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会上提出“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倡议用“百篇”的形式编纂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选,以起到推广传统文化、避免断章取义的作用,用以育人资政、传诸后世。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领衔主编,精选底本,细注详析,历九审三校,方付印面世。
?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历时数千年,既是历代名著名篇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小体量的缩影。
?文前有“题解”介绍背景,文中有“注释”解析疑难,文后有“解析”阐释文章主题,发掘深刻内涵。
?站在当代视角,强调经世致用。对前人的经典选本有继承,亦有创新;60%的篇目为《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所未收。
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并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特此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本书选入的101篇经典作品,包括先秦诗歌、辞赋及历代论说、语录、史传、奏议、碑志、杂记、序跋、尺牍等各种文体,不仅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领域,尤其注重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伸张大义、嫉恶刺邪、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
皋陶谟 …………………………… 《尚书》
洪 范 …………………………… 《尚书》
无 逸 …………………………… 《尚书》
《周易》二卦………………………《周易》
乾 卦
坤 卦
《诗经》四篇 ……………………… 《毛诗》
关 雎
鹿 鸣
文 王
清 庙
子产不毁乡校 ……………………《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牧 民 ……………………………《管子》
《老子》九章……………………… 《老子》
《论语》二十六章…………………《论语》
《孙子》二篇…………………《孙子兵法》
计 篇
势 篇
兼 爱 ……………………………《墨子》
非 攻 ………………………… 《墨子》
《孟子》三章……………………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天时不如地利
民为贵
逍遥游 ………………………… 《庄子》
秋 水 ………………………… 《庄子》
更 法 ……………………… 《商君书》
劝 学 ………………………… 《荀子》
天 论 ………………………… 《荀子》
五 蠹 ……………………… 《韩非子》
《孝经》四章…………………… 《孝经》
邲之战 ……………………… 《公羊传》
礼 运 ………………………… 《礼记》
中 庸 ………………………… 《礼记》
大 学 ………………………… 《礼记》
察 今 …………………… 《吕氏春秋》
上古天真论 ……………… 《黄帝内经》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战国策》
触詟说赵太后 ……………… 《战国策》
离 骚 ………………………… ﹝战国﹞屈原
谏逐客书 …………………… ﹝秦﹞李斯
过秦论 …………………… ﹝西汉﹞贾谊
论贵粟疏 ………………… ﹝西汉﹞晁错
举贤良对策 …………… ﹝西汉﹞董仲舒
越王句践世家 ………… ﹝西汉﹞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西汉﹞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序 ……… ﹝西汉﹞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 ﹝西汉﹞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序…………… ﹝东汉﹞班固
苏武传 …………………… ﹝东汉﹞班固
张骞传 …………………… ﹝东汉﹞班固
论衡?自纪篇……………… ﹝东汉﹞王充
说文解字叙 ……………… ﹝东汉﹞许慎
刺世疾邪赋 ……………… ﹝东汉﹞赵壹
典论?论文……………… ﹝三国魏﹞曹丕
周易略例?明象………… ﹝三国魏﹞王弼
出师表 ……………… ﹝三国蜀﹞诸葛亮
庄子注序 ………………… ﹝西晋﹞郭象
崇有论 …………………… ﹝西晋﹞裴頠
桃花源记 ……………… ﹝东晋﹞陶渊明
北山移文……………… ﹝南朝齐﹞孔稚圭
齐民要术序 ………… ﹝北朝魏﹞贾思勰
涉 务 ……………… ﹝北朝齐﹞颜之推
鉴 识 …………………… ﹝唐﹞刘知幾
《贞观政要》三则…………… ﹝唐﹞吴兢
君 道
择 官
慎 终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 ﹝唐﹞陆贽
原 毁 ……………………… ﹝唐﹞韩愈
师 说 ……………………… ﹝唐﹞韩愈
捕蛇者说 ………………… ﹝唐﹞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 ﹝唐﹞柳宗元
阿房宫赋 …………………… ﹝唐﹞杜牧
僧玄奘传 ………… ﹝五代后晋﹞刘昫等
待漏院记 ……………… ﹝北宋﹞王禹偁
岳阳楼记 ……………… ﹝北宋﹞范仲淹
六国论 …………………… ﹝北宋﹞苏洵
朋党论 ………………… ﹝北宋﹞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 ﹝北宋﹞欧阳修
爱莲说 ………………… ﹝北宋﹞周敦颐
谏院题名记 …………… ﹝北宋﹞司马光
西 铭 …………………… ﹝北宋﹞张载
答司马谏议书 ………… ﹝北宋﹞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 ﹝北宋﹞王安石
赤壁赋 …………………… ﹝北宋﹞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 ………… ﹝北宋﹞苏轼
中庸章句序 ……………… ﹝南宋﹞朱熹
指南录后序 …………… ﹝南宋﹞文天祥
正气歌序 ……………… ﹝南宋﹞文天祥
学政说 …………………… ﹝金﹞元好问
吏 道 ……………………… ﹝元﹞邓牧
送东阳马生序 ……………… ﹝明﹞宋濂
答顾东桥书 ……………… ﹝明﹞王守仁
报刘一丈 …………………… ﹝明﹞宗臣
五人墓碑记 ………………… ﹝明﹞张溥
狱中上母书 ……………… ﹝明﹞夏完淳
几何原本序 ……………… ﹝明﹞徐光启
海瑞传 ………………… ﹝清﹞张廷玉等
郑和传 ………………… ﹝清﹞张廷玉等
原 君 …………………… ﹝清﹞黄宗羲
