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教授在“後記”中如是說:
“我寫這些小文章,是迴顧,也是小結,就如我多年來喜歡整理醫案,喜歡臨床經驗總結一樣,我的學醫曆程就是一個案例,一個從中醫學徒到中醫教授的個案。可能是齣於職業的習慣,我也是為瞭讓更多的年輕學子們讀一讀,看看這位中醫老人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失敗的教訓,我成功的經驗,可能對他們的學習有所啓發和幫助。
我是沒有經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中醫……如果說我屬於成功者,那這種成功,完全是我不按常規齣牌,我喜歡自由飛翔,我有獨立的思維方式。當然,我的學醫經曆,注定瞭我有“野種”的基因。而且,後來雖然進入高校,也一直處在當今中醫高等教育的邊緣。但也慶幸命運的如此安排,讓我看到瞭教科書以外的世界,尋覓到瞭中醫學中的瑰寶——經方。我感謝這個大學……”
不妨走進黃煌教授的“大學”裏去看看,你一定會不虛此行。
這是當代著名經方學者黃煌教授的迴憶錄。
他以清新質樸的文筆,珍貴豐富的圖片,真實、生動地展現瞭一個沒有上過本科的大學教授,一個以經方推廣為使命的中國學者,一個經曆瞭40多年醫學生涯的中醫師獨特而精彩的人生經曆。
全書素樸雅緻,文圖並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可讀性。展捲品讀,在給您諸多啓迪的同時,也帶給您一種美的享受。
黃煌, 男,1954年齣生於江蘇江陰。江蘇省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政協常委委員、農工民主黨江蘇省委副主委、農工民主黨南京市委主委。
以經方醫學流派的研究為主攻方嚮,其中尤以經方的方證與藥證為研究重點 。現緻力於經方的普及推廣工作,主持全球公益性經方學術網站:“經方醫學論壇”
我的老師葉秉仁先生
醫院的老中醫們
在編寫組的那些日子
當年愛讀的中醫書
沒有忘卻的病例
雜書亂讀
初到南京
苦讀
思想的放飛與迴歸
教學相長
進藏後的思考
我與中醫學會
學報編輯部的故事
村井先生
走進細野診療所
京都印象
吉益東洞的精神
自由飛翔
想傢的感覺
夢裏故鄉
迴國前後
省中醫院的名醫們
看神經癥的啓示
“人”的經方
冗繁削盡
破譯仲景用藥的密碼
……
後記
我的老師葉秉仁先生
1973年7月,插隊迴城不久的我被當地政府分配去當中醫學徒。我拿著衛生局給的介紹信,跨進瞭一傢當地有名的醫院。醫院在縣城的中心,是座深宅大院,緊貼著石闆大街:石庫門,青磚廳堂,落地花格長窗,天井,廂房……可能原來有好幾進,但現僅剩三進,都成瞭掛號室、診室、藥房、化驗室、注射室、供應室等,最裏麵是一棟彆緻的兩層小洋樓,那是住院部。我在這個醫院中度過瞭6年的時光。
老師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葉秉仁先生。他當時60多歲,膚白,頭發鬍子花白,對人特彆客氣,經常點頭微笑,是大傢所說的“大好人”。先生與我是同鄉,且與我父母是世交,一口縣城東鄉話,聽來十分親切。所以,與先生交往,我從未有過半點的隔生。
葉先生的醫術很好。據說他早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長期在農村行醫,在調到城裏之前,是東南鄉知名的好醫生。他既能打針、背藥箱,又能開方子,是在臨床上打拼過來的。葉先生最善於辨病,常常能在一般的腹痛、腹瀉病人中發現肝癌、胃癌、腸癌等病。那時醫院有個工友,恰好在唐山大地震期間,每天膿血便,按痢疾治療未效,葉先生一看,說是腸癌,後來果然死於此病。他對疾病的轉歸非常清楚。他管的病人,絕對不會死在他手裏;發現蛛絲馬跡,他早就作齣處理,或轉院,或會診,或嚮病人傢屬說清道明。所以,就是病人死瞭,傢屬還是韆恩萬謝。葉先生還有一手過硬的臨床診療技術。他不僅能熟練地進行胸腹腔穿刺,那些連護士都打不進的小兒頭皮靜脈針,老人竟然能一針見血!這都是當年在農村衛生院練齣來的。後來因為手抖,也就不摸針筒瞭。
葉先生的醫德更是感人。跟他抄方多年,從未看到他與病人紅過臉。那年,先生負責創建中醫病房,他不僅每天查房,晚飯後還要去病房轉一轉,和病人聊聊天。鼕天查房,他聽診時常常先用手焐熱聽診器,然後輕輕放到病人的胸口。有一次,病房收住瞭一位老工人,大便幾天不通,用藥無效,先生竟然毫不猶豫,戴上手套,親手為病人掏大便。其情其景,至今曆曆在目!
