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教你摄影后期的反向破译,通过学习这本书你可以反向破译任何风格的摄影作品,你遇到的高手越多,你自己的提升速度也会越快。
2、 学习照片的画面特征,建立自己的摄影后期数据库,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实践能力。
内容简介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后期技法是很重要的一门技术,很多摄影爱好者经常会看到一些效果很棒的照片,而自己处理照片时,却无从下手,只能照本宣科,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本书通过从后期破译的手法解读摄影后期技术,通过观察照片,攻破照片后期手法,使后期技法达到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从后期到后期》分为5章,第1章讲述各种各样的画面特征,包括暗角、低光缺失、主色调、模糊、胶片颗粒、物理刮痕、多重曝光、星轨、微缩模型、丁达尔、星球特效、莫奈云等。第2章主要讲后期工具的用法及高级修图技巧,内容包括直方图、曲线工具、色阶工具、堆栈、分区调整等内容。第3章为主要将第1章讲的各种画面特征为读者一一破解。第4章为后期破译实战,巩固前面所学技巧。本书的第5章特整理了“后期数据库”,方便读者查阅相关后期数据。
《从后期到后期》适合对摄影后期技法感兴趣,特别是想快速提高后期技术的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叶明,摄影师、《中国摄影报》专栏作家、少数派(sspai)专栏作家、“百度阅读”知名作者、泼辣熊科技中国区负责人,其所在团队开发的全平台专业修图软件——泼辣修图,拥有数百万的用户,入选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韩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AppStore 2015“年度zui佳应用”榜单、小米应用商店2015“年度zui佳应用”榜单、威锋网2015“金狮奖”榜单等。
同时,作者还广泛的活跃于互联网领域,其在知乎网拥有十四万关注者,作品被多次转载至蜂鸟网、图虫网、摄影之友等摄影门户网站,致力于让更多人领略到摄影的独特魅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创建自己的数据库
暗角
低光缺失
主色调
色偏
高光缺失
模糊
高对比
HDR
色温
单色
亮度
胶片颗粒
物理刮痕
饱和度
漏光
多重曝光
长曝光
星轨
微缩模型
丁达尔
心形光圈
倒影
星球特效
D&B;
中性灰
双曲线
逆光
日系
欧美系
素描
莫奈云
第2章 修炼后期内功
直方图
曲线工具
色阶工具
Gamma值工具
混合模式
可选颜色
堆栈
分区调整
第3章 达成效果的方法与步骤
实战:暗角
实战:低光缺失
实战:主色调
实战:色偏
实战:高光缺失
实战:模糊
实战:高对比
实战:HDR
实战:色温
实战:单色
实战:亮度
实战:胶片颗粒
实战:物理刮痕
实战:饱和度
实战:漏光
实战:多重曝光
实战:长曝光
实战:星轨
实战:微缩模型
实战:丁达尔
实战:心形光圈
实战:倒影
实战:星球特效
实战:D&B;、中性灰、双曲线
实战:逆光
实战:日系
实战:欧美系
实战:素描
实战:莫奈云
第4章 征服星辰大海
夏日风格
小清新风格
暗黑风格
欧美风格
潮湿风格
蓝调风格
逆光风格
暗光海洋
明度建筑
第5章 后期数据库
可选颜色查询表
曲线查询表
直方图查询表
混合模式查询表
附录:常用后期术语
精彩书摘
| 暗角
暗角是很好判断的一个画面特征。一般而言,我们只需要观察画面四角是否变暗即 可。实际上更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给照片增添暗角,其实增添暗角的最大好 处是可以让画面的焦点更加集中,从而使拍摄主体更加突出。暗角是由于早期镜头的生 产工艺不成熟,不能有效地控制进光而产生的一种光学缺陷,久而久之,这种缺陷反而 成为一种独特的美,演变成现代摄影所追求的一种效果。 还有一种暗角我们称为反相暗角,又称为亮角。所谓反相暗角,其实就是指照片四 角变亮了,相当于给照片的四周加上了白色的角。反相暗角的作用是可以为照片营造更 加纯净的氛围,从而让照片整体更加明亮,有时还可以用于打造梦幻氛围。
| 低光缺失
低光缺失这个画面特征也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所谓低光缺失,就是指画面中没有了 纯黑的区域(有相对黑的区域),画面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蒙上了一层空气一样。我 们经常所说的空气感就与低光缺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你看到图片空气感很强, 或者胶片感很强,那就一定要留意是否具有低光缺失的特征。对于低光缺失的识别,我 们可以直接通过人眼去观察,也可以借助工具去识别。
一、 人眼识别
当你发现画面中本应该是黑色的地方变成了灰色,或者感觉照片整体像是蒙上了一 层空气,那么就应该考虑低光缺失这个后期特征。
二、 工具识别
前面讲述了人眼识别,但是对于一些图片,我们的眼睛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比较有限 了,因为有的照片虽然十分通透,但实际上还是具有低光缺失特征的,这时候就可以借助工具的力量。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识别低光缺失特征的工具。
1. 直方图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方图来识别图像是否有低光缺失特征。当你观察直方图时,如果发现直方图的最左端没有像素,就可以判定这幅图片是有低光缺失特征的。这是非常简单有效的一个方法,也是判断低光缺失特征最重要的手段。
这张直方图的最左端没有像素,因此这个直方图对应的 图片具有低光缺失特征①。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会对这样的 直方图非常敏感,识别出这个特征对于模拟某些后期效果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色阶工具
