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小基站優化:3GPP演進到R13

LTE小基站優化:3GPP演進到R1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哈裏·霍爾馬(Harri Holma),Antti Toskala 等 編,堵久輝,洪偉 譯
圖書標籤:
  • LTE
  • 小基站
  • 優化
  • 3GPP
  • R13
  • 無綫通信
  • 移動通信
  • 網絡優化
  • 性能提升
  • 射頻優化
  • 覆蓋增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412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5496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信息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運營商、設計單位、網絡設備製造商、終端設備製造商,以及電信網絡從業者和高校師生
●討論LTE小基站,從規範到産品再到外場測試結果。
●通過大量商用網絡樣本檢驗LTE優化方案。
●對第13版中的3GPP功能進行瞭解釋。
●國際電信業專傢編寫,直接討論3GPP發展、外場測試、産品信息以及芯片設計挑戰。

內容簡介

LTE網絡能力隨著小基站(簡稱小站)部署、優化以及新的3GPP功能得到增強。LTE商用網絡正在承擔更高的業務負荷,這需要更為先進的優化手段。盡管小站已經在通信産業內部討論多年,但其實際部署纔剛剛發生。3GPP第12版和第13版中的新功能進一步提升瞭LTE網絡性能。本書及時地討論瞭LTE小站和網絡優化的相關研發和標準化工作,關注3GPP到第13版的演進內容。它涵蓋瞭小站從規範到産品及外場測試結果、3GPP到第13版的演進技術,以及LTE優化和從商用網絡中獲得的經驗總結。

作者簡介

Harri Holma,是諾基亞網絡公司首席工程師,專注於UMTS/HSDPA性能研究。著有“WCDMA for UMTS”“LTE for UMTS”等書,業界專傢。

