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精选了二十多篇经典短篇小说作品。这些小说充分反映了2016年度中国短篇小说这个文体领域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中国作协创研部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一部分,对当年度作品创作、作家挖掘起到重要的作用。选编年选套集,集结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作品成册。是文学积累的重要分支。
001欢笑夏侯/陈世旭
019天蓝/方方
030万用表/苏童
044私了/东西
053畜生/麦家
069短暂停留/胡学文
078大宴/鲁敏
093灰鲸/须一瓜
115九眼石/次仁罗布
128小满/艾伟
147云柜/邱华栋
162莫尔道嘎/徐则臣
171南山一夜/刘玉栋
181棋语·弃子/储福金
193出警/弋舟
208王琴的资格楼/张乐朋
224道具灯/王海雪
243六户底/王祥夫
249从白天到黑夜/林那北
269大马士革来信/冯俊科
295聂小倩/张世勤
309东海,东海/周李立
320子弹飞哪儿去了/光盘
331回来/红日
345寂静岭/赵欣
欢笑夏侯
陈世旭
一
夏侯阳光是开学好几天以后出现的。
我们学校是全省最牛的重点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高考升学率从来都是全省的制高点。每到中考招生,校领导那儿就明里暗里挤破了人头。有带着上自中央下至顶头上司的批条的,有带着大大小小的红包或银行卡的,有批条、红包、银行卡一样不少的。之前,主要次要的校领导栽了好几任。现在的校长在品行上也是全省最牛的,除了中考成绩,天王老子也不认,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整个一铁打金刚。
夏侯破了例。照他的中考成绩,家里如果不破大财,连一般高中也进不去。但他却进了我们学校。不久全校就知道了,是老省长危老硬把他塞进来的。
危老在省政府工作的时候,夏侯老爸——大家喊老夏——在机关当勤杂工,十几二十年间,每天都是最早到,最晚走,永远都是在闷头做事。机关里大大小小的干部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换了一拨又一拨,他从来没有麻烦过任何一个人。危老从省长的职位上离休后,有一次在机关大院的小树林遛弯儿,看见老夏在大树下拔石凳边上的杂草,走过去打招呼,受了惊吓的老夏猛一抬头,来不及抹去眼角的泪水。
危老回去就给当时的省长写了信,说,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打扰您一次。他恳切地请求省长亲自过问一下一个普通工人儿子的升学问题。他与这位在省政府机关兢兢业业工作了多年的工人同志非亲非故,甚至喊不出对方的名字,更谈不上关心对方的生活。他为此很惭愧。
老夏前面生了两个女儿,赶着计划生育政策下来之前生了夏侯阳光,得了儿子,从此一心望子成龙。老夏上初中时全国学雷锋,给他留下了终生坚持不懈摘抄名人名言的习惯。有了儿女之后,他把那些名人名言用大字抄出来,贴满了家里的墙壁,每天让儿女们早晚背一遍,背熟了,再换一批。
在这些名人名言的熏陶下,儿女们读书都特认真,上课做笔记恨不得连老师的喷嚏也记下来,在家里手上永远抱着课本,每天趴在桌上做作业不到半夜绝不起身。可不知为什么,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大女儿好歹念完初中,死活不肯参加中考。二女儿干脆就没念完初中,半道退学了。轮到夏侯,宝全押在他身上。中考那天,家里专门给他炖了一只老母鸡,老夏头天悄悄跟人换了班,把一辆动不动就掉链子的单车仔细检修了一遍,早早地载着夏侯去赶考。夏侯上了考场,他就两只手抱着膝盖,一直在校门外的一个角落蹲着,低着头念念有词。他的父亲是水灾后进城要饭的农民,从小没有进过学堂,就指望儿子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为夏侯家争气。但他当年没有考上高中,在家待了两年,只好去劳动局登记,报名就业。面相、性格有遗传,过不了中考应该没有遗传!
