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看中国:我们的中国+我们的经典(全2套 共8册)

李零看中国:我们的中国+我们的经典(全2套 共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零 著
图书标签:
  • 李零
  • 文化随笔
  • 中国文化
  • 经典文学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散文
  • 文化评论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5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53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们的中国》
  著名学者李零历经十余年,在中国各地一边考察一边读书,探究古代历史,思考当下问题,推出专题论著集《我们的中国》。
  全书分四编:一编“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禹迹”是古人对中国的起初表达,本书通过禹贡九州总论中国地理的全貌。第二编“周行天下”,跟随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一位旅行家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汉武帝;孔子是宦游的代表,秦皇、汉武是巡狩的代表。第三编“大地文章”,既是山川考察记,也是家乡考古学。中国人极重视“老家”,寻根问祖也要有从纸上到地上的功夫。第四编“思想地图”,特别提到思想的重要性,“大一统”是古代的世界概念,中国叫“天下”。中国是一个文明漩涡,既有辐辏,也有辐射,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大一统”。
  《我们的经典》
  是现代人眼中*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四部书。《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讲人文,这两本具有代表性。《孙子》讲行为哲学,《周易》经传讲自然哲学。讲技术,这两本具有代表性。这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作者简介

  李零,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乡。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主要著有《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郭店楚简校读记》、《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丧家狗——我读《论语》》、《中国方术考》、《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等。

目录

《我们的经典》
去圣乃得真孔子
——《论语》纵横读
人往低处走
——《老子》天下第一
唯一的规则
——《孙子》的斗争哲学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周易》的自然哲学
《我们的中国》
第一编 茫茫禹迹
——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自序
两次大一统
两周族姓考
论X公盨发现的意义
禹迹考
——《禹贡》讲授提纲
《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
周秦戎关系的再认识
——为《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而作
第二编 周行天下
——从孔子到秦皇汉武
自序
大地上的《论语》
读《鲁国之图》
秦汉祠畤通考
后土祠的调查研究
从船想到的历史
第三编 大地文章
——行走与阅读
自序
说中国山水
上党,我的天堂
上党从来天下脊
上党访古记
西伯戡黎的再认识
武乡访古记
梁侯寺考
滹沱考
再说滹沱
陕北笔记
雍州访古记
第四编 思想地图
——中国地理的大视野
自序
中国地理的大视野
说早期地图的方向
禹步探源
“三代考古”的历史断想
先秦诸子的思想地图
岳镇海渎考
登泰山,小天下
避暑山庄和甘泉宫
中国城市
地理也有思想史
革命笔记

