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译注》以阮刻《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进行译注,主要内容包括原文、译文、注释、说明、总论,还附有多幅插图,是初学《周易》者的必备图书。本书稿原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已再版4版,今推出新增订版。
本书稿以“详细见长”,逐句详加注释,译文通俗易懂,并且做深入而简明的讲解,每卦还有系统的总论。前有长篇导读,后附《读〈易〉要例》,兼具研究性与普及性,是公认的从思想角度译注的《周易》读本。
卷首
前言/1
读《易》要例/31
《易图》述略/42
译注简说/57
卷一
乾卦第一/1
坤卦第二/21
屯卦第三/34
蒙卦第四/43
卷二
需卦第五/51
讼卦第六/58
师卦第七/65
比卦第八/72
小畜卦第九/78
履卦第十/86
泰卦第十一/93
否卦第十二/100
卷三
同人卦第十三/108
大有卦第十四/114
谦卦第十五/121
豫卦第十六/127
随卦第十七/134
蛊卦第十八/140
临卦第十九/146
观卦第二十/152
噬嗑卦第二十一/159
贲卦第二十二/166
卷四
剥卦第二十三/174
复卦第二十四/181
无妄卦第二十五/188
大畜卦第二十六/194
颐卦第二十七/202
大过卦第二十八/208
坎卦第二十九/215
离卦第三十/222
卷五
咸卦第三十一/229
恒卦第三十二/236
遯卦第三十三/242
大壮卦第三十四/249
晋卦第三十五/255
明夷卦第三十六/262
家人卦第三十七/269
睽卦第三十八/276
卷六
蹇卦第三十九/285
解卦第四十/292
损卦第四十一/299
益卦第四十二/307
夬卦第四十三/315
姤卦第四十四/323
萃卦第四十五/330
升卦第四十六/338
卷七
困卦第四十七/345
井卦第四十八/353
革卦第四十九/360
鼎卦第五十/368
震卦第五十一/376
艮卦第五十二/383
渐卦第五十三/390
归妹卦第五十四/397
卷八
丰卦第五十五/405
旅卦第五十六/413
巽卦第五十七/419
兑卦第五十八/425
涣卦第五十九/431
节卦第六十/438
中孚卦第六十一/444
小过卦第六十二/451
既济卦第六十三/458
未济卦第六十四/465
卷九
系辞上传/473
系辞下传/507
卷十
说卦传/544
序卦传/573
杂卦传/581
卷末
主要引用书目/587
新版修订本跋/597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传世文献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这部奇书的思想光华,是通过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恍惚窈冥的象征色彩。它所蕴蓄的丰富变化的哲理出现之际,人们对之既向往又“陌生”,乃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上传》)。随着历史的推进,自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之后,学人对《周易》的认识逐代加深,《易》学著述层出不穷,然而,同时产生的种种扑朔迷离的猜测、附会之说却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遂使本属“玄学”的《周易》思想被涂上一重又一重“幻想和奇想”的“附加色”。尚秉和先生有感于这一情状,慨而叹曰:“最多者《易》解,最难者《易》解,苟非真知灼见之士,为扬搉其是非,厘订其得失,后学将胡所适从哉?”①
处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在辨析旧说的基础上,科学地发掘这部古老的哲学著作的真正价值,品评、确立其在中国哲学史、世界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当然,进行这项工作的首要步骤,是先须正确地理解《易》学研究中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周易》的创作过程、时代背景、命名之义、经传大旨,以及历代《易》学的源流派别、今天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这些问题虽有种种成说,却多数未臻一致。笔者固不敢辄论前贤是非,谨就见识所及,采摭可取的说法,在简述《周易》经传基本内容的同时,结合上述问题略作分析,以期有助于读《易》、研《易》者探索打开易学大门的最初途径。
……
初次翻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那详尽且层层递进的注释体系。很多关于《周易》的解读版本,要么过于艰涩难懂,要么为了迎合大众而流于表面,但这一版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既保留了原典的古朴和严谨,又通过现代学术的研究成果,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阐发。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爻辞和卦辞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方法,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陈,让读者能多维度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脉络,而不是被单一的解释所局限。这种详尽的注释,对于一个想要系统学习易学体系的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它消解了传统经典阅读中最大的障碍——语言和思想的鸿沟,让晦涩的哲思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我必须提到的是,这本书的增订部分带来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相较于旧版,这次更新明显吸收了近些年来学术界在古籍校勘、出土文献比对等方面的新成果。这对于一部涉及古代经典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新的考古发现或新的文献解读,都有可能修正过去的一些定论或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关键的争议性段落,发现新版在对这些疑难点的处理上,确实更加审慎和具有时代前沿性。这种与时俱进的修订态度,保证了这本工具书的学术生命力和权威性,使得它不仅仅是一部对经典的记录,更是一部在不断完善和自我迭代中的学术成果,这对于追求知识准确性和前沿性的读者来说,是选择此书的最有力保障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清晰的结构布局和优秀的排版设计。繁体横排虽然需要时间适应,但一旦习惯,那种横向的阅读流畅感,配合着规范的引文和注释标记,使得跨页时的信息定位非常迅速准确。特别是当涉及到复杂的卦象图示或者表格对比时,横排的版式能够提供更宽阔的视野,避免了竖排时信息被压缩或中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文的字号和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说明出版方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专业读者长时间案头的需求,将“可读性”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研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较为舒适的智力探索之旅。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无可挑剔。从外封到内页,都透着一股古典雅致的气息,繁体横排的排版方式,对于习惯了现代印刷习惯的人来说,初看或许需要一点时间适应,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阅读的仪式感和沉静感是其他版本难以比拟的。特别是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或者对古籍原貌有偏好的读者来说,这种呈现方式无疑是一种享受。装帧的精良也使得它在书架上独具一格,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些细微的字体雕琢、清晰的印刷质量,都体现了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整体来说,从视觉和触觉上,这本书已经为一次深入的阅读体验做好了完美的铺垫,让人充满期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深奥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个对术数理论有长期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历史脉络梳理上做得相当到位。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易经》文本本身的解读,更像是一部小型易学史的缩影。从早期卦象的形成,到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阐发,再到后世各个流派(如象数派、义理派)之间的争鸣与融合,都有清晰的勾勒。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周易》如何演变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典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整合浩瀚的学术资源时所下的苦功,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精妙的编排,将这些知识点编织成一张逻辑严密的网。对于希望追溯本源、理解易学思想精髓的人而言,这种体系化的梳理比零散的知识点学习要有效得多,它构建起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
评分看了前言,写得很平实。画鬼容易画人难,说易平实不易。
评分这个版本不错,就喜欢看繁体的,要是竖排就好了。
评分正版图书,货真价实,真心喜悦。这本书想买很久了,同版的书店没有,很高兴双11从当当网订了一本,居然丢件了。这次从京东订购,两天送到,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评分26年前。买了精装本。放在床头。纸已黄。677页
评分618买的,一共买了两千左右的书,购书瘾跟@瘾一样。
评分好书,质量很好很好,放着先吧,看不过来了。
评分增订版赞一个,这版译注是本门课老师推荐的,确实不错
评分等了八天终于等到了,内容详实,非常完美的一本书
评分教授推荐的,写得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