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了解日本庭园的一把钥匙。
●据《日本书纪》记载,造园技术早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但日本庭园在其后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日本庭园的发展脉络如何?什么是日本庭园真正的特色和看点?在池泉、石组、花木、枯山水等日式庭园常见的要素中,隐含着哪些奥秘?
●出身于造园世家的重森千青,选取十所极具代表性的日本庭园,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日本庭园的历史和鉴赏方法,告诉人们“什么地方好看”和“为什么好看”。
●在这里,读者可以看见日本庭园文化的灵魂,发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全书的关键性问题:何谓“日本庭园”,日本庭园的特点是什么?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的立身之本是什么?他从庭园建造的时间、类型、规模、美学评价等角度出发,选取十所代表性的日本庭园进行解读——毛越寺,西芳寺,天龙寺,鹿苑寺,大德寺大仙院,龙安寺,一乘谷朝仓氏遗迹庭园群,德岛城旧表御殿,南禅寺金地苑,桂离宫。它们也代表了日本庭园从池泉庭园,到枯山水庭园,再到大名庭园的发展脉络。作者以造园家的视角,提炼出每所庭园的看点,告诉读者看什么,以及怎样看。这些看点便是日本庭园独特的构成要素。
重森千青,1958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中央大学文学系,造园家,庭园研究者。现任重森庭园设计研究室代表,京都工艺纤维大学讲师。其祖父是造园巨匠、国际知名庭园研究专家重森三玲。重森千青代表性庭园作品有:松尾大社瑞翔庭园(京都府)、长保寺·寂光之庭(和歌山)、久幸会今村医院(秋田县)、真如堂· 随缘之庭(京都府)等。
谢跃,1982年本科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1989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本史专业。现为海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私的学问:私的哲学与它所构建的世界》《一样与不一样》。主要译著有《中国的海贼》《黑船来航》《日本文明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
序章:何谓日本庭园
日本庭园青睐花和红叶吗
不变的园地布景和石组之美
池泉庭园——岛、瀑布、流水
枯山水——如何表现水的流动
露地庭园——别有风味的踏脚石和石灯笼
第一章 日本庭园的源流
立石
日本庭园通用的磐座造型
池泉庭园的源流
重视水流
日本最早的庭园遗迹中也有喷水
奈良时代的庭园
第二章 毛越寺庭园——净土式庭园的代表
平安时代的池泉庭园
隔池而观的阿弥陀堂和二本桥
巨大的池塘和池中岛
斜立的巨石
池泉前的枯山水
洲滨的线条之美
第三章 西芳寺庭园——青苔覆盖极致空间
青苔美的价值
“梦窗疏石造园”之名
夜泊石之谜
池中岛的三尊石组
影向石与遣水
孤立的枯山水
第四章 天龙寺庭园——刚健的瀑布石组和别致的石桥
池塘的来历
龙门瀑之庭
石桥与岩岛的造型美
它是最早的鹤龟蓬莱庭园吗
三个半岛
第五章 鹿苑寺庭园——金阁临池的美妙池泉庭园
金阁与池泉庭园
表现日本中心的苇原岛
九山八海石与夜泊石
日本庭园中最惊艳的瀑布石组
第六章 大德寺大仙院庭园——立体的山水画
方丈建筑与庭园
水墨画与枯山水
松与山茶
只有名石的空间
第七章 龙安寺庭园——盛名之下,始终如谜
十五块石头的绝妙配置
庭园的来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第八章 一乘谷朝仓氏遗迹庭园群——令人惊叹的石组之美
武家庭园
朝仓义景时期灿烂的庭园文化
第九章 德岛城旧表御殿庭园——大名庭园的开山之作
曾经是青石的圣地
相似的池泉和枯山水之谜
豪华的石桥
近世庭园之始
第十章 南禅寺金地院庭园——鹤龟蓬莱庭园的代表
造园的人
豪华的鹤龟蓬莱庭园
背后的大修剪是原来就有的吗
至开山堂大弯曲状的踏脚石
第十一章 桂离宫庭园——名景无处不在
极致的池泉庭园
桂离宫私选七景
引入露地石灯笼
第十二章 日本庭园的发展趋势
逐渐消失的石组
缩景的流行
植治庭园与庭园的衰落
石组的回归
不变的园地布景和石组之美
可以说,那些一次也没有被损坏的、一直保持建造时原样的庭园是非常稀有的。如果再种上植物,庭园就更加面目全非了,我们只能通过文献推想它们往昔的风貌。但造园是有一些固定的要素的,正因为有这些要素,我们现在才能够领会古人的美学意识。
其中不变的要素之一是地形。建造庭园的选址必须有地形方面的考虑。通常的地形条件是背后有山、森林或类似的自然环境,有建筑物与围墙构成的庭院占地。造园家根据既有的地形建造庭园。即使庭园因塌方等因素被损坏,也会在原址留下多处曾经是庭园风貌的痕迹。
许多庭园都会有池塘,池塘中有“岛”,池塘对面有假山。这些池塘、岛、假山都是庭园的基本构成要素。尤其是池塘的造型,要能够产生各种角度的风景,表现庭园的个性。这些都是造园的基础,可以布置石头、种植花木、搭桥、建造建筑物等。我们将围绕池塘、岛、假山等条件进行的庭园规划称为“园地规划”。
池塘周围的“护岸”经时间流逝大多会发生很大变化,但用石头建造的坚固护岸、池中岛的形状和构成大都能反映出古时的风貌。
另一个不变的要素是石头。石头既可以单独布置,也可以用多个石头组合布景。我们将用多个石头组合布景的造型称为石组。
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免不了失去原来的风采,但是,地形是不会消失的。而且,越是名石,就越有可能被后人拿走,但其中也有不少石头的造型没有受到任何破坏而保留至今。进行发掘工作时,如发现引人注目的石头造型,人们会立刻想到这里很可能是庭园遗址。
每一块石头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是很重要的。不过,日本庭园的绝妙之处在于如何巧妙地搭配和布置,这里可以充分反映出造园家的构思和技巧,仅此就可以说名庭是“石组之美”了。这些“石组之美”就是日本庭园的看点。
池泉庭园——岛、瀑布、流水