精彩书摘

  《我们的经典》
  《茫茫禹迹》自序
  我的专业是什么,有点乱。但说乱也不乱。我这一辈子,从二十来岁到现在,竭四十年之力,全是为了研究中国。什么是中国?这是本书的主题。
  17年前,我跟唐晓峰一起策划《九州》,目的是什么?就是研究中国——从地理研究中国。
  唐晓峰是侯仁之先生的高足。他是专门治历史地理的学者。他想把顾颉刚先生的话题接着讲下去,因此用“九州”作这本不定期刊物的书名。当时,我在整理上博楚简,其中有一篇叫《容成氏》,正好就是讲九州。我把这篇简文中的“九州”二字复制,作为这个刊物的题签。古人的字就是好,大家都说漂亮。封面,我也掺乎。这个封面,“九州”二字下面是四方八位加中央的九宫图,九宫图下面是大江大河,据说得了奖。此外,我有个建议,每册前面都用《左传》中的一段名言作题词。现在,我把这段话写在了这本书的前面,算是一点纪念吧。
  这段话出自《左传》襄公四年。当时,中国北部有一支戎狄,叫无终戎。他们的国君派人带着虎豹之皮,通过晋国的大臣魏绛向晋国求和。晋悼公喜欢打猎。在他看来,戎狄是禽兽,和什么和,打就得了。魏绛不以为然,说和戎有五大好处。他以辛甲的《虞人之箴》告诫晋悼公,劝他不要像善射的后羿一样。《虞人之箴》是百官匡王之失的箴言。虞人是百官之一,专管山林川泽、鸟兽虫鱼,直接跟打猎有关。这篇箴言说“芒芒(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魏绛引用这段话,意思是说,禹的天下如此之大,人和动物应和平共处,你干嘛要学后羿,整天沉迷于驰骋田猎,非跟动物过不去,结果丢了天下呢。
  研究军事史的都知道,古人常把异族视为动物,把打仗视为打猎。魏绛虽不能摆脱这种思维定势,但他至少懂得,穷兵黩武,嗜杀成性,不足以得天下。
  “禹迹”是代表天下。这是古人对中国的最初表达。
  晋国建在夏地。陕西人统治山西,一靠夏人,山西本地人;二靠戎人,从蒙古高原南下来到山西的远人。古人叫“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戎夏杂处是一种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殷人很重要,对周人也很重要。
  辛甲什么人?他不仅是文武图商的大功臣,也是周王室的外戚。周王娶妻,不光娶姜姓女子,也娶姒姓女子,比如周武王的妈妈太姒,周幽王的宠妾褒姒,就都是姒姓女子。姒是夏人的姓。辛甲的辛,字亦作莘。莘是姒姓在陕西的小国。相传,辛甲是周王室的太史,他对夏朝的历史很熟悉。
  周秦时代,中国有两次大一统,两次大一统都以晋南豫西为中心,以夏这个中心来统一天下。中国的中,核心在此,本义在此。
  《禹贡》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经典。今年,我们在北京大学开过《禹贡》创刊八十周年纪念会。《禹贡》学会的旧址就在我们北大的校园里。这个小四合院,四面被现代化的建筑包围,好像一口井,它是留在井底。
  中国很大。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大?1935年,地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先生提出过著名的爱辉—騰沖线。他把中国一分为二:西北高,东南低,两大块。这条线,最初是当人口分界线。线的东南,36%的土地养96%的人口;西北,64%的土地养4%的人口。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人也是往低处走。《淮南子·天文》已经用神话讲过这块倾斜的大地,它不仅是个人口分界线,也是地理、气候,乃至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中国的大地,一半是秦汉帝国奠定的农业定居区,即古之所谓诸夏、后世所谓汉区,清代叫本部十八省;一半是环绕其四周的游猎游牧区,则主要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族你来我往迁徙流转的地带,即清代的四大边疆。中国历史也是一半一半。
  中国为什么大?原因是它的东南部对西北部有强大吸引力,好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总是吸引它的邻居一次次征服它和加入它。中国历史上的征服,一般都是从外征服内,而又归附于内,因而认同被征服者。夏居天下之中,商从东边灭夏,认同夏;周从西边灭商,也认同夏。中国周边地区对核心地区的征服,几乎全都沿用这一模式。他们发起的攻击,一波接一波,每次冲击引起的回波比冲击波还大,一轮轮向外扩散。“夏”的概念就是这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禹迹”是一种不断被改造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一种绵延不绝的历史记忆,难怪成为中国的符号。
  农牧是共生文明,不打不相识。两者是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中国的高地文化和低地文化,自古就通婚通商,文化交流,你来我往,互为主客。中国境内的各民族,无论是以四裔治中国,还是以中国治四裔,谁入主中国,都不会同意另一半独立。
