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虽然它源于巫术
催眠是友善的技术,尽管它看似神秘
催眠可以戒除不良嗜好,使生命更健康
催眠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积极的情绪
催眠可以凝聚亲情,使家庭更融洽
催眠可以改善职场关系,并由此提高效率
催眠他人,让双方更有效地沟通
自我催眠,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无限潜能
催眠——生活中无处不在
现在,请您慎重选择催眠师,让健康生活,从心开始
《我是催眠师》!揭开催眠神秘的面纱!
催眠师管玲将用浅白的语言告诉您,催眠如何运用它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大众的日常心理问题和交际问题。
书中包含了作者十几年心理咨询和催眠治疗的实际案例,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详细讲解了催眠是如何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包括失眠、焦虑、抑郁、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神经症,甚至躯体症状引起的各种病症。
全书共分10章,每章涵盖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现象,详细介绍催眠是如何速效解决这些问题的。
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但可以了解催眠的原理和方法,也能学会自我催眠而修炼身心,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让生活和工作更顺利——健康生活,从心开始
管玲
心理咨询师、催眠师;
玲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玲玲心理氧吧创始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资深会员;
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协会催眠师。
师从中国美式催眠人马春树博士;
进修于美国洛杉矶催眠学院HMI。
汶川地震指名危机干预员;
《潍师报》心理专栏作家。
从业十余年,曾帮助医院确诊的重度抑郁症、焦虑症、眩晕、惊恐、洁癖、口吃等患者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成功挽回多对濒临破碎的婚姻以及难以解决的亲子关系。为导演、乐手、网红、名校师生、《非诚勿扰》嘉宾等做催眠个案治疗。长期为私企、外企、机关、学校员工及高管进行催眠,用于销售、减压、人际关系管理。
案例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铁血军品行、成功之道和计划心理学院、星空私塾、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美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教师培训中心等。
序言
第一章 催眠真的能让人睡着吗
第二章 全民焦虑的年代
第三章 神奇的潜意识意象——电影《催眠大师》里的画面都是真的吗
第四章 陷入抑郁的泥潭想死死不了的感觉
第五章 抽烟喝酒肥胖——源于内心的不满足
第六章 催眠让我上学了
第七章 长不大的公主病
第八章 催眠潜能激发
第九章 催眠处理极端问题
第十章 自我催眠与生活中的催眠
后记
自序
我是催眠师,一位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听到邀请我写书的消息,我是十分兴奋的。
写东西对我来说不是困难的事,甚至算是业余爱好,特别是有一段时间,我由衷地喜欢记录各种案例,感觉好像畅销书作家一样。到现在工作越来越忙,写书的时间不那么多了,也保留每天亲手写网络文案的习惯。今天孩子睡得早,想了一下,跳起来开始动笔。我了解自己,事情一旦启动,灵感就会像泉水一样涌出。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几百个个案,仿佛排着队在等我把它们写出来,成为书中的主角。
回忆我的心理学学习经历,就不倒回到原生家庭了,毕竟这不是我的自我分析报告。我们这一代人都在恋爱的时候,我是几个好朋友的知心大姐,点子顾问。有一天,一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朋友对我说:“我觉得你也可以学心理学,你劝我的好多方法都是书上讲过的。”她的一句话,让我当时的小自信爆棚,那时候,心理学,多神秘的一个学科,能学这门学科,多牛啊。
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我上北师大开始学心理学了。
好学生心态加上对心理学科的崇敬,我自认为我学得很认真。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先后考取了国家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当时觉得自己特荣耀,脑子里幻想着港台剧里的心理医生,坐在整洁明亮的办公室给人催眠的样子。催眠,看来是在我潜意识里扎了根。