《日知录》二则…………… ﹝清﹞顾炎武
正 始
廉 耻
读通鉴论?叙论…………… ﹝清﹞王夫之
狱中杂记 …………………… ﹝清﹞方苞
哀盐船文 …………………… ﹝清﹞汪中
原 学 …………………… ﹝清﹞章学诚
畴人传序 …………………… ﹝清﹞阮元
病梅馆记 ………………… ﹝清﹞龚自珍
海国图志原叙 ……………… ﹝清﹞魏源
养晦堂记 ………………… ﹝清﹞曾国藩
译《天演论》自序………… ﹝近代﹞严复
原 强 …………………… ﹝近代﹞严复
少年中国说 …………… ﹝近代﹞梁启超
本书引用参考书目
后 记/袁行霈
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题解】
龚自珍(1792—1841)字爱吾,又字璱人,号定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累官至礼部主事。学宗《公羊》,喜言政事,尤精西北舆地之学。其文章深峻,为一代之雄。嘉道年间,与魏源并以奇才名天下。十九年,辞官归乡。《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传》卷七三有传。《病梅馆记》即其晚年归乡后所作。
江宁之龙蟠[1]、苏州之邓尉[2]、杭州之西谿[3],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4],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5]。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6],以绳天下之梅也[7];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殀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8]。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9]。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10],明告鬻梅者[11],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12],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1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14],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乌乎!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龚定盦全集》续集卷三
【注释】
[1]江宁:今江苏南京。龙蟠:南京清凉山下龙蟠里。 [2]邓尉:邓尉山,在江苏苏州西南七十里,相传汉代太尉邓禹在此隐居。 [3]西谿:在浙江杭州灵隐山西北。 [4]欹(qī 欺):斜。 [5]固:固然,虽说如此的意思。 [6]明诏大号:公开宣告。 [7]绳:准绳。这里用作动词,以为标准的意思。 [8]殀(yāo 夭):同“夭”,灾祸。病:这里用作动词,意谓祸害。 [9]蠢蠢: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10]孤癖之隐:心中的怪癖,即前文所说以曲、欹、疏为美之癖好。 [11]鬻(yu 育):卖。 [12]夭:早死者称夭。这里指砍折梅花的幼枝。 [13]棕缚:用棕绳捆扎。 [14]诟(gou 够)厉:辱骂。
【解析】
《病梅馆记》批评江浙一带的文人画士为追求所谓的“美感”,培育出具有病态的梅花。龚自珍借梅言事,其立誓“疗梅”的背后,体现了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龚自珍归乡后自购的三百盆梅花,无一具有纯天然的样态。龚自珍为此长哭三日,然后砸碎了盆盆罐罐,把花全部移栽到地里,又解开棕绳的束缚,发誓要医治这些梅花,让它们纵情生长。龚自珍既是经史大家,又是诗文名家,但他自言“予本非文人画士”,这是表明宁愿挨骂,也要与病态的审美传统决绝。龚自珍哭梅花,其实也是在哭自己,更是要为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哭泣。
龚自珍少负文才,外祖父段玉裁评价他的作品:“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怀人馆词序》)但他的仕途并不太如意。道光六年(1826),龚自珍、魏源等参加会试,尽管主试官刘逢禄力荐龚、魏,结果却是二人同时落第。道光九年,龚自珍虽考中进士,但在接下来的朝考中,三试皆不及格,没能点上翰林。不及格的原因非他,乃因其楷法不佳,字体不好。此后他便长期在京城担任闲官。
龚自珍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中,曾将世道分为“治世”、“乱世”与“衰世”三等。当“衰世”之时,“非但尟(xiǎn 显)君子也,抑小人甚尟。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衰世”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切人才都被消磨殆尽,偶有“才士”或“才民”出现,也会受无才之辈的严督、束缚,甚至杀戮。龚自珍深刻地指出:“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真正扼杀人才的,未必是刀斧,而是腐朽的文风,虚伪的名教,种种束缚人的繁文缛节。
龚自珍之所以激烈地反对“盆景式”养梅,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审美,这种违背物性亦即人性的做法,恰恰是导致人才失去个性、社会日渐平庸的根源。龚自珍南归途中路过镇江,适逢当地祭赛玉皇与风神、雷神。龚自珍应道士之请,写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诗句。风神、雷神的本职是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但龚自珍念念不忘的是祈求风雷震破万马齐喑的千年暗夜,为僵化的“衰世”提供多样化的人才。这和《病梅馆记》中的主题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后记——
2015年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会上,倡议编纂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选,这个倡议得到馆员们热烈的响应。参事室党组将这项工作确定为当年的重点工作,召集馆员和馆外专家就此进行深入研讨,并迅速成立了组委会和馆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编委会。
编委会确定了选文的范围、读者对象、时限、体例等等。经过会上和会下的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101篇作品。