文献中记载的最古老的日本庭园是池泉庭园。在《日本书纪》中有这样的记述:一位从百济来日本的“路子工”(当时在日本从事园林建造的匠师和工人都是从中国和朝鲜渡海过去的,日本人称他们为“路子工”——译者注),在宫廷的南庭建造了“吴桥”和“须弥山”。据说,当他可能被判刑流放孤岛时,他极力诉说自己会造园,要求免刑。由于没有其他的相关记述,他造的是什么园不得而知,根据“吴桥”的记述,判断可能是池泉庭园。
从“须弥山”的说法看,可以推断他造的庭园有石头布景,呈现出像“须弥山”那样的形状。从石神遗迹(奈良县明日香村)出土的须弥山石与此十分相似。我们不是很清楚这些东西是在池塘的背面还是在岛上,不过,浑圆隆起的土堆一看就知道它具有很特别的完整造型。
日本最古老的池泉庭园就是这种抽象的造型。不久后发展出了让人联想到“半岛”美景的庭园构造。池塘的护岸有“半岛”“荒矶”(指水边凸出的岩石或石滩——译者注)、“洲滨”(指水边的小块陆地——译者注)及芦苇丛生的景色,这些都是具有海洋风景特色的庭园构造。所谓“半岛”说的是有海角的造型。“荒矶”,顾名思义,如同荒芜的海滨的礁石。“洲滨”表现的是铺上小石伸延出去的海滨景象。
另外,池塘大多有一些小岛。这些岛让人产生对大海彼岸的“蓬莱”的依恋之情。如果岛有多个,其中最大的岛就相当于“蓬莱”了。由于那里并不是人们容易走进的地方,能够让人产生架座桥过去看看的念头。《日本书纪》中的须弥山也许就是这种造型。
“池中岛”与半岛不同,堆土的部分较少,但不同于一般由堆石构成的“岩岛”。一般的“岩岛”由大小不同的石头堆积而成,对高高堆起的石头用专门的术语“池中立石”来描述。“岩岛”或“池中立石”是决定池中景色的关键要素。
日本国土多山,水资源丰富,因此庭园多表现山河风景。人们喜欢的不是水从喷水装置中喷出或挖开石头形成的沟渠,而是更接近自然的景色。人们模仿自然界建造瀑布,水流入池塘。池泉或林泉中的“泉”指的是来自人造瀑布的水源。虽然也有精神意义上的,但更多的是指现实存在的池塘水源。
瀑布构造中的石头称为“瀑布石组”,是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一般处于中心位置。水流从某块石头上落下,这块石头就是“水落石”。瀑布正下方那块将落水激散开的石头就是“分水石”。即使某处乍看上去不像瀑布,但找到分水石,也就意味着有过瀑布的存在。人们在平地或在船上看到这些清丽的瀑布落水,回到自然怀抱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由瀑布落下来的水到达池塘的小溪也是很重要的看点,我们称之为“遣水”。造园人把它打造成自然的、蜿蜒曲折的小溪,布置一些改变水流方向的石头,让人们欣赏到水流的变化。季节流转,可以见到不同的长于水中的植物,如燕子花、水菖蒲,赏心悦目。
实际上,自然落下的瀑布和流动不息的水会给人带来特别凉爽的感觉,尤其是在像奈良和京都那样的盆地,还能起到消除盆地特有的闷热的作用。说起这些流动不息的小溪,人们往往想到“曲水流觞”(从上游漂流下来的浮游物到达自己跟前时,创作诗歌的游戏)的装置,其实它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
来自泉水的水流形成瀑布,不断向下流淌,产生了象征大海的池塘,造出池中小岛或半岛等凝缩的自然景观。在成于平安后期的日本最早的造园著作《作庭记》中,有“想起自然之山水”“人布置的石头不如自然山水”等记载。用人工造物巧妙表现自然这一点上,体现了日本庭园的基本特点。甚至可以说,极致人工美的造作不是日本庭园的正道。
这本书让我最惊喜的,是它对“功能性”与“美学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我之前一直认为,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是其最重要的追求,而功能性则相对次要。然而,日本庭园却完美地展现了这两者是如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书中描绘的许多庭园,虽然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闻名,但其设计初衷,往往蕴含着实际的功能考量。 例如,某些庭园中的小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引导游览,更是为了在行走过程中,能够以最恰当的角度和距离,去欣赏每一个景物。又比如,某些石头的摆放,可能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在雨季能够起到排水的作用。甚至,某些植物的选择,除了其观赏价值外,也可能考虑到了其能够净化空气,或者在特定季节能够提供阴凉的功能。造园家们并非是在牺牲美学来追求功能,而是在将功能融入到美学之中,让庭园既赏心悦目,又实用得体。这种“形随功能而生,美因功能而显”的设计理念,让我对“实用”和“美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告诉我,最伟大的设计,往往是将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能满足物质需求,又能触动精神世界的艺术品。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作品,能够超越时间,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鸣。这本书所描绘的日本庭园,恰恰具备了这种跨越时空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永恒与瞬间”的辩证思考。在许多日本庭园中,既有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石灯笼,象征着时间的沉淀和永恒;也有随风摇曳的一片落叶,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瞬间的美好。 造园家们巧妙地将这些“永恒”的元素与“瞬间”的景致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时间感。我能够想象,在一个庭园中,我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当下生命的活力。这种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创造一个视觉上的奇观,更是为了引发观者对生命、对时间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永恒还是瞬间,都构成了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时间维度的深刻把握,使得日本庭园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景观,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变化的叙事。我会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一种对当下时刻的珍惜。
