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文集:明季史料题跋(外2种)(繁体版)

朱希祖文集:明季史料题跋(外2种)(繁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希祖 著
图书标签:
  • 朱希祖
  • 明史
  • 明代史料
  • 史料
  • 题跋
  • 文集
  • 历史
  • 学术
  • 繁体
  • 明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7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982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希祖文集:明季史料题跋(外2种)(繁体版)》主要内容包括:钞本复社姓氏传略跋、刘刻复社姓氏跋、钞昊翻本复社姓氏跋、书刘刻贵池本留都防乱公揭姓氏后、旧钞本细阳御寇记残本跋、校补薪黄四十八砦纪事跋、旧钞本守麇纪略跋、旧钞本崇祯长编残本跋、钞本甲乙事案跋、旧钞本南渡剩跋等。

作者简介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又作遏先、迪先,浙江海盐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藏书家。1905年考取官费留学,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研习历史;期间,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章门五王”之一。1909年归国,曾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浙江嘉兴二中、嘉兴中学教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长、中国史学会主席、明清史料编刊委员会委员、《广东通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国史馆筹备委员会总干事、考试院考选委员会考选委员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明季史料题跋
跋旧钞本明熹宗实录
再跋明熹宗实录
旧钞本天启四年邸钞跋
附:邸钞原始
跋酌中志略
跋旧钞本幸存录
再跋幸存录
三跋幸存录
跋续幸存录
旧钞本恸余杂记跋
钞本复社姓氏传略跋
刘刻复社姓氏跋
钞昊翻本复社姓氏跋
书刘刻贵池本留都防乱公揭姓氏后
旧钞本细阳御寇记残本跋
校补薪黄四十八砦纪事跋
旧钞本守麇纪略跋
旧钞本崇祯长编残本跋
钞本甲乙事案跋
旧钞本南渡剩跋
南渡录跋(一)
南渡录跋(二)
弘光实录钞跋
马阁老洗寃录跋
稿本鲁之春秋跋
明余姚孙氏世乘跋
校钞本思文大纪跋
钞本孤臣述跋
钞校本存信编跋
钞本两粤新书跋
旧钞本天南纪事跋
旧钞本滇南外史跋
旧钞本也是录跋
旧钞本求野录跋
再跋求野录
旧钞本狩缅纪事跋
见闻随笔跋
劫灰录跋
钞本明延平忠节王始末跋
旧钞本万斯同明史稿跋
附:有关万斯同明史稿笔记
康熙本明史列传稿跋
跋王原明食货志
明崇祯刻本度支奏议跋
雍正刻东林书院志跋
校本明季五藩实录跋
……

