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的开创性工作,打破了前人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而是从全球的视角,从人类整体文明演进来看待历史。在这本书里,汤因比梳理了21种成熟的文明——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东正教-拜占庭社会、东正教俄罗斯社会)、阿拉伯社会、伊朗社会、古印度社会、远东社会(中国社会、朝鲜-日本社会)、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印度社会、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苏美尔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和玛雅社会,历数它们从兴起、强盛到衰亡、解体的过程。
在汤因比之前,从来没有人以这种模式研究过人类历史,汤因比倚仗超人的学术能力,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项宏大的研究,并且对后世的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本书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本书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伟大的成就”。他的主要著作除了《历史研究》和《人类与大地母亲》,还有《文明经受考验》、《世界和西方》、《人类必须抉择》、《汤因比论汤因比》、《从西方到东方》、《习俗与变革》等。
上卷
总序
本书布局
作者序
节录本编者的说明
第一部 导论
第二部 文明的起源
第三部 文明的成长
第四部 文明的衰落
第五部 文明的解体
绪者说明和表格
论点摘要
下卷
序
编者说明
第六部 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 普世教会
第八部 英雄时代
第九部 文明在空间上的接触
第十部 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十一部 历史规律与自由
第十二部 西方文明的前景
第十三部 结论
论点摘要
读完这套书的下册,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宏大叙事下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这在处理魏晋南北朝那段“五胡乱华”的混乱时期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渲染战乱的残酷,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文化和宗教的交融与冲突之中,特别是对佛教在南渡士族中迅速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分析得非常到位。有一段论述佛教寺院经济在江南地区的崛起,以及其对地方豪强势力制衡作用的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个“玄学”盛行的时代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原来那些飘逸的清谈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经济和权力博弈。此外,书中对边疆民族政策的演变,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得失,提供了很多值得商榷的新视角,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思考,在民族融合的浪潮中,究竟是激进的同化政策更有效,还是渐进的文化渗透更具持久力。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的思考场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历史对话,与作者的观点交锋,这种智力上的刺激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套书在处理史学专题时的深度令人叹服,比如关于宋代文官政治极盛的段落,它并没有止步于赞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状态,而是深刻剖析了宋代军事指挥体系的僵化与效率低下之间的内在矛盾。作者通过对比宋金前线的几次关键战役的指挥链条,展示了文官对军事决策过度干预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对于理解“积贫积弱”的深层原因提供了关键的视角。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政治军事互动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苛责古人,也不美化历史,而是冷静地展示了特定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和局限性。这种冷静的笔调,反而比激情澎湃的论述更有力量,它要求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这是一部真正能提升读者历史思维深度的作品。
评分翻阅这套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历史研究》在“士”阶层演变这一主题上的论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通过对历代选官制度的比较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先秦贵族到唐宋士大夫的身份转型过程,尤其是在论述科举制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时,描绘得极为生动。它不仅提到了科举对寒门子弟的“希望”,更细致地分析了这种制度如何反过来固化了地方精英的文化垄断地位,形成了一种新的“士族”循环。这种洞察力让人耳目一新,它揭示了看似进步的制度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社会机制。整套书的语言风格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保持了一种优雅的古典韵味,即便是在描述残酷的政治斗争时,也处理得得体而克制,读来令人心悦诚服。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权力与文化互动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这本《历史研究》的上下册,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社会脉络认知的一扇大门,尤其是在第三卷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变的部分,作者对百家争鸣的梳理细致入微,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我记得有段文字专门分析了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军事策略,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术”与“道”是如何结合并最终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底色。特别是对墨家“兼爱非攻”理念的解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浪漫化,而是深入挖掘了其社会经济基础,指出这与当时手工业者阶层的利益诉求息息相关,这种扎实的考据和深邃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和年表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复杂地域关系和权力斗争,那种仿佛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的感觉,是其他通史类书籍难以提供的。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其行文流畅,论证逻辑严密而不晦涩,即便是对专业历史研究不甚熟悉的新手,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深刻的启发,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厚重的史学著作心存敬畏,担心会枯燥乏味,但《历史研究》的叙事风格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娓娓道来,却句句珠玑。尤其是关于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的成因分析,作者巧妙地将中央财政体系的瓦解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坐大联系起来,通过对赋税征收制度的细微变化进行剖析,揭示了“安史之乱”后,唐朝权力结构是如何被不可逆转地侵蚀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谨慎和精准,很多地方都注明了出处,并且对不同史料间的矛盾之处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深信不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像一位高明的侦探,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的真相和逻辑链条,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沉浸其中。
评分买书要趁早,豚鼠正当时。
评分ùuuuuuuu
评分好!
评分不可多得的好书,非常喜欢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收藏!很棒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相当的满意
评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陈晓明
评分给别人买的,应该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