Antti Toskala,是諾基亞網絡公司高級標準化經理,HSDPA首席架構師。著有“WCDMA for UMTS”“LTE for UMTS”等書。

目錄

推薦序
譯者序
原書前言
略縮語
第1章概述1
1.1導言1
1.2LTE全球部署與終端現狀1
1.3移動數據業務量增長3
1.4LTE技術演進3
1.5LTE頻譜5
1.6小站部署6
1.7網絡優化7
1.8第13版之後的LTE演進8
1.9總結8
參考文獻9
第2章第8版到第11版中的LTE及LTE-Advanced10
2.1導言10
2.2第8版和第9版LTE10
2.2.1第8版和第9版物理層10
2.2.2LTE架構15
2.2.3LTE無綫協議16
2.3第10版和第11版中的LTE-Advanced17
2.3.1載波聚閤18
2.3.2多入多齣增強21
2.3.3異構網絡增強的小區間乾擾協調21
2.3.4協同多點傳輸23
2.4第8~11版中的UE能力等級24
2.5總結25
參考文獻26第3章第12版和第13版中的LTE-Advanced演進27
3.1導言27
3.2機器類通信27
3.3增強的CoMP31
3.4FDD-TDD載波聚閤33
3.5WLAN無綫交互34
3.6采用LTE的設備對設備通信37
3.7單小區點對多點傳輸38
3.8第12版UE能力等級39
3.9總結39
參考文獻40
第4章第12版和第13版中的小站增強41
4.1導言41
4.2小站及雙連接原理41
4.3雙連接架構原理42
4.4雙連接的協議影響43
4.5雙連接的物理層影響和無綫鏈路監測45
4.6其他的小站物理層增強47
4.6.1用於LTE下行的256QAM47
4.6.2小站開關切換和增強的小區發現48
4.6.3帶有小站開關的節能功能50
4.6.4eNodeB之間的空口同步50
4.7第13版的增強51
4.8總結51
參考文獻51
第5章小站部署方案52
5.1導言52
5.2小站驅動力52
5.3網絡架構方案53
5.4頻率使用56
5.5小站位置的選擇57
5.6室內小站59
5.6.1分布式天綫係統59
5.6.2Wi-Fi和飛站60
5.6.3飛站的架構61
5.6.4推薦63
5.7成本方麵63
5.7.1宏網絡的擴展63
5.7.2室外型小站64
5.7.3室外皮站簇64
5.7.4室內負荷分擔64
5.8總結65
參考文獻65
第6章小站産品66
6.1導言66
6.23GPP的基站類彆66
6.3微站67
6.4皮站69
6.5飛站71
6.6低功率遠端射頻頭73
6.6.1為室內應用設計的遠端射頻頭可選方案74
6.7分布式天綫係統75
6.8Wi-Fi集成75
6.9無綫迴傳設備77
6.10總結78
參考文獻78
第7章小站乾擾管理79
7.1導言79
7.2分組調度方案80
7.3增強的小區間乾擾協調84
7.3.1概念描述84
7.3.2性能和算法87
7.4增強的協同多點(eCoMP)96
7.5協同多點(CoMP)100
7.6總結103
參考文獻104
第8章小站優化106
8.1導言106
8.2異構網絡移動性管理106
8.3帶有雙連接的站間載波聚閤110
8.3.1采用站間載波聚閤的用戶數據速率110
8.3.2帶有雙連接的移動性114
8.4超密集網絡的乾擾管理118
8.4.1超密集網絡的特徵118
8.4.2主動時域小區間乾擾協調119
8.4.3應激的基於載波的小區間乾擾協調121
8.5采用小站開關的節能123
8.6多廠商宏站和小站124
8.7總結125
參考文獻126
第9章小站部署經驗127
9.1導言127
9.2運營商的小站部署動機127
9.3小站挑戰及解決方案128
9.4小站部署的經驗總結129
9.5安裝方麵的考慮132
9.6小站案例研究舉例133
9.6.1站址解決方案和迴傳133
9.6.2覆蓋及用戶數據速率133
9.6.3宏站分流及容量135
9.6.4網絡統計中的KPI135
9.6.5移動性能137
9.6.6參數與射頻優化138
9.7總結138
第10章LTE非授權頻譜139
10.1導言139
10.2非授權頻譜139
10.3操作環境140
10.4采用LTE非授權頻譜的動機141
10.55GHz頻帶共存的關鍵需求142
10.6LTE非授權頻譜原理143
10.7非授權頻帶上的LTE性能144
10.8共存性能145
10.95GHz頻帶的LTE覆蓋148
10.10標準化150
10.11總結151
參考文獻151
第11章LTE宏站演進153
11.1導言153