精彩书摘

明季史料题跋
跋旧钞本明熹宗实录
旧钞本《明熹宗实录》八十七卷,内天放四年全缺,故自卷四十三至卷五十四凡十二卷,以天放四年邸报节钞补之。又卷八十五亦缺,原题天放七年六月无。案京师图书馆所藏《熹宗实录》,即旧内府藏本,系明代实录副本,亦阙四年十二卷,七年六月一卷;而天启四年十二卷无补本。寻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五年谕内三院云:“今纂修《明史》,阙天放四年七年实录及崇祯元年以后事迹,着在内六部都察院衙门,在外督抚、镇抚及都、布、按三司等衙门,将所阙年分一应上下文移有关政事者,作速开送礼部,汇送内院,以备纂修。”据此,则顺治五年内府藏本《熹宗实录》已缺天放四年及七年,故调集文移以补其阙;然此种文移,未闻有提要钩玄,汇为一书,以为史材也。此钞本似从当时正本迁录,凡遇上字诏字等皆提行写,与京师图书馆所藏副本遇此等字仅低一格写不同,则知正本副本皆缺此十三卷也。此钞本所补邸报节钞,不知出自何人,今明代邸报,已无传本,得此以补实录之缺,甚足宝贵。又案此钞本不避清初诸帝讳,所补邸钞亦然,且称清太祖为奴酋,殆系顺治时钞本,盖当时尚无所忌讳也。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九日
(一九四二年渝版《图书月刊》第二卷第四期)
再跋明熹宗寅录
《熹宗实录》之有阙卷,清初诸老皆言为冯铨所去。朱彝尊《曝书亭集,书两朝从信录后》云:“《熹宗实录》成,藏皇史威。
相传顺治初,大学士涿州冯铨复人内阁,见天启四年纪事毁己尤甚,遂去其籍,无完书。论世者颇以《两朝从信录》是征。”全祖望《鲇琦亭集·跋勺中志略》原稿云: “《黑头爰立伎俩》一卷,载冯涿州通奄事迹,较近本更详。予闻涿州再起,恶《熹宗实录》害己,遂焚其书,是《两朝从信录》所由补也。”全氏之说,盖即本于朱氏。朱氏仅言天放四年实录为冯铨所去,而全氏则似言《熹宗实录》全书为冯铨所焚,此则全氏之误也。
考《明史》,冯铨于熹宗天放五年八月人阁,六年闰六月免,其通奄事迹,必载于《熹宗实录》,且必在四、五年之间。至顺治初再人内阁,固有去实录之时会。然余颇有疑者:《明史,艺文志》“《熹宗实录》八十四卷,温体仁等修”。《明史·志》文本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黄氏亦称《熹宗实录》八十四卷,自注云缺天放四年口月及七年口月。所谓天放四年口月者当系十一月十二月,七年口月者当系正月。然则黄氏所见,仅缺此三卷,故云八十四卷;而顺治内府藏本,则缺天放四年十二卷,七年正月不缺。然则所缺有不同,岂皆为冯氏所去乎?天放四年实录,冯氏或恶其害己;天放七年六月一卷,冯氏已去位,果何害而去之耶?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朱希祖文集:明季史料题跋(外2种)(繁体版)》。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从先秦到清末的流变与影响》 导言:文明之溯源与思想之长河 中国思想史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自远古的蒙昧中孕育出最早的文明火花,历经数千年冲刷洗礼,最终汇集成滋养中华民族精神气脉的浩瀚水域。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至清末思想变革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中国哲学思想的演进脉络、核心范畴及其深远影响。我们不仅关注思想流派的兴衰更迭,更着重探究特定历史背景如何塑造了特定的思想形态,以及这些思想形态又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与文化建构。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思潮为纬,力求构建一个宏观而又精微的哲学史图景。我们摒弃单纯的流派罗列,而是着眼于思想概念的内在逻辑关联与跨时代对话,探寻“道”与“器”、“体”与“用”、“天人合一”等核心议题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述与实践。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先秦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知识分子为寻求治世安民之道,激发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发。本部分将详细剖析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为代表的主要学派。 儒家思想的奠基与拓展: 重点阐述孔子“仁”与“礼”的学说如何构建了中国伦理秩序的基石。继而深入探讨孟子“性善论”的乐观主义哲学,以及荀子“性恶论”对人性与教化的强调,特别是其对“礼法”的系统化构建,为后世帝国政治哲学定下了基调。我们还将考察儒家在战国后期的分化与融合,为其在秦汉时期的“独尊”做好铺垫。 道家智慧的超然与反思: 老庄思想以其对“道”的本体论追问和对“无为”的政治哲学主张,构成了对儒家积极入世态度的重要补充。本节将细致辨析《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与《庄子》的逍遥哲学,探讨其对中国艺术精神和个体生命哲学的深远影响。 墨家与法家的现实关怀: 墨家的“兼爱”、“非攻”体现了早期朴素的功利主义与世界主义倾向,尽管其学派在秦汉后逐渐沉寂,但其逻辑学和工程学的思想价值不容忽视。法家,以其严密的法治、术治、势治理论,直接服务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韩非子的集大成思想是理解秦朝兴亡的关键钥匙。 第二部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帝制下的融合与玄学之兴 秦汉的统一标志着思想领域的集中化。本阶段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将诸子学说整合为服务于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以及在面对王朝更迭、战乱频仍时,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的形而上追问。 汉代经学与阴阳五行: 重点分析董仲舒如何融会儒、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出“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框架,使皇权神圣化。同时,探讨《春秋》学在不同学派间的争鸣,以及谶纬之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勃发: 面对东汉末年至两晋的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转向内在精神的探索,玄学应运而生。本部分将聚焦于“三玄”(《老子》、《庄子》、《周易》)的诠释,解析竹林七贤的生命态度,特别是王弼的“贵无”思想、何晏对名教与自然的辨析,以及玄学如何为后来的佛教传入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土壤。 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探讨佛教自东汉传入,如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与玄学的对话(格义),逐步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思想体系,如天台宗、禅宗的初步酝酿。 第三部分:隋唐至宋明:佛学的鼎盛与理学的重构 隋唐五代是佛教发展的高峰期,而宋明理学则是对佛教和儒家思想进行深刻反思和系统整合的产物。 唐代佛教的辉煌与定型: 详细介绍中国佛教的几大宗派的创立和成熟,特别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如何以其简洁、强调实践的特性,对唐代士人精神产生巨大影响。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理学是对佛教和玄学思维的“回收”与“重塑”。本节将细致分析程颢、程颐的“天理”观,朱熹集大成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特别是其“格物致知”的方法论。随后,深入探讨陆九渊的“心学”对朱熹体系的挑战,突出其“心即理”的内在精神指向。 心学的巅峰与晚明思潮: 重点阐述王阳明如何将心学推向顶峰,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实践哲学。并简要勾勒晚明时期李贽等人的异端思潮,如何以“童心说”对僵化的理学模式进行反叛,体现了思想的再度活跃。 第四部分:清代思想:经世致用与学术的转向 清代思想史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经学、考据学的极度精细化,另一方面则是对国家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 乾嘉学派:实证精神的回归: 阐述戴震、惠栋等学者如何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提倡回归汉学(古学)的实证精神,强调“求是”而非“空谈义理”,这体现了一种学术上的祛魅过程。 乾嘉之后:经世致用的勃兴: 面对清代中后期内忧外患的局面,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末清初,但其思想在清代得到延续和发扬)为代表的思想家,将儒学焦点从形而上学转向经世济民的实践层面。他们强调“实学”、“实事求是”,对君主专制、民生疾苦提出尖锐批评,为近代思想变革埋下了伏笔。 结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全书最后将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特点——如其强烈的伦理中心主义、关注现世关怀、以及不断寻求“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结构。同时,探讨这些传统思想在面对近代的冲击时,如何提供资源,又如何成为改革的障碍,为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心态提供历史深层解释。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清晰的逻辑为引导,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直面中华文明智慧的核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也是因为它“外2种”这个附加项。在史料整理的体系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旁支却极其关键的补充材料。我非常期待这“外2种”具体涵盖了哪些内容,它们是否是朱先生其他文集里未曾收录的稀见之作,或者是否与核心的明季史料有着某种互为印证的关联。通常情况下,出版方精心挑选的附属篇目,往往能提供意想不到的线索,填补主文中的空白,或者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对于像我这样深度依赖交叉参照来构建历史图景的读者而言,这些补充材料的价值,往往不亚于主体的题跋本身。期待深入探究这些额外的篇章,看看它们能为我目前的困惑带来哪些启发性的“边角料”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深度,更在于其为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朱希祖先生的行文风格,虽然承载着旧学派的严谨,但逻辑推演却十分清晰有力。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他对于史料的辨伪和考订极为审慎,每一步论证都有据可查,极大地增强了材料的可信度。对于初涉明史领域的新手来说,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部优质的“入门向导”,它展示了如何系统性地对待历史文献,如何从琐碎的细节中提炼出重要的历史信息。这种教学相长的效果,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本结合了史学方法论的经典案例集。我甚至尝试用他提出的一些方法论,去审视我正在整理的其他一些资料,受益匪浅。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能够将朱希祖先生这样一位重要的民国史学家的心血汇集成册,并以高质量的繁体版形式重现,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本书不仅保存了学术遗产,也让当代读者有机会重新对话这位前辈的治学精神。朱先生那一代学者所秉持的“为尊古而学,非为今之用”的严肃态度,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他的文字,如同与一位恪守古道的先生促膝长谈,感受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对于培养当下研究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是至关重要的精神滋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研究,需要的是沉潜和耐心,而非急于求成。