有很多选学心理学或者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的初衷是自我调整,包括著名的弗洛伊德、艾瑞克森都是由于童年带来的自卑感与创伤而关注心理学。不论是在北师大上学,或是毕业之后再次进阶,班里总有近乎半数的学生神经敏感,有时甚至哭倒一片。而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实在找不到什么让我印象很深的坎坷。就连邀请我参加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老师都直接跳过自我疗愈阶段,直接邀我参加第二阶段课程。于是我怀疑我不能很好地与来访者共情,那些坎坷的经历我真的完全没有过。而萨提亚的导师对我说:“你是科班出身,这是多么优势的条件,很多人抱着疗愈的目的找到我,这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如果疗愈没有完成,在咨询时容易使自己的情绪失控。我让你直接参加第二阶段,就是要你用自己的阳光带领他们。”
“用我的阳光带领他们”,我记住了这句话。后来有越来越多的来访者告诉我,看到我微博中发的照片,感受到我的生活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之后,我进阶了催眠。
简单介绍一下,催眠最早起源于巫术。一位叫麦斯默的医生看到街头艺人用目光凝视技术瞬间治好了一位精神恍惚的妇女,医生便把这位艺人请到家中,并请来了一位心因型下肢瘫痪者(病患固执地认为自己瘫痪,但无任何躯体问题)让这位艺人治疗。这位艺人利用设定心锚、目光凝视与信息加载技术让这位心因型瘫痪者当时就站了起来!麦斯默医生亲眼目睹了催眠术的神奇并开始研究此项技术,最后把这项技术应用到医学中。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也曾用过催眠技术,之后没多久他放弃催眠转为释梦与自由联想。继而催眠技术被艾瑞克森传承下来,并以“催眠”命名,开创了著名的艾瑞克森催眠流派。说到催眠的历史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我从事的催眠流派是美式催眠,是最古老也是广为人知的催眠流派。你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催眠通常都是传统的美式催眠。后来有很多人根据美式催眠的技术融合自己的特点开创了各种各样的催眠流派,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的催眠导师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催眠师,要够二!这句话好像说的就是我。“二”是指催眠师有一颗坚定执着的内心,不被来访者的情绪卷入悲伤或激动,这样才能冷静客观地诊断来访者的情况,并根据情况“对症下药”。共情,是指对来访者的情感理解与接纳,而不是自己也陷入这份情绪中。
十几年后的今天,如果有人再问我做什么工作,我有时候不会再说我是催眠师。因为通常人们知道我是催眠师后,第一反应是眼睛瞪得大大地问我:“真有催眠师呀!是那个吗?”然后会伸出手,做出用水晶球摆动的姿势。继续问的问题通常是:“真的能把人催眠吗?那个人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吗?催眠能让人睡着吗?你不会把我催眠吧?”这些炮轰似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于催眠的好奇,一方面有些妨碍我们正常交流,仿佛我是一种稀有生物,正在被参观的感觉。
于是,这也成为激励我写这本书的一个动力。我想要让更多人了解催眠,了解催眠神奇的力量在哪里。
在这里,我要正儿八经地回答一下大家对于催眠的常见问题,这些话我在生活中解释过无数次。
催眠是一种心理学调整手段,借助催眠师的语言引导与暗示,被催眠者会慢慢让身心达到一种放松状态,卸下心里的防御,面对自己潜意识中压抑的情感,或发现自己的矛盾问题,在催眠师的帮助下渡过内心深处的“坎儿”。情绪平静了,矛盾没有了,人就平和了。
催眠分为浅催眠、中度催眠与深度催眠,大多数情况下,被催眠者不会感觉失去意识,他会感觉整个过程自己都清楚在做什么,即便是在催眠师的指令下产生一些手指不自觉分开,手臂不自觉地抬起来,甚至成为钢板的现象,被催眠者也不会感觉失控与害怕,整个过程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变化。所以,催眠是让意识与潜意识同时开启的过程。
催眠可以让人睡着,但要看被催眠者所期待解决的问题需不需要睡着。催眠师会了解被催眠者希望解决的目标,并且从心理学角度共同商讨。如来访者告诉我希望解决失眠,而失眠只是一种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心理学原因有可能是紧张焦虑,情绪压抑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会通过谈话与一次完整的催眠流程判断他失眠的原因,并用催眠消除病因,失眠自然得到解决。因此,催眠也需对症下药,并且不断根据个案的变化调整催眠过程,一个不同的暗示语,可能达到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催眠的确具有神奇的疗愈效果,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会慢慢介绍。但催眠并非像很多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样,仿佛催眠师有了什么魔法力量,与神婆等同。就如同吃药需要一天一天吃,催眠也需要一次一次做,有时候可能几次就可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有时候可能需要二三十次。内心的成长如同我们的身体,需要自己的节奏和过程,心理疗愈有时候是一个长程的陪伴。而我,并不是一个神婆,我是一个催眠师,一个普普通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从阅读的整体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阅读体验。初读时,你可能会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沉浸在悬念和冲突之中。