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试指南
第一章考试简介(3)
第二章重要题型分析(8)
第三章复习方案推荐(23)
第二篇辅导讲义
专题一教材教法(27)
知识框架(27)
考核要求(27)
考点精讲(28)
真题演练(42)
参考答案及解析(42)
专题二教案设计(43)
教案设计概述(43)
教案模板(46)
经典教案(47)
专题三新课程标准(50)
知识框架(50)
考核要求(50)
考点精讲(50)
真题演练(61)
参考答案及解析(61)
专题四字音(62)
知识框架(62)
考核要求(62)
考点精讲(62)
真题演练(67)
参考答案及解析(67)
专题五字形(68)
知识框架(68)
考核要求(68)
考点精讲(68)
真题演练(71)
参考答案及解析(71)
专题六标点符号(72)
知识框架(72)
考核要求(72)
考点精讲(72)
真题演练(77)
参考答案及解析(78)
专题七正确使用词语(79)
知识框架(79)
考核要求(79)
考点精讲(80)
真题演练(86)
参考答案及解析(87)
专题八辨析并修改病句(88)
知识框架(88)
考核要求(89)
考点精讲(89)
真题演练(95)
参考答案及解析(96)
专题九语言的综合运用(97)
知识框架(97)
考核要求(97)
考点精讲(98)
真题演练(108)
参考答案及解析(109)
专题十儿童文学(110)
知识框架(110)
考核要求(110)
考点精讲(110)
真题演练(118)
参考答案及解析(119)
专题十一中外文学常识(120)
知识框架(120)
考核要求(120)
考点精讲(121)
真题演练(145)
参考答案及解析(146)
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147)
知识框架(147)
考核要求(147)
考点精讲(147)
真题演练(154)
参考答案及解析(157)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158)
知识框架(158)
考核要求(158)
考点精讲(159)
真题演练(167)
参考答案及解析(170)
专题十四文学作品阅读(171)
知识框架(171)
考核要求(171)
考点精讲(171)
真题演练(180)
参考答案及解析(184)
专题十五议论文阅读(186)
知识框架(186)
考核要求(186)
考点精讲(186)
真题演练(195)
参考答案及解析(200)
专题十六说明文阅读(201)
知识框架(201)
考核要求(201)
考点精讲(201)
真题演练(207)
参考答案及解析(212)
专题十七写作(214)
知识框架(214)
考核要求(214)
考点精讲(215)
真题演练(221)
例文赏析(222)
专题十八面试(224)
面试概述(224)
说课概述(226)
试讲概述(228)
答辩概述(231)
优秀说课稿(233)
常见答辩题及参考答案(237)
这本书的习题部分,说实话,是让我最失望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教招考试的选拔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教学情境的判断上。一本优秀的复习资料,其配套的模拟题应该能精准地模拟考场的难度和陷阱。然而,这本“一本通”的练习题,大部分都显得过于基础和陈旧。很多题目一看就知道是十年前的“老题新编”,缺乏对新课标和新时代学生特点的反映。比如,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这一块,新版课标已经强调了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但书里的配套练习题几乎全部是围绕着传统的板书和口头提问展开的,对于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考察点,几乎是空白的。做完一套模拟卷,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对真实的考试难度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反而感觉像是做了一套中考前的基础巩固练习。这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错觉:我是在为2017年的考试备考,还是在为十年前的考试做准备?这种脱节感,是备考过程中最致命的心理打击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想搞清楚2017年那次考试的命题趋势,毕竟教招考试每年的侧重点都会有微妙的变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个“百科全书”的缩影,什么都想讲,结果什么都没讲透。比如,在“古代诗歌鉴赏”那一块,它列举了十几首唐诗宋词的背景和主旨,但这些选篇大多是课本里最基础的、人尽皆知的篇目,并没有出现那些稍微偏冷门但容易作为考试难点的篇章。更让我头疼的是,它在讲解教学设计或说课稿撰写时,用的案例实在是太模板化了。我试着按照它给的步骤去构建一个针对低年级识字课的教学方案,结果发现,完全脱离了真实课堂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它给出的步骤过于僵硬,仿佛在走一个既定的程序,而不是鼓励我们去创新和灵活应变。我记得有位考友说得好,好的教招用书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告诉你“这个坑别踩”、“这个知识点要这样理解才能得分”,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把所有知识点都摊开在你面前的图书馆管理员,告诉你书在哪里,但如何高效地阅读并吸收,还得靠你自己摸索。它提供的思维框架太弱,对实操的指导意义非常有限。
