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层出不穷的中国法律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学文献,研究者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做出理论上的贡献,就必须保持开放豁达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改善自己做学问的方法,逐步学会从社会生活的经验中发现规律、提出理论的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那些正在尝试进入法学之门的青年学子而言,对各种法学方法都加以了解,并进行相应的学术尝试,从而发现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路径,是进入法学研究世界的必由之路。 本书是一部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记录了笔者八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所思所想。本书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做研究”“如何写文章”的问题,全书主要包括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等内容。 陈瑞华 著 著作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曾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四届杰出青年法学家”,被教育部遴选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正式的学术研究之余,致力于法律理念的普及和启蒙工作。在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前提下,更追求“做万场讲座”,努力向法科学生、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普通公众传播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第三,在因果关系问题的分析中,注重发现对问题的成因具有解释力的外生变量。社会科学研究要走向概念化,*关键的环节还在于揭示因果关系,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难的一个领域。所谓因果关系的研究,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重点解释某种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如果能够把原因、成因揭示出来,并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这就是学者的重大贡献。林毅夫教授在《论经济学方法》中,用一些理论模型解释了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村经济出现奇迹般的发展,从而解释了大量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就是他所作的贡献。我认为在法学领域中同样如此,因果关系的研究**复杂,我本人也是*近刚刚有一点心得,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且是那种惊喜的意外!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理论性很强的著作,可能会读起来有些沉闷,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流畅自然,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会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概念,用各种生动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甚至还会时不时地插入一些有趣的轶事,让原本严肃的法学话题变得轻松有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法律解释”的探讨,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教材那样,仅仅罗列几种解释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解释方法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社会根源,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阅读这部分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辩论,作者引导我思考,如何才能在遵守法律精神的同时,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难题。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跨学科研究,比如法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的结合,这让我看到了法律研究的无限可能性,也拓展了我对法律的理解边界。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法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鲜活生命力。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又不失生动的方式,阐述了法学研究中各种核心的方法论。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案例研究”的深入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教我如何从案例中提炼出法律原则,如何分析法院的判决逻辑,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分析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研究。作者用了很多经典的法律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体会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此外,书中关于“理论构建”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优秀的法学研究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新理论的创造。作者通过详细的步骤和清晰的逻辑,向我展示了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系统性的指导,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进行法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路径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法学研究中。
评分对于我这样对法律一知半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高深莫测的法学研究方法,拆解成一个个清晰易懂的单元。我曾经尝试阅读一些法律类的书籍,但往往因为术语的生僻和逻辑的跳跃而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完全不同。作者似乎非常了解读者的困惑,他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给出解释,而且会引用大量来自日常生活的案例,让我能够迅速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例如,关于“实证研究”的部分,作者用了一个关于交通法规的例子,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如何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研究法律的实际效果。这让我意识到,法学研究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中还提到了“比较法学”的重要性,这让我开始思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在解决相似社会问题时,有哪些异同,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些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对法律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法律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理论知识有些枯燥,难以触及实际应用。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在讲解枯燥的法条,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法学研究的脉络一一展现。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深入到法律研究的腹地,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案例分析,都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概念分析”的部分,它教会我如何层层剥离法律概念的本质,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过去,我对一些看似晦涩的法律术语感到困惑,但读完这章,我突然豁然开朗,仿佛掌握了打开法律世界大门的钥匙。此外,书中对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的比较,也让我对法学研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并没有强求一种统一的路径,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对象和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的工具和视角。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我感到非常受启发,也更加期待自己未来的法学探索之路。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了我对法学研究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籍,更像是一部法学思想的史诗。作者的视野极其宏大,他将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再到现代的多元化思潮,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梳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批判法学”的介绍所吸引,它挑战了法律的固有观念,促使我去反思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潜在的权力关系。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我对法律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规则,而是开始探究其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作者在探讨不同研究方法时,并没有简单地呈现它们,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方法论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学术背景下的演变。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理解了法学研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读者,而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参与者,对法学研究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