但当你尝试进行第二次精读时,便会发现隐藏在主线故事之下的诸多精巧的伏笔和符号学指涉。作者似乎故意设置了许多“彩蛋”,只有带着特定的知识背景或更细致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它们。例如,某个场景中反复出现的色彩意象,或是某个不经意的道具描写,都在更深层面上呼应了主题。这种“值得反复咀嚼”的特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次性的娱乐消费。它更像是一座需要不断探索和重新发现的知识迷宫,每次进入都有新的收获,证明了其思想性的高度和艺术性的持久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如同交响乐中的变奏,让人应接不暇。有些段落,文字如同冰冷的刀锋,简洁、有力,直击要害,没有任何多余的情感渲染,却有着石破天惊的力量。而另一些场景,尤其是涉及情感冲突或哲学思辨时,作者的笔触又变得极其华丽、富有诗意,长句的运用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画面感。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放慢了语速,去品味那些精心挑选的动词和形容词,它们仿佛被赋予了独立的生命,在句间跳跃。尤其是一些对话片段,简直可以单独摘出来作为文学范本,那种张力十足的“留白”,让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解读中去,体会话语背后的暗流涌动。这种对词汇的精准拿捏,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人性”议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划分为绝对的善与恶,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人们做出选择的复杂动机。书中的反派并非脸谱化的恶棍,他们的每一步行动似乎都有着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让人在痛恨之余,又不免产生一丝悲悯。这种模糊了道德界限的处理方式,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过往的认知。它像一面高倍放大镜,聚焦于人类在巨大压力、诱惑或恐惧面前的真实反应,那些潜藏在社会规范之下的原始冲动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多了一层审视的滤镜,更懂得去探究表象之下的真实动机,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奢华感,皮革纹理的封面仿佛预示着内容深邃而引人入胜。初拿到手时,我甚至舍不得立刻翻开,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的文字排版,那种字体的选择和留白的处理,透露出一种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出色,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沉浸式阅读的作品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分隔处采用的那个小小的、象征性的符号,它像一个隐秘的信物,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文本的迷宫。而且,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散页,这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来讲,这本书已经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读完后,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精妙,简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无数细小的线索编织成一张巨大而复杂的网。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刻画,仿佛能穿透角色的皮肤,直接触摸到他们灵魂深处的颤栗与挣扎。书中构建的世界观宏大却不失条理,每一个设定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支撑,即便是最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从未让人感到突兀或脱节。在情节的推进上,作者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时而闪回,时而跳跃,但每一次跳转都恰到好处地在关键时刻揭示新的信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台词的深层含义,那种被文字“追着跑”的感觉,令人既疲惫又兴奋。这种对节奏的掌控力,非久经沙场的文字老手不能为也。
评分值得一读,形像生动,亲切感人!
评分京东品质值得信赖,好评!
评分多买书,多读书,每天进步一点点^_^
评分包装不好
评分价格实惠包装好非常满意
评分发货快,书的质量好,多读书长知识
评分解开催眠的神秘面纱,了解和应用催眠,服务于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本书带给我们神奇的力量!
评分很好看很正版
评分对内容感兴趣,但排版和印刷实在说不过去。里面的图像是盗版书的感觉!出版社不负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