评分这本号称“新版”的教材拿到手里,说实话,我的心情有点复杂。我手里拿着的是市面上不少机构都在推的那种“押宝式”复习资料,目标直指2017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考。首先,从装帧和排版上看,它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封面设计得比较大气,字体和图表的清晰度也让人满意,至少在阅读体验上,合格是没问题的。然而,当我翻开目录,试图寻找一些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针对当年考试动态的深度解析时,那种期待感便迅速消退了。内容上,它大量堆砌了基础的语言学、文学常识以及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这些内容,对于一个已经学过师范专业或者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来说,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把大学四年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高密度的压缩和重组。重点在于,即便是这种压缩,也缺乏针对性。比如,在“现代汉语”的部分,它罗列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但对于历年真题中那些反复出现的、特别容易混淆的细微差别,它只是浅尝辄止地提了一句,没有给出那种“一语中的”的解题技巧或思维导图。更别提对当时教育政策微调的预判了,完全看不出它“新版”的价值所在,更像是一本把年份改了的旧书,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知识点”的层面,而没有达到“知道如何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深度。对于那种目标是进阶到省级重点小学的考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助力,恐怕仅限于查漏补缺,想要靠它实现质的飞跃,难度非常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必须得从“时间成本”这个角度来谈。对于我们这些全职备考的人来说,每一页书都代表着宝贵的时间投入。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试图把这本书里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学原理”的部分啃完。坦白说,这部分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是存在的,从皮亚杰到维果茨基,再到建构主义,理论的脉络是清晰的。但是,它的论述方式太过学术化和书面化,充斥着大量我们平时教学实践中很少用到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的解释也略显单薄。我不得不频繁地暂停下来,去查阅其他更专业的教育学专著来理解这些概念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场景。这大大拖慢了我的复习进度。如果这本书能用更接地气的案例来阐释这些理论,比如用一个具体的课堂互动场景来解释“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应用,那么它的价值会飙升十倍不止。现在的情况是,它只是把理论搬了过来,就像一个翻译,把外语文献翻译成了中文,但没有加入任何本土化的解读或应用说明。这使得这本书对于那些教育学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说,反而成了一道理解上的障碍,而不是助推器。
评分从整体的“陪伴感”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非一位学习伙伴。一本好的备考用书,应该能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你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在你困惑时提供及时的启发。这本书的缺陷在于,它的结构设计虽然完整,但缺乏一种“引导性”和“关联性”。例如,当你在复习完“小学阅读教学”的某一章后,你会期望后面有一个小结能帮你梳理出历年关于阅读教学法的考点分布,或者用一个图表来对比不同流派的优缺点。但它只是简单地结束了这一章,进入下一章的知识点罗列。这就导致知识点之间是孤立的,学习者需要自己耗费大量精力去构建知识网络。我更偏爱那些能通过巧妙的章节编排、通过清晰的“知识点-考点关联图”来“喂养”考生的书籍。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更注重知识的“覆盖面”,而非知识的“易得性”和“实用性”。因此,对于那些需要高度结构化和可视化学习路径的考生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比较枯燥和低效的,它要求学习者具备很强的自我组织能力,这对于刚刚接触教招考试的新手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评分专业需要,送货快,质量看起来也不错,内容也可以
评分考试用的,但是公基部分有点少!主要是教育知识!希望自己考过过过过!
评分这书感觉咋没有用哪,没怎么考到这上边的内容,
评分哈哈哈 考编?
评分很实用的一本好书
评分宝贝收到了,很好呢
评分字体清晰,纸面光滑,应该不错。
评分还没看,感觉还可以
评分很好很满意值得信赖和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