  宋以来,中国曾两次被北方民族征服,征服的结果是中国的领土更大,中国的概念也更大。
  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国,有朱元璋从南方造反;清朝,满人入主中国,也有孙中山从南方造反。
  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借自“反清复明”的洪门。这一口号本来是朱元璋发明。明亡,它还保存在很多汉人特别是南方人和海外华侨的历史记忆里。当时,很多南方人都认为,中国的正统在南方。他们盼望的是本部十八省从满清帝国独立,脱离这个北佬控制的帝国。
  武昌起义,南方人打出的旗子是铁血十八颗星旗。黑色的九角代表九州,黄色的十八颗星代表本部十八省。这个旗子上没有四大边疆。
  后来,孙中山才恍然大悟,这样做可绝对不行,那不正中日本人的下怀?日本人的中国梦是什么?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不正是模仿蒙元和满清取而代之吗?田中奏折讲得最清楚,“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驱逐鞑虏,则满蒙去;满蒙去,则回藏离。四裔不守,何以恢复中华?
  于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中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和三大属地,十八行省之外加四个省,东三省和新疆省,三大属地是蒙古(内蒙古和外蒙古)、西藏和青海。我们的共和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是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第一面国旗是五色旗。五种颜色象征五族共和,这面旗后来成了北洋政府的旗。可惜日本人把它偷了去,改当伪满的旗。
  你要知道,“五族共和”并不纯粹是个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下的发明创造,它也是中国传统的延续。
  战国末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摩拳擦掌,已经有五帝共尊、五岳并祀的设想。五岳是五座神山,代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五帝是五个老祖宗,代表中国的五大族系。
  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征服王朝都是多民族国家。蒙古人和满人都是多种文字并用,元朝有六体,清朝有五体。19世纪,欧洲人创建汉学,最初就是抱着《五体清文鉴》和满汉合璧本,学习汉语,研究中国。
  现在的中国是由23省、5个自治区和56个民族组成。咱们的人民币,上面印有五种文字:汉、壮、蒙、维、藏。
  我们的中国是这样的中国。
  《思想地图》自序
  人不可能涉于同一条河流,这是老生常谈。每当我们一步步走进历史,我们也就在一步步退出历史。现在,年纪越大,这种感觉越强烈。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学得越多,才越需要提炼。有人以为,基础学科就是谁离开我都不行,我离开谁都行,一切都靠积沙成塔,一切都靠归纳法。这是光讲前四个字。
  历史拼图,仰赖考古,没错,但你真的以为,历史可以全部挖出来吗?我们的知识永远漏洞百出,已知总是比不了未知。古文字,对象更具体,道理一样。
  人老了,精力不济了,单枪匹马,以全求大,那是自不量力。你就是课题费一大把,指挥千军万马,照样没用。以小搏大,只能靠为道日损,学得越多越要损。
  我的最后一个集子偏重地理思想,我叫“思想地图”。地图是让人用眼睛看的,一山一水、一城一邑,很具体,这样的东西也有思想吗?思想也可以用地图来表现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小时候,玩具蛊惑好奇心,让我忍不住把它拆开来,一探究竟。然而拆开的零件散落一地,却怎么也装不回去。Puzzle是一种智力游戏。地理学家怎么把自古及今无数人在大地行走的知识拼成一幅完整的地图,这可不是容易事。
  地理也有思想史。
  历史总是被不断简化。好的可能说得更好,坏的可能说得更坏。有美化,也有丑化,让有科学训练的历史学家很不满意。历史学家说,这类历史叙事是一种人为建构,要解构,要重构,细节复原,宁繁勿简。
  前些年,我介绍过一场“学术科索沃”的讨论。贝格利教授的“解构永恒中国”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是马年,有两个故事跟马有关,立意正好相反。
