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探春兴利除弊、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线索,穿插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事件、人物组织起来,真实深入地描写了大大小小的事件,生动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众多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二、关于脂本和程本。《红楼梦》版本众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脂本和程本两个系统。
三、全新的校订、标点。这次整理出版的《红楼梦》,是120回全新校点本。关于底本,前80回采用了回数几乎完整的、距离作者写作时间最近的庚辰本,影印本(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除外),其余部分则采用程甲本。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实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凤月鉴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奉旨赐归宁
说实话,初读的时候,我对那些复杂的家族关系和繁复的礼仪描写感到有些吃力,毕竟现代生活节奏快,一下子要适应那种慢节奏、重规矩的社会结构,确实需要一个适应期。但我强迫自己慢下来,像品茗一样去体会。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里面的学问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它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悲剧,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清代社会风俗志。从建筑园林到诗词歌赋,从服饰妆容到饮食茶酒,每一个细节都考究得令人咋舌,足见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生活的热爱。我甚至开始查阅附录的注释,去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每一次查阅,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生活场景的侧窗,这种知识的增量感,让阅读的满足感倍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考究了,一上手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打开书页,那微微泛黄的纸张,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年代感,触感细腻温润,绝非寻常印刷品可比。线装的工艺更是令人赞叹,每一针一线都透露着匠人的用心,它不仅仅是把书页固定在一起,更像是一种对传统装帧艺术的致敬。合上书本,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手中握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不少。特别是阳光洒在那些精美的扉页上时,那种光影和纸张纤维交织出的美感,让人心头一震,忍不住想捧着它,细细摩挲。这种对物质载体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它本身已经完成了对“阅读”这件事的仪式感的构建。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那些细腻的文字描摹之中,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施了法术,从纷扰的现实世界中抽离了出来,瞬间置身于那个朱门绮户、香气弥漫的大观园。作者的笔力之雄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编织一幅层层叠叠的、活生生的生活画卷。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没有一个是扁平的符号,每一个小姐少爷,每一个丫鬟婆子,都有着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执念与挣扎。特别是对人物内心复杂微妙情绪的捕捉,如同微风拂过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让人读来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几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回味无穷。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舒缓,时而又在关键节点骤然收紧,让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运用,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中文文学的巅峰典范之一。它的遣词造句,既有北方方言的生动鲜活,又蕴含着古典文学的典雅韵味,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极具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对话场景,人物的口吻随着身份、性格、心情的不同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精准地推动着情节或揭示着人物的内心。特别是那些诗词曲赋的穿插,它们不是生硬地插入的装饰品,而是角色的情感外化,是他们灵魂深处的呐喊与低语。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模仿书中的某些经典对白,去感受那种韵律和节奏感,这无疑是一次对汉语文学之美的全方位浸润和洗礼,是对语言驾驭能力的一次极限挑战和完美示范。
评分最令我震撼的,是它对“虚妄”和“觉醒”主题的探讨,这种思想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小说范畴。书中的繁华盛景如同海市蜃楼,美丽得令人窒息,但也正因为这份极致的美丽,才更衬托出其最终崩塌时的巨大悲剧性。我常常在想,那些被困在华丽牢笼中的灵魂,他们对自由的渴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角色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被写定,但他们在命运洪流中奋力挣扎、展现出的那份不屈和清醒,才真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读到那些无可挽回的遗憾和错失时,那种深深的宿命感,如同冰冷的潮水一样,层层叠叠地冲刷着读者的心房,让人在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执着与放下。
评分应该是套不错的书,印刷精美可以有空慢慢读
评分从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3年,折合约154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和词句都不一样。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评分这套书的纸质、印刷、装潢还算不错,字体大小适中;只是有些书目是删节版,不是全译本,有点遗憾。还有一点就是价格相比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同类书籍要高出许多。建议读者如果要想较全面的阅读诺贝尔获奖作品可以把这两套书籍都买下,这样所选作者和书目会比较全面些。
评分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二战期间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获释。
评分关于奖金
评分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曾在牛津大学读法律,后放弃律师工作从事文学创作。30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高尔斯华绥完成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小说获得广泛好评,他也因此而被公认为英国第一流作家。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高尔斯华绥是个多产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每年写一部小说和一部剧本。父亲是伦敦的著名律师。1899年高尔斯华绥在牛津大学法律系毕业,但对律师业务不感兴趣,而专心从事文学写作。他早期以约翰·辛约翰的笔名写了几部小说,但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岛国的法利赛人》是他用真名发表的一部比较成熟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理查·谢尔顿的经历有点和作者相似,大学毕业后不愿当律师,到处游历。他结识了一个外籍青年费朗德;费朗德促使他以新的眼光来观察自己久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后来他又见识了伦敦贫民窟穷人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到法利赛人的后裔——资产阶级的虚伪、欺诈、腐朽本质。在故事末尾,谢尔顿发现和自己订婚的姑娘也属于法利赛人之类的家庭,并在生
评分在编排上,本版全集还有一大特色——将鲁迅逝世之后出版的鲁迅著作集(主要指《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和陆续发现的佚文重新编排,一律按写作日期或发表日期的先后为序,分别重编为《人海杂言》和《荆天丛笔》(这两个书名均来自鲁迅生前构想)。
评分看着挺大分量的,好像教科书
评分很好送货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