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

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阳国,白洁,高会旺 著
图书标签:
  • 湿地生态修复
  • 辽河口
  • 生态工程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海岸带管理
  • 水环境治理
  • 修复技术
  • 东北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6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03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对辽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和演化趋势、湿地生态退化机制、物质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效应、辽河口湿地生态用水调控、芦苇和翅碱蓬退化湿地生态修复以及生态价值评估相关的历史数据分析、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等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方面提供了参考数据和资料以及实用的方法。

目录

第1章 辽河口湿地环境现状与演化趋势
1.1 辽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现状
1.2 辽河口湿地水环境现状
1.3 辽河口湿地土壤环境现状
1.4 辽河口湿地景观多样性

第2章 辽河口湿地生态退化机制与过程
2.1 辽河口湿地生态退化特征与驱动机制
2.2 人类活动对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翅碱蓬湿地生物群落退化机制
2.4 芦苇湿地生物群落退化机制与生态影响

第3章 辽河口湿地的物质循环与生态效应
3.1 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2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3.3 有机物的转化及生态效应
3.4 污染物来源及人海通量分析

第4章 辽河口湿地生态用水调控技术
4.1 辽河口湿地的水文格局
4.2 辽河口湿地生态需水量
4.3 辽河口生态用水河网调控

第5章 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及环境效应
5.1 河口湿地生物群落修复机制
5.2 高抗逆生物品系的选育
5.3 辽河口退化翅碱蓬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5.4 辽河口退化芦苇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5.5 生态修复对辽河口湿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第6章 辽河口湿地生态价值与生态功能评估
6.1 生态服务价值与变化趋势
6.2 生态功能评估

