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当前社会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了现代科学劳动的新特点;现代科学劳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现代科学劳动与价值创造;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本质范畴与核心理论内容;现代科学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科学劳动的发展趋势等,系统地建立了现代科学劳动的理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陈征,1928年生。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原副会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代表作《(资本论)解说》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解说《资本论》三卷的专著。
尊重劳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1
当代劳动的新特点5
现代科学劳动探索12
论现代服务劳动25
论现代管理劳动38
论现代精神劳动53
论现代科技劳动67
论现代教师劳动79
论科学劳动89
再论科学劳动100
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范畴和核心理论内容111
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118
重视现代科学劳动的作用129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132
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142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167
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八题178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187
自然资源价值论196
技术商品价值论205
土地价值论215
“知识价值论”质疑221
“商品价值论”辨析231
为什么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反对劳动价值论243
围绕劳动价值论争论的历史过程246
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256
附录陈征教授与《资本论》研究263
后记281
评价四: 坦白说,一开始看到“劳动价值论”和“现代科学”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我有些意外。在我固有的认知里,科学更多的是一种智力活动,是灵感的闪现,是逻辑的推演,似乎与“劳动”的概念有些距离。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点。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定义“现代科学劳动”?它的“劳动对象”是什么?是抽象的理论,还是具体的实验数据?它的“劳动资料”又有哪些?是精密的仪器,还是复杂的算法?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们深入到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去观察、去分析那些我们普通人难以触及的科研场景?比如,一次成功的实验背后,可能包含了多少次的失败尝试,多少次的仪器调试,多少次的文献查阅,而这些是否都能被看作是“劳动”的体现?我期待它能像一位严谨的社会学家,用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现代科学劳动真实的图景,让我们更加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不易。
评分评价三: 我一直对科学的社会属性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从劳动价值论这个角度切入,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切入点。科学研究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纯粹思考,它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而劳动价值论正是连接两者的一座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阐述,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重要驱动力的今天,科学劳动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否会分析,科研成果的“价值”如何体现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而这些效益的产生,又依赖于何种形式的科学劳动?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研究的价值如何被“定价”?是否存在着科学劳动的“异化”现象,比如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基础研究的长远价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理解科学进步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全新路径,揭示科学劳动在塑造我们现代生活中的隐秘力量。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就像是在探寻科学研究的“基因密码”。我一直对现代科学是如何“生产”出知识感到好奇,毕竟它不像工厂里生产零件那样直观。这本书恰恰就抓住了这个核心,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试图为我们揭示科学劳动本身的价值构成。它会分析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比如理论的提出、实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甚至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蕴含着“劳动”的痕迹?这种“劳动”又如何转化为科学知识的“价值”?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科研人员脑力劳动的特殊性,以及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劳动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工具的出现,是否会改变原有的价值创造模式?它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无形”的科学思想,理解它们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科学的内在逻辑,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制造工厂”的神秘大门,让我们一窥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性,它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框架内,去解读一个当下最为活跃和前沿的领域——现代科学。我深感好奇,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在面对日益复杂化、专业化、甚至全球化的现代科学研究时,是否依然能够提供有力的解释力?它是否会指出,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是否存在着新的、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的“价值创造”形式?比如,信息时代的知识共享和开放获取,如何影响着科学劳动的价值?跨国合作的科研项目,其劳动价值又该如何衡量?这本书会不会对当前一些被普遍接受的科学评价标准提出质疑,比如论文数量、引用次数等,并尝试用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的合理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让我们不仅看到科学研究的成果,更能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劳动过程和价值生成机制,从而对现代科学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竟然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运用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似乎停留在“发现”和“创新”的层面,但忽略了其背后更为基础的“劳动”属性。这本书就像试图把这些“隐藏”的劳动剥离出来,加以审视。它是否会探讨,在现代科研中,哪些是真正的“必要劳动”,哪些又是“剩余劳动”?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又该如何理解?尤其是在科学研究越来越依赖团队协作、跨学科合作的今天,如何界定个体的劳动价值?这本书或许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思考,那些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究竟凝结了多少不同性质的劳动,又如何衡量其真正的“价值”?我想,这本书可能会为理解当下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现象,提供一个全新的、批判性的视角,比如对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