评分

我最近在深入研究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变迁,因此对这类一手史料和相关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翻阅此书时,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文献的稀有性和独特性。那些题跋和考证,往往是作者朱希祖先生在阅读大量原始档案和地方志后产生的深刻洞见,这些观点并非在后世的通史中轻易可以获得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侧面记载和细节梳理,这些往往能帮助我打破以往认知中的一些固定框架。例如,对于某一地方士绅在明末抗清过程中的复杂立场,书中提供的多角度观察,远比宏观叙述来得更为立体和真实。这种近距离接触史料的感受,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它提供了深入挖掘和重新诠释历史材料的绝佳入口。

评分

这本《朱希祖文集:明季史料题跋(外2种)(繁体版)》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书皮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摸起来很有质感,拿在手里分量也恰到好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籍。书中的排版是繁体竖排,对于习惯了传统阅读方式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是极其舒适的。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虽然内容是学术性的史料,但在阅读过程中并不会感到枯燥。侧边留白适度,方便读者在阅读时做批注或标记重点。尤其是纸张的韧性和油墨的质量,保证了长时间阅读后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从整体的制作工艺来看,出版方在这本书的物理呈现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体现了对原著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这对于一个热爱传统文献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享受。

评分

旧钞本守麇纪略跋

评分

旧钞本滇南外史跋

评分

钞昊翻本复社姓氏跋

评分

小册子,挺好的。

评分

旧钞本崇祯长编残本跋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

评分

朱希祖文集:明季史料题跋(外2种)(繁体版)

评分

朱希祖的这本书自辽宁教育出版后,很是罕见。 今中华书局重印,难得。 书繁体横排,印制颇佳。 是书出版足慰喜欢明史的爱好者…内容很详实,对明末清初的明季史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下

评分

旧钞本滇南外史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