  一个故事是九方皋相马,不辨牝牡骊黄。故事说的是,秦穆公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伯乐老了,穆公问他,你能不能找个中意的孩子来接班。他说,我的孩子都不成器,我只能告他们一般的好马长什么样,却没法告他们“天下之马”长什么样。我有个朋友叫九方皋,他的本事比我大。穆公把九方皋请来,他也太不像话,居然连牝牡骊黄都分不清,穆公当然不悦。伯乐解释说,这正是他比我高明的地方。“若皋之所见,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他的道理是,千里马就是千里马,关键是跑得快,这跟牝牡骊黄没关系。他只关心马之良驽,而不是性别与毛色。您还别说,九方皋发现的沙丘之马,牵来一看,果然是千里马。
  另一个故事是公孙龙与孔穿的辩论。公孙龙以“白马非马论”著称,他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今合以为物非也”,其言甚辩,于理则非。他的逻辑是,马是共名,包括各种颜色的马,但白马不等于黄马、黑马,更不等于马。这就像你到马圈挑白马,如果马圈里只有黑马,没有白马,当然也就没有你要挑的所谓马。总之,天下只有白马、黄马、黑马,没有抽象的马。公孙龙是赵国人。当年,他跟孔子的后代孔穿在赵平原君家辩论。孔穿说,“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公孙龙说,这我就没法办了。我之所以出名,全靠此术,你说你愿拜我为师,却要我先放弃此术,这岂不是说,你要先来教我,然后再当我的学生,世上有这个道理吗。孔穿无言以对。
  九方皋为了追求他心中的“天下之马”,宁肯忽略马的毛色。公孙龙为了解构抽象意义上的马,却把马的毛色看得无比重要。
  汉学家,也许应该说某些汉学家吧,因为笼统的汉学家,据说并不存在,他们对中国的理解真有意思。
  夏根本没有,只是中国人喜欢讲的故事。
  商周是瑞士奶酪,一小片,本来就不大,还满是窟窿。
  中国人是什么?
  定义:只有说Chinese的人才是Chinese。而Chineselanguage只等于汉语,只有汉族才说汉语。
  推论:不说汉语的地区不属于中国。
  举例:三星堆人会说安阳话吗?肯定不会说。所以三星堆不属于商。同样道理,中国不包括四大边疆。
  结论:中国人说的中国都是虚构,国家主义的虚构,今后只有朝代史,没有中国史。所谓中国史,其实是个混沌。
  《庄子·应帝王》讲过一个故事,跟解构有关: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倏、忽者,瞬息万变也。混沌者,一成不变也。倏、忽南来北往,经常在混沌的地盘上碰面,受到混沌的热情款待。混沌是个大肉球,没鼻子没眼睛,没耳朵没嘴巴,让倏、忽好生着急。他们的回报,无异好心的谋杀。
  大必专制,小必民主,这是古典偏见,也是现实偏见。
  古人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如此,世界如此。西洋史,分,希腊是典型;合,罗马是典型。
  古典时代,地中海沿岸有上千个城邦,到处都是这种由渔村放大的小国。柏拉图说,这些城邦好像水塘边围一圈蛤蟆(《菲多篇》),很形象。但蛤蟆再多,长得全不一样,也得有个共名吧?这个共名叫希腊。
  罗马帝国,块头很大,跟秦汉相似。他们也修长城。欧洲也有过大地域国家。
  中世纪,罗马帝国解体,好像五胡十六国,书不同文,车不同轨,一直到现在都合不起来。他们自豪的自治传统,其实是以这种分裂局面为背景。中世纪,欧洲四分五裂,只能靠基督教统一欧洲。这种精神大一统难道就不专制吗?
  近代欧洲殖民世界,他们碰到的全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小国治大国,怎么治,全靠横切竖割,分而治之。中东北非,很多国家的边界都跟刀切的一样。
  民主解构专制,这是现实版。
  他们说,所有大帝国都应解体,所有落后国家的民族主义诉求,都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哪怕左翼思想家都绕不出这个圈子。
  过去,英国人的漫画很形象,中国是块大蛋糕,所有列强围坐一圈,手拿刀叉,正把它切开来吃。他们说,所有大帝国都必须解体。解到什么份上才合适?谁也不知道。从理论上讲,只有分到一国一族、一语一教才合适。
  两次大战,冷战和后冷战,世界被反复解构,反复重构,没完没了。
  解构不仅是理论问题。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如此,现在也如此。王明珂说,“中国民族”与“中国少数民族”是什么,学者有两种解释模式——“历史实体论”与“近代建构论”(《羌在汉藏之间》前言)。他更倾向后者。因为近代建构,所以才要解构。
  其实,中国的任何民族,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内部都是千差万别,历史上都是千变万化,认同与识别,不仅现在复杂,从来都复杂。
  中国这么大,这么复杂,当然值得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解构永恒中国”并不能取消历史的中国和中国的历史,这就像白马黑马,你分得再细,它也还是马。
  传统中国真的就是从周代城邦到编户齐民,从民主走向专制吗?
  现代中国真的就是抛弃历史,完全按现代民族国家的身段量体裁衣重新订制吗?
  予虽鲁钝,不敢同也。
  ……