此后,编委们指定了一些助理,这些助理都有博士学位,他们在编委的指导下起草初稿,编委审阅后,主编和副主编再逐字逐句地反复修改,最后由主编会议定稿。承担出版任务的中华书局接到稿件后,又认真加以审校,连同编委和主编,本书前后共经九审三校才付印。
所选文章的内容不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诸多领域,尤其注重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申张大义、嫉恶刺邪,以及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
前人的文选中流行较广的《古文观止》编成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是为当时的学童编纂的带有启蒙性的读物,所选文章到明代为止。《古文辞类纂》编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选文以唐宋八大家为主,代表桐城派古文学家的观点。《经史百家杂钞》编成于咸丰十年(1860),所选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宋以前的,明代以后只有两篇清人的文章。就《经史百家杂钞》而言,从编成至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这段时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变,需要一部新的文选,以当代的眼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藉以育人、资政。此书选文截止到1911年,不仅弥补了前人选本之所缺,而且我们注意到,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变,出现了不少面向世界、倡导改革的文章。我们从中选了若干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如徐光启的《几何原本序》、《明史?郑和传》、严复的《原强》等。本书中有一些以往选本忽略的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序》、班固的《汉书?张骞传》、阮元的《畴人传序》等。当然,我们并没有忽视那些历来受到重视的文章,如《尚书》入选三篇,《诗经》入选四篇,《老子》入选九章,《论语》入选二十六章。唐宋古文家的作品也入选不少。
我们力图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选文加以新的阐释,启发读者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以加深对中国特色的认识。我们既立足于现实的需要,追求学术的高水准,又坚守学术的规范,并兼顾读者的需要,对每一篇文章都做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说。在当前流行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局面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帮助读者潜心阅读原典,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编纂助理共12人,他们是王贺、方韬、申祖胜、冷卫国、张丽娟、张芬、张志勇、张国旺、林嵩、凌丽君、袁媛、曾祥波,特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定有疏漏谬误之处,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袁行霈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经典选编”类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难免落入“大杂烩”的窠臼,选材取舍全凭编者一家之言,缺乏一个清晰的内在逻辑线索。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仿佛构建了一个微缩的文化宇宙,各个选篇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在主题和精神气质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文关系。比如,读完庄子的逍遥论,再看苏轼的旷达词作,那种从哲学思辨到个体情感的自然过渡,让人仿佛看到了同一股文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与升华。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很注意挖掘那些体现“士人风骨”与“民间智慧”交织的部分,不像有些选本一味强调庙堂之高,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民间生活中的伦理规范和审美趣味。这使得整本书的张力十足,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又不失脚踏实地的生活气息。我尤其喜欢那种收录的关于园林艺术或传统节庆的文字,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活美学。每次合上书卷,我都有一种被滋养的感觉,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重新打磨了一遍,变得更加细腻和坚韧,这种体验是很多碎片化阅读无法给予的。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或许是“精神的充盈感”。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成功学”,也不是一本批判历史的“史论”,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馈赠,让你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顿灵魂的净土。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情”与“义”的呈现,这两种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常常被稀释或扭曲,但在这些精选的篇章中,无论是关于家国情怀的激昂陈词,还是关于个体友谊的细腻描摹,都展现出一种历久弥新的力度和纯粹性。阅读这些文字,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那些现代焦虑和浮躁仿佛都被这些跨越千年的、沉稳有力的文字所稀释。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亲情、友情、乃至对自然万物的态度,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远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来得更为宝贵。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一种基于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的观察角度,让我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了更丰富、更具层次感的答案。