第7章 河口湿地生态评价方法与管理对策
7.1 河口湿地生态评价标准与应用
7.2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河口海岸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河口和海岸带地区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风险评估方法与科学管理策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对沿海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深入理解和有效管控地质灾害已成为保障沿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议题。本书聚焦于海岸侵蚀、滑坡、泥石流、地裂缝以及海洋诱发灾害(如风暴潮引发的海岸动力过程与次生灾害)等核心内容,力求将理论研究、实地监测数据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第一部分:河口海岸带地质灾害的地球动力学基础 本部分首先建立对河口海岸带复杂地质环境的认知框架。详细剖析了河流、海洋、大气水文循环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演变过程,特别是河流输沙与海浪、潮流作用的相互耦合机制。探讨了地层岩性、构造活动(如活动断裂带的影响)以及地下水动力学在诱发灾害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工程地质特性,如固结沉降、液化潜势及其在海平面波动背景下的响应机制。 第二部分: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与识别技术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区域内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 海岸侵蚀动力学与预测模型: 阐述了波浪能转换、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方法,区分了短期(风暴事件)与长期(海平面上升)侵蚀驱动力的差异。引入了基于遥感解译和地面测量的海岸线变化速率分析技术,为制定海岸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斜坡失稳与滑坡风险: 针对河口下游出露的古老沉积层和人工填筑体,详细讨论了饱和、孔隙水压力变化与抗剪强度衰减的本构关系。介绍了瞬时降雨触发型滑坡与缓慢蠕变型滑坡的监测与预警指标。 地裂缝发育与地下水关联: 重点分析了区域内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的地层孔隙水压力降低与有效应力增加,进而引发地层压密和地裂缝扩展的机制。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展示了地裂缝的展布特征与活动性评估方法。 海洋环境诱发灾害: 探讨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强风暴)如何通过风浪、潮涌等作用,导致海岸防护结构失效和次生灾害的发生。 第三部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量化方法 风险评估是本研究的核心环节。本书提供了多尺度、多层次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危险性评估(Hazard Assessment): 采用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分析(如泊松过程、Weibull分布)对未来特定时间段内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量化。引入了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构建了多因素耦合的危险性分区图。 暴露度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 详细界定了区域内的重要工程设施、人口分布和环境敏感区(如重要湿地、养殖区)的地理位置与价值。建立了资产脆弱性指标体系,量化了暴露对象在灾害作用下的潜在损失。 风险综合评价(Risk Integration):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对危险性、暴露度和脆弱性进行综合集成,生成高分辨率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地图。特别强调了不确定性分析在风险评估结果可靠性验证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工程管理 本部分侧重于从科学研究成果向工程实践的转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和干预措施。 智能化监测技术体系: 介绍了分布式光纤传感(DFOS)、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InSAR)、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UAV Photogrammetry)等高新技术在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中的应用。构建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报警于一体的综合预警平台架构。 软土海岸的工程治理策略: 针对软土层特性,讨论了真空预压固结、客土替代、地基加固(如高压喷射注浆、碎石桩)等工程措施的适用性与效果评估。 海岸侵蚀的综合管理: 比较了基于沙体平衡理念的“硬工程”(海堤、丁坝)与“软工程”(沙滩补加、生态护岸)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强调了基于生态优先原则的海岸带可持续性管理方案。 应急响应与灾后恢复: 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灾害的快速响应流程、疏散规划与风险沟通策略,旨在最大程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书特色 本书紧密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貌区)的实际工程地质问题,案例丰富,技术路线清晰。它不仅是一部面向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专业研究人员和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参考书,更是沿海地区政府规划部门、防灾减灾机构制定风险管控政策的实用技术手册。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全面掌握现代河口海岸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主动防御的关键技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似乎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纯粹的生态学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修复决策中的应用所持的审慎态度。书中指出,将湿地服务(如碳汇、水质净化)简单地货币化,虽然有助于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若忽视了湿地生态过程的非线性特征,评估结果很容易被滥用,从而错失真正的生态修复良机。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在当前的生态经济学热潮中显得尤为珍贵。此外,书中对遥感技术和GIS在大尺度湿地动态监测中的集成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结合辽河口地区具体的数据集,展示了如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识别出湿地退化的关键拐点,这为我们理解其他类似河流入海口湿地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方法论。它不是简单的工具介绍,而是将工具嵌入到一套完整的、具有时间深度的评估体系之中。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首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背景——辽河口的历史地理变迁与当前面临的生态困境,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修复策略,最后落脚于监测与反馈机制的构建。这种“由大到小,再回归整体”的叙事手法,让读者能够始终把握住研究的全局观。书中对“生态承载力”的讨论,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而是被视为一个随时间动态调整的过程,这一点深得我心。它强调了修复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投入的重要性,反对“一劳永逸”的工程思维。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精良,很多关键的生态过程流向图,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复杂的相互作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理论的认知负荷。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性和前沿方法于一体的专业著作,对于任何关心中国海岸带生态未来的人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深度是令人敬佩的。它对历史数据和实地观测数据的交叉验证,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书中在探讨微生物介导的污染物降解路径时,引入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对传统化学分析进行了补充,这使得对湿地“看不见”的健康状况的判断更加全面。尤其是关于重金属在不同湿地沉积物层中的迁移转化模型,不仅考虑了氧化还原电位,还纳入了季节性淹水频率这一关键变量,这在以往的文献中是较少被如此细致处理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显著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地方性的湿地研究报告,更像是为未来河流三角洲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其细节之丰富,足以让专业研究人员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内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到辽河口那片泥泞而又充满生机的滩涂之中。作者对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潮汐能、河流径流与人类抽取地下水之间微妙角力的描述,极其引人入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案例研究部分对不同修复模式的对比分析,它没有简单地宣布哪种方法最优,而是详尽阐述了每种方法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成本效益、短期效果与长期维持难度。比如,对于“人工引流与植物群落重建”这一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种源选择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植被带对鸟类栖息地质量的差异化贡献,这使得书本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上升到了生态伦理和多目标优化的层面。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虽然严谨,但逻辑推演清晰流畅,即便是初涉湿地科学的读者,也能逐步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领悟到生态工程的精髓所在——那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并以最小的干预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评分

这本关于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的著作,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切入了中国北方沿海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复杂议题。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若干技术措施,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在特定地理、气候和人类活动背景下,湿地系统如何演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介入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平衡。书中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区域水文过程的反馈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尤其在探讨底栖生物群落动态与沉积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互作用时,展现了扎实的科学功底。我个人认为,对于环境规划者和湿地管理人员来说,理解这种系统性的相互依赖关系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任何孤立的技术干预都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负面连锁反应。例如,书中对引水调控对盐渍化进程影响的量化分析,为我们在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系,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程思维误区。它强调的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阈值效应,拓宽了我们对“修复”二字的理解,即修复不只是恢复到某个历史状态,而是在新的环境压力下引导系统走向更高层次的稳定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