我跟葉先生學醫的第一天,就是坐在他旁邊抄方。所謂抄方,就是先生口述配方,我抄錄在處方箋上。中藥藥名雖多,但經常抄,也就慢慢記住瞭。那個時候,診室裏各種各樣的病人都有,很多都是大病、重病,這些病人都是我學中醫的“教材”。先生看病時,常讓我觸摸病人的肝髒,那時常常發現肝髒邊緣不整的肝癌患者。遇到心髒病人,先生會教我聽心音,然後在紙上畫一圓圈,中畫一十字,給我講心髒的結構和功能。先生對方劑很熟悉,遇到比較典型的用方,他就會教我自己編的方歌。先生編的方歌,一般僅兩句,且不拘泥於格律,隻要記住順口即可。至今我還記得逍遙散的方歌:調肝理脾服逍遙,三白(白芍、白術、白茯苓)荷(薄荷)草(甘草)當(歸)柴(鬍)燒(煨生薑)。開始我用先生的方歌,後來我也學著先生的方法自己編方歌,普通話、方言俚語全用上瞭,力求形象、詼諧、好記。比如小青龍湯方歌:黃(麻黃)白(白芍)乾(乾薑)細(細辛)小青龍,五(五味子)桂(桂枝)半(半夏)草(甘草)居當中;三仁湯方歌:三人(杏仁、蔻仁、薏苡仁)撲(厚樸)通(通草)滑(滑石)下(半夏)來。這樣一來,興趣大增,方劑能記住瞭,可先生的方歌倒反而忘掉瞭,實在慚愧!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全國大搞中草藥運動,先生積極響應,研究草藥。他常用馬蘭根、闆藍根治療感冒,用白槿花、馬齒莧、望江南治療痢疾,用馬兜鈴、魚腥草治療咳嗽吐痰,用白花蛇舌草、虎杖根治療肝炎,用仙鶴草、墨旱蓮治療齣血,用閤歡皮、夜交藤治療失眠,用割人藤、貓爪草治療結核,用夏枯草、稀薟草治療高血壓,用金錢草、海金沙治療結石,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八月紮、蜀羊泉治療腫瘤,用魚腥草、墓頭迴治療帶下等等。先生說,政府有號召,我們必須響應。他一生謹慎,所以他的傢庭成分雖然不大好,但在曆次政治運動中均未遭大難,這和先生的政治反應敏捷有關。說實話,這些草藥的效果平平,但先生還是老老實實地在臨床使用,並不斷摸索。後來,他竟然創製瞭幾首草藥方,代錶者有銀蟬玉豆湯,用金銀花、蟬蛻、玉米須、赤小豆、連翹、浮萍、白茅根、鼕瓜皮、車前草,水煎服,主治急性腎炎;還有治療乙型腦炎的銀翹青闆湯,用金銀花、連翹、大青葉、闆藍根,他也用來治療流行性感冒。
葉先生傢與我傢靠得很近,下班後,我倆常常一路走,一路聊。路上先生和我講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和病人交流。他說當醫生不要將話說絕,因為臨床情況復雜多變,要多長心眼。他說周總理說過,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做醫生,就是要不斷學習,學到老,還學不瞭。他也常誇我聰明,但同時又告誡我不能驕傲。我常常晚飯後就去葉先生傢,他會讓我看他的筆記本,內容大多是按病種摘抄的臨床報道和經驗介紹,中醫西醫均有,分門彆類,用鋼筆圓珠筆抄寫,如蠅頭小楷,非常秀美。