色阶工具里面有一个设置黑场工具,它的作用是把你点击的点定义为黑色,从而使画面整体的亮度发生变化。
色阶工具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在画面中点击你认为应该是黑色的物体,如头发、暗处等,这时候画面会根据你的点击产生相应的变化,当你能够明显感知到这个变化时,就说明画面是有低光缺失特征的。
需要说明的是,色阶法更多的是用来消除低光缺失,如果我们仅仅只需要识别是否具有低光缺失特征,观察直方图是最直观高效的方法。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低光缺失描述的只是直方图的一种状态,即直方图最左边没有像素,这种状态既可以通过前期拍摄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后期处理间接形成。例如,我们在雪地拍摄的照片,很多时候就具有低光缺失的特征。作为观众,我们是无法准确得知这种低光缺失效果是前期形成的还是后期形成的,所以推断这种效果是后期制作出来的,以便于模仿。
《时序回响:从古至今的时间哲学与人类文明进程》 序章:时间之河的低语 时间,是宇宙中最古老也最神秘的存在。它无形无影,却塑造了万物,承载了历史,预示着未来。从古老的部落仰望星空,记录日月更替,到现代科学家试图解构时空的本质,人类对时间的探索从未停止。本书《时序回响:从古至今的时间哲学与人类文明进程》将带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探寻时间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独特印记,解析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时间的理解与实践,以及这些理解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我们并非要回顾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要审视贯穿古今,人类与时间之间那永恒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第一章:古早的回响——自然节律与神话叙事中的时间 在文明的黎明,时间的概念与自然界的循环紧密相连。日升日落,潮涨潮落,四季更迭,生命繁衍,这些宏大的自然节律构成了人类最早的时间尺度。在没有精确计时工具的时代,人们依靠太阳、月亮、星辰的周期性变化来划分昼夜、月份和年份。这种对自然节律的观察,不仅是为了生存和农业生产,更催生了对时间神圣性的认知。 早期文明的神话传说中,时间往往被拟人化,或是与宇宙创生、神灵意志相结合。例如,古埃及人将太阳神拉视为时间的创造者和掌控者,他的日夜循环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与秩序的维持。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史诗中,时间与诸神的争斗、命运的安排交织在一起,强调着一种不可逆转、且受到更高力量支配的时间流。古希腊神话里的克洛诺斯,虽然最终被其子宙斯推翻,却代表着时间吞噬一切的自然力量。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也将人的生命活动置于宏大的宇宙时间框架内。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这些精妙的计时系统,不仅是为了农业生产,更是为了使人类的生活与之和谐统一,达到“顺天而行”的理想状态。在这些早期叙事中,时间并非是抽象的物理量,而是充满生命力、意义和神圣性的活态存在。它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第二章:度量与演进——从机械钟到科学的时间观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时间的度量和控制需求日益增长。机械钟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最初的钟表是为了寺院的宗教仪式和城市公共生活而设计,但它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机械钟的出现,标志着时间开始从自然节律中独立出来,变得更加精确、均匀和可量化。 时间的量化带来了社会效率的提升。工厂的生产线需要精确的时间来协调,商业贸易依赖于时间的约定,军事行动也需要精确的协调。时间不再仅仅是宏观的自然循环,而是可以被切割、被分配、被管理的具体单位。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催生了“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以及对效率和精准性的不懈追求。 科学革命更是彻底重塑了人类对时间的理解。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绝对时间的概念——一种独立于任何外部事物的、均匀流逝的时间。这种绝对时间观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为理解和预测自然现象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得以构建出宏伟的宇宙模型,精确计算天体运行,并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科学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间。他证明了时间并非绝对不变,而是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和引力场有关,存在着“时间膨胀”和“时间弯曲”的现象。这使得时间从一个客观的背景,变成了一个动态的、与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维度。