但夏侯的中考就是没有过。复读了一年再考,还是没有过。
老夏上班,止不住背着人偷偷抹泪,却让危老撞上了。
危老是全省上下知道人人敬畏的老领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自杀了,一个下乡插队,后来就一直在公社中学——后来是乡中学——教书。不是县里不使用,是危老一直压着:你们要动他,事先必须请示我,这是纪律!每次儿子回家,危老就叮嘱:就你那水平,就在基层老实待着,爬得高,摔得重,不是什么好事。他唯一的孙女很争气,高考被省里的重点大学录取,但她放弃了;第二年再考,如愿考进了全国名头最大的大学。危老自己一离休就交出了办公室,搬出了独栋庭院,让办公厅给他在省政府干部大院找了套单元房。请众秘书、医护、警卫、司机吃了一顿饭,感谢他们多年的辛苦,谅解他对他们的种种过失,告诉他们,我这里没你们什么事了,组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请他们回各自的主管单位另行分配工作。多年来他从不干政,散步遇到跟他一样退下来的老同志发牢骚,他立马脸色铁青。他们只好赶紧住口,从此见了他就远远避开。
对危老的信,省长不敢怠慢,立刻呈报给了书记,书记立刻就批给各位常委传阅,指出,这应该是一个特例。危老的信实质上提出了我们执政方向的命题。落实危老的要求,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我们校长再牛也只有执行的份。
夏侯很对得起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每天最早到校,最晚回家,上课坐得端端正正,一动不动。但让人难以相信的是,他好像是个聋子,什么也没有听见。老师每次点名他发言,总不见回应。必须旁边的同学推他,他才好像是猛然惊醒,一下站起,然后就像棍子一样杵在那里。不管哪一科的老师,也不管提的什么问题,让他回答,他都一概张口结舌。
但夏侯比所有人都优异的地方是他的表情——笑,而且是欢笑,绝对是夏侯的标志。他那张娃娃脸永远是血色丰润,鼻头沁着细细的汗珠,头发里冒着热气,就像刚从桑拿房出来。明亮灿烂的笑容随时随地都挂在上面,黑白分明的眼睛微微眯着,血红的嘴唇里露出整整齐齐的小白牙。不论面对谁,也不论遭遇什么,都永远那样害羞似的笑着,亲切而真诚。凝神听课是那样,回答提问是那样,我老使阴招让他出丑是那样,像棍子一样杵在那里还是那样。课间,教室、楼道、操场,夏侯的帽子或书包,随时有可能被人抢走,然后在大家的手上传球似的抛来抛去。站在人堆中的夏侯,头像拨浪鼓一样转来转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帽子被踩烂,书包里的东西被抛得散落一地,始终明亮而灿烂地笑着,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仿佛他不是被游戏的对象,而是游戏中的一员,帽子或书包也不是自己的,是公共玩具。
我们班主任是教生物的,很为夏侯着急。常常把从不举手的夏侯喊起来:夏侯阳光同学,你看见我出的题没有?连问几遍,夏侯才结结巴巴回答:看、看见了。
看见了那就回答。班主任和颜悦色地走近他。
夏侯别过涨得通红的笑脸,去看周围的同学。
我跟夏侯同座。我轻轻提示:
选C。
夏侯很警惕,之前我老骗他。迟疑了一会儿,他说:
选A。
全班哄堂。
班主任出的不是选择题,而是一个填空题。
班主任让夏侯站着,自己回到讲台,说,今天的课先不讲了,给大家讲讲人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笑:
在人的各种表情中,笑,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但也不尽然。有些笑是很不易被接受的——这还不是指那些同贬义词连在一起的所谓阴笑、奸笑、贼笑、淫笑、狞笑之类——比如广播和电视里的有些广告的笑就很可怕:因为叫卖的常常是假冒伪劣产品,情节编得又很拙劣、很不自然,那些代言的明星笑得很夸张、很没有来由,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笑都是有来由的。即使假笑,也有必须做假的理由。演员在演出中的笑大都是为笑而笑,但也有明确的目的性——一是将笑作为艺术,二是将笑作为商品。该笑的时候不笑,或者笑得不合情节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导演炒鱿鱼,拿不到表演酬金。
自古以来,无数哲学家和生物学家对笑做了多方面的探究。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笛卡尔对笑做了一丝不苟的剖析:“笑是这样发生的:血液从右心室经动脉血管流出,造成肺部突然膨胀,反复多次地迫使血液中的空气猛烈地从肺部呼出,由此产生一种响亮而含糊不清的嗓音。同时,膨胀的肺部一边排出空气,一边运动了横膈膜、胸部和喉部的全体肌肉,并由此再使与之相连的脸部肌肉发生运动。就是这种脸部运动,再加上前述的响亮而含混的嗓音,构成了人们所谓的笑。”这段话同学们课后可以在笛卡尔的《论情感》里找到。
显然是由于笑容受到欢迎的缘故,自古就有“卖笑”一说,现如今提倡“微笑”,更是成了一种时尚。服务行业甚至将“微笑”列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看惯了盾牌似的冷脸的消费者,这无疑是一种福音。然而——我要强调的是然而——有些漂亮小姐俨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管你有没有心情,是不是需要由衷的关切,永远是一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微笑”,你受得了吗?