葉先生健談,尤其是他高興的時候,常常談他的往事。這些往事,幾乎都與醫有關。他講過當年在上海讀書時,有位調皮的學生將巴豆塞進糕點“蟹殼黃”中,結果讓誤食的同學大瀉不止。說到此,他會像孩子般地笑起來,好像迴到瞭當年。他說,對他學術思想影響比較大的事情,莫過於傳染病的治療。上世紀40年代末,他剛從學校畢業返鄉行醫,適逢霍亂大流行,躊躇滿誌的他立即按張锡純先生介紹的衛生防疫寶丹配製後分發給病員,但收效不理想,采用補液後纔活人很多。後來,又遇流行性腦脊膜炎流行,他先用白虎湯、葛根湯等治療,但效果都不如磺胺類藥,更不如青黴素。這對他的觸動很大。自此,葉先生篤誌於中西兩法治病。最讓先生驕傲的,也是他反復提起的,是60年代中期參與蘇州地區乙型腦炎搶救小組工作的經曆。當時,他不僅熟練使用酒精擦浴、鼕眠靈內服等物理及藥物療法,而且,還配製瞭抗病毒退熱的驗方銀翹青闆湯,並成功地用平胃散解決瞭患兒的胃液瀦留,用白虎湯治療過高熱等。因此,葉先生受到瞭衛生行政部門的錶揚,並將他調入縣中醫院。他常常對我說,學術無國界,治病在療效。這是先生一生行醫經驗的總結。先生是極力主張中西醫結閤的,也是一生進行中西醫結閤實踐的。
我在先生身邊學瞭3年。滿師的那天,葉先生笑著說,從今天開始,要叫你小黃醫生瞭!從此,我開始獨立行醫。我將先生的診餘醫話整理成文,以《雜談偶記》為題發錶在當時聲名顯赫的《中醫雜誌》上。先生十分開心。後來,我考上南京中醫學院研究生,每年迴傢,總去葉先生傢看望他。1988年,先生不幸被撞股骨頸骨摺,從此臥床不起,經常高熱,尿路感染,並開始消瘦。記得1993年春節,我迴去看先生,他思維有點亂瞭,但還能認識我。他喃喃地說要去深圳,還要乾番事業。他念念不忘的還是當醫生!
這就是我的老師,一位可敬可愛的老醫生。
我沒有上過大學,準確地說,我沒有大學本科學曆。但是,我這一生,都在讀大學。
當中醫學徒時,醫院就是我的大學,飄著草藥和艾草香味的門診大院以及充斥著來蘇爾味道的病房走廊,讓我的大學更有醫學院的氣息;那些可敬的老中醫,醫術精湛,洞察人情,熟悉生活,他們就是我最好的教授。
後來,我來到瞭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下同)攻讀碩士研究生,那裏是一所有圍牆的大學。在那裏,我取得瞭堂堂正正的研究生學曆,獲得瞭碩士學位,而且,還就職於這個學校,當過講師、班主任、學報編輯、研究生部主任以及某個學院的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等。我在這個大學裏成長,在這裏拼搏,在這裏嘗到瞭人生的酸甜苦辣。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順應瞭齣國潮,到日本京都大學公費進修,之後,又多次去日本,最後在日本順天堂大學拿瞭博士學位。在日本的時間不長,但給瞭我不少東西。在那裏,我感受到瞭學術自由的愜意,堅定瞭從事經方研究推廣的決心。
也是在這段時間,我加入瞭農工民主黨,後來,當上瞭人大代錶、政協委員;2003年,還就任市人大常委會的副主任,在這個崗位上一乾就是10年。這期間,我亦官亦民,亦教亦醫。中醫學的理念和為醫的經曆,為我參政議政提供瞭素材和經驗;從政界反觀中醫,讓我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社會的實際以及明白瞭中醫應該如何應答百姓的呼喚。那個明城牆根下的市府大院,何嘗不是我的大學?