这种新的时间观,不仅挑战了人们的直觉,也对哲学、宇宙学乃至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时间的变奏——不同文明中的时间哲学 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时间哲学,它们如同多声部的合唱,共同谱写着人类对时间理解的交响曲。 在东方哲学中,佛教的“无常”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生灭,时间本身也是一种虚幻的构建。这种观念促使人们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执念,专注于当下,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印度教的“轮回”观念,则提供了一种循环而非线性的时间图景。生命在生生世世的循环中不断演进,强调的是业力的累积和最终的解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也蕴含着深刻的时间智慧。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意味着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而非强行改变。这种对“无为”和“静”的推崇,与西方强调的“掌控”和“进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道家看来,真正的智慧在于洞察时间的自然流转,并在其中找到最佳的生存之道。 而西方哲学,虽然经历了绝对时间到相对时间的大跨越,但其核心仍然围绕着线性、进步和目的性。从亚里士多德对时间作为运动的度量的定义,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再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自由选择,西方哲学普遍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种不断向前、充满可能性的旅程。这种线性视角,也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明的进步观、发展观和历史观。 第四章:时间的重塑——现代社会与个人时间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深刻地重塑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全球化使得时区概念变得复杂,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让我们感觉时间被压缩。互联网、智能手机将我们置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仿佛永远有新的内容需要获取,新的信息需要处理。 这种“加速”的时代,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被各种截止日期、会议、社交活动所裹挟。时间的碎片化成为常态,深度思考和专注变得愈发困难。同时,数字技术也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24小时在线的状态让许多人失去了真正的休息和喘息的空间。 然而,科技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方式。远程工作、在线学习、个性化娱乐,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和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拓展了我们体验时间的方式。 在个人层面,时间的感受是主观的,充满了心理和情感的色彩。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而痛苦的经历则显得漫长。回忆的闪现,对未来的憧憬,都构成了我们内心时间流动的独特韵律。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年龄、情绪、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 第五章:未来的回响——时间的多重维度与人类的未来 展望未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将继续深化和演变。量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或许会揭示时间更深层的奥秘,挑战我们现有的因果律观念。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会创造出超越人类理解的时间概念和计算方式。 随着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地球生命周期完全不同的时间尺度,甚至可能发现不同宇宙拥有不同的时间属性。时间旅行的科幻构想,虽然目前仍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它触及了人类对时间最深层的渴望——摆脱时间的线性束缚,去探索过去,去预见未来。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和利用,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古代的自然观到现代的科学观,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全新时间维度,每一次认识的飞跃,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时序回响:从古至今的时间哲学与人类文明进程》希望引导读者超越单一的时间观,去感受时间的多重维度,去理解不同文化对时间的不同解读,去思考科技进步如何重塑我们的时间体验,并最终对人类文明与时间之间那永恒而深刻的联系,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时间,是我们共同的河流,而我们,是这河流中不断前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