11.2網絡輔助乾擾消除153
11.3天綫陣列技術的演進158
11.4天綫陣列的部署場景161
11.5LTE支持的Massive-MIMO163
11.5.1基於扇區化(垂直)的方法164
11.5.2基於互易性的方法165
11.6LTE多天綫的進一步標準化166
11.7第13版的先進接收機的增強168
11.8總結169
參考文獻169
第12章LTE關鍵性能指標優化170
12.1導言170
12.2關鍵性能指標170
12.3物理層優化171
12.4呼叫建立174
12.4.1隨機接入建立176
12.4.2RRC連接建立182
12.4.3E-RAB建立187
12.5E-RAB掉話190
12.5.1切換性能192
12.5.2UE觸發的RRC連接重建194
12.5.3eNodeB觸發的RRC連接重建199
12.6切換和移動性優化201
12.7吞吐量優化204
12.7.1MIMO多流使用的優化206
12.8高速火車優化214
12.9網絡密度基準分析218
12.10總結219
參考文獻219
第13章容量優化220
13.1導言220
13.2大事件中的業務特徵221
13.3上行乾擾管理225
13.3.1PUSCH227
13.3.2PUCCH234
13.3.3RACH和RRC建立成功率235
13.3.4集中式RAN237
13.4下行乾擾管理239
13.4.1PDSCH240
13.4.2物理下行控製信道245
13.5信令負載以及連接用戶數規劃248
13.5.1信令負載248
13.5.2RRC連接狀態用戶250
13.6負載均衡254
13.7容量瓶頸分析254
13.8總結260
參考文獻260
第14章VoLTE優化262
14.1簡介262
14.2LTE智能手機的語音解決方案262
14.3電路交換迴落方案263
14.3.1基本概念263
14.3.2CSFB呼叫建立時間,轉換到目標RAT265
14.3.3CSFB呼叫建立成功率271
14.3.4CSFB呼叫後返迴LTE係統271
14.4LTE語音276
14.4.1建立成功率及掉話率277
14.4.2TTI綁定和RLC分段279
14.4.3半持續調度281
14.4.4分組綁定283
14.4.5帶有無綫準備過程的重建283
14.4.6VoLTE語音質量284
14.5單待無綫語音呼叫連續性290
14.5.1信令流290
14.5.2性能294
14.6總結299
參考文獻299
第15章層間移動性優化300
15.1導言300
15.2層間空閑狀態移動性和測量300
15.2.1初始小區選擇和UE駐留在一個小區的最低準則301
15.2.2小區重選準則的總結302
15.2.3空閑狀態測量304
15.3層間連接狀態測量310
15.4針對覆蓋受限網絡的層間移動性315
15.4.1基本概念315
15.4.2將吞吐量目標映射為SINR、RSRQ和RSRP318
15.4.3層間移動示例#1(不同優先級不同帶寬的LTE層)325
15.4.4層間移動示例#2(相同優先級相同帶寬的LTE層)332
15.5針對容量受限網絡的層間移動性334
15.5.1通過移動閾值的靜態負載均衡336
15.5.2通過eNodeB算法的實現動態負載均衡339
15.6總結341
參考文獻341
第16章智能手機優化342
16.1導言342
16.2LTE網絡中的智能手機業務分析342
16.2.1數據量和不對稱性342
16.2.2業務相關的信令344
16.2.3移動性相關的信令344
16.2.4用戶連接性345
16.3智能手機功耗優化346
16.3.1下行載波聚閤的影響346
16.3.2非連續接收的影響348
16.4智能手機操作係統352
16.5消息類應用程序353
16.6流媒體類應用程序354
16.7LTE語音355
16.7.1VoLTE係統架構356
16.7.2VoLTE性能分析357
16.7.3待機性能365
16.7.4網絡負載以及無綫質量的影響366
16.8智能手機電池、基帶以及射頻設計368
16.8.1電池容量的趨勢368
16.8.2蜂窩芯片功耗的趨勢370
16.8.3小站對於智能手機功耗的影響373
16.9總結381
參考文獻382
第17章對LTE演進和5G的展望383
17.1導言383
17.2第13版之後LTE-Advanced的進一步演進383
17.3麵嚮5G385
17.45G頻譜386
17.55G的關鍵無綫技術387
17.6期望的5G時間錶389
17.7總結391
參考文獻391縮略語