评分坦白说,在此之前,我对“匠人精神”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手工技艺层面,认为那是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与打磨。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日本庭园的造园家们,他们不仅仅是园丁,更是哲学家、艺术家、甚至是心理学家。他们需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洞察人内心的情感需求,还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去构思一个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作品。书中有一段描述,讲的是一位造园家,为了找到一块最符合他心目中“意境”的石头,花了数月的时间,走遍了附近的河流和山脉。这种执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庭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精准地传达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更令我震撼的是,这本书揭示了造园家们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做的无数“减法”。我们往往习惯于在空间中填满各种装饰,以求得“丰富”和“饱满”,但造园家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除那些多余的元素,直到只剩下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书中对一个以“寂静”为主题的庭园的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少即是多”的艺术法则。那个庭园几乎没有什么复杂的景物,但通过恰当的空间布局,微妙的光影变化,以及一种近乎“空无”的氛围,却营造出一种深邃的宁静感,让人在其中能够全然放松,回归自我。这种“减法”的智慧,是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是对过度消费和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反思。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丰盛,有时恰恰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对本质的回归。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空间”的意义。我一直以为,空间的大小、景物的多少,是决定一个庭园是否“丰富”或“宏伟”的关键。然而,通过造园家们的视角,我才明白,真正的空间感,并非取决于物理的尺寸,而在于它能否激发观者的想象,能否在人的内心创造出一种广阔或深邃的感受。书中对“留白”的运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一个庭园中,那些看似“空着”的地方,并没有被遗忘,反而成为了整个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如同乐曲中的休止符,不仅让音乐更加富有张力,也让听者有了喘息和思考的空间。 造园家们通过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让庭园在视觉上呈现出超越实际大小的维度。例如,通过设置一条曲折的小径,引导观者一步步探索,在转弯处或是在开阔处,都能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冲击。这种“步移景异”的设计,让庭园充满了惊喜和探索的乐趣。我甚至可以想象,当我在其中漫步时,每一个视角,每一个角度,都可能呈现出全新的画面。而那些“空”的地方,恰恰给了我的眼睛和心灵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它们不是缺失,而是留给想象力的画布。这种对空间的精妙运用,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小的空间,只要用心去设计,也能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声音”在日本庭园中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我只关注庭园的视觉美感,而忽略了听觉的体验。但作者通过详细的描述,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日本庭园,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风景,更是耳朵听到的旋律。流水潺潺的声音,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甚至是远处寺庙的钟声,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庭园的整体设计之中,成为构成其意境的重要元素。 书中有一段关于“水声”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造园家们并非只是简单地引入水源,而是会仔细考虑水流的速度、落差,以及流经不同材质时的声音变化。