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原理与设计——水处理技术(一)(原著第三版)

水处理原理与设计——水处理技术(一)(原著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百仓 著
图书标签:
  • 水处理
  • 给排水工程
  • 环境工程
  • 化学工程
  • 环境科学
  • 水处理技术
  • 工程设计
  • 原著
  • 第三版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45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02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53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MWH公司的水处理: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四本图书之一,主要内容为水处理原理与设计——水处理技术(一),介绍了传质原理,氧化还原,凝聚和絮凝,重心分离和颗粒过滤。

目录

第7章传质原理1
71传质介绍4
711通量的概念4
712传质基本方程5
72分子扩散5
721布朗运动6
722菲克第一定律7
723流体流动中的扩散7
724固定和相对参照系中的扩散8
725菲克第二定律9
726斯托克斯爱因斯坦方程10
73扩散系数来源13
731大分子和颗粒的液相扩散系数14
732小中性分子的液相扩散系数15
733电解质的液相扩散系数18
734氧气的液相扩散系数20
735气相扩散系数20
74界面传质模型23
741有效传质表面积24
742薄膜模型25
743渗透和表面更新模型25
744边界层模型26
75界面传质系数的相关性29
751常见的传质相关性29
752扩散物质种类和传质系数的关系34
76受控于传质过程的处理系统的设计36
77使用工作曲线评估浓度梯度38
771接触模式38
772工作图表的开发39
773工作图表的分析40
78气液界面传质42
781本体溶液条件43
782界面上的条件44
783总体传质关系45
784确定控制传质的相46
785双膜模型的应用46
786总传质系数和扩散物质之间的关系47
79在界面上通过化学反应强化传质50
问题和讨论53
参考文献56第8章化学氧化和还原59
81氧化反应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简介62
811常用的氧化剂62
812传统氧化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63
82化学氧化与还原的理论基础66
821氧化还原反应简介67
822标准电极电位和氧化还原平衡反应70
823EHpH优势区图: 定义和以氯为例81
824氧化还原反应速率87
83常规化学氧化剂88
831氧气(O2)89
832氯气(Cl2)93
833二氧化氯(ClO2)96
834过氧化氢(H2O2)97
835臭氧(O3)98
836高锰酸盐(MnO-4)100
84光解103
841光解所需能量和光的波长104
842估算单溶质吸收的光解106
843多吸光物质中的光解112
844多波长情形115
845水处理中光解的应用116
问题和讨论124
参考文献127第9章混凝和絮凝131
91水处理中混凝和絮凝工艺的作用134
911混凝过程134
912絮凝过程135
913实际设计问题135
……

前言/序言

  自从1984年《WaterTreatmentPrinciplesandDesign》出版以及2005年第二版出版以来,在水处理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技术和现有技术的新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压力促使着这些改变,这些压力包括水资源短缺、法规的要求、公众意识、调查研究以及我们创新的欲望。我们想要找到更好、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来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变化是令人感到乐观的,因为依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根据近期的《联合国病态水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居署,2010),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医院病床都提供给与水污染相关的疾病患者。死于水污染的人明显多于死于暴力(如战争)的人。也许我们的组合技术以及不懈努力能够改变这个状况。  出版第三版的目的是为了更新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展的新知识,希望这对学生和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更实用。我们非常幸运地会集了受人尊敬的编写组,并且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我们为该成果感到非常的高兴和骄傲。  我想以个人的名义感谢主要的作者:新墨西哥大学和MWH前任首席工程师KerryJ.Howe博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GeorgeTchobanoglous博士,佐治亚理工学院JohnC.Crittenden博士,罗素技术公司及MWH前高级副总裁和董事会成员R.RhodesTrussell博士,密歇根理工大学DavidW.Hand博士和MWH副总裁JamesH.Borchardt先生。  特别感谢MWH全体高级管理团队,尤其是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RobertB.Uhler先生和总裁AlanJ.Krause先生,支持这些努力的承诺和热情。对于那些为安全饮用水奉献和分享灵感的同仁,我都深表感谢。  最后,我想呼吁那些阅读本书的读者每当饮用或使用一杯水时,不妨都考虑一下水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MurliTolaney  MWH全球公司名誉主席