笑,一旦固态化了,其真实性就大可怀疑了。最起码,人家会以为你面部神经麻痹了,就僵死在那一种表情上。
当然啰,笑到底还是比哭好,笑相到底还是比凶相好。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很多错误的话,也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句精彩的格言:“愉快随时带来益处。它好比幸福的现金支付,而其他都不过是一张支票。”只不过,我们对笑寄予了一种期望。期望所有的笑都能像雨果说的那样:“当我们笑的时候,内心深处应该是仁慈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是创造笑的巨匠。在笑的历史上,拉伯雷历数百年而不衰,始终是无可置疑的楷模。因为他的笑纯真、朴实。当一种文明趋向于伪善的时候,拉伯雷的笑因其保持自然的风格而受到千古传颂。
的确,我很愿意像挪威作家韦塞尔那样恳求:“请允许我自己选择唯一的一件好事,那就是永远和笑者在一起。”
但那笑者必须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是智慧的而不是愚蠢的——而愚蠢的笑简称为“蠢笑”或“傻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夏侯的这种笑。全班再次爆发哄笑,这一次连桌椅楼板也“咚咚”乱响。
在一片混乱的笑声中,夏侯的笑容没有任何变化,无声而明亮,平静而欢快。似乎在执拗地告诉班主任,他的笑不是蠢笑或傻笑,就是欢笑,发自内心的欢笑。
不知为什么,我们在忽然之间都相信了夏侯,相信了那样的笑不论是尴尬,是紧张,是窘迫,是委屈,都不是伪装。那样的笑是装不出来的。那差不多就是婴儿的笑,表明着心地的纯洁无瑕。夏侯的心理世界就停止在婴儿时代,像中国古代哲人孟子说的“不失赤子之心”。
也许就是这笑容征服了大家。
时间一长,大家再不忍心拿夏侯开涮。再毒舌的老师,也不挖苦他了。像我这么贼的人也不给他使坏了。尤其每次家长会,他老爸每次都来,从来没有缺过席。每次都坐在最前面一排的一个角落里。轮到家长发言,他就头一个站起来,先向讲台上的老师九十度弯腰,说:拜托!再向学生座位上的家长九十度弯腰,说:拜托!然后声音颤抖地连说几声:千万千万拜托!完了就哆哆嗦嗦地坐下来,再没有话。大家开始还觉得好笑,很快就严肃了,这有什么可笑?辛酸还来不及呢,中国的父母有几个不是为儿女活着!
而且,除了学习成绩,夏侯的优点是特别明显的。最大的优点是嘴甜和勤快。他管男生一律喊“哥”,管女生一律喊“姐”;见到同学的家长,不管是不是与他相干,他都会凑上去喊“叔叔”“阿姨”。他最乐意的事情是给人帮忙,而且是给所有人帮忙,不管其中是不是有人之前欺负过他。只要有人使唤,他立刻就满脸放光,浑身是劲,像是获了大奖——单是论功课,他什么奖也得不到,大家有需要,对他多少是一种补偿,证明自己还不是那么被人看不起。每天中午给班上不回家的同学买盒饭,一次拿不下就跑两次;大雨天一趟趟地把不想让裤腿和鞋子浸湿的同学背过积水的马路;每天卫生值日的同学有事或借口有事不想干了,他就踊跃替代打扫教室;篮、排、足三大球他一样不会,但每次他都从头到尾陪着,给大家看守扔在场边的衣服书包,买水递水,鼓掌喝彩。
头一个学期结束之前,心有愧疚的班主任提议让夏侯进班委,得到了全班的一致拥护,选他当了劳动委员。
让人惋惜的是,他的学习就是跟不上,怎么给他单独补习、吃小灶也不行。高三,进入高考备战,教室里一片死寂,偶尔有人咳一声,偶尔有一支笔掉地,都会让人心惊肉跳。教室的气氛压抑得像是一口活棺材。夏侯一如既往,一动不动地坐着,偶尔看一下周围。他的一贯的笑容,在不了解他的人看来,会以为是睥睨和嘲笑,但我们都清楚,那是无奈、茫然和寂寞。
因为一直同桌,我更清楚他心里的苦。他压根儿就不是大家在表面上看到的那么混沌未开、死心眼儿。测验和考试的时候,只要有可能,我就给他看我的答案,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他利用自己桌面上一个节疤脱落空出的小洞,把书本贴在底下偷看,只是每次他都不知道该抄哪一段、哪句话,或是哪个得数。
……
从文学技巧上来说,这批选手的语言功底无疑是顶尖的,但这种“好”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标准优美,而是一种带着野性和生命力的表达。他们善于运用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比如将失落比作“被海潮卷走的沙堡”,或是将希望描述为“厨房窗台上那盆快要枯死的薄荷”。更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他们对白描的运用,有时候仅仅几笔,人物的性格、背景甚至命运走向就跃然纸上,毫不拖泥带水。有一篇中篇作品,几乎全篇都采用了极简的对白,情感的激荡全靠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暗示来传达,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感。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让我感觉作者们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他们深知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并精准地将其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形成一种内在的韵律。
