一種“緻中和”的理想。在如今這個快節奏、浮躁的時代,重溫這種追求內心和諧、藝術圓融的理念,顯得尤為珍貴。我嘗試去理解她對於書法綫條的感知,對於昆麯唱腔的理解,這些文字背後,蘊含的是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刻體悟。書中可能穿插著先生的個人經曆,那些零星的片段,勾勒齣一個獨立、智慧、充滿生命力的女性形象。她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依然堅守自己的藝術信念?她在藝術創作中,又經曆瞭怎樣的探索與沉澱?這些都是我想要探尋的答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的生命力,也讓我看到瞭一個女性在曆史長河中的堅韌與閃耀。它不僅僅是關於書法和昆麯,更是關於如何活齣生命的質感,如何在平凡中創造不朽。
評分這本書,在我心中播下瞭一顆對“微茫”與“宗和”的探尋之種。張充和先生,這位百歲藝術傢,她的“談藝錄”不僅僅是技巧的分享,更是一種生命哲學的展現。從書名中汲取的靈感,讓我對“充和”二字所代錶的意義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象徵著一種圓滿,一種包容,一種達到最高境界的和諧。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描繪的,是先生如何將對生活的感悟,對人情世故的理解,融入到她的書法創作或昆麯錶演之中。這種“融通”是多麼令人神往,它意味著藝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人生緊密相連,彼此滋養。我期待在書中找到那些看似不經意,實則蘊含深意的細節,去體會她是如何在“微茫”中捕捉靈感,又如何在“宗和”中達到藝術的巔峰。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廣博與深邃,也讓我對生命的厚重與多元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美的極緻追求的緻敬。
評分很好的書。。。。。。。。。。。。。
評分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傢詩講錄 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傢詩講錄 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傢詩講錄 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傢詩講錄
評分一代名媛張充和的作品集,這本是她們姐妹兩人的藝術對談,都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百年張傢 共賞百年流動的斯文
評分張充和,民國淑女。
評分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
評分好書 買過來看看 好評
評分這次到貨有紙箱子 書本完好 很開心 這一係列的書都很喜歡 慢慢看完
評分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傢詩講錄 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傢詩講錄 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傢詩講錄 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傢詩講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