《水处理原理与设计——水处理技术(一)》(原著第三版) 是一本深入探讨水处理领域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专业教材。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以及丰富的案例分析,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水处理知识体系。 本书的核心在于阐释水处理过程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引申至实际工程设计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旨在培养读者解决实际水处理问题的能力。 内容涵盖广泛,体系严谨: 本书的编排紧密围绕水处理的核心环节展开。从对水质的初步认识,到各种污染物性质的剖析,再到各类水处理单元操作的机理和设计方法,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水的基础知识与水污染概述: 开篇即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详细介绍了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主要水源的水质特征和主要污染物。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后续的水处理过程至关重要。 水处理的物理方法: 本章着重讲解利用物理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原理和设计。涵盖了沉淀、过滤、筛分、曝气、沉砂等经典单元操作。例如,在沉淀部分,不仅仅介绍沉淀的基本理论,还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沉淀池的设计要点,如平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竖流沉淀池等,并分析影响沉淀效率的各种因素。在过滤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快滤、慢滤、反冲洗过滤等工艺,并讨论了滤料选择、过滤速率控制以及滤池设计参数。 水处理的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在水处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详细介绍了混凝、沉淀、中和、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等化学处理技术。对于混凝过程,深入剖析了助凝剂的作用机理,不同类型混凝剂的选择,以及混凝反应器和沉淀池的设计。在中和过程中,则详细阐述了酸碱中和的反应原理,以及如何根据废水的pH值和成分选择合适的中和剂。氧化还原部分,则系统介绍了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消毒技术,以及它们的消毒机理、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吸附和离子交换部分,则详细介绍了活性炭、沸石等吸附材料的性能,以及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并提供了相关的设计计算方法。 水处理的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是处理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手段。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厌氧、好氧等各种生物处理工艺。例如,在好氧生物处理方面,详细讲解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如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稳定塘等工艺的原理、结构、操作条件以及设计方法。对于活性污泥法,深入分析了污泥龄、有机负荷、溶解氧等关键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也讨论了生物脱氮除磷等技术。 污泥处理与处置: 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其处理与处置是水处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污泥浓缩、脱水(如带式压滤机、离心机)、消化(好氧消化、厌氧消化)等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探讨了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 水处理的集成设计与案例分析: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将各种单元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处理工艺。通过一系列典型的水处理工程设计案例,读者可以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处理目标,选择合适的工艺组合,并进行详细的设计计算。这些案例涵盖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站等多种类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书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清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对于每一种处理单元,本书都提供了详细的数学模型和设计计算方法,并配以大量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读者掌握实际的设计能力。 丰富的图表和插图: 书中包含大量的工程示意图、流程图、设备剖视图以及数据图表,直观地展示了各种水处理工艺的设备结构、操作过程和性能参数,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易理解性。 前沿技术的引入(以第三版为基础): 第三版教材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部分内容,可能涉及一些新的水处理技术或理念的初步介绍,以反映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本书的读者对象: 《水处理原理与设计——水处理技术(一)》适合于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使用。同时,对于从事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的技术人员,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系统、深入、实用的水处理领域基础教材,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水处理理论基础,掌握关键的水处理单元操作设计方法,并为解决实际水处理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给我一种“层层深入、浑然一体”的感受。每个章节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从基础原理到具体应用,再到实际工程中的问题解决,都得到了系统性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在介绍各种技术时,都会附带相关的数学公式和图表,这不仅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原理,还能够为我进行实际计算提供依据。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根据这些公式和图表,来设计和优化水处理工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设计手册”和“计算软件”的介绍,了解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我希望能够理解,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实现对水处理过程的模拟和预测,从而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知识”,更是关于“方法”和“工具”的传授。它让我感觉到,水处理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既需要深厚理论功底,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工具的系统工程。它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期待,并希望能够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掌握更多实用的设计和计算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给我一种“硬核”的冲击感,但我随即就被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地把“水处理”这个宏大的议题,细致地剖析成一个个可理解的单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和比较,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针对不同的水质问题和处理目标,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技术选择。例如,当谈到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时,书中会详细介绍混凝沉淀、吸附、膜分离等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并会分析它们在经济性、操作性上的差异。这种对比分析,让我能够跳出单一技术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水处理技术的整体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级氧化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前沿技术的阐述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突破传统方法的瓶颈,实现更高效、更彻底的水体净化。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在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它鼓励我去探索技术背后的创新点,去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水处理技术知识体系,能够自信地与人讨论各种水处理方案,甚至能够对现有技术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改进建议。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认知,与这本书一起,共同探索水处理领域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作者似乎在努力将复杂的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在解释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原理时,书中也会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案例,让抽象的科学变得更加鲜活。例如,在讲解生物处理的原理时,作者不仅仅是列出微生物的种类和代谢过程,更是将整个过程描绘成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各种微生物在这个“生态圈”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水体的净化。这种“故事化”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容易地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现象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工艺流程”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会分析每一步的目的、关键控制点,以及与其他步骤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就像是在学习一门精密的工程学,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我希望通过这些讲解,能够理解一个现代化的水处理厂是如何运作的,它的“大脑”和“神经网络”在哪里,以及如何保证它的稳定高效运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在枯燥地灌输知识,而是在娓娓道来一个个关于“水”的故事,关于人类如何与水打交道,如何让水恢复生机的故事。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了解更多关于水处理的智慧和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但我却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充实感。作者似乎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从最基础的概念解释,到各种处理技术的原理、设计、运行,乃至相关的环境法规和标准,都涉及到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案例研究”的收录,通过对真实工程项目的分析,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希望从中学习到如何分析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如何评估不同的技术方案的优劣,以及如何进行详细的设计计算。