21世紀後,互聯網改變瞭世界,我也跟進。2004年,我們師生設立瞭“黃煌經方沙龍”網,我幾乎每天上網瀏覽新帖,常常被其精彩的內容所吸引。其中有談中醫發展戰略的,有談經方研究理論的,更多地是談學習經方、臨床應用經方的心得體會,有鮮活的醫案實例,有切於臨床實用的經驗……其中有資深學者的思考,有基層中醫的心聲,有初學者的睏惑,還有患者的感人肺腑的求醫之訴。互聯網的魅力,讓大傢對經方的熱愛之情聚集、研究心得撞擊,從而迸發齣絢麗的光芒。上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是虛擬的大學。
經方,是經典方的略稱。經方不僅僅是方,也是經方醫學的代名詞。經方醫學是以東漢醫學傢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代錶的古典醫學,其中蘊含瞭中醫認識疾病、控製疾病的基本思想,也保留瞭前人使用天然藥物的經驗結晶,是中醫臨床的規範。但是,很長時間以來,經方被嚴重忽略瞭,經方的價值沒有充分發揮。我在學醫很長時間之後纔發現這個問題。這十多年來,我一直在奮力推廣經方,其中講學是我的主要手段。我去過美洲、歐洲、澳洲、東南亞等許多國傢,國內走過的地方更多。講學的過程中,我飽覽各地風光,見訪各位行傢裏手,觸發各種思維火花。行萬裏路,訪韆百人,這樣的大學,我上得眼目清亮,精神抖擻。
有人說,俄國著名作傢高爾基有《我的大學》,你的迴憶錄也用《我的大學》,是否重復?我也想避免此嫌,但思來想去,沒有更好的書名,隻得作罷,加個副標題——黃煌的經方人生,以示區彆。
我寫這本迴憶錄的目的,是想記錄下一個中醫學徒如何成長為國內外業界關注的學者的人生經曆,記錄下他如何學習中醫、發現經方並將此民族文化瑰寶推嚮世界的知行過程,還記錄下一個跨世紀中醫人的所見所聞。當今的中國,考察人纔的標準往往是看學曆,但是,從我的經曆來看,學曆不是唯一的;特彆是評價中醫,更不能迷信大學的文憑,更不要迷信碩士、博士的學位。迴想起來,慶幸我沒有大學本科學曆,沒有受到教科書的束縛,我纔能有一些野性,纔能有自由飛翔的衝動,纔能提齣一些比較獨到的見解,纔能寫齣一些受到臨床醫生歡迎的書籍和文章。
我可能是中醫界中的一個特例。在我成長過程中,有難以重復的曆史背景,有獨特的傢庭背景和教育背景,還有我獨特的天資和性格。但是,這也離不開醫學教育的基本規律。繼承、創新、自由、開放、實踐、總結,麵嚮臨床、麵嚮未來、麵嚮世界,這都是中醫人纔培養所必需遵循的原則。如果這本小冊子,能夠成為一個中醫人纔培養的案例,那就是我最大的期待。
黃 煌
2015/4/23
作為一名同樣在醫學道路上摸索的年輕學子,我一直對黃煌老師的經方思想深感欽佩。然而,我一直好奇的,不僅僅是他的學術成就,更是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曾經的“大學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這本《我的大學:黃煌的經方人生》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我期望在這本書中,能讀到黃煌老師對大學生活的真實感悟,那種青澀、迷茫,又充滿憧憬的年代。他如何看待知識的獲取?如何處理學術的睏惑?又如何在眾多的信息洪流中,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嚮?我尤其想瞭解,那些埋藏在他大學時期的種子,是如何在後來的歲月裏生根發芽,最終長成瞭參天大樹的?我相信,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往往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窺見,在那段特殊的大學時光裏,黃煌老師是如何被環境塑造,又如何主動塑造自己的。他是否曾經曆過某種“頓悟”?是否曾受到過某位良師的指引?或者,他的成長更多地源於自身的堅持與探索?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找到那些能夠啓發我,讓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對未來的人生道路,有更深刻理解的綫索。這不隻是一本關於經方的書,更是關於一個生命如何在特定階段,汲取養分,積蓄力量的故事。
評分《我的大學:黃煌的經方人生》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可以窺見一位醫者的成長軌跡,以及他人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我所期待的,並非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書籍,而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的故事集。黃煌老師的經方理論,早已耳熟能詳,但他的大學生活,卻是我未知而充滿好奇的領域。我想知道,在他踏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他心中懷揣著怎樣的憧憬?他如何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顆珍珠?大學裏的那些人,那些事,對他的思想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是否有一些深刻的經曆,讓他對中醫,對經方,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黃煌老師是如何在大學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環境中,培養他的獨立思考能力,拓展他的學術視野,以及最重要的,塑造他的人格魅力。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醫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一本關於“發現”的書。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理解,一個人的天賦如何與後天的努力相結閤,如何在關鍵的時期,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本書,在我看來,是黃煌老師人生篇章中,一個精彩的序麯。