书海拾遗: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 《风雨沧桑:中国历史的侧影》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而是聚焦于中国历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不为人知的细节。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史料功底,对魏晋风度的飘逸与颓废、唐宋变革中的社会结构重塑、明清之际的士人精神困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一卷:乱世的挽歌与新生的序曲 开篇聚焦于汉末至两晋的动荡时期。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深入到士大夫阶层在意识形态真空中的挣扎。曹魏的屯田制度如何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玄学思潮的兴起,究竟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层追问?本书通过对出土文献和私人笔记的细致解读,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的艰难抉择。特别是对竹林七贤中某些人物行为动机的重新阐释,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叙事的视角。 第二卷:盛世的裂痕与边缘的智慧 唐代盛世的背后,潜藏着制度的惯性与创新的疲惫。本书详细考察了安史之乱前后,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侵蚀,以及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不可逆转性。更有趣的是,本书对唐代诗歌中的“边塞”主题进行了社会学解读,认为这些豪迈的诗篇,实则是对日益精密化的官僚体制的一种集体性的精神反叛。同时,我们探讨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本土化策略,以及它在社会救助和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卷:转型的阵痛与士人的重塑 宋代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前现代社会”的雏形。本书着重分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如何影响了社会流动性。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虽然被视为技术革命,但其对知识传播的民主化作用,在当时精英阶层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我们详细梳理了理学兴起的过程,不再将其视为对佛老的简单回应,而是看作是宋代士人面对商业繁荣与军事积弱这一矛盾局面时,试图重建精神秩序的努力。通过对朱熹与陆九渊论辩的梳理,展现了宋代理学内部张力的复杂性。 第四卷:帝国晚期的回光返照与内卷 明清两代,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顶峰,但也伴随着制度的僵化。本书深入研究了内阁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宦官势力在权力真空中的反复抬头。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本书采取了一种辩证的眼光,既承认其短暂的成效,也分析了其改革对中下层官僚和地方士绅造成的冲击。清代中期的“文字狱”不仅是政治高压的体现,更是统治者对知识分子思想边界进行极限测试的工具。本书通过对一些被禁作品的分析,反向推导出当时社会对“异端”思想的恐惧程度。最后,本书以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精神状态作结,探讨了在西方冲击面前,清朝精英阶层思想的迟钝性与自我封闭的深层原因。 --- 《艺术的语言:中国古典美学通识》 这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跨越门槛,系统理解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内核的入门读物。它不拘泥于枯燥的断代史,而是通过提炼核心概念、展示经典案例的方式,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国式”审美框架。 绪论:有意味的形式 开篇探讨了“美”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多重含义,区分“雅”与“俗”、“道”与“器”。我们将引入“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等核心概念,并简要介绍其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体现。 第一章:笔墨的哲学——书法与绘画 本章的核心在于理解“线”在中国艺术中的至高地位。 书法的结构与气象: 详细解析楷、行、草三种书体的结构美学,特别是对“用笔”的探讨,阐明点画并非简单的书写符号,而是生命力的流露。通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代表人物的风格演变,揭示书家心性的外化过程。 山水画的“可游可居”: 讨论中国山水画的符号系统(如皴法、点苔),阐述其与地理空间和哲学空间的关系。重点解析“留白”的艺术,这种“无”之美如何承载了“虚空”的概念,并使观者得以代入主体。 第二章:诗意的栖居——园林与建筑 本章探讨了中国人如何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宇宙的理解,物化为可居的空间。 园林:缩小的宇宙: 剖析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空间叙事手法,讨论叠山理水如何模拟自然,而非模仿自然。重点分析借景、对景的运用,以及“曲径通幽”所营造的心理效果。 建筑的秩序与象征: 以故宫和传统民居为例,分析中轴线、院落布局所体现的儒家等级秩序与伦理观念。探讨屋顶、斗拱等构件的装饰性与结构逻辑之间的平衡。 第三章:内敛的华彩——陶瓷与服饰 本章关注实用艺术中的审美追求。 釉色的秘密: 陶瓷部分,重点解析青瓷的“天青”色调如何追求自然之神韵,以及明清彩瓷中图案的象征意义(如龙凤、花鸟的吉祥寓意)。探讨“柴窑难觅”背后对完美器物的极致追求。 衣冠的礼制: 服饰部分侧重于汉服体系中的“交领右衽”所蕴含的文化认同,以及色彩、纹样在不同身份阶层中的严格划分。