我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水处理厂的设计案例,例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以及饮用水净化厂等。通过这些案例,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针对不同的水质和处理需求,需要采用何种不同的工艺组合和设备配置。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经验库”,它汇集了众多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宝贵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实践指导。它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实践的总结”。我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章节的开篇似乎都带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基础的定义、概念入手,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原理拆解得清晰透彻。我尤其被其中对物理化学过程的深入阐述所吸引,例如,关于沉淀、过滤、吸附等基本单元操作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是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做”。它详细解释了各个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基础,以及影响其效率的关键因素。当我读到关于不同絮凝剂的作用机理时,我仿佛看到无数微小的粒子在水中碰撞、聚集,最终形成易于去除的絮团,这种过程的描述,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画面感。此外,书中对于设计参数的推导和计算也给予了充分的篇幅,这对于我这种希望了解实际操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希望通过这些计算,能够理解在设计一个水处理厂时,工程师们是如何权衡各种因素,最终确定设备规模和工艺流程的。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水处理设施的场景,比如大型的沉淀池、复杂的过滤系统,而这本书,则是在为我构建这些场景背后的逻辑和科学支撑。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根据原水水质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处理工艺,以及如何优化现有工艺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水处理工程师,在不厌其烦地向我传授他的知识和经验,让我能够从宏观的理念走到微观的操作,从理论的深耕走到实践的运用。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上的全面性和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且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从最基础的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到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转化过程,再到各种单元操作的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无一不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水质指标”和“检测方法”的详细介绍,这对于理解水处理的效果和优化处理过程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科学地评价水质,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水质指标的变化来调整处理工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在线监测”和“智能分析”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我知道,现代的水处理系统越来越依赖于实时的数据采集和智能化的分析,而这本书,似乎正在为我揭示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我希望能够理解,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对水质数据的深入分析,来诊断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知识”,更是关于“洞察”和“精准”。它让我感觉到,水处理的精髓在于对水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处理过程的精准控制。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之一,就是它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我注意到,在介绍各种水处理技术时,作者常常会从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而不仅仅是关注处理效果本身。例如,在讲解污泥处理技术时,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厌氧消化等方法,将污泥转化为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绿色”的设计理念,让我对水处理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末端治理”的手段,而是将其看作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海绵城市”和“流域综合治理”等前沿理念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我知道,现代的水环境保护正朝着更加系统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而这本书,似乎正在为我勾勒出这个美好的未来蓝图。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将水处理技术与城市规划、生态修复等领域相结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智慧”和“未来”的探索。它让我感觉到,水处理行业不仅仅是在解决当下水污染的问题,更是在为人类创造一个更清洁、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扉页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气息,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订,一看就是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要深入钻研的冲动。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平日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经常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了解大体概念,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够深入。而这本《水处理原理与设计》吸引我的,恰恰是它“原理与设计”这几个字,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概念的堆砌,更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桥梁。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理解水处理的科学基础,知道各种技术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又是如何被设计和应用的。我知道,这本书可能涉及很多化学、物理、生物学的知识,但我相信,作者作为原著第三版的编者,必定会以清晰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复杂的概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工程项目来讲解理论,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理解。当然,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图表、流程图,那就更好了,视觉化的呈现往往能帮助我更快速地把握核心要点。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水处理领域的大门,让我不再是那个只能泛泛而谈的门外汉,而是能够对水处理技术有更深刻、更系统的认知。我更希望它能点燃我探索更多前沿水处理技术的兴趣,或许未来我还能深入研究其他相关书籍,甚至参与到实际的水环境保护工作中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指引,一份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和参与到“让水更清洁”这一伟大事业中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实用导向”。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各种原理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局限性。例如,在讨论某个处理技术时,作者会详细分析该技术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适应性、运行成本、能耗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产物等问题。这种全面而辩证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罗列,更是指导实际工程设计和运行的宝贵参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故障排除”和“优化运行”的建议。毕竟,在实际的水处理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工程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经验性的指导,让我了解在出现特定故障时,应该如何诊断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调整来优化处理效果。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不仅仅是理解原理,更是学会如何运用原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程设计”的精髓,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蕴含着无数的实验、计算和经验的积累。它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实战指南”。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被其中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所折服。作者似乎非常善于将复杂的水处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易于解决的模块,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逐步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过程控制”的强调,它不仅仅是介绍如何进行处理,更是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实时掌握处理过程的动态,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处理效果的稳定和最佳。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自动化控制”和“数据分析”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我知道,现代水处理技术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而这本书,似乎正在为我揭示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我希望能够理解,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处理过程的走向,并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优化操作参数,从而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智能”和“效率”的思考。它让我感觉到,水处理领域正在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这本书,正是我通往这个方向的起点。它让我对未来的水处理技术充满好奇,并期待能够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先进的控制理论和应用。

评分

评分

好合算,一大箱呢,可以看好久了

评分

工具书,有一定参考价值,价格便宜

评分

工具书,有一定参考价值,价格便宜

评分

很好,配送好,包装好,速度好

评分

很全面!

评分

很好的下本书

评分

遇到好书不易!

评分

好合算,一大箱呢,可以看好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