評分終於下定決心,在即將畢業之際,捧起瞭這本《我的大學:黃煌的經方人生》。讀這本書,與其說是為瞭知識,不如說是為瞭情感的共鳴。我總覺得,大學生活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知識堆疊,更是一段尋找自我、探索人生方嚮的迷茫與成長。黃煌老師的經曆,或許能為我提供一種看待大學的全新視角。我期待在這本書裏,看到一個真實的醫者,如何在求學路上跌跌撞撞,如何將經典醫書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如何從一個初齣茅廬的學生,蛻變成一位備受推崇的經方大傢。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暖的人情味,仿佛是一杯陳年的老酒,等待著我去細細品味其中的甘醇。我好奇的是,黃煌老師會如何描繪他在大學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是勵誌的奮鬥史,還是充滿偶然的探索?我希望他能分享那些不為人知的片段,那些塑造瞭他今日成就的大學時光,那些或許平凡卻意義非凡的瞬間。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同學,共同塑造瞭黃煌老師獨特的經方人生?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醫學著作的序章,更是一麵映照我們大學生活的鏡子,讓我們在黃煌老師的過往裏,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前行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感受那份屬於大學的獨特氣息,以及經方智慧在其中悄然生長的過程。
評分拿到《我的大學:黃煌的經方人生》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溫度的作品。黃煌老師的名字,對於許多學習中醫的人來說,早已是如雷貫耳,他的經方理念,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傳統中醫的沉屙。然而,我一直覺得,一個醫者的醫術,與他的人生經曆,尤其是早年的求學經曆,是密不可分的。大學,作為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 formative years 之一,無疑在一個人的人格塑造、思想形成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我非常好奇,黃煌老師在大學時期,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他的那些關於經方的思考,是否在那時就已經埋下瞭伏筆?他是否在課堂之外,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他如何處理學習與生活的平衡?我更想知道,他如何看待“大學”這個概念本身?在他眼中,大學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知識的殿堂,還是人生的起點?是自我發現的熔爐,還是通往未來的跳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黃煌老師是如何在大學這個廣闊的天地裏,播下他對經方事業的熱愛的種子,又是如何在這片沃土上,不斷耕耘,最終收獲纍纍碩果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黃煌老師的大學生活,更是關於如何在大學時光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人生道路。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我的大學:黃煌的經方人生》吸引我的,並非直接的醫學知識,而是“我的大學”這幾個字所蘊含的個人經曆和情感色彩。黃煌老師的經方造詣毋庸置疑,但我更想從這本書中,窺見他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生,在那段青澀而充滿激情的歲月裏,是如何成長的。我好奇的是,他如何看待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在麵對紛繁復雜的學科時,他是否也曾有過迷茫和選擇睏難?他如何與同學、老師相處?大學的集體生活,是否也為他的人生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一些關於他大學時期的“小故事”,那些或許不起眼,卻對他的人生軌跡産生重要影響的細節。比如,他是否因為某一次偶然的閱讀,而對經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是否在某個不經意的對話中,獲得某種靈感?或者,他是否也曾因為某些挫摺而一度懷疑自己?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部“人生啓示錄”,通過講述黃煌老師的大學經曆,來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大學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培養屬於自己的熱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以及一種對人生不懈追求的精神。
評分特彆好的中醫書,非常不錯,下次還會再來買的,喜歡京東購物!´?`
評分這本書非常好,對我以後學習有很大幫助。京東物流也不錯,挺快的。
評分很好,就是優惠有點少。
評分挺不錯的書,會給你很多有啓示的東西。
評分好書正版,值得擁有,必須好評
評分內容不咋的,反正我沒學到啥
評分是正版/喜歡看下去/贊一個
評分娓娓道來,可以一觀,還行
評分好,專業必備,講解清晰,有參考價值,使用,通俗易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