探究织锦工艺中复杂纹样的文化解码。 第四章:感官的交响——音乐与戏曲 本章关注时间艺术中的韵律与情感表达。 古琴的“声外之意”: 介绍七弦琴的形制与指法,重点讲解“散、泛、按”的音色变化,以及“徽位”在音律中的象征意义。古琴音乐如何追求“和”、“静”的境界。 戏曲的写意: 分析脸谱的色彩语言和身段程式化表演的象征性。探讨地方戏曲(如昆曲、京剧)在不同地域文化滋养下的腔调差异,及其如何通过高度凝练的表演来传达复杂的故事和情感。 结语:审美与生活的融合 总结中国古典艺术的共通精神: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艺术实践本身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 《世事洞明:传统社会的人情与逻辑》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侧重于非正式权力结构、社会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规则。它试图回答:在缺乏现代法律和完备行政体系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并维持社会秩序的? 第一部分:家族与血缘的边界 宗族的权力结构: 不仅仅是父权,更探讨了族学、族田、族产在维持家族稳定和调解内部矛盾中的实际作用。分析“合族”与“分家”的社会经济动因。 姻亲关系的政治化: 考察古代联姻如何超越简单的个体结合,成为士大夫阶层之间进行政治资源交换和信息互通的工具。通过对地方望族联姻网络的分析,揭示其对地方政治生态的影响。 第二部分:江湖与行会的秩序 商人与行会的自律: 关注明清时期以地域或行业为基础的商帮和会馆。研究其内部的帮规、信誉机制(如票号的信用体系),以及它们在解决商业纠纷、提供社会保障方面的功能。 “江湖”的伦理: 探讨传统社会中,非正式组织(如武术门派、民间秘密结社)如何填补国家权力的空白,并形成一套独立于官方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三部分:官场的潜规则与话语体系 “人情”的经济学: 深入分析“人情”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包括送礼的艺术、面子文化和互惠原则在官场晋升和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 公文与私谕的张力: 辨析官方文书的格式化语言与士大夫私下往来信件中真实意图的差异,探讨如何解读隐藏在敬语和客套话背后的权力博弈。 第四部分:日常的抗争与适应 乡绅的角色演变: 探讨乡绅在维护地方治安、兴修水利和主持地方教育中的双重身份——既是地方的精英,也是中央的代理人。分析他们与底层民众的复杂关系。 法律的弹性地带: 研究地方官府在审判实践中,如何依据“情理”而非完全僵硬的“律法”来裁决案件,以及这如何反映了社会对公平的本土化理解。 --- 《思想的脉络:从诸子到近代的思潮演变》 本书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上几个关键的“范式转移”,旨在梳理不同思想流派如何针对特定的历史问题做出回应,并探讨其对后世政治实践和个体精神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百家争鸣的生态系统 本章不以流派划分,而是从“治理”这一核心议题切入,分析儒家(侧重于制度构建)、道家(侧重于个体自由)、法家(侧重于中央集权)思想在战国时期相互竞争与吸收的过程。重点探讨墨家“兼爱”思想在后世的消亡与重现。 第二章:独尊之下的思想余绪 探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他思想如何“转入地下”或被儒家所吸收。重点研究谶纬之学在汉代政治中的实际影响,以及道家思想如何通过玄学在魏晋时期获得复兴。 第三章:宋明理学的“新儒学”构建 详细梳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产生背景,它们是对唐末五代以来佛教冲击的回应。心学中“致良知”的内求路径,与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外求路径之间的哲学差异,及其对后世知识分子行动模式的影响。 第四章:晚明思潮的解放与张力 关注李贽“童心说”的出现,它标志着传统伦理中对个体情感压抑的首次强力挑战。分析这种解放思潮在当时的社会接受度,以及它与既有政治秩序之间的根本矛盾。 第五章:近代思想的“器物”与“灵魂”之辩 清晰梳理洋务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困境。随后,深入剖析甲午战争后,知识界从关注技术层面转向对中国政治制度、民族文化本体的反思。重点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引入西方政治学说的同时,如何努力将之与传统家国情怀相粘合的努力与失败。 第六章:新文化运动的彻底性与局限 探讨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激进性,分析其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以及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下,对国民性改造的深刻探索。总结其对中国现代思想版图的奠基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经典”二字的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讨论那些摆在书架上的“大部头”,而是探讨“什么东西”被时间筛选出来,成为了我们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石。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心态的描摹,揭示了经典是如何在不断地被“再创造”和“再阐释”的过程中,保持其生命力的。我记得有一篇分析不同朝代对某一特定古籍的注疏演变的章节,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智力游戏。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其实都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隐晦的回应。这种动态的历史观,比静态的文化介绍要有趣得多,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继承的“传统”,其实是无数代人持续努力、甚至相互斗争的结果。

