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科学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论现代科学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征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劳动价值论
  • 现代科学
  • 劳动
  • 价值
  • 科学哲学
  • 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理论研究
  • 知识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76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5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资本论研究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7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当前社会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了现代科学劳动的新特点;现代科学劳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现代科学劳动与价值创造;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本质范畴与核心理论内容;现代科学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科学劳动的发展趋势等,系统地建立了现代科学劳动的理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

陈征,1928年生。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原副会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代表作《(资本论)解说》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解说《资本论》三卷的专著。

目录

尊重劳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1

当代劳动的新特点5

现代科学劳动探索12

论现代服务劳动25

论现代管理劳动38

论现代精神劳动53

论现代科技劳动67

论现代教师劳动79

论科学劳动89

再论科学劳动100

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范畴和核心理论内容111

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118

重视现代科学劳动的作用129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132

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142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167

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八题178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187

自然资源价值论196

技术商品价值论205

土地价值论215

“知识价值论”质疑221

“商品价值论”辨析231

为什么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反对劳动价值论243

围绕劳动价值论争论的历史过程246

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256


附录陈征教授与《资本论》研究263


后记281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论现代科学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一书的图书简介,重点突出本书所探讨的核心议题和理论贡献,同时避免提及“现代科学劳动”本身的内容,而是聚焦于该书如何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拓展来构建其理论框架: --- 《理论视野的拓展:重估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经济结构中的适用性》 一、 本书核心议题:古典理论与当代现实的张力 本书旨在对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与重构,尤其关注其核心——劳动价值论——在跨越了两次工业革命、进入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潜在的拓展空间。长期以来,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常常局限于对“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机械划分,或纠结于商品生产与价值增殖的传统定义。本书突破了这种僵化的二元对立,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难以被传统标准完全量化的、日益成为当代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的劳动形态。 二、 理论基石的重铸:超越狭隘的“物质化”视角 作者首先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的界定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梳理和哲学辨析。本书认为,要使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依然具备解释力,必须在“劳动”的本体论层面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解放。这并非是对价值规律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劳动”这一范畴的内涵进行一次积极的扩充。 1. 从“物化劳动”到“关系性劳动”的转向: 传统理论倾向于将价值固化于有形的商品之中。本书则强调,在高度复杂的生产网络中,劳动成果往往体现为难以剥离的关系、组织和知识体系。因此,有必要引入“关系性劳动”的概念,用以捕捉那些通过协调、集成和知识传递而产生的、却不易在传统意义上被计入价值核算的贡献。这种劳动不是简单地添加时间,而是通过优化连接和降低系统熵增而实现的价值倍增。 2. 时间与非时间的辩证法: 本书深入探讨了“活劳动”与“沉淀劳动”之间的复杂互动。在当代生产中,决策的制定、算法的优化、模式的建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非线性的、非可预测的“前期准备性劳动”。如何评估这些在价值实现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但又游离于直接生产时间之外的劳动投入,成为本书探讨的关键。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将其扩展到涵盖整个价值创造生态系统中的时间投入。 三、 劳动分工的异化与再组织 本书的第二个重要贡献在于对当代劳动分工模式的批判性分析。随着生产链条的极度延伸和专业化,个体劳动者与最终产品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微弱,这加剧了劳动过程的异化感。 作者通过对复杂组织理论的借鉴,揭示了这种分工如何催生出新的“隐形剩余价值”的抽取机制。例如,在依赖大规模数据聚合与分析的生产模式中,数据的流动性、连接的密度和信息的有效检索能力,构成了新的生产力要素。但这些要素的价值贡献,往往被集中于少数掌握平台和基础架构的实体手中,而负责基础数据采集和维护的劳动者,其贡献却被“平均化”和“匿名化”了。 本书通过构建一套描述复杂网络中劳动要素流动的模型,试图揭示价值在不同节点之间分配的不均衡性,为理解当代收入分配差距的结构性根源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四、 对经济思想史的贡献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一套更具前瞻性的分析框架,以应对21世纪初全球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如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对价值分配的影响等。 通过对古典理论的“去神圣化”和“再情境化”,本书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和解释新现象的能力。它并非旨在简单地为现代现象贴上古典的标签,而是利用古典理论的深刻洞察力,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促使经济学思想在更广阔的社会与技术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命力。本书适合所有对经济学基础理论、劳动社会学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结构转型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人员深入研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坦白说,一开始看到“劳动价值论”和“现代科学”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我有些意外。在我固有的认知里,科学更多的是一种智力活动,是灵感的闪现,是逻辑的推演,似乎与“劳动”的概念有些距离。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点。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定义“现代科学劳动”?它的“劳动对象”是什么?是抽象的理论,还是具体的实验数据?它的“劳动资料”又有哪些?是精密的仪器,还是复杂的算法?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们深入到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去观察、去分析那些我们普通人难以触及的科研场景?比如,一次成功的实验背后,可能包含了多少次的失败尝试,多少次的仪器调试,多少次的文献查阅,而这些是否都能被看作是“劳动”的体现?我期待它能像一位严谨的社会学家,用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现代科学劳动真实的图景,让我们更加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不易。

评分

评价三: 我一直对科学的社会属性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从劳动价值论这个角度切入,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切入点。科学研究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纯粹思考,它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而劳动价值论正是连接两者的一座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阐述,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重要驱动力的今天,科学劳动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否会分析,科研成果的“价值”如何体现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而这些效益的产生,又依赖于何种形式的科学劳动?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研究的价值如何被“定价”?是否存在着科学劳动的“异化”现象,比如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基础研究的长远价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理解科学进步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全新路径,揭示科学劳动在塑造我们现代生活中的隐秘力量。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就像是在探寻科学研究的“基因密码”。我一直对现代科学是如何“生产”出知识感到好奇,毕竟它不像工厂里生产零件那样直观。这本书恰恰就抓住了这个核心,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试图为我们揭示科学劳动本身的价值构成。它会分析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比如理论的提出、实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甚至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蕴含着“劳动”的痕迹?这种“劳动”又如何转化为科学知识的“价值”?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科研人员脑力劳动的特殊性,以及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劳动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工具的出现,是否会改变原有的价值创造模式?它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无形”的科学思想,理解它们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科学的内在逻辑,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制造工厂”的神秘大门,让我们一窥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性,它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框架内,去解读一个当下最为活跃和前沿的领域——现代科学。我深感好奇,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在面对日益复杂化、专业化、甚至全球化的现代科学研究时,是否依然能够提供有力的解释力?它是否会指出,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是否存在着新的、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的“价值创造”形式?比如,信息时代的知识共享和开放获取,如何影响着科学劳动的价值?跨国合作的科研项目,其劳动价值又该如何衡量?这本书会不会对当前一些被普遍接受的科学评价标准提出质疑,比如论文数量、引用次数等,并尝试用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的合理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让我们不仅看到科学研究的成果,更能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劳动过程和价值生成机制,从而对现代科学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竟然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运用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似乎停留在“发现”和“创新”的层面,但忽略了其背后更为基础的“劳动”属性。这本书就像试图把这些“隐藏”的劳动剥离出来,加以审视。它是否会探讨,在现代科研中,哪些是真正的“必要劳动”,哪些又是“剩余劳动”?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又该如何理解?尤其是在科学研究越来越依赖团队协作、跨学科合作的今天,如何界定个体的劳动价值?这本书或许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思考,那些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究竟凝结了多少不同性质的劳动,又如何衡量其真正的“价值”?我想,这本书可能会为理解当下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现象,提供一个全新的、批判性的视角,比如对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的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