有时是轻柔的溪语,有时是激昂的瀑布,这些不同的声音,都能在观者的心中引发不同的情感共鸣。甚至,他们还会利用石头、竹筒等材料,来创造出一些特殊的“音景”,比如“鹿威”(shishi-odoshi),那种有节奏的水滴声,既能提醒小动物不要破坏农作物,也为庭园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这种对听觉的细腻捕捉和艺术化处理,让我对日本庭园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开始想象,当我在其中漫步时,耳边传来的各种声音,将会如何与眼前的景物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沉浸其中的独特体验。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日本的庭园都怀有一种莫名的情结。那些精心雕琢的松柏,静谧的水池,以及散落其间的石灯笼,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然而,我一直以来对这些庭园的认识都停留在“美”的层面,却鲜少深入了解其背后蕴含的哲学、历史以及造园者们的心血。直到我偶然翻阅一本名为《庭园之心:造园家眼中的日本十大名园》的书(此处为举例,实际评价内容不包含书名),才真正开启了我对日本庭园理解的新维度。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名园的图片与介绍,而是透过造园家们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景物是如何被赋予生命的,又是如何与自然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便是它对“侘寂”(wabi-sabi)美学的深入剖析。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完美往往是追求的目标,是精致、对称、光鲜亮丽的象征。然而,日本庭园所展现的,却是一种“不完美之美”。那些经过岁月洗礼而斑驳的石块,枝条自然舒展、略显“野性”的树木,甚至是雨水冲刷留下的苔藓,都在造园家的眼中被视为珍贵的元素。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阐释了造园家如何通过对这些“不完美”的欣赏,来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意境。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观,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对无常、衰败的深刻理解和拥抱。书中描述的某个庭园,明明是一个相对朴素的庭院,却因为一处被风雨侵蚀的石灯笼,以及几株自然生长的野草,而被赋予了别样的生命力和时间感。这种设计,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不加修饰”,但在造园家眼中,却是“恰到好处”,因为它们完美地契合了庭园想要传达的“时间流逝”和“自然生长”的主题,而非刻意去模仿某种“永恒”的姿态。这种对“不完美”的细腻捕捉和艺术化处理,让我对日本庭园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评分我一直觉得,许多园林艺术,尤其是那些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往往因为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意义,反而让普通观者望而却步,感觉难以亲近。但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这些深邃的内涵融入到对具体庭园的描绘之中。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段大段的理论,而是从一个游客可能会注意到的小细节入手,比如一块石头的位置,一棵树的剪枝角度,或者一条小径的蜿蜒曲折,然后层层剥茧,引出其背后蕴含的造园理念。书中对某个庭园里“枯山水”景观的解读,就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对枯山水的认识,仅仅是“用沙石模拟水流”,觉得有些单调。但作者通过对造园家如何用细沙的纹理来表现水波的起伏,用不同大小的石头来象征岛屿或山峦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无穷意趣。而且,作者还阐述了枯山水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模仿,更是禅宗思想在庭园中的体现,是通过“无”来达到“有”,通过“静”来体悟“动”的一种哲学表达。 更为重要的是,书中没有回避造园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它详细描述了造园家在面对自然条件限制,比如地形、气候,甚至是客户的需求时,是如何运用智慧和创造力去克服这些障碍的。我读到关于如何将自然环境“借入”庭园(借景)的章节时,深有体会。有些庭园并不大,但通过巧妙地将远处的山峦、河流甚至是天空纳入庭园的视野,就使得整个空间瞬间开阔起来,仿佛拥有了无限的纵深感。造园家们并不是在孤立地创造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努力让庭园与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更大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日本庭园,虽然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块石头,一片沙地,但却能让人在其中感受到无尽的宁静与辽阔。