前言/序言

就數據速率、服務可用性、用戶數以及數據量而言,我們已經目睹瞭過去十年中移動寬帶的快速增長。2009年12月個LTE網絡的發布進一步促進瞭數據速率和移動寬帶能力的增長。LTE是成功的,得益於它的高效性能和全球規模經濟。個LTE-A網絡始於2013年,到2014年數據速率增長至300Mbit/s,2015年為450Mbit/s,並將很快升至1Gbit/s。截至2015年年底,LTE網絡數量在全球範圍已經增長到460張以上。
本書關注那些改善LTE實際性能的解決方案:小基站(簡稱小站)和網絡優化。小站是由提升網絡容量和實際用戶數據速率的需求所驅動的。小站部署為實際網絡部署帶來瞭諸多新挑戰,從乾擾管理到低價産品、站址選擇以及優化。就覆蓋、容量和終端用戶性能而言,網絡優化旨在從LTE無綫獲取一切效益。
當前,智能手機、平闆電腦和便攜式電腦是LTE網絡的主要用例,但LTE無綫將是未來更多新應用的基礎。物聯網、公共安全、設備間通信、廣播業務和車輛通信,這些隻是受益於未來LTE無綫的少數案例。
本書內容總結如圖0��1所示。第1~3章提供瞭3GPP第8版到第13版中LTE的介紹。小站專題將在第4~10章中討論,具體包括3GPP功能、網絡架構、産品、乾擾管理、優化、實際檢驗以及非授權頻譜。LTE優化內容將在第11~16章內呈現,具體包括3GPP演進、性能優化、語音優化、層間優化和智能手機優化。第17章展現瞭對LTE進一步演進的展望。
LTE小基站優化:3GPP演進到R13 背景技術與發展現狀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流量的爆炸式增長對現有移動網絡的基礎設施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宏基站雖然在覆蓋範圍上具有優勢,但在應對高密度區域的用戶需求、提升網絡容量以及優化用戶體驗方麵,正逐漸顯露齣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城市熱點地區、室內密集區域以及移動通信邊緣地帶,宏基站的信號覆蓋存在盲區、乾擾增強、吞吐量下降等問題,嚴重影響瞭用戶在這些區域的通信質量。 為瞭有效解決這些挑戰,業界提齣瞭多種解決方案,其中小基站(Small Cell)作為一種重要的補充和延伸,逐漸成為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如4G LTE和未來的5G)部署的關鍵技術。小基站,顧名思義,是指功率較低、覆蓋範圍較小的蜂窩基站,其部署靈活,能夠根據實際需求密集部署在室內、室外低矮區域、燈杆、牆壁等各種場景。其核心優勢在於能夠顯著提升局部區域的網絡容量和用戶體驗,緩解宏基站的壓力,實現網絡資源的精細化管理和優化。 小基站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它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從最初的Femtocell(傢庭基站)和Picocell(微蜂窩),到現今廣泛討論的Microcell(微基站),其功能和性能不斷增強。這些不同類型的小基站,在覆蓋半徑、部署場景、功率輸齣等方麵各有側重,但共同的目標都是為瞭提供更高的數據速率、更低的延遲以及更優質的用戶體驗。 然而,小基站的引入也帶來瞭一係列新的技術難題。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協同海量的小基站,使其與宏基站以及其他小基站之間形成一張高效協同的移動網絡,是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涉及到小基站的自動配置、參數優化、乾擾協調、負載均衡、切換管理等諸多方麵。特彆是隨著3GPP標準的不斷演進,LTE技術在不斷升級,小基站的功能也隨之豐富和增強,對優化技術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3GPP標準的演進與小基站的地位 3GPP(第三代閤作夥伴計劃)是全球移動通信標準化領域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之一,其製定的標準是LTE、5G等移動通信係統實現互聯互通的基礎。3GPP標準的每一次重大演進,都標誌著移動通信技術嚮前邁齣瞭重要一步,同時也為小基站的發展提供瞭技術規範和演進方嚮。 早期的LTE標準(如R8、R9)主要側重於宏基站的性能提升和覆蓋優化,對小基站的定義和支持相對有限。但隨著用戶數據需求的激增以及對網絡覆蓋和容量的更高要求,3GPP開始更加重視小基站的作用。 從R10開始,3GPP標準對小基站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在R10中,載波聚閤(Carrier Aggregation, CA)技術的引入,允許終端設備同時連接多個載波,從而提高數據傳輸速率。小基站可以與宏基站的載波進行聚閤,或者不同小基站之間進行載波聚閤,極大地提升瞭局部區域的容量。同時,R10也開始關注小基站的部署靈活性和與宏基站的協同。 到瞭R11,3GPP標準進一步深化瞭對小基站的支持。在這一版本中,異構網絡(Heterogeneous Network, HetNet)的概念得到瞭重點發展。HetNet強調宏基站與多種類型的小基站(包括Femtocell、Picocell、Microcell等)的協同工作,形成一個層次化的網絡結構。R11引入瞭更多的機製來優化HetNet中的乾擾管理和負載均衡。例如,基於覆蓋範圍和乾擾的偏置(Coverage and Capacity Enhancement, CCE)等技術,允許運營商精細化地控製小基站的覆蓋範圍和信號強度,以避免與宏基站産生過度的乾擾,並實現流量的閤理分配。此外,R11還加強瞭對小基站的移動性管理,例如在小基站之間的切換以及小基站與宏基站之間的切換,以保證用戶在移動過程中通信的連續性。 R12版本在R11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瞭小基站的功能和性能。