评分这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的选编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我拿到手之后,就忍不住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对古典文本的敬畏与珍视,装帧设计古朴典雅,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考究,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普及读物,而是一份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遗产。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选材上的平衡性,既有家喻户晓的诸子散文,如《论语》中的精粹片段,读来让人如沐春风,对为人处世之道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同时,它也收录了一些相对冷门但意蕴深远的篇章,比如魏晋风度的一些名篇,那种超然物外、率性而为的精神境界,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休憩之所。编者在注释和导读上的处理也相当到位,既不过分阐释以致削弱了原文的韵味,又能精准地点明关键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脉络,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经典的读者,也能较快地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我个人认为,对于希望系统性地、但又不是学术性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口,它像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温柔而坚定地引导着我们走向那片深邃的文化之海。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在阅读中不时停下来,思考我们现今的生活方式与古人智慧的关联,受益匪浅。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文史爱好者,很多传统典籍对我来说,曾经是敬而远之的“天书”。抱着尝试的心态请回了这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没想到它竟然成为了我开启文化之门的钥匙。最大的惊喜在于,编者在处理那些艰涩难懂的部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体贴入微”的态度。他们似乎深谙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盲区,提供的背景介绍和术语解释都恰到好处,既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流于浅薄的科普,也没有故作高深地保持距离感。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少了很多查阅工具书的烦恼,能够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更专注于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例如,对于一些涉及古代官制或社会习俗的段落,清晰的注释如同一座座稳固的桥梁,让我轻松地跨越了时代鸿沟,直接与古人的思想对话。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自信心,让我敢于去触碰那些过去认为遥不可及的经典,这对于文化启蒙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为我这种“老派”读者量身定制的享受。在这个屏幕主导的时代,能够捧着一本墨香犹存的实体书,进行一场沉浸式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反潮流的仪式感。纸张的颜色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刺眼,又能完美衬托出文字的厚重感。但抛开外在的精美,我更想谈谈它在内容结构上的巧妙布局。它似乎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宏大、一以贯之的“中华文化史”,反而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读者去探索那些散落在不同时代角落里的“光点”。你可能会在同一章节中,从一篇关于礼制的奏疏,跳跃到一阙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这种看似跳跃的编排,实则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它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对不同体验的包容与吸收。我发现自己阅读的节奏也因此慢了下来,不再急于求知,而是更愿意停留在某一个词语、某一处意象上反复咀嚼。比如读到某位古代哲人对“虚静”的阐述时,我甚至可以感受到空气中仿佛弥漫着古代书房的沉静,这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是任何工具书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非常不错,图书性价比高,深入浅出,赞赞赞!!!!!
评分东西已经在用了,感觉还不错,就是价格希望能降低一些,更实惠点。
评分能因为买了3大箱,有几本书直接书皮都破了,爱书之人应该还是很在乎书本的完整性的吧。整体可以说很满意的购物。可惜最终只优惠了76元。买了将近2500元的书。希望下回力度再大一些。
评分推荐领导干部购买,国学精粹!!
评分质量很高,推荐!
评分质量很好,应该是正版,赞一个。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传统文化
评分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