那是因为造园家们早已将天地万物都融汇在了他们的设计之中,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比我们看到的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坦白说,我对“哲学”一直抱着一种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高高在上的理论,与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是,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柔和、自然的方式,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庭园的解读中,让我觉得哲学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触手可及。书中对于“无常”的探讨,是我最为触动的部分。日本庭园的许多设计,都在默默地诉说着生命的短暂和万物皆有其终结的道理。比如,一片落叶,一棵枯死的树,一个斑驳的石灯笼,在造园家的眼中,都并非是“破坏”或“衰败”,而是生命自然循环的一部分,是时间留下的印记。 这种对“无常”的理解,并没有带来消极或悲观的情绪,反而让庭园呈现出一种更加深沉、更加富有生命力的美感。它教会我们去欣赏事物存在的当下,去珍惜每一个瞬间,而不是沉溺于对永恒的虚幻追求。书中提到,造园家们在设计时,会考虑庭园的“生长性”,会预设某些部分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甚至会主动引导这种变化。这种对未来的“预见”和对“变化”的包容,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它让我们明白,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经历的过程,与其抗拒,不如去拥抱和理解。通过庭园,我仿佛看到了生命本身最真实的写照,那是一种充满韧性、充满智慧、也充满诗意的存在。
评分我对“自然”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比较笼统,认为只要是绿色的、有植物的地方,就可以称之为自然。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自然”在日本庭园中被高度提炼和艺术化的过程。造园家们并非只是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将其最精华、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提炼出来,再进行精心的再创作。 书中对于“树木的形态”的描绘,让我受益匪浅。我总是觉得,树木就是要高大、茂密才算好。但造园家们却会根据庭园的整体风格,去选择不同形态的树木,并且通过精心的修剪,来展现树木最独特的姿态。有些树木被修剪成云朵的形状,有些则被塑造成苍劲古朴的模样,还有些则被刻意保留其扭曲的枝干,以展现其生命的韧性。这种对树木的“雕琢”,并非是为了违背自然,而是为了在自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凸显其内在的美。造园家们就像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懂得如何捕捉景物的最佳角度,如何利用光影来烘托气氛,从而创造出比自然本身更加动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这种对“自然”的升华和再创作,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所能达到的高度。
评分我一直觉得,对于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你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并且每一次都能获得新的感悟,那么它一定是具有生命力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日本庭园的“美”,更让我理解了其“深”。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到访过的某些庭园,那些曾经让我感到“舒服”但却说不出具体原因的地方,现在终于有了清晰的答案。书中关于“庭园的流动性”的论述,尤其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前总认为庭园是静态的,是固定不变的。但作者通过讲解造园家们如何利用季节的变化、光影的移动、甚至是微风吹拂树叶的声音来营造出庭园的“动态感”,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优秀的庭园,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 例如,书中描述了一个庭园,在不同的季节会有完全不同的观赏体验。春天,嫩绿的芽叶生机勃勃;夏天,浓密的树荫带来清凉;秋天,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冬天,枯枝在白雪的映衬下,又别有一番韵味。造园家们并非只是简单地栽种不同时节开花的植物,而是通过对整体氛围和意境的把握,让庭园在每一个时刻都能呈现出最动人的姿态。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四季变化的尊重,让我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顺应自然”。造园家们并不是在与自然对抗,而是在顺应自然的规律,并从中提取出最美的精华,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这种对“时间”和“变化”的深刻理解,使得庭园不再是一个被冻结的瞬间,而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展开的、充满生命力的叙事。
评分不错好书~~~~~~~~~~~~~~~~~~~~~~
评分有关日本造园的全方位解读
评分物流很快给力 质量也很不错
评分去了趟日本,京都的寺院多得很,所以对这方面还是有兴趣了,所以买来看看。
评分不错还没看。
评分喜欢建筑的朋友可以对照中国在典园林看
评分送晚了一天!
评分好书,很多知识。
评分京东速度!一如既往的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