在R12中,增強型載波聚閤(Enhanced Carrier Aggregation)以及多點傳輸(Multi-Point, MP)技術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多點傳輸技術允許終端設備同時從多個基站(包括宏基站和小基站)接收或發送數據,從而進一步提高吞吐量和降低中斷概率。R12也開始關注小基站的迴傳(Backhaul)問題,探討更靈活、更高效的迴傳方案,以滿足小基站高速率、低時延的需求。 R13是LTE技術演進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在小基站的優化方麵引入瞭更多前瞻性的技術和概念。R13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增強的異構網絡(Enhanced HetNet)。在R13中,小基站的部署和協同變得更加智能和動態。例如,基於動態配置的基站間協同(Dynamic Cell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技術,允許小基站根據實時的網絡負載、用戶分布以及乾擾情況,動態調整自身的覆蓋範圍、功率以及與其他基站的協同策略。 此外,R13還對乾擾協調(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CIC)和多小區乾擾協調(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進行瞭進一步的增強。這些技術旨在更有效地解決小基站密集部署帶來的同頻和鄰頻乾擾問題,確保用戶在小區邊緣也能獲得良好的服務質量。R13也開始引入對物聯網(IoT)的支持,為小基站作為連接大量低功耗、低速率物聯網設備提供瞭新的場景和優化需求。 本書關注的核心議題:LTE小基站的優化 在LTE技術快速演進的背景下,尤其是在3GPP標準邁嚮R13的過程中,LTE小基站的優化成為瞭網絡性能提升的關鍵。本書正是聚焦於這一核心議題,深入探討如何在LTE網絡中有效地部署、管理和優化小基站,以最大化其潛在價值,應對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和用戶體驗挑戰。 本書將詳細剖析LTE小基站的各類關鍵技術和優化策略,涵蓋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多個層麵。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僅僅是小基站本身的硬件和軟件特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海量的小基站無縫地整閤到現有的LTE網絡架構中,並使其與宏基站形成一個協同、高效、智能的整體。 本書的研究將緊密圍繞3GPP標準的演進,特彆是從R10到R13這一關鍵時期。我們將深入分析3GPP在小基站相關技術上的規範和演進,例如: 異構網絡(HetNet)架構: 探討宏基站與不同類型小基站(Femtocell, Picocell, Microcell)的層次化部署模型,以及如何實現不同層級的協同。 乾擾管理與協調: 詳細介紹各種小基站環境下的乾擾成因,以及3GPP標準中提供的各種乾擾協調技術(ICIC, CoMP等)的原理和應用,包括如何通過調整小基站的功率、時間、頻率資源來最小化乾擾。 移動性管理: 分析小基站環境下用戶移動帶來的切換挑戰,以及3GPP標準為保障用戶無縫漫遊而設計的各種切換機製,包括小基站內切換、小基站與宏基站間切換的優化。 負載均衡: 探討如何將用戶流量從擁擠的宏基站或繁忙的小基站,閤理地引導到負載較輕的其他基站,以提升整體網絡吞吐量和用戶體驗。 資源分配與調度: 研究如何針對小基站的網絡特性,設計更精細化的資源分配和調度策略,以提高頻譜效率和用戶速率。 迴傳(Backhaul)優化: 隨著小基站數據吞吐量的提升,其迴傳網絡的容量和時延成為瓶頸。本書將探討小基站迴傳的各種方案及其優化方法。 智能與自動化: 聚焦R13及以後版本中引入的智能、自優化的技術,例如基於機器學習的小基站參數自調整、自配置、自修復等,以應對海量小基站帶來的管理復雜性。 本書的目標是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LTE小基站優化技術框架,幫助工程師、研究人員和運營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從而在實際網絡部署和優化工作中取得成功。我們將力求以清晰的邏輯、詳實的論證,將復雜的無綫通信技術原理,通過具體的小基站優化場景進行闡釋,為構建更強大、更高效的未來移動通信網絡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3GPP標準的演進過程及其對無綫通信技術的影響感到著迷,而LTE小基站正是這一演進浪潮中的重要一環。這本書《LTE小基站優化:3GPP演進到R13》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這一主題的絕佳機會。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析3GPP標準在不同Release版本中,特彆是R13版本,對於小基站的各項關鍵技術定義和演進方嚮。例如,R13在小基站的功率控製、乾擾協調、資源調度等方麵可能引入瞭哪些新的機製?這些機製又是如何設計的,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技術圖解和數學模型,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復雜的技術細節。同時,我也關注書中是否會提及小基站與其他無綫技術(如Wi-Fi、藍牙)的共存和乾擾管理,以及在物聯網(IoT)時代,小基站如何演進以支持更多樣化的終端和業務需求。我推測本書還會涵蓋一些關於小基站安全性的議題,以及其在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中的應用前景。能獲得對這些前沿技術更深層次的理解,將是閱讀此書的最大收獲。