评分读完合集中的所有作品后,我感到一种奇特的“饱足感”和“疲惫感”并存的状态。它不像某些通俗小说那样读完后只留下即时的娱乐快感,而是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梦境,醒来后依然能感受到梦境中残留的情绪余温,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整理。这些故事的后劲实在太大了,常常在做其他事情时,某个角色的某句台词或某个场景的某个意象会突然跳出来,让你再次陷入沉思。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下意识地用选集中作者们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试图从平淡无奇的日常中挖掘出隐藏的戏剧性。这套书带来的,与其说是一种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它拓宽了我理解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维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也蕴含着足以承载深刻哲思的重量。这绝对是一份值得反复品味、值得被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的佳作集。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选集给我的整体印象,那应该是“错位感”。这些故事里的角色,大都处于某种社会身份的边缘地带,他们可能是一个被时代洪流暂时搁置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迷失了方向的个体。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未尽之意,环境的描写也往往带有某种疏离感,比如灰蒙蒙的天空,或者永远在施工的工地,都像是在烘托人物内心的那种漂泊不定。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描述一个老旧图书馆管理员的故事,他对于知识的守护与外界信息爆炸之间的巨大鸿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固执的优雅和无可奈何的衰颓感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唏嘘。这些故事并非提供了明确的答案或安慰,它们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和不安,让人不得不正视那些被日常琐事遮蔽的深层荒谬。
评分我得承认,初读时我曾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故事的叙事节奏极其跳跃,仿佛每一篇都在用不同的频率震动读者的心弦。有的篇章采用了近乎意识流的写法,人物的内心独白如同夏日午后的蝉鸣,纷乱而绵长,让人不得不放慢呼吸,努力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碎片。而紧接着的下一篇,可能又会用极其冷静、近乎新闻报道式的笔触,去描摹一幕幕看似寻常却暗流汹涌的生活场景,那种克制带来的张力比直接的渲染更具穿透力。这种多样性,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挑战,你需要不断地切换你的“阅读模式”。我感觉作者们似乎都在试图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他们不满足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更热衷于捕捉那些“在路上”的状态,那些尚未完全成形的情绪和未被言说的潜台词。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智力与情感的拉锯战,每读完一篇,都需要留白片刻,让那些散落的线索重新在脑海中聚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文学气息。我刚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的时候,那种纸张特有的、带着淡淡油墨味的清香就飘散开来,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是一本精心打磨的作品。内页的排版也非常考究,字号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下的功夫,比如扉页上那句精炼的题词,虽然内容我记不清了,但其意境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似乎在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定下了某种基调,一种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入探索。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让人在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尊重和期待,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一扇通往某个特定精神世界的入口。这种对“物”的重视,也间接反映了内容创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珍视程度。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东西,送货上门的,速度飞快
评分好东西,送货上门的,速度飞快
评分全民读书!
评分还行
评分纸质还行吧,内容还没看。
评分相信京东的品质!!!
评分以前喜欢看读者,现在也喜欢啊,不错
评分孩子喜欢的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多读书,读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