评分

这部作品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简直是独辟蹊径。我记得读到关于古代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日常治理结构中的那部分时,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简单解读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奏”与“重构”。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学派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跨越千年的比对分析,这种深度和广度,实属难得。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读物那样堆砌史实,而是更侧重于“意义的生产”,探讨古人是如何看待他们所处的“中国”的,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文化基因。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框架,让我对“中国性”有了更细致、更具层次感的理解。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符号,去探究它们背后深藏的逻辑起点。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回溯之旅。它探讨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由时间、思想和记忆共同编织的复杂场域。作者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标准化的、教科书式的解释,反而鼓励读者去拥抱这种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性。特别是关于文化认同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如何被重塑和巩固的论述,极具现实意义。它迫使我审视自己是如何看待“我们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历史,都有了一种更为厚重和谦逊的敬畏感。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持续提供思想养料的智库。

评分

坦白说,刚翻开这几册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变成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论述。但很快我就发现,作者的笔触是极其老辣且富有张力的。他擅长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场域。特别是他解析古代文学典籍中那些常被忽略的“边角料”时的那种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些原本看似零散的段落,在他的梳理下,突然串联起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主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评价时的那种平衡感,不作简单的褒贬,而是着重分析其历史语境下的行为逻辑与思想局限。这种成熟的视角,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文化锚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高质量的问题意识。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套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虽然内容涵盖领域极广,从早期文明形态到近现代思潮的萌芽都有涉及,但作者的叙事线索始终是清晰、坚韧的。你不会在某个章节迷失方向,因为总有一条强有力的主线在牵引着你向前。我特别喜欢他偶尔穿插的、基于个人深刻体悟的点评,那些句子虽然不长,但往往一针见血,如同在阅读过程中突然被点亮了一盏灯。它让你从宏观的“大历史”叙事中抽离出来,体会到文化传承中的个体挣扎与智慧。这让整套书读起来,既有历史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散文式的灵动,读起来相当过瘾。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巨作,李零通过分别表达不同时代下不同环境中的文化来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一读

评分

《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收入北京大学李零先生2008—2014年发表的考古与艺术史领域的文章22篇,涉及古代器物、建筑砖瓦、雕刻绘画、艺术中的动物形象等主题。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李零教授独特的关注点和研究取向,一是做有别于传统学术视野的中国研究,比如说鼎、冰鉴、古代妇女用品、角帽等;一是做世界视野下的中国研究,比如银豆、船葬、说马、国际动物等,皆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或探究其渊源流变,或寻绎外来文化与古代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在考古与艺术史之间自如游走。

评分

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的。京东应该在质量上有保障!

评分

非常好,还没看,京东真给力,活动力度真大,好值

评分

全书分四编:一编“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禹迹”是古人对中国的起初表达,本书通过禹贡九州总论中国地理的全貌。第二编“周行天下”,跟随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一位旅行家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汉武帝;孔子是宦游的代表,秦皇、汉武是巡狩的代表。第三编“大地文章”,既是山川考察记,也是家乡考古学。中国人极重视“老家”,寻根问祖也要有从纸上到地上的功夫。第四编“思想地图”,特别提到思想的重要性,“大一统”是古代的世界概念,中国叫“天下”。中国是一个文明漩涡,既有辐辏,也有辐射,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大一统”。

评分

内容好,装帧好,李零和三联书店都值得收藏。

评分

大爱,,这套书很喜欢,这次包装也好。

评分

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思想沉淀

评分

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思想沉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