評分

在當前移動通信快速發展的背景下,LTE小基站作為彌補宏基站覆蓋不足、提升室內和熱點區域容量的重要手段,其優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顯得尤為關鍵。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深入理解這一領域的希望。《LTE小基站優化:3GPP演進到R13》這個書名預示著它將帶領讀者穿越3GPP標準的演進曆程,聚焦於R13版本下小基站的優化之道。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讀3GPP標準如何一步步定義和完善小基站的功能,尤其是在R13版本中,有哪些針對小基站的突破性技術,例如在載波聚閤、乾擾協調、用戶調度等方麵是如何實現效率的飛躍。我希望書中不僅有理論性的闡述,更能結閤實際的基站設備和網絡場景,提供具體的優化思路和方法。比如,書中是否會針對不同類型的小基站(如femtocell, small cell)提供定製化的優化方案?是否會深入分析小基站與宏基站之間的協同工作機製,以及如何通過參數調整實現網絡資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小基站的能耗優化、迴傳鏈路優化等實際部署中常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利用R13版本的新特性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LTE小基站優化框架,並輔以豐富的案例分析,那將是對通信行業從業者極大的貢獻。

評分

作為一名對無綫通信網絡規劃和優化的從業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梳理LTE小基站優化技術,並與3GPP標準演進緊密結閤的參考書。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恰好指嚮瞭我工作中最為關注的幾個核心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小基站的部署策略,包括如何根據業務需求、用戶密度、現有網絡覆蓋等因素,科學地選擇小基站的類型(如Femtocell, Picocell, Microcell),以及在何時何地部署能夠達到最佳效果。此外,對於小基站的網絡參數配置和優化,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詳細的指導,例如如何調整發射功率、天綫傾角、小區呼吸等參數,以實現覆蓋優化和乾擾抑製。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R13版本中引入的關於小基站的創新特性,例如其在增強移動性、提升用戶體驗速率、支持大規模MIMO等方麵的具體實現和優化方法。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基於實際數據的優化案例分析,並總結齣普適性的優化經驗和最佳實踐,那將是對我們實際工作極大的幫助,能夠幫助我們規避一些常見的優化誤區,從而更有效地提升LTE網絡的整體性能。

評分

一直以來,小基站作為LTE網絡演進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優化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市場上關於這一特定領域深度探討的空白。我個人對小基站的性能評估和故障診斷非常感興趣,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化的評估框架,能夠幫助工程師們科學地衡量小基站的實際性能,並識彆齣潛在的瓶頸。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如何對小基站的吞吐量、延遲、連接數等關鍵指標進行測量和分析?又比如,對於小基站部署後齣現的覆蓋盲區、信號衰減、乾擾等問題,書中是否會提供一套有效的排查流程和解決策略?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部署環境下(如室內、室外、密集城區、低密度區域)小基站優化方法的差異性,以及如何在這些場景下最大化小基站的效益。此外,對於與宏基站、微基站等其他網絡單元的協同優化,以及如何在異構網絡中實現無縫切換和乾擾最小化,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指導和實踐經驗,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一本好的技術書籍,不僅要講“是什麼”,更要講“怎麼做”,並且能引導讀者“如何做得更好”。

評分

作為一名通信行業的老兵,我一直在關注LTE小基站技術的發展,特彆是它如何緊密結閤3GPP的演進。當我看到《LTE小基站優化:3GPP演進到R13》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上的潛力。我預想這本書會詳細梳理從小基站概念的起源,到其在3GPP標準中的逐步完善,特彆是R13版本所帶來的突破性進展。從一個小基站的部署場景、性能指標的定義,到覆蓋增強、容量提升、乾擾協調等一係列優化手段,相信都會有詳盡的論述。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剖析R13版本中引入的新特性,比如載波聚閤(Carrier Aggregation)、多天綫技術(MIMO)在小基站上的具體應用,以及它們如何進一步提升網絡性能和用戶體驗。此外,對於小基站的室內覆蓋、室外補充覆蓋以及異構網絡(HetNet)中的協同工作,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解讀和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對書中能否提齣一些創新的優化思路,或者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感到非常好奇,畢竟理論知識需要與實際相結閤纔能發揮最大價值。我相信這本書的齣現,能夠為廣大LTE小基站的研究人員、工程師以及運營商的決策者提供一份寶貴的參考,幫助他們在日益復雜的通信環境中更好地駕馭小基站技術。

評分

好書,可以看看

評分

沒啥用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書沒看,就不是評價瞭,1星是給京東客服的。不是給物流也不是給發票係統48小時的工程師的。

評分

我一般從來不給差評,但是京東默認開電子發票,我要紙質發票還不給,要等待48小時電子發票如何如何瞭再說,這是京東係統設計傻,為什麼要用戶承擔。那我說48小時給我郵寄,京東說,48小時後你找新的客服說這件事,那要你這個客服什麼用?記錄一下,48小時後我不就不用再找你們瞭?我花很多的錢來京東買為的就是速度和服務。速度3天就算瞭,要個發票還一直廢話,投訴還不建議。

評分

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少,賣這個價格實在是有點貴瞭。

評分

好書,可以看看

評分

ok

評分

蠻